2015.4.3 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观后感

2024-05-19 02:48

1. 2015.4.3 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观后感

偶然看了广西卫视的一个电视栏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接地气。我也是做策划的,也看过很多有创意的电视栏目,对于娱乐性的选秀以及爸爸去哪儿的栏目,说实话我很不敢兴趣,毕竟看过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么策划,怎么炒作,怎么赚人气。但对于这个《第一书记》,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犹未尽的又从网上开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说实话,公益节目不好做,我看了这些栏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泪点。《第一书记》的定位就是乡村公益栏目,栏目的流程就是从这些贫困村的书记开始介绍村里的贫困情况,和那些一个个让人泪奔的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疯傻奶奶残 
烧炭妈妈撑家难”“父走母走爷又走 两个孩童真遭罪”“父瘫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压弯”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别心酸的故事。这些情况根本不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可以想象的。栏目里的场景我相信都是真实的,当然为了拍摄效果,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一些小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总比《爸爸去哪了》这种全程剧本的现象真实多了,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的真实体现,毕竟我们身边不会有那么多的林志颖,那么多的张亮。

  公益栏目不好做,广西卫视敢于做第一个做大型公益栏目的省级卫视,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气。首先,必须要得到了省级领导的许可,毕竟现在官员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为ZF抹黑。《第一书记》的策划团队很聪明的把扶贫这个事情,转变为帮助村民致富,缓解了各个地区ZF的压力,毕竟有红十字会的前车之鉴。广西卫视有全国平台的资源,广西宣传部和组织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ZF自然会极力配合,公益栏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业是属于自愿性质的而不是强迫性质的,这点《第一书记》栏目做的很好,将各个贫困村的困难现状,各个需要帮助者的心酸现实都在栏目里展现出来,在现场聚集了当地一百家爱心企业商家,用故事来打动这些爱心企业,让这些爱心企业自愿上台捐赠,没有任何的强迫性质。不再像别的公益栏目那样充满了作秀。其实很多在看电视观众们都希望能帮助这些贫困孩子,但是毕竟没有那个财力和精力,能有一个爱心企业上台不作秀的捐赠,自然也会让观众们觉得亲近。

  心存善念,第一时间行动,就能得到快乐。《第一书记》整个栏目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大家感觉到爱,感觉到世界的美好。我觉得这个栏目比《爸爸去哪了》更有爱,更能教育人。这个栏目想做大做强,还需要改正几点:

  1.从观众角度理解出发,让每期栏目更真实,不一定要的那么完美的拍摄效果,但一定要真实,让大家知道这是遥远山区里发生的实事。

  2.尽量让地方ZF少出现,毕竟现在观众们都很挑剔,像5.2日那一期,某贫困村上了栏目,这个村的上级直管ZF居然在栏目中捐赠了30万,要我说,早干嘛去了?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3.爱心企业的组织力量大多是民营企业,像移动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的国企巨鳄很少,可能基本没有,栏目组可以发出邀请,让这些企业加入,达到的捐赠效果会更好。

  4.希望能通过栏目组自己资源和周边贵州,云南,甚至甘肃,青海那些贫困的乡村合作,将这个栏目真正做成全国性栏目,而不是局限于广西。

  2014年初,嫣然天使基金被曝疑似“敛财”丑闻,公益慈善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自从“郭美美事件”以来,一些慈善机构频频曝出负面消息,公益慈善从“炫富”到“敛财”,一直在和公众玩 
“躲猫猫”。由于在相当多的公益慈善事业中,透明度低、诚信度差的问题一直被大家普遍诟病,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广西第一书记观后感

  2012年春天,作为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创新性战略举措,广西选派了3000名机关干部到广西最贫困的3000村庄,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2011年底广西有贫困人口950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2.3%。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这些地区脱贫成本高、难度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第一书记”们去到这些地区之后,想方设法为这些贫困人口脱贫。有的利用自身资源为村庄引进经济项目,有的发挥专长激发和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意识,不但关心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同时关注村民们的心理健康建设。

  《第一书记》节目倡导的是“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投资公益理念。

  《第一书记》针对当前老百姓对于公益存有质疑的心理,原创了独特的道德建设节目形态:节目以广西全区选派的3000名扶贫“第一书记”为主角,采用外景拍摄和演播室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他们工作中如何寻找脱贫致富的项目,邀请该名书记来到节目现场,直接与100位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面对面接触,为产业项目寻求捐助;并借助广西卫视这个全国优势平台,将所在村庄的项目向全国进行推荐,同步接受全国电视观众的线下捐助。

  同时,受帮扶的村子里还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个人,他们有可能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失去劳动力的残障人士,哪怕是一个书包、一袋大米或是一床被子,都能对他们生活有所改善。

  作为全新的慈善公益模式,《第一书记》节目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致力于促进企业和农村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的是产业项目的扶持能否实现整个贫困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节目倡导的公益慈善不再是单纯的“输血”治疗,更重要的是要为受捐助群体建立“造血”项目!

  《第一书记》走的是一条“面对面透明捐助,点对点放心帮扶,低门槛自发式参与”的慈善路子,力图打造一个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平台。

  首先,“第一书记”所带来的致富项目,必须要经过现场企业家的答辩,企业家才会决定是否提供捐助或者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利弊点,帮助“第一书记”进行项目的升级完善。

2015.4.3 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观后感

2. 广西卫视第一书记的观后感,急!!!

五一期间,偶然看了广西卫视的一个电视栏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接地气。我也是做策划的,也看过很多有创意的电视栏目,对于娱乐性的选秀以及爸爸去哪儿的栏目,说实话我很不敢兴趣,毕竟看过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么策划,怎么炒作,怎么赚人气。但对于这个《第一书记》,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犹未尽的又从网上开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说实话,公益节目不好做,我看了这些栏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泪点。《第一书记》的定位就是乡村公益栏目,栏目的流程就是从这些贫困村的书记开始介绍村里的贫困情况,和那些一个个让人泪奔的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疯傻奶奶残 烧炭妈妈撑家难”“父走母走爷又走 两个孩童真遭罪”“父瘫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压弯”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别心酸的故事。这些情况根本不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可以想象的。栏目里的场景我相信都是真实的,当然为了拍摄效果,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一些小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总比《爸爸去哪了》这种全程剧本的现象真实多了,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的真实体现,毕竟我们身边不会有那么多的林志颖,那么多的张亮。

  公益栏目不好做,广西卫视敢于做第一个做大型公益栏目的省级卫视,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气。首先,必须要得到了省级领导的许可,毕竟现在官员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为ZF抹黑。《第一书记》的策划团队很聪明的把扶贫这个事情,转变为帮助村民致富,缓解了各个地区ZF的压力,毕竟有红十字会的前车之鉴。广西卫视有全国平台的资源,广西宣传部和组织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ZF自然会极力配合,公益栏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业是属于自愿性质的而不是强迫性质的,这点《第一书记》栏目做的很好,将各个贫困村的困难现状,各个需要帮助者的心酸现实都在栏目里展现出来,在现场聚集了当地一百家爱心企业商家,用故事来打动这些爱心企业,让这些爱心企业自愿上台捐赠,没有任何的强迫性质。不再像别的公益栏目那样充满了作秀。其实很多在看电视观众们都希望能帮助这些贫困孩子,但是毕竟没有那个财力和精力,能有一个爱心企业上台不作秀的捐赠,自然也会让观众们觉得亲近。

  心存善念,第一时间行动,就能得到快乐。《第一书记》整个栏目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大家感觉到爱,感觉到世界的美好。我觉得这个栏目比《爸爸去哪了》更有爱,更能教育人。这个栏目想做大做强,还需要改正几点,1.从观众角度理解出发,让每期栏目更真实,不一定要的那么完美的拍摄效果,但一定要真实,让大家知道这是遥远山区里发生的实事。2.尽量让地方ZF少出现,毕竟现在观众们都很挑剔,像5.2日那一期,某贫困村上了栏目,这个村的上级直管ZF居然在栏目中捐赠了30万,要我说,早干嘛去了?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3.爱心企业的组织力量大多是民营企业,像移动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的国企巨鳄很少,可能基本没有,栏目组可以发出邀请,让这些企业加入,达到的捐赠效果会更好。 4.希望能通过栏目组自己资源和周边贵州,云南,甚至甘肃,青海那些贫困的乡村合作,将这个栏目真正做成全国性栏目,而不是局限于广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