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卖防晒伞出圈 一年花近6亿做广告 防晒品牌公司“蕉下”赴港上市

2024-05-06 05:23

1. 靠卖防晒伞出圈 一年花近6亿做广告 防晒品牌公司“蕉下”赴港上市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蔚
   靠卖防晒伞出圈的“蕉下”,斩获一批Z世代粉丝。近日,蕉下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蕉下”)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但靠着营销上位的“网红”品牌,看似漂亮的数据背后,蕉下也几乎“遗传”了新消费品牌的全部短板——重营销轻研发、产品质量被吐槽时好时坏、与大品牌竞争缺乏产品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蕉下能轻松上市吗?
    近一半收入用于营销 
   2013年,蕉下在杭州成立并推出第一款产品双层小黑伞,也被叫做“香蕉伞”。小黑伞之后,蕉下又陆续推出胶囊系列伞、口袋系列伞,并逐渐将产品品类拓展至防晒服、防晒帽、防晒口罩以及可折叠太阳镜等,目前产品组合已经覆盖服装、伞具、帽子、其他配饰、鞋履等。
   随着近几年“硬防晒”概念的火热,蕉下凭借在防晒伞上的先发优势,业绩节节攀高。2019年-2021年,蕉下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85亿元、7.94亿元、24.07亿元,2020年、2021年营收增幅分别为106.38%、203.15%。2020年、2021年净利增幅分别为100.26%、244.27%。
   蕉下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打败老牌天堂伞,离不开营销的驱动。招股书显示,蕉下目前拥有123项专利,正在申请72项专利,但在高额的营销和销货成本之下,公司的研发投入微乎其微。
   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开支约1990万元、3590万元、7160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5.3%、4.6%、3%。同一时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92亿元、3.38亿元、9.86亿元,分别占公司收入的50%、42.6%、40.9%。从细分支出科目来看,推广费用(广告及营销开支)为最大支出项目,2019年仅投入3692万元,2021年已直线上升至5.86亿元,三年内疯狂涨近16倍。而收入只增长六倍。
   其招股书也透露,与高营销投入相匹配的是,蕉下近六成员工为销售与营销类。共有826名,占1410名总数的58.6%。可以看出,蕉下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了营销上,而不是在产品研发上。
    代工模式频出质量问题 
     目前销量排在最前的不是防晒伞,而是衣服、面罩类防晒品,比如一款冰丝防晒衣,售价为209元,月销量超8万。防晒口罩售价59—99元,月销超过20万。
   “颜值高”“设计新潮”是评价中常出现的字眼,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质量不过关”“面料不舒服”,更有人质疑并没有宣传所说的防晒效果,性价比低。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蕉下投诉量已趋近百件,其中“防晒衣防晒指数不达标”“雨伞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问题屡见不鲜。
     其实,这背后和蕉下的代工模式离不开关系。招股书显示,在生产方面,蕉下三年间将所有生产外包给予合约制造商,合约制造商以销定产。外包模式在初期无疑减少了资金、成本压力,但在品牌快速发展之后,仍以外包为主,极易带来质量、成本难以把控的隐患。
   蕉下IPO的消息发布后,有业内人士担心,蕉下这次赴港上市,有可能重蹈因国潮口红“完美日记”大火的逸仙电商的覆辙。前两年,逸仙电商赴美上市,IPO发行价10.5美元/股,上市后股价最高时超过25美元,但截至最新收盘仅剩0.66美元,挣扎在退市的边缘。 二者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财务报表都极其类似,玩的都是高毛利、重营销、轻研发的打法。由于营销驱动的业务基础相对技术驱动更加脆弱,无论是未来营收还是成长性,都可能风险较高,因此在香港的二级市场恐怕难以得到很理想的估值或流动性。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靠卖防晒伞出圈 一年花近6亿做广告 防晒品牌公司“蕉下”赴港上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