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占比

2024-05-19 15:48

1. 文言文占比

 1. 台湾高中文言文占比维持45%至55%吗   台湾“课审会”9月9日大会决议:语文课文言文比例维持原有的45%至55%;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将不再限于原有的四书,可包括五经或诸子百家等相关选文。
   此前几周,在审查2019年12年义务教育课纲时,高中小组向“课审会”提案,将高中语文课文文言文比例由45%至55%降到30%以下、必读古文由20篇降为10到15篇,具体篇目由网络投票决定。投票结果为得票高的前10篇,只有4篇是之前课纲的选文《桃花源记》《赤壁赋》《鸿门宴》《岳阳楼记》,其他6篇都是新增和与台湾相关的文言文。
   台湾课纲削减文言文占比非此一次,2011的课纲已经削减过。有台湾教育者指出,此次如再降至30%以下,文言文占比就是大陆的小学标准了。
  台教育主管部门在9日的记者会上披露,在最后的表决时,47个委员中,有13票同意彻底删除文言文,21票同意维持文言文占比为40%到50%,15票同意为30%至40%,16票同意在30%以下,均未过半数,不予通过。因此,最后定案为教育主管部门提案的45%至55%。
   此次语文课纲文言文占比引起极大争议,一是削减文言文被质疑政治凌驾教育专业,外行领导内行;二是此明显的“去中国化”意图引起社会不安。现在课纲定案,争议暂时告一段落,台湾社会对此结果多数表示赞成。
   
  2. 文言文即古代文学占现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分数的比例   看下边的2010年的中考模拟题,总分120分。
  其中古代诗歌默写6分,文言文阅读11分,古诗鉴赏4分。总共21分。
  古代文学总共占17.5%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
  高考总分150分。
  文言阅读9分,翻译10分,古诗词鉴赏8分,古诗文默写5分。总共32分。
  古代文学占21.3%
  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
  3. 初中文言文中所有的一字多意、古今异义   序号 例词 例句 句中义 今义 1 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裹,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26 儿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青年男女 子女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
  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
  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 *** 。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
  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
  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
  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
  (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
  (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
  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
  (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 古:计划。
  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
  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
  (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
  (出处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
  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
  (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
  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
  (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
  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到。
  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
  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
  [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
  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
  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
  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
  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 :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
  (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古:你。
  今:像。(2)毒。
  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
  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古今异义词举隅 1.亲戚今义:旁。
   

文言文占比

2. 文言文比例

 1. 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出自哪里   全国中小学统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
  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据了解,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如此规定,首先受影响的便是学校教学——不仅要面临40%的全新教学内容,教材中更有一项近乎专为教学设定,那便是: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对此,总主编温儒敏解释说,“这是考虑到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
  2. 近几年高考中文言文比重是不是越来越多   文言文比较拗口难读,但却比白话文更具有文学性;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讲究的是少而精。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所以在近代高中时期,文言文愈来愈发的占据重要性。
  文言文的掌握技巧也比较简单,多读多看多想多用,习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用起来跟白话文一个意思。可以多多读读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参考清风文学网:阅读相关文章及交流学习。感觉有帮助请采纳吧,嘻嘻
  3. 语文课本换书古文的比重增加了多少   据报道,今年9月,全bai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新版课文更换近三分之二 古文比重增加。
   报道称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课本在课文选篇时倚重于4个标准:经典型、文质兼美、适du宜教学、兼顾时代性,这次“部编本”中,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一些经典又回来了。 此次改版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zhi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本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6册古诗文选入124篇,分量也dao加重了。
  古文体裁更加多样,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专家表示,古诗词教学,重让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小学生记忆力好,多读多背诵专,读得滚瓜烂熟,就是最好的方法,也许刚开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却会慢慢积淀属。
   还有专家表示,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希望诗词文化可以得到传承。
   

3. 高中文言文比例

 1. 台当局教育部门删减高中语文文言文比例是真的吗   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23日召开第9次“课审大会”,最终表决删减文言文比例,由原案45%至55%减为35%至45%,文言文“推荐选文”由草案的20篇下调为15篇。
   在23日召开的第9次课程审议会大会上,针对文言文比例为45到55%一案进行表决,经过2轮投票,决议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调降为35%至45%;文言文“推荐选文”则由草案的20篇,下修为15篇。 台北中山女高退休教师谭家化表示,20年前的高中语文教科书,3年加起来有将近60篇文言文,培育出的学生非常优秀。
  现在要将推荐选文降到15篇,几乎只是过去一个学期的量,让人担忧年轻人的语言能力。 台湾十二年新课纲将于2019年实施。
  在语文领域,台湾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发展会研修小组经过两年的研究拟将文言比例订在45%至55%。然而,当课纲审议进入教育主管部门课程审议会程序后,高中分组却建议调降上限,减少“推荐选文”篇数。
  2. 近几年高考中文言文比重是不是越来越多   文言文比较拗口难读,但却比白话文更具有文学性;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讲究的是少而精。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所以在近代高中时期,文言文愈来愈发的占据重要性。
  文言文的掌握技巧也比较简单,多读多看多想多用,习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用起来跟白话文一个意思。可以多多读读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参考清风文学网:阅读相关文章及交流学习。感觉有帮助请采纳吧,嘻嘻
   

高中文言文比例

4. 文言文比比皆是

 1. 比比皆是 是什么意思   信手拈来
  bǐ bǐ jiē shì 
  成语:比比皆是 
  --------------------------------------------------------------------------------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示例】上自朝廷,下至草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近义词】俯拾即是、比比皆然、举目皆是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 
  比比皆是 
  拼音发音 bǐ bǐ jiē shì 
  解释意思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成语举例 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比比皆是 
  词 目 比比皆是 
  发 音 bǐ bǐ jiē shì 
  释 义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英 文 ubiquitous;can be found everywhere 
  出 处 《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示 例 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近义词 俯拾即是、比比皆然、举目皆是 
  反义词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灯 谜 匕;七;复试全对
  2. “比比皆是”解释   bǐ jiē shì 
  成语:比比皆是 
  --------------------------------------------------------------------------------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示例】上自朝廷,下至草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近义词】俯拾即是、比比皆然、举目皆是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 
  比比皆是 
  拼音发音 bǐ bǐ jiē shì 
  解释意思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成语举例 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比比皆是 
  词 目 比比皆是 
  发 音 bǐ bǐ jiē shì 
  释 义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英 文 ubiquitous;can be found everywhere 
  出 处 《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示 例 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近义词 俯拾即是、比比皆然、举目皆是 
  反义词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灯 谜 匕;七;复试全对
  3. 比比皆是什么意思   词 目 比比皆是 
  发 音 bǐ bǐ jiē shì 
  释 义 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英 文 ubiquitous;can be found everywhere
  出 处 《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示 例 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辨 析 “比比皆是”和“触目皆是”,都形容很多,比比皆是着眼于空间,到处都是。触目皆是着眼于视觉,满眼都是。 
  近义词 俯拾即是、比比皆然、举目皆是 
  反义词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灯 谜 匕;七;复试全对
  4. 比比皆是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
  示例:它违背了人类的本性和传统,但是这在中国却比比皆是。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与物。
  成语辨析:
  【正义】 “比比皆是”和“触目皆是”,都形容很多。
  比比皆是侧重于空间,到处都是。触目皆是则侧重于视觉,满眼都是。
  扩展资料:
  比比皆是近义词:
  1、不计其数
  不计其数,读音是bù jì qí shù,汉语成语,释义是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出自: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回到界桥。绍驱兵大进,复赶过桥,落水死者,不计其数。
  示例: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
  2、数不胜数
  数不胜数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ǔ bù shèng shǔ,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出自:《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
  示例:对于老屋的美好回忆,犹如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不胜数。
  比比皆是反义词:
  寥寥无几是一个成语,读音是liáo liáo wú jǐ ,寥寥:形容数量少。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
  出自:清·李伯元 《文明小史》动身的那一天,绅士们来送的寥寥无几,就是万民伞亦没有人送。
  示例:朝外开的窗户寥寥无几,而且从窗口往外看的视域有限,很不美观 。
   

5. 文言文的比

 1. 古文中的比的各种解释   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记·游侠列传》: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拟,看成和。
  一样。 《诗经·谷风》: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比照,与。
  相当。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
   《韩诗外传·卷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辅》: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和谐,和睦。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
   《吕氏春秋·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2. 文言文比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比的意思有13种解释,具体如下: 1.比较;较量。
   2.能够相比。 3.比画。
   4.对着;向着。 5.仿照。
   6.比方;比喻。 7.等到。
   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 9.“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
   10.姓。 11.紧靠;挨着。
   12.依附;勾结。 13.近来。
   比拼音:bǐ,注音:ㄅ一ˇ,部首:比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4画 五笔:XXN,仓颉:PP,郑码:RRRR,四角:22710,结构:左右,电码:3024 区位:1740,叠字:二叠字,统一码:6BD4,笔顺:一フノフ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比赛[bǐ sài] 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比较本领、技术的高低:~篮球。 2.对比[duì bǐ] (两种事物)相对比较:古今~。
  新旧~。 3.评比[píng bǐ] 通过比较,评定高低:卫生~。
  ~生产成绩。 4.比如[bǐ rú] 举例时的发端语:有些问题已经作出决定,~招多少学生,分多少班,等等。
   5.相比[xiāng bǐ] 互相考校、比较。
  3. 文言文中“比”的读音有几种   文言文中“比”的读音,只有一种,就是bǐ。
  1、它可以作动词,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本义是并列、并排。例如:
  (1)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2)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2、它可以作形容词,意思是亲密。例如: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它可以作副词,意思是皆、都。例如: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4、它可以作介词,意思是比起。例如: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尽管有这么多的词性和词义,但它的读音都是bǐ,没有另读。
  4. 古文中比的现代翻译   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记·游侠列传》: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拟,看成和。
  一样。 《诗经·谷风》: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比照,与。
  相当。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
   《韩诗外传·卷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辅》: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和谐,和睦。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
   《吕氏春秋·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文言文的比

6. 文言文比较多

 1.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 *** 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
  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
  2. 求文言文里意思最多的字   为 :中学课文所涉及的义项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
  (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 狡诡谲。
  3. 【怎样上好高中古文课高中的文言文比较多,如何上好这些古文课呢   一,诵读培养感情建议,学生要是背不到,抄写是没什么用的,你最多安排他们一两遍就够了二,预习粗略掌握 掌握框架结构 基础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钢筋是结合当时形势分析作者内在思想 混凝土是如何运用文字,主要是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三,上课抛砖引玉学习文言文,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翻译和讲解把思想包起来,大体框架就出现了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4. 10个比较短的经典文言文有什么   1、《执竿入城》 三国魏 邯郸淳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刻舟求剑》 汉 刘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叶公好龙》 汉 刘向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4、《郑人买履》 战国 韩非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自相矛盾 》 战国 韩非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守株待兔》 战国 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7、《画蛇添足》 汉 刘向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10、《士别三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2、《高山流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3、《凿壁借光》 汉 葛洪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4、《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5、《黄粱一梦》 
  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5.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常用文言文字词(25个) (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
  6.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哪一册的文言文最多,或者是最难   因为六年级下册是小学生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所以要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较多古诗词,需要学生扎实的基础,还有课外一部分知识,需要更多的拓展在文言文上,六下是比较多的,也比较难以理解.当中《学奕》《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是对学生思维认识性的考验.这类文言文比较有辩证性,需要有全面的理解力.甚至在初一阶段一些练习上依然会出现.如果你是要复习的,我推荐一本书《短小文言文》,当中有许多全面的文言分析,尤其是古书中的文言文是现在考题的热点,对学好文言文有很大帮助,甚至初中许多老师都会推荐本书,希望你能在本书中深入了解文言文,好好学习,。
  7. 几句修辞句和文言句修辞句:(要比较多的修辞手法X2)文言句:(   1.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2.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3.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应该是来自民间的俗语、警句.也有人说是陆游写的,不可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7. 文言文比

 1. 文言文比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比的意思有13种解释,具体如下: 1.比较;较量。
   2.能够相比。 3.比画。
   4.对着;向着。 5.仿照。
   6.比方;比喻。 7.等到。
   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 9.“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
   
   10.姓。 11.紧靠;挨着。
   12.依附;勾结。 13.近来。
   比拼音:bǐ,注音:ㄅ一ˇ,部首:比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4画 五笔:XXN,仓颉:PP,郑码:RRRR,四角:22710,结构:左右,电码:3024 区位:1740,叠字:二叠字,统一码:6BD4,笔顺:一フノフ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比赛[bǐ sài] 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比较本领、技术的高低:~篮球。 2.对比[duì bǐ] (两种事物)相对比较:古今~。
  新旧~。 3.评比[píng bǐ] 通过比较,评定高低:卫生~。
  ~生产成绩。 4.比如[bǐ rú] 举例时的发端语:有些问题已经作出决定,~招多少学生,分多少班,等等。
   5.相比[xiāng bǐ] 互相考校、比较。
  2. 文言文比是什么意思   比 拼音:bǐ 韵部:纸、寘 〈动〉(会意。
  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
  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比拟 。如:比象(比像。
  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
  ——《左传·襄公三年》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通“庀”。
  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
  ——《周礼·世妇》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
  (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
  ——《聊斋志异·促织》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周礼·夏官》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其比如栉。
  ——《诗·周颂·良耜》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
  注:“比,近也。周密也。”
   又如:比甲(马甲)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名〉 比喻,比方 。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姓 〈副〉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
  ——《战国策·齐策》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间者数年比不登。
  ——《汉书·文帝纪》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三人比坐事死。
  ——《汉书·公孙贺传》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比三年日蚀。
  ——《汉书·外戚传》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
  ——《吕氏春秋·先织》〈介〉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曹操比于袁绍。
  ——《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他比你高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史记·陈涉世家》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资治通鉴》比去,以手阖门。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古文中的比的各种解释   比较,比量。
   《孟子·告子下》: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史记·游侠列传》: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春秋左传·桓公十五年》: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比拟,看成和。
  一样。 《诗经·谷风》: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春秋左传·襄公五年》: 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类似,相像。
   《史记·天官书》: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比方,比喻。
   《礼记·学记》: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比照,与。
  相当。 《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史记·齐太公世家》: 其子曰公孙无知,厘公爱之,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例,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韩非子·有度》: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亲,亲近。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
   《尚书·伊训》: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接近,靠近,挨近。
   《战国策·八年谓魏王》: 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辑,而不可恃者;或有诸侯邻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谷不奉,畜积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 并列,并排。
   《史记·苏秦列传》: 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 《鬼谷子·中经》: 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
   齐等,同样。 《孟子·滕文公上》: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协调,配合一致。 《孟子·滕文公下》: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诗经·六月》: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勾结。
   《荀子·不苟》: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於世也。 《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楚令尹子旗有德於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
   《韩诗外传·卷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 《管子·重令》: 所好恶,不违於上;所贵贱,不逆於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说,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
   阿私,偏袒。 《春秋左传·襄公三年》: 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新序·杂事一》: 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 合,适合。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管子·五辅》: 中正比宜,以行礼节。
   和谐,和睦。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春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然也。
   《吕氏春秋·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辅助,佐助。
   《国语·齐语》: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 密,密集。
   《诗经·良耜》: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吕氏春秋·达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
   皆,都,到处。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
   及,等到。 《史记·高祖本纪》: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晏子春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通“庀”:治理。 《庄子·徐无鬼》: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
  4. "比"在古文中的用法   比bǐ〈动〉(1) (会意。
  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本义:并列;并排)(2)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尔雅·释鸟》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比其具。
  ——《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孟子·滕文公上》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4) 连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
  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6) 比较;考校,核对 [pare;contrast]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arrive]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
  ——《史记·项羽本纪》(9) 比拟 [draw an *** 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
  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10) 勾结;偏爱 [collude with]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立其子,不为比(偏爱)。
  ——《左传·襄公三年》(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12) 等同[be equal to]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14) 通“庀”。
  具备 [possess;have]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及祭祀,比其具。
  ——《周礼·世妇》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宰严限追比。
  (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
  ——《聊斋志异·促织》(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词性变化◎ 比bǐ〈形〉(1) 接近;亲近 [intimate]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周礼·夏官》(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3) 密(与“稀”、“疏”相对) [dense]比,密也。——《说文》其比如栉。
  ——《诗·周颂·良耜》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
  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5) 和谐 [harmonous]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比bǐ〈名〉(1) 比喻,比方 [metaphor]。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ratio]。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3) 姓◎ 比bǐ〈副〉(1) 皆,都,同等地 [all]再战比胜。
  ——《战国策·齐策》(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3) 连续,频频 [frequently]比投不释。——《礼记·投壶》间者数年比不登。
  ——《汉书·文帝纪》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三人比坐事死。
  ——《汉书·公孙贺传》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比三年日蚀。
  ——《汉书·外戚传》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4) 近来 [lately;recently]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
  ——《吕氏春秋·先织》◎ 比bǐ〈介〉(1) 比起 [than]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曹操比于 袁绍。
  ——《三国志·诸葛亮传》(2) 又如:他比你高(3) 为;替 [for]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4) 及,等到 [till]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史记·陈涉世家》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比去,以手阖门。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言文比

8. 文言文占比增加

 1. 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出自哪里   全国中小学统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
  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据了解,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
  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如此规定,首先受影响的便是学校教学——不仅要面临40%的全新教学内容,教材中更有一项近乎专为教学设定,那便是: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对此,总主编温儒敏解释说,“这是考虑到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
   
  2. 怎样看待语文教材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   爱因斯坦:“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所以呢 学校教的是知识 让你怎么在社会赚钱 是知识传习所 没有了教育 国人道德下滑非常严重 乱穿马路 随地吐痰 各种钻法律漏洞的小聪明 数不胜数 这也没有办法 被外国人同化了很多 想当年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 都是各种小聪明 还能上春晚 现在是没门了 为什么 因为当年我们国人很淳朴 没有什么小聪明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记得哥哥姐姐小学有三字经的书 等我上小学就没有了 被删减了 文言文主要就是圣贤书的内容 就是教育而不是知识 所以一些外国邪恶势力 和中国内部汉奸就开始说文言文是封建的东西 是不好的东西 企图阻挡我们的教育机构 其实很多国家的教育机构 医疗机构 都被外国势力控制的 就是一些被他们私有化了。
  3. 语文的文言文我老是抓不住分数,怎么才能让我的文言文水平提高呢   总的来说呢,向语文的文言文首先要自己通读全文,读5遍以上,不是有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吗?还有如果是初中课文里的文言文,尽量多读多背,上课把笔记做全面,必要时刻借助工具书要帮助自己来理解,但我不推荐完全依赖工具书。因为语文中考课文里的文言文占百分之40,课外占百分之60,所以也要找些与课文相似的课外文言文来练习。像通假字,一词多义的,注释,古今异义等等都是要多多背和看的。其实初中三年,等你毕业后,留给你的还是文言文。
  阅读的话我希望你自己去书店买一本练习来做,其实老师上课也有讲很多的阅读方面的知识,当然,你自己如果有语感的话就更好了,比如答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如果是比喻的话,就有专门的格式的,例如:本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初中语文中考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的考察,像我的话推荐(初中语文阅读,轻松组合周周练)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文言文和所有阅读文章的考查。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加油1
  4. 初中文言文中所有的一字多意、古今异义   序号 例词 例句 句中义 今义 1 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裹,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26 儿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青年男女 子女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
  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
  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 *** 。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
  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
  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
  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
  (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
  (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
  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
  (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 古:计划。
  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
  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
  (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
  (出处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
  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
  (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
  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
  (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
  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到。
  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
  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
  [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
  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
  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
  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
  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 :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
  (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古:你。
  今:像。(2)毒。
  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
  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古今异义词举隅 1.亲戚今义:旁。
  5. 统编教材背景下,古诗文该如何教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可是,在我们眼里情文并茂、简洁凝练的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却是佶屈聱牙、深奥难懂,让人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又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七年级的新教材中文言文占比在1/5-1/4之间,到了八年级更是提高至1/3。回顾历年中考,虽考查的是课外文言文,但考察的知识点还是课内的。那如何才能做到既吸引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又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落实新教材中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提升文言文的拓展迁移能力呢?我以自身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整理、运用的三个方法。
  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文言文,这样教,有趣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