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生活习性

2024-05-18 02:10

1. 蝗虫的生活习性

蝗虫的生活习性:
1、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2、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3、蝗虫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4、有些蝗虫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蝗虫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蝗虫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

扩展资料:
蝗虫的防治方法: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蝗虫

蝗虫的生活习性

2. 蝗虫有什么习性??

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末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这是蚂蚱的一种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3. 蝗虫的生活习性

蝗虫(Locust) 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绝对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中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时代。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 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蝗虫一生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

蝗虫的生活习性

4. 蝗虫的生活习性

蝗虫的生活习性:
1、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2、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3、蝗虫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4、有些蝗虫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蝗虫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蝗虫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

扩展资料:
蝗虫的防治方法: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蝗虫

5. 蝗虫有哪些形态、生活特点和习性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
一、蚱蜢简介:
蝗虫俗称“蚂蚱”,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二、形态特征: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可以辨别物体大小,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于水生植物上。
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三、生活习性:
蝗虫]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有哪些形态、生活特点和习性

6. 蝗虫有什么生活习性?

《昆虫记》介绍的蝗虫的生活习性: 1.螳螂的习性:一生躲藏在草丛,一苍蝇、蝗虫、为主食,每到大约4月出生,一次产200~300个卵。2、蝗虫的习性:性格爆裂,受到惊吓会弹跳,常常一草根、嫩叶为主食,卵产在洞里,寿命大约6个月。 2.蟹蛛的习性:蜘蛛目蟹蛛科的通称。多数种类头胸部和腹部短宽,步足向左右伸展,能横行,宛如螃蟹。蟹蛛全球约1800种。不结网,常静伏花草丛中等候捕食过往的昆虫。卵袋产于叶面或树干上,雌蛛常伏在卵袋上守护,但通常在幼蛛孵出前死去,常见的有三突花蛛和鞍形花蟹蛛。多生活在花草丛或豆田中,或在靠近豆田的棉田、麦田中捕食害虫。澳大利亚的蟹蛛,子女会吃掉自己的母亲。小蟹蛛一旦破卵而出,就开始吸吮母蟹蛛的腿,直到母亲完全干涸。 3.蜘蛛目(Araneida)蟹蛛科(Thomisidae)蜘蛛生活习性:形状像蟹,也能像蟹那样横行或倒退。世界性分布,美国有125种左右。灰或褐色,长约12公釐(0.5吋)。不结网而埋伏以静候猎物。如花上的弓足花蛛(Misumena vatia),白或黄色,腹侧有红条纹。能在数天内改变体色以与花的颜色相配合。有几种生活在树皮上或下。花蛛属(Misumena)及Misumenoides属在北美常见,分布於开阔地的篱笆或植物上。扁蛛科(Platoridae)、异足蛛科(Heteropodidae)及拟扁蛛科的一些种有时亦俗称蟹蛛。

7. 蝗虫有哪些生活习性?

蝗虫的生活习性:
1、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2、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3、蝗虫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4、有些蝗虫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蝗虫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蝗虫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

扩展资料:
蝗虫的防治方法: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蝗虫

蝗虫有哪些生活习性?

8. 蝗虫的生活习性?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末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这是蚂蚱的一种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俗称“蚱蜢”,台语称之为“草螟仔”。它们的生活史是卵→若虫(幼虫)→ 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