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跳槽到民营企业的痛是什么?

2024-05-18 13:32

1. 外企跳槽到民营企业的痛是什么?


外企跳槽到民营企业的痛是什么?

2. 从民企到外企到底有多难?

从民企到外企到底有多难?
                             
         阳春三月,又到跳槽旺季,很多职场中人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又跳跃了起来。智联招聘2010年春季跳槽报告显示,心里有跳槽念头的网友比例超过了半数,其中民营企业比例最高,达到了64.5%.而在民营企业想跳槽者中,三资企业是他们的跳槽目标首选。     
   
      这难免让人想起了2007年出版已经热销了三年、即将被搬上电影屏幕的《杜拉拉升职记》,女主角杜拉拉的职场生存法则成为了众多职场人的奋斗指南,特别是从一个民营企业工作的小职员跳槽到国际知名500强公司的经历,更是令无数上下求索的求职者看到了希望。 
   
      智联招聘副总裁陈旭先生认为,跳槽通常在职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转折点的角色,但是在当今形势下求职者切不可盲目乐观。诚然,每一个职场人都希望通过跳槽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改善自己的薪酬福利待遇。但是跳槽本身只代表了一次转折,至于转折的方向还需要求职者事先做好理性的评估。陈旭说:“杜拉拉从民营企业到外资企业的一跳为她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职业发展道路,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一跳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机遇。” 
   
      拥有十余年外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的现智联招聘人力资源总监张勇先生认为,从民营企业进入外资企业对于求职者来说,确实存在比较大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道”与“术”上。“道”主要是如何能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考方法上与国际化背景同事更好地相处和沟通。“术”则是指工作中的具体方法和管理工具的使用。因为“道”与“术”的差异,使得长期在本土企业工作的员工进入到外资企业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较长的适应期。张勇说:“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企业的全球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所以相对以前而言,所谓企业性质的划分仅仅是从性质上划分,而管理架构本身逐渐趋同,因而求职者也不必过分看重企业性质,更多的还是应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智联招聘副总裁陈旭说:“其实杜拉拉的故事之所以能够热起来且能保持如此持久的热度,一方面由于杜拉拉的`成长故事让很多职场奋斗中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真切的生活,因而产生了亲近感。另一方面,拉拉身上所具有的特质,的确是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生存要素。与跳槽相比, ”杜拉拉“特质在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拉拉所体现出来的坚韧、沟通与合作精神是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要素。目前,《寻找杜拉拉》大型职场公益活动中也在火热进行中,陈旭说:”其实杜拉拉的现象能够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关键看你对自己职业规划,当然也需要一点点运气。每个面对职场的新人都是平等的,有些人会在随后工作随遇而安,每天在抱怨和消极中度过。有些人则在积聚经验等待机会,每天积极面对新困难。也许一两个月没有什么变化,但两三年以后会有截然不同的变化。也许这种变化就在你身边朋友聚会中重复的上演。职场就象种一棵树,你需要精心的去呵护,精心的规划它生长才能有一天成为苍天大树。否则在密集的职场里,你会因为得不到阳光和肥料,被这个环境所淘汰。希望每一位职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舞台,展现自己的能力,成为真正的杜拉拉!“   ;

3. 要不要从外企跳到民营???

网上看到一个案例“35岁,女,外企年薪60w,收到年薪90万的二线互联网公司offer,要不要去”,引起很多网友参与讨论。
由于关于这个案例的信息不完整,不好讨论。这里,老王还是提供一个真实的职场案例和大家一起讨论:某外资企业员工刘敏(化名),36岁,女性,年薪84万,被一猎头推荐到某民营互联网公司做总监,年薪148万,工作不到6个月,因和VP意见冲突,最后被公司辞退。让人遗憾的是,刘敏被辞退后,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大家应该知道,职场女性的这道路始终都是坎坷嶙峋,尤其36岁的女性,一旦职业选择走错一步,有可能很难再次在职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但也不排除找到更好的工作。老王在这里不讨论个人,只讨论普遍案例。
说到刘敏后,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也是某外资企业一位男性高管,张明(化名),39岁,年薪近80万,去年疫情后接到某民企的邀请,以年薪156万加盟,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该公司以战略调整,张明带的项目被公司砍掉,张明本人也遗憾离职。因此,从2020年11月到现在,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上周,张明和老王交流时,很后悔自己在39岁的时候离开外企。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来思考一下,不管是外企的刘敏,还是张明等人呢,为什么会跳槽失败呢?是能力不行,还是其他的原因。
根据老王超过1000+个职业咨询案例,老王总结了外企中高管跳槽民企失败的原因:
1、高薪只是相对的,你所认为的高薪,未必是真正的高薪。我们就以刘敏的年薪来计算进行时薪数据对比:
外企一般按照12薪来计算:840000÷12÷22.83÷8≈383.3元;
而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996和14-18薪不等。因此,刘明跳槽的公司996和14薪来计算:1480000÷12÷(22.83+4)÷12≈383.1元。
从时薪来比较来看:383.3-383.1=0.2元。,也就是说:虽然张敏的年薪多出64万,但是日薪才多两毛钱。这里还没有说五险一金等,一般外企都是按时缴纳五险一金,而多数民企未必按照真实数据缴纳,这个你懂的!所以老王说,所有的高薪未必就是高薪,大多数很可能是昙花一现而已。
2、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太多,尤其文化的不适应,内部政治斗争严重。我们接触外企的中高管比较多,外企也有斗争,但大家还是有分寸的斗争。至少你知道你在和谁斗争,到了某些互联网公司,你可能都不知道和谁在斗争。因为利益错综复杂,搞不好你就“被”挂了。前几天,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朋友说,他们公司虽然有廉政委员会,但内部斗争还是很严重的,这些都是利益的斗争。就像他们公司前一段时间被警察叔叔带走的高管,其实就是内部斗争牺牲品。
3、从外企到民企,一旦跳槽失败,你的职业生涯基本上结束了。这一点,你可能会认为耸人听闻,但根据老王接触的案例和听到的案例来看,多数年薪超过35岁中高管,因跳槽失败而提前结束职业生涯。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会因一次跳槽失误而结束职业生涯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你的年薪已经超过多数企业招聘规定的红线,很难跨越红线了。但也有个例,比如老王的一位朋友,虽然年龄超过了40岁,但成功跳槽到某独角兽公司,月薪18万。像这样的案例,少之甚少。所以,你一旦从外企跳槽到民企后,就很难再回到外企,即使能回去,也未必有好的坑。没有好的坑,就等于没有好职位和好薪酬,这样,你面子都挂不住,你还会考虑回去吗?
因此,我们不建议年龄超过35岁的外企中高管跳槽到民企,但如果你有很强的融入能力,也是可以考虑的。
我们把思路拉到标题的案例:“35岁,女,外企年薪60w,收到年薪90万的二线互联网公司offer,要不要去”。老王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不去,还继续在外企工作。你可能会问,继续在外企工作,未来的职业发展怎么办?
关于到了年龄的外企人员职业发展的问题,老王也思考过,比如:
工作到50岁左右,钱也挣得差不多了,然后退休,好好的享受一下生活。
1、系统梳理你的知识,你可以做培训、搞咨询等,为其他企业提供你的经历、解决方案,也是很好的事情。
2、可以自己创业,做小生意。深圳一位某科技公司的HRD对老王说,她自己边上班,边做些生意,等不上班了,全力以赴做自己的生意。这位HRD朋友比较符合深圳女孩气质!
3、其他……
老王聊了这么多案例,如果你坚持跳槽,问老王如何做到!那么,老王建议你从这些方面考虑:
1、你要思考你即将跳槽的公司是否能为你的职业发展起到背书的作用,让你下次跳槽更值钱。如果你认为,你即将跳槽的公司可能存在风险,或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影响,但在薪酬方面却让你很心动。所谓薪酬心动就是听到对方报的薪酬,就有跳槽的动力。如果是这样,那么也能跳槽。
2、你要思考你的性格或你的经历是否能适合你未来公司的文化。你可能会说,王老师,这个不好判断,怎么办?别急,老王告诉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在面试过程中是否感觉很熟悉或心里感觉总是别扭不舒服,或者感觉这家公司员工状态心里不爽等等。如果这样,你就不要加入这样的公司,加入后,你也很难融入。最科学最好的判断,就是在网上看看他们创始人和公司高管的言论,通过言论你就能感觉到公司的性格或老板的性格,这是最好的判断思路。
3、重点考虑该职位的岗位使命。所谓岗位使命就是你在这个岗位是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完成了,你是否还有价值?某企业大学校长被猎头高薪挖动推荐到一家公司,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把公司企业大学实现盈利,最后还是因为高薪被无情地淘汰了。岗位使命是企业中高管跳槽必须思考的问题,想明白、问明白,你才能更好地判断自己要不要跳槽、值不值得跳槽等。
写在最后
职场不是走秀场,而是斗兽场,比的不是谁更厉害,而是谁能生存下去,能活得久。跳槽也如此,如果你没有想明白就因“所谓的高薪”跳槽,你就可能失去斗兽场的主动权,最后被无情的职场所淘汰。
薪职网

要不要从外企跳到民营???

4. 选择从外企跳槽去民企,这样的选择对吗?

外企在管理与运营方面,更强调流程,强调制度;民企虽然也有流程,也有制度,但是更倾向于快速解决问题,各种职责界定和流程运行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先表明我的观点,外企跳民企是必然的选择,选择是对的,但二年时间就跳,未必是好选择!但至于是不是对的选择,因为不知道你的行业,你的情况,我很难评价,如有兴趣,可以加我进一步沟通!。我没在民营企业里做过财务,但是却每天跟候选人交流着他们目前在民企做财务的生存状况。虽然人不在这个漩涡中,但在岸上的却看的格外的清晰。从外企跳槽到民企,是不是对的选择。这要看对自己的发展是不是有进一步的提升,更要综合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来判断是不是对。不是说从外企跳槽到民企就不好。外企有外企的好,但民企也有民企的好。总之,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前段时间看一个像你一样,外企轻松时间多,名企 工作繁重常加班工资高,总体而言 那个人他是后悔了,因为在民企工作的时间除以薪资竟然比外资还少,如果你是因为其他方面的话 你可以做点副业,看自身情况吧。根据这些需求进行打分,再对这两家公司在对应的需求强再打分,决策平衡帮你看到哪家公司更能满足你的需求。
所以都说想提升自己就进民营企业,做的事情多,加班多,熬几年你可能会变的全能。想安逸就选择外企,外企工作单一,分配合理,但时间久了你会觉得除了本职工作,其他的事情你好像什么都不会!岗位:两个平台如果差不多,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更努力、更专业,涨工资会来得更明显。


5. 从外企跳槽到民企,你会怎样抉择?

如果有从外企跳槽到民企的机会,个人认为需要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选择,此时的我会考虑关于跳槽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薪资待遇,若是跟我个人的预期相符的话,大概会考虑跳槽;若是担忧未来的前景发展堪忧的话,大概会选择原地不动。

一、跳槽前要考虑个人的实际情况
如果有机会从外企跳槽到民企,这个时候不能够随便下决定,而应该考量这家民企提供的职位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是否相符。如果相符的话,可以进行下一步考虑;若是不相符的话,大概还是别随意跳槽的好。此时的我们还应当考察对方的实力,看看有无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舞台。我们跳槽要秉持“人往高处走”的原则,如果跳槽的民企实力很一般,那就没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二、提出离职前要明确是否能适应新环境
在跳槽前还要考虑清楚自己去民企是不是可以适应,毕竟民企与外企的工作环境差别很大,而且工作的流程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能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那可以咨询一些前辈们,看看他们在跳槽后面临怎样的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当你有同伴的经历可以参考时,可助攻你做出一个更符合自身情况的决定。

三、除了考虑职业发展,还要看薪资待遇
每个人择业,其实都是根据企业所能给予的发展平台和薪资待遇来决定的。如果民企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舞台,而且薪资待遇也比较丰厚的话,个人认为跳槽无妨,虽然短期内难以适应,但只要努力去调适自己,还是可以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的。但若是民企的发展前景并不是那么明朗,那则没必要拿自己的前途来开玩笑,此时还是多考察几番再做决定比较好。

从外企跳槽到民企,你会怎样抉择?

6. 如何应对从外企跳槽至民企这个变化

本人亲身经历 2006年从外企来到民企 发现在外企那不叫管理 因为人的价值观基本一致 能力不会有太大差异 做事就是了 外企只是教会了我做事


而在民企 呵呵 就有意思了 我的领悟是:得用中国人的智慧和逻辑来管理民企的团队 于是 从看《论语别裁》开始 重新学习中国文化

以下这篇文章也是与此相关的 是我8年之后离开民企写的 也贴给你看看吧:

《企业管理中的父爱和母爱》

题记:既美且慧的好友承办了一本杂志,为其撰写的一篇专栏文章。

稻盛和夫对领导者有一个一针见血的定义:真正的领导人应该是“以大爱为根基的反映民意的独裁者”。
爱,是这个定义中的根基。
在本文中,我们姑且先不拔高到“领导”这个高度,而是从基本的“管理”来展开阐述。

企业的管理者如何看待与员工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和管理者个人价值观的表现。你可以视员工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功能载体,也可以视其为企业大家庭的一员,而后一种视角,对于中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笔者先后在财富500强的外企和国内民营企业工作,这两者的差异非常多,也不是本文要和大家交流的重点。
其中有一条,是涉及到以上所说的企业管理者看待与员工的关系的现实。

在外企,尤其是知名外企,企业招人可谓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招进来的人不仅能力优秀,而且价值观也较为接近,在这样的团队中,如何去实现企业的目标是首要工作,在员工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更多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我们的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完全不是这样。
企业似乎永远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用其中一位老板的话说就是:“我看得上的人不见得看得上我,看得上我的人我又看不上。”
简而言之,企业可用的员工在素质和能力上往往都是和岗位要求、公司的发展有一定差距的,而且,还存在较大的流动性,HR部门的员工和部门经理大多疲于在做招聘、面试、基础培训的工作,团队的绩效远低于外企,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往往成为了很多管理者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

要化解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层面来探究:
1)影响员工流动性的主要原因;
2)如何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
第一个层面有很多专业探讨,笔者多年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体悟最深的两个原因是:
1)员工在企业缺乏归属感;
2)员工在企业看不到个人的发展前景。

第二个层面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课题之一,归根结蒂无非是学习和培训,这就涵括了员工自发的学习和企业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这个看似扑朔迷离的难题,化解之道却可以很简单,那就是:爱。

笔者刚从外企转战民企时,面对参差不齐的员工素质和能力,可谓一筹莫展,而且我知道,我没有更优的选择,这就是我面对的现实,而且,我必须找到一把钥匙,打开通向成功之门。

面对这些年轻的员工,我内心无法克制的是对大家的爱和责任:大家这样年轻,充满了生命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又是那样的迷惘和无助,如果我不带着大家一起成长,一起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蜕变,我愧对的不仅仅是我的老板,更是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这,就是我的钥匙!

爱,是一个最为丰富的话题。最伟大的爱,当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企业管理中,也映射着父爱和母爱。

母爱,是因为这个孩子需要爱;
父爱,是因为这个孩子值得爱。

在企业管理中,父爱,是公司的脊梁和方向,母爱,则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缺一不可。

当企业的管理者以父爱之心来带领团队时,员工会因父爱的坚定和刚强,获得在企业内最起码的安全感,了解企业的方向,对于如何调整自己的方向才有了指针。
员工在企业中如何施展和提升个人的素质能力,也有了来自企业文化系统的牵引力。

当然,仅有父爱还是不够的,尤其在中小民营企业。
因为企业中,还有很多员工需要爱,需要母亲般的爱。
员工需要管理者包容他的缺点,包容他现在还不够优秀,甚至包容他现在还不够努力。但是,就像母亲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一样,心怀母爱的管理者也绝不会轻易放弃一名员工,而是会倾注所有的爱心和能量,带领自己的孩子一步步成长、再成长。

用父爱和母爱融入企业管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流动性和胜任力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企业何愁百年基业呢?

7. 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想从国企跳到外企有多难

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外企尤其重视效率,中途招聘会特别重视你的经验和能力是否能够立即产生化学作用。
在跳槽过程中,有以下3点需要注意:
1. 公司和职位如果应聘者曾在世界500强工作过,大多HR自然会眼前一亮。如果你工作过的公司和招聘公司的业务内容有所重叠,甚至企业文化都有相似之处,更会入HR的“法眼”。如要应聘管理职位,则自然要求应聘者有带领团队的经验,并且还会考察所带领团队的人数。最重要的一点是,HR一般注意的是应聘者在3―5内的工作经验。2. 工作内容和业绩公司、岗位对HR来说是“泛读”,如符合要求的话,就会进入HR的简历“精读”时间。简历中最重要的是你目前从事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招聘职位是否吻合。不要用大段文字去描述,每一项工作内容或岗位职责分行,用动词开头,结合数字,简练地表达你的职责是什么,你的突出业绩是什么。这样的简历是“专业”的。3. 培训及证书一般来说,这并非重要项目,但却是简历中的加分项目,前提是,你所列举的培训及证书,都是和应聘工作有相关性的,或者是“含金量”非常高,能证明你的能力的。但要注意的是,后者列举得太多太高端,也会让HR疑惑你的职业定位。对于有些职位,是一定要证书这块敲门砖的,如律师、建筑师、金融分析师、财务会计等。
(摘自:知乎王水的回答)

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想从国企跳到外企有多难

8. 从外企跳槽到民企,你会如何选择呢?

从外企跳槽到民企,我会对比两个企业薪资待遇,职位发展前景,以及公司管理模式,是否属于自己所喜欢类型。
老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了好的前程,相信大家都会奔着好的地方去。
职场中也同样如此,不管是外企,还是民营企业。哪家公司能够提供好的发展,好的薪资待遇,多数人都会选择好的公司入职。

对比公司薪资待遇、管理模式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以及相应薪资待遇。我们职场生涯中,不会遇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公司。
因此面临外企、民企两个公司选择时候,不妨看下两个公司,给出的薪资待遇,了解公司的管理模式。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将两家公司做一个系统对比,就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
如果外企发展,对于自身更为有利,就选择在外企工作;如果民企有一个更好的前程,我们也可以从外企,跳槽到民企工作。

思量公司、职位发展前景公司都会有自己长远规划,每一个岗位也会有晋升空间。我们想要得到更好发展,就需要看下公司有无长远规划。
一些新成立民营企业,因为领导很有才能,领导能力强,相应发展前景好,公司里机遇也会很多。
对于这类型民营企业,如果能够入职,对于自己长远发展来看,有着非常大的空间,也能够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企业自身实力,对于我们选择公司,也十分的重要。有实力企业,才能够提供稳定薪资保障,也才能够提供,更加长远规划。

现在社会中,鲜有人能够在一家公司,一直工作到自己退休。因此我们选择公司时候,不要图安稳和稳定,尤其在自己年轻时候,更应该多看看公司发展前景。
挑选公司时候,重点考虑自己在公司里工作,将来除了得到应有回报,还能在能力上,得到什么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