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报仇用了多久?

2024-05-07 20:12

1. 伍子胥报仇用了多久?

大概用了16年!
具体过程如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伍子胥逃往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王和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出兵沿淮水攻楚,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见柏举之战)。

伍子胥报仇用了多久?

2. 为何伍子胥无法报仇了?

18年前,伍子胥父兄被杀,自己为了逃命,远走他乡,现在,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引兵进城。然而,当年的仇恨也没法报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楚平王、费无极早已相继死去,伍子胥失去了面对面复仇的机会。楚平王病死,费无极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平王死后的第二年,怒不可遏的郢百姓,将其殴打致死,家人被杀死,房屋被烧得一干二净。

3. 伍子胥是怎样复仇的

伍子胥是怎么复仇的呢?父兄被杀之后,他逃到了别国最后领兵打回楚国。

伍子胥是怎样复仇的

4. 伍子胥为父报仇是个什么故事?


5. 伍子胥是如何为父报仇的?


伍子胥是如何为父报仇的?

6. 伍子胥是楚国的叛徒吗?

不是。
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格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于是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其父、兄骗到郢都杀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吴国。   在伍子胥入吴之前,跟随楚国太子建到齐国。后又到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君王私通。要做晋国攻打郑国的内应,伍子胥劝说建,郑国以忠义对待他们,他们怎么能背叛郑国呢?但是太子建说他已和晋国说好了。就不听伍子胥的劝说,后来被郑国知道后,郑国国君就把太子建杀了。
他后来还要为太子报仇呢,应该是好人啊!

7. 伍子胥是楚国的叛徒吗

伍子胥的行为在当时肯定是属于叛国。先秦社会对于人身限制的法令是非常严酷的,比如擅自出城,即使原本不是罪犯,抓到了也可能要被斩脚趾的。对于贵族阶层的叛,统治集团也同样会有比较严厉的惩罚。当时常见的“叛”有两种主要形式:1投奔他国,2自恃武力与上级对抗。叛逆者往往不仅要被酷刑处死(比如醢刑),还会株连全家。为了防止发生叛逆,统治者还会主动调查谋反案件,一旦罪名落实也会遭到灭族之灾。伍子胥就是在全家已经因谋反被诛灭的情况下的漏网之鱼。所以他本身就带着叛徒的烙印,一旦被楚国人抓获,也是死路一条。伍子胥带着吴国人杀回楚国,对于楚国人来说更是不可饶恕的恶行。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统治者对叛徒加以严惩是一方面,而敌对势力也会对叛徒加以宽恕是另一方面。叛徒逃亡敌国,如果运气好,不仅叛逆之罪不予追究,而且可能成为文臣武将。这种两边待遇的不平衡使得当时的贵族阶层愿意冒着成为叛徒的风险做出极端的举动。一旦迈出“叛”的关键一步,后面所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叛徒本身所能掌控的范围,那么其他人对他到底是同情也好,憎恨也好,与他本人的存在还是毁灭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不过贵族之所以称为贵族,还是有足够的人脉,如果不是矛盾激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也不会有人能收拾的了他们。普通民众如果像伍子胥那样,就很难有活路了。由于当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在一个地方犯了叛逆之罪,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许就能洗白,使得叛逃事件屡禁不止。儒家对于春秋时期一些叛逃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同情的,认为君臣关系既然破裂,那么叛逃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种同情影响了后人对伍子胥的看法。伍子胥鞭尸大概就是这种同情心下出现的段子,并无实据。

伍子胥是楚国的叛徒吗

8. 历史上有哪些类似伍子胥复仇记的事情?具体是什么样的?

春秋时期,伍子胥为了替父兄报仇,忍辱负重十余年,依靠吴国灭楚,并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上演了一幕骇人听闻的复仇记。
无独有偶,东汉有位叫苏不韦的17岁少年,为了替父亲报仇,追杀仇家十余年,仇家被吓得吐血而死。苏不韦复仇的手段,与伍子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不韦出身于东汉豪门士族,他是汉武帝时期,对匈战争的名将苏建的十一世孙。苏不韦的父亲叫苏谦,时任右扶风督邮。督邮即太守的监察助理,苏谦任职期间,捅了一个马蜂窝——美阳县令李暠。
数年后,苏谦官至金城太守,不知什么原因,又被免职归乡。汉代有一个奇怪的法令,被免职的郡守县令,如果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得进京。不清楚苏谦遇上了什么紧急情况,居然偷摸跑到洛阳,又很不巧地被司隶校尉发现了。冤家路窄,此时的司隶校尉正是咸鱼翻身的李暠!
李暠逮着把柄,将苏谦抓捕入狱,他公报私仇,居然将苏谦拷打致死。李暠还觉得不解恨,又下令对苏谦的尸体继续用刑凌辱。李暠心底阴险,小人得志之下,忘了两个字——报应!

苏谦冤死的时候,碰巧苏不韦也在洛阳。那年苏不韦17岁,应朝廷征召,正等待考核入仕。得到父亲惨死的消息,苏不韦二话不说,扶棺归乡。回到家乡后,苏不韦做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决定——不举办葬礼直接将父亲埋了。丧葬之礼是古代最重要的礼法,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尤其是士族阶级,不举办葬礼等于被剔除了社会身份及家族身份。
苏不韦想干什么?他要复仇,要拿仇人的脑袋,给父亲的葬礼献祭。
苏不韦喊出的口号就是:“伍子胥独何人也!”世上不会仅仅只有一个伍子胥,我苏不韦来了,李暠,你颤抖吧!苏不韦先将他的母亲,悄悄藏于武都山中,自己则隐姓埋名,变卖家产,招募了一帮剑客。他带领着群剑客,埋伏在李暠经常出入的要道,实施截杀。该着李暠命大,苏不韦居然很长时间不能得手。再一打听,原来这家伙又升官了,当上了大司农,位居九卿。李暠职位变了,活动轨迹也变了,苏不韦原有的伏击计划落空了。

苏不韦只好重新拟定计划,他暗中观察,又发现了一个机会。大司农府北墙,正好靠着存放紫草的仓库,因为存放的物质不重要,所以守备很空虚。苏不韦和他的族兄弟几人,趁着夜色,悄然潜入仓库挖地道,一个多月后,地道直达李暠的寝室。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苏不韦从李暠的床下遽然出现,把李暠的小妾和小儿子吓得缩作一团。苏不韦也有点蒙,怎么不见李暠呢?刚才分明听到他的声音。
李暠命真大,竟然因为内急上厕所,没在房中。可是吵闹声已经惊动侍卫,不可能再守株待兔了,苏不韦挥刀杀了李暠的小妾和儿子,潜入地道逃跑了。临走前,苏不韦给李暠留了一封信,明确告知自己的身份。两次躲过暗杀,李暠这才知道自己惹上大麻烦了,他如同惊弓之鸟,昼夜不宁。惊惧的李暠,将家中地面全部铺上木板,又在上面铺上厚厚一层荆棘,估计苏不韦没抓到,李家人都被扎成刺猬了。
这还不算,李暠被迫学会了“躲猫猫”,“一夕九迁”,这个房间睡一个小时,那个房间眯十分钟,搞得府上的人都不知道李暠此刻在哪里。每次外出,身边壮士簇拥,鲜甲亮戟包围。

就在
李暠高度紧张之际,苏不韦再次出手。不过,他剑走偏锋,快马驰骋跑到了他的老家魏郡。到达魏郡后,苏不韦直奔
李暠的家族墓,掘开李暠的父亲李阜之墓,割下人头,又回到右扶风,以李阜的头祭奠了苏谦。祭奠完毕,他在人头上标记上“李暠父头”字样,把它扔到集市上。很快李阜的头到了李暠的手上,恐惧、愤怒、后悔,李暠五味杂陈。可是他又不敢把事情挑明,都怪自己当初作恶多端,如今只能吃哑巴亏。
于是李暠默不作声,给皇帝打了一份辞职报告,带着父亲的头回到魏郡,将它悄然埋回墓中。接下来束手就擒吗?李暠显然不愿意,他展开自救,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四处搜捕苏不韦。而苏不韦如同蒸发了似的,李暠费劲心力,竟然得不到他的一丝信息。人不怕人,因为可以面对面;人怕的是“鬼”,因为“鬼”你永远看不到,此刻苏不韦对李暠来说就是可怕的鬼。
被苏不韦几番惊吓折腾,李暠心力憔悴。人的精神,在长期高度紧张状态下,最大的愿望就是跟“恶魔”了结,哪怕输得光。可是一连几年,苏不韦依然不见踪影,而李暠却在重压之下倒了,他突然暴病,吐血而亡。

李暠一死,苏不韦现身了。赶上大赦之年,苏不韦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他回到家乡,风风光光地为父亲补办了葬礼。苏不韦招摇过市,世人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苏不韦以一人之力,数十年对抗位高权重的李暠,比伍子胥依靠一国之力复仇还要牛叉N倍。这种不屈不挠的复仇精神,值得赞赏。
也有人认为,苏不韦掘人坟墓,移罪枯骨,实在有违道义,复仇之火烧过了头。就像当年伍子胥掘墓鞭尸,司马迁称之为“怨毒”,苏不韦在得到称赞的同时,也饱受责难,甚至有人预言,苏不韦也会遭到报应。果然,多年后苏不韦卷入了政治斗争。李暠生前有个好友叫段熲,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想征辟苏不韦为下属。苏不韦有个好友叫张奂,张奂又与段熲是死对头。这个复杂的关系,让苏不韦心生忌讳,因此断然拒绝了段熲的征辟。段熲勃然大怒,决定对苏不韦下死手。他三管齐下,一面翻旧账,追究当初苏不韦追杀李暠的罪;另一面安排亲信状告苏不韦强夺他人财产;同时又安排杀手捕杀苏不韦。

苏不韦最终没能逃过段熲的魔障,他以及全家六十余口人,全部被杀害。当然,段熲也没好下场,几年后,他又被宦官阳球诛杀。一场历时几十年的豪门恩怨,以连环杀的悲剧落幕,当时的人们,以“报应”二字,概括了这场纠葛。可是忍不住问一句:汉帝国高层官员们,哪来的胆量,频频出现公报私仇?又哪来的实力,可以无视法律行凶作恶?
其实都是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使然,豪门士族集团就是东汉帝国的政治基础,像苏不韦、李暠、段熲等人,都是豪门士族阶级,他们在政治上拥有特权,家族势力非常雄厚。
这些豪门士族,又与帝国轮流坐庄的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勾结,形成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纠葛。说白了,他们之所以敢突破法律界限,公然杀戮,是因为有政治势力撑腰,他们就是上层政治斗争的延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