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

2024-05-19 20:42

1.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对于孩子,每个家长都关心的话题一定是孩子的成长阶段问题,这也是现在社会的每个家长都有都重点关注的,他们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那么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1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 
     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 
    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我想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
    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
    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
    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
    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做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
    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
    可以这样说,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
    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由此,我们看出,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2     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 
    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
    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
    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
    青春期:12~18岁的阶段称之为青春期。
    成年早期:18~25岁,这个年龄阶段属于成年早期。
    成年期:25~50岁划分为成年期。
    成熟期:50岁以上,这一时期属于成熟期。
     儿童教育的含义及作用 
    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儿童教育促进人脑发达,特别利于左右脑并行发展,开发人类巨大潜能。0~6岁,延伸到12岁是最佳期和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儿童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方法论的根本原则。
     儿童教育的注意事项 
    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
    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发展,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即使给予分析和帮助。
    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分苛刻,不要经常体罚孩子,如果犯错要及时教育,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于激动,以免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好的影响。
    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
    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们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3     12岁属于儿童吗? 
    一般将7周岁-12周岁的孩子划分为儿童。而11周岁到18周岁的孩子也可被划分为少年。因此12周岁这个年龄段重合了儿童和少年,因此可以说是儿童,也可以说是少年。这个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孩子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否文明化以及是否能社会的个体也是在这个时期。可见,这个年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
    十二岁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对于儿童心理转变和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主要是半成熟和半幼稚兼有,同时还兼有独立性和依赖性以及冲动性和自觉性等,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要格外地注意,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国加入《儿dao童权利公约》,根据公约内的内容,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而医学界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我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儿童教育方法 
     1、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2、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 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3、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
    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4、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一个阶段

2.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个阶段,孩子的健康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毕竟孩子的免疫力比较低下,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要格外注意,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发育变化也要清楚,接下来了解一下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个阶段。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个阶段1     12岁属于儿童吗? 
    一般将7周岁-12周岁的孩子划分为儿童。而11周岁到18周岁的孩子也可被划分为少年。因此12周岁这个年龄段重合了儿童和少年,因此可以说是儿童,也可以说是少年。这个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孩子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否文明化以及是否能社会的个体也是在这个时期。可见,这个年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
    十二岁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对于儿童心理转变和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主要是半成熟和半幼稚兼有,同时还兼有独立性和依赖性以及冲动性和自觉性等,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要格外地注意,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1991年12月29日第 七届全国人民du代表大会常务委员zhi会第23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国加入《儿 童权利公约》,根据公约内的内容,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而医学界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我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儿童教育方法? 
    下面,推荐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1、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
    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2、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 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3、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 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4、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个阶段2    儿童年龄划分的意义:
    儿童时期是人生开始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除了以此划分法律责任的年龄,还是一个人心理逐渐成熟的标志。
    每个人在儿童阶段要经历几个不同的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不同的月龄和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我们根据孩子这些阶段的心理特征,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儿童从3周岁到6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儿童启蒙教育,这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
    教育心理学中把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开始,使儿童从家庭或幼儿园进入学校,这对儿童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在近代儿童发育超前,儿童入学年龄提前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儿童期、过渡期(少年期)的年龄划分,各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从生理、心理发育来看,真正的单纯、幼稚的儿童期是12~13周岁之前。
    中国古代儿童的年龄划分和意义:
    那么古时候的中国,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礼记·曲礼》的说法:“人生十年曰‘幼’,学。……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由此可见,7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7岁以下的小朋友虎头虎脑惹人怜爱,又由于他们年幼懵懂,固此犯了错都可以被原谅。此外,7岁还是乳牙脱落、长出恒牙这一重要生理表征的呈现时间。而且,从7岁起,男女之别开始显现,男女之防亦需开始践行,故有“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之说。
    《毛诗正义》称:“童者,未成人之称”,沈家本也认为:“古者二十而冠,凡未冠者为未成人,则曰幼曰童,不得谓丁也。”
    10岁的男孩已经可以独立出外就学,不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仍以“小学”为主。15岁则相当具有纪念意义。所有尚未举行成人礼(男孩为冠礼,女孩为及笄礼)的孩子都可称之为“童”。
    明清时期直接将丁年提前到16岁,丁年因此成为个人承担包括赋税徭役在内的全部法律责任的年龄分界点,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年龄。而15岁以下的未成丁者被统称为“年未及岁”,与今天所说的未成年人相似。
    童年只有一次,是不可重来的岁月: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作为孩子的快乐时光,转瞬即逝。有人说,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孩子的宝贵财富,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是的,一个人最天真烂漫的时候,就是童年。孩子们还没有接触现实的社会,还没有被丑陋和罪恶的东西感染,内心纯洁,双眸清澈。
    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地度过童年。因为成年人的施压、不法之徒的引诱、险象丛生的社会环境,很多不幸运的孩子,被早早地剥夺了童年的快乐,甚至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阴影。
    儿童到了12岁属于哪个阶段3     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0~2岁。在感知运算阶段是透过经验和五官感觉来发展智力。我们的大脑想看想听想闻,尽可能地去品尝和触摸。首先我们要从简单的反射开始,接着发展出我们第一习惯。4个月大的小孩,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以外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意识地意识到做事。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工作记忆的发展。或者说对于物体永久性的认识。在此之前,妈妈给孩子看一个泰迪熊,然后马上藏起来,孩子会认为他消失了。此后即便看不到小熊,也会认为它是存在的。
    这时开始对一切感到好奇,闻着花香,品的食物,听的声音,与陌生人交谈。为了探索更多开始采取行动。从坐,爬,站 走路甚至到跑,这个提升了身体的行动能力,也带来了认知的发展,但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意味着还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2~7岁。这时小孩子处于符号功能和直觉思维。幻想事物的存在也相信实体的存在,因为没有办法运用特定的认知运算。只有在前运算阶段,我们学会说话并理解单词,图像和手势,这是代表着其他事物的符号。就比如小孩子画画,画的那么的不真实,没有比例。而他们的象征意义是喜欢玩角色扮演。这可以体验新的事物,并学到很多东西。
    
    4岁左右的小孩就非常好奇并且好问。我们可以从称之为从原始时代到现在有的丰富知识,但不知道如何获得它。在这个阶段的想法仍然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会认为其他对于世界的看法是和自己一样的。仍然不会了解会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7~11岁。会发展逻辑,并开始最具体的认知运算。例如按特点的规律来排序,归纳推理的能力,开始有守恒的概念,大脑会学会重新安排你的想法,来分类和建立具体的运算的心智结构。
    例如可以通过做相反的事情来逆转一个行为,为新的思维能力而倍感兴趣。当学习写作或者是求学时。可以将他们应用于交流和活动中。结果孩子就开始更明白自己,想法和感受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12岁以上的人。一旦我们成为青少年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有能力的推,理性的去思考,抽象概念和假设的情景都会有。这时的认知能力更加先进,可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成功与失败,爱与恨。
    这个阶段对于身份和道德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会理解为什么人们的行为方式会这样,结果是可以改变得更有同理心,同情心。大脑开始进行推理和演绎。可以对比和陈述两个逻辑概括。还有心理技能,使我们能够系统地规划生活,也能排出先后。可以对于生活无关的事件作出假设。进行哲学思考,甚至思考这件事的本身。

3. 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

 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
                      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孩子的健康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毕竟孩子的免疫力比较低下,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要格外注意,每一个成长阶段的发育变化也要清楚,接下来了解一下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
    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1    7—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儿童身高和体重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阶段;外部器官有了较快发展,但感知能力还不够完善;
    儿童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外显。
    儿童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儿童的身高、体重、大脑、神经、动作技能等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大肌肉的发展已能保证儿童从事各种简单活动;
    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相当熟练,并逐渐掌握具体形象思维;
    儿童词汇量迅速增长,基本掌握各种语法结构;儿童开始表现出一定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倾向以及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倾向。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加强儿童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指导家长带领儿童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根据儿童的个人特点,寻找科学合理而又能为儿童接受的膳食方式;
    科学搭配儿童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种类多样、比例适当、饮食定量、调配得当;
    不断学习关于儿童营养的新理念、新知识。
    (2)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指导家长与儿童一起制定儿童的家庭生活作息制度;
    积极运用奖励与忽视并行的方式纠正并消除儿童不良的行为方式与癖好;
    定期带领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2     7-12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动作能力 
    小肌肉与大肌肉运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够完成多种劳动与游戏。
     2、语言能力 
    这个时期,儿童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
     3、认知能力 
     3.1、知觉的发展 
    该时期儿童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渐次增强。
     3.2、想象的发展 
    该时期儿童想象的有意识、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着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3.3、思维的发展 
    这个时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或与他的`经验,很少联系的教材。
    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差。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
     3.4、注意的发展 
    该时期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往往做不到。他们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5-20分钟。
     3.5、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发展 
    在情绪发展方面,有学习、同伴、教师等社会因素引起的情感开始占主要地位。出现与学习成败、班集体有关的理智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儿童情感表现外露、不易保持。
    此时,若学业压力过重,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社交退缩症和攻击性行为等。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明显的依从性或同伴倾向。
    开始在兴趣相投的基础上形成内聚力不大的“小集团”。男女儿童兴趣活动明显分化。在个性发展方面,此时,儿童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定自我。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学习有关的个性品质,如勤奋或懒惰、细致或粗心、守纪律或散漫等。在道德判断方面从只注意行为后果发展到能考虑行为动机。道德行为尚未稳定。
    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3     儿童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0~2岁。在感知运算阶段是透过经验和五官感觉来发展智力。我们的大脑想看想听想闻,尽可能地去品尝和触摸。首先我们要从简单的反射开始,接着发展出我们第一习惯。4个月大的小孩,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以外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意识地意识到做事。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工作记忆的发展。或者说对于物体永久性的认识。在此之前,妈妈给孩子看一个泰迪熊,然后马上藏起来,孩子会认为他消失了。此后即便看不到小熊,也会认为它是存在的。
    这时开始对一切感到好奇,闻着花香,品的食物,听的声音,与陌生人交谈。为了探索更多开始采取行动。从坐,爬,站 走路甚至到跑,这个提升了身体的行动能力,也带来了认知的发展,但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意味着还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2~7岁。这时小孩子处于符号功能和直觉思维。幻想事物的存在也相信实体的存在,因为没有办法运用特定的认知运算。只有在前运算阶段,我们学会说话并理解单词,图像和手势,这是代表着其他事物的符号。就比如小孩子画画,画的那么的不真实,没有比例。而他们的象征意义是喜欢玩角色扮演。这可以体验新的事物,并学到很多东西。
    
    4岁左右的小孩就非常好奇并且好问。我们可以从称之为从原始时代到现在有的丰富知识,但不知道如何获得它。在这个阶段的想法仍然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会认为其他对于世界的看法是和自己一样的。仍然不会了解会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7~11岁。会发展逻辑,并开始最具体的认知运算。例如按特点的规律来排序,归纳推理的能力,开始有守恒的概念,大脑会学会重新安排你的想法,来分类和建立具体的运算的心智结构。
    例如可以通过做相反的事情来逆转一个行为,为新的思维能力而倍感兴趣。当学习写作或者是求学时。可以将他们应用于交流和活动中。结果孩子就开始更明白自己,想法和感受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是12岁以上的人。一旦我们成为青少年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有能力的推,理性的去思考,抽象概念和假设的情景都会有。这时的认知能力更加先进,可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成功与失败,爱与恨。
    这个阶段对于身份和道德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会理解为什么人们的行为方式会这样,结果是可以改变得更有同理心,同情心。大脑开始进行推理和演绎。可以对比和陈述两个逻辑概括。还有心理技能,使我们能够系统地规划生活,也能排出先后。可以对于生活无关的事件作出假设。进行哲学思考,甚至思考这件事的本身。

7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

4. 12岁的小孩属于哪个阶段

 12岁的小孩属于哪个阶段
                      12岁的小孩属于哪个阶段,儿童期对于一个人成长来说,是一生中最快乐最纯真的时期,童年充满了天真的色彩,没有任何忧愁,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充满了活力,那么12岁的小孩属于哪个阶段。
    12岁的小孩属于哪个阶段1     12岁属于儿童吗? 
    很多人对于孩子的年龄以及所处的阶段并不是特别的了解,特别是家有十二岁孩子的父母,对于是到底将孩子划分到儿童好,还是划分到少年好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毕竟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自己的特点。那么12岁属于儿童吗?
    一般将7周岁-12周岁的孩子划分为儿童。而11周岁到18周岁的孩子也可被划分为少年。因此12周岁这个年龄段重合了儿童和少年,因此可以说是儿童,也可以说是少年。这个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孩子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否文明化以及是否能社会的个体也是在这个时期。可见,这个年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
    十二岁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对于儿童心理转变和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主要是半成熟和半幼稚兼有,同时还兼有独立性和依赖性以及冲动性和自觉性等,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要格外地注意,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国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根据公约内的内容,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而医学界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我国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儿童教育方法 
     下面,推荐常见的几种类型孩子的表现及主要教育方法。 
     1、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 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
    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2、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 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 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3、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 
    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
    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
    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4、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 
    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 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 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12岁的小孩属于哪个阶段2     十二岁的男孩是不是叛逆期 
    12岁的男孩马上就要进入初中了,也就是青春期了,所以12岁的男孩是进入叛逆期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要好好的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要好好的教育好孩子,不要让孩子走向不好的道路。因为12岁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家长一定要好好的教育好孩子。
    
    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的过渡时期,男孩子的叛逆期一般从10-12岁开始,至16-20岁结束,通常持续6年左右。
    随着男孩子逐步进入青春期,其心理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迫切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想要摆脱成人对自己的管束等。尤其在14岁这个年龄段,处于叛逆期的高峰阶段,在这个期间,男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与日俱增。
    而叛逆期里的“危险期”一般都是14岁左右的样子,这是因为12-15岁的孩子是属于青少年的叛逆,这类孩子还有着以下几种心理描述:
    (1)自我满足感、意识感比较强,别人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去尝试
    12岁的小孩属于哪个阶段3     12岁属于“少年”。 
    按照我国的年龄分化标准,婴儿为0-0.6岁,幼儿为0.6-2岁,儿童为3-6岁、少年为7-14岁、青年为15-35岁、中年为36-60岁、老年61-80岁。
    
     少年的具体出处如下: 
    1、《韩非子·内储说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於雚泽。”
    2、《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3、《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
    4、《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5、《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锐少年。”

5. 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

 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
                    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是为孩子未来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那么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呢
  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1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 
   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 
  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我想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
  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
  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
  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第二,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 
  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做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不管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们知道一件很难的事情被征服了,会有满足感;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知道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安慰,这样,孩子感觉到了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要求做某件事情时,一般从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满意的情绪态度,数落和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够)。如果重复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孩子的“无能感”会导致退缩行为。可以这样说,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人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来的。
  由此,我们看出,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情绪等,那么,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应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规律。
    
   对此,我的建议是: 
   1、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要求。 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因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自己的选择,制约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慢慢的以厌食对抗你的关注。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饭的榜样即可。
   2、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沓,主要因为父母的行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责任能力。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因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具体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10篇小字”的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勒索、利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的边界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为可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制,把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自己:“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自己抓紧时间。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打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成人经验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自己。诚然,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模式也不胜枚举。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乐、并成为一个品质高洁、有怜悯之心、有责任心、有勇气、有能力而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帮助孩子成长的特别技能。如何获得技能,父母需要学习。需要通过自学,或通过接受专业帮助而获得。
  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2  一、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
  青年期(14、15—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二、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
  前运算期(2~7岁)、
  具体运算期(7~12岁)、
  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3   6-12岁小学发展阶段的10个主要特征 
   体力旺盛 
  精力充沛,体力增强,身体长得越来越强壮,孩子们喜欢大肢体活动,爬树,攀岩,大肢体游戏等等,孩子的整洁性也大不如前。
   倾向于小组活动 
  孩子在此阶段倾向于按兴趣或者不同分工组成小团体。同一小团体组织内的孩子一般有共同的兴趣点,有领导者和追随者,有职责分工和组织功能,这是孩子对将来社会形态的初期体验。
   道德发展 
  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头脑的独立促使道德的发展,帮助孩子学会分辨善恶、好坏。这个阶段的孩子想知道“为什么”,道德方面也是,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个规则。他们具有公平正义感,在看到别人违反规则时会非常在意,也就有出现“打小报告”~
    
   英雄崇拜 
  每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榜样,成人需要更加全面的诠释“英雄/榜样的”的定义,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注意自己作为孩子崇拜的英雄/榜样角色。
   想象力的发展 
  单纯感官方面的体验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个阶段孩子的发展。宇宙教育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万物的兴趣,想象力给了他们探究万物的工具。
   与家庭的脱离 
  孩子有与家庭分离的倾向及需求。外出时他们一直跑在父母前面,换到新环境不再有分离焦虑,愿意去朋友或者同学家里玩。
   智力的发展 
  孩子享受讨论、探索事物及其原因,逐步建立和发展理性思考的能力。他们关注万物的宗源,通过理性思考的发展进行秩序性分类。
    
   大工作/活动 
  孩子从原来的重复性工作过渡到合作性重复。合作性工作使得孩子“大工作”的出现,他们乐于挑战极限。
   抽象思维的发展 
  本质上,心智不仅具有想像的能力(例如,想像眼前并未出现的事物),而且还能搜集并能重新组织心智的内涵,还从我们在外界遇到的无数事物中萃取出一组“特定的字母”,这是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结果。
   责任感的建立 
  伴随着抽象性思维、理性思考、想象力的建立及道德领域的涉及,孩子们的责任感随之开始建立。他们能更好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及规则,所以能更好地评断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的选择。

6到12岁的儿童属于哪个阶段

6. 12岁属于什么年龄阶段

12岁属于“少年”。
按照我国的年龄分化标准,婴儿为0-0.6岁,幼儿为0.6-2岁,儿童为3-6岁、少年为7-14岁、青年为15-35岁、中年为36-60岁、老年61-80岁。
少年的具体出处如下:
1、《韩非子·内储说上》:“郑少年相率为盗,处於雚泽。”
2、《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3、《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
4、《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5、《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锐少年。”

7. 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

 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
                      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日常生活中,为了健康的生活,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以及家人的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也需要多去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下文分享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
    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1     儿童年龄段划分标准,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胎儿期:是指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之前,称之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之内;
    3、婴儿期:是指一岁之内的孩子;
    4、幼儿期:指1-3岁的孩子;
    5、学龄前期:指三岁到上学之前;
    6、学龄期:一般是6-12岁;
    
    7、青春期:12岁之后到女孩18岁,男孩21岁之前,都被称之为青春期。
    以上七个时期是儿童年龄段划分的标准。
    6-12岁正处于儿童期,也称为学龄期。
     儿童心理特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之前,该阶段的智力发展是最快的,而思维感知注意力等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对事物充满热情,情绪外露较直接,波动大,好奇心强。
    3、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逐渐形成个性品质以及道德观念,喜欢模仿。
    在儿童期,常出现学习无能与问题行为这两种心理障碍。因此,在该时期,要以学习为主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开阔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注重培养儿童道德与个性。
    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2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 
     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 
    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应(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应)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
    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
    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动里,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
    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而很难用语言表明,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独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产生生动的幻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因为这里面有他忠实的伙伴可免除他的`孤独。
    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本身,说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
    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通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因为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破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说明孩子内心有愤怒和伤心,而造成愤怒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
    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
    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3     1、认知特征: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其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转向高深,逐渐发展,即使到了11岁以后,孩子的认知仍然带有很大的具象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不像婴幼儿那样,可以进行有规则的学习,父母们可以通过正性反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的信念和态度;
    除了课本学习,家庭原则也要规则化,不能随意性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要让孩子们知道遵守规则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比如打游戏,不但要让孩子们知道仅有“大力出奇迹”是不够的,还要逐步让孩子们掌握对游戏规则的充分理解,以及策略性应对的方法,大道理的说教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不但是无效的,还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行为特征: 
    孩子们因为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他们的行为通常具有“盲目冲动”的特点,而且很依赖“权威人物”;
    比如老师,在他们心中,老师已经取代了父母的重要地位,他们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很难做到专心听讲;
    我们现有的小学教育是有偏差的,比如,孩子们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是快餐式的,试图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大量所谓的知识,这样会很快“消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的“阅读障碍症”患者大概率起源于此时;
    父母们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比如,让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在横向层面融会贯通;
    比如,试图让孩子找出乒乓球与篮球和足球等有什么不同?家里的狗和猫有什么区别?钢琴与吉他的区别是?学校那种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会扼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3、个性特征: 
    每个孩子都如同每片树叶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父母们要发现孩子的潜势潜能,以及理解和接受孩子们之间个性化的差异;
    隔壁小明如何如何,那是在打击自己家孩子,摧毁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说“隔壁小明爸爸妈妈如何如何”,那你该如何回应?
    孩子的第一起跑线,不是各种无用的“知识”,而是孩子的父母们,掌握知识很不重要,技能永远是第一位的;
    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并培养呵护、鼓励激发孩子的兴趣是父母们的首要任务,这个年龄段也是孩子们最容易产生自卑的阶段,当发现孩子弓腰行走时,就应该敏感地意识到孩子有了自卑心理,这需要引回到正轨上来;
     4、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情感既跟学校的班级生活有关,更与孩子们在家庭中培养的“自我服务意识”有关,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未能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那孩子进入学校后,会发现自己四处碰壁、处处受挫,吵架不行,打架也不行,落后别的孩子一步又一步;
    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必然会易激惹、情绪难以自控,厌学情绪浓厚,只会跟家人发脾气,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有些家长会误以为这是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造成的,其实不然,这跟“第一起跑线”有密切的直接关系的,那些沉迷网游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个有自我服务意识的;
     5、自主意识特征: 
    跟婴幼儿相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自主意识逐步增强,自我意识也更加明确,他们不但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还很在乎他人的语言评价,尤其是“权威型”人士的评价;
    比如老师,有些孩子为了得到老师的所谓“好感”,要求家长给老师送礼,这种现象既与自主意识有关,也跟家庭教育有关,更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有关;
    
    针对这种现象,父母们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并不比他们的老师缺少知识和修养,也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不体面的行为,对没有送礼的孩子们而言,既不公平,也不正义;
    如果有老师因为没收到礼物而刻薄对待孩子的话,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很猥琐的行为,实在不行,可以调班调校;
    如果孩子的自信心来自外部的帮助,而非源于自己内心的话,孩子会迅速失去这种自信心,他们将重拾起自卑,这对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大的障碍;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把其中的道理掰开告诉他们,会更有助于孩子们顺利走完目前的小学阶段,迎来青春期初高中的学习生活。

6-12岁的儿童属于什么阶段

8. 12岁是孩子的什么阶段

 12岁是孩子的什么阶段
                      12岁是孩子的什么阶段,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其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家长需要充分了解这些特征,那么12岁是孩子的什么阶段呢?
    12岁是孩子的什么阶段1    一般将7周岁-12周岁的孩子划分为儿童。而11周岁到18周岁的孩子也可被划分为少年。因此12周岁这个年龄段重合了儿童和少年,因此可以说是儿童,也可以说是少年。
    这个时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孩子一个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否文明化以及是否能社会的个体也是在这个时期。可见,这个年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
    十二岁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对于儿童心理转变和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特点主要是半成熟和半幼稚兼有
    同时还兼有独立性和依赖性以及冲动性和自觉性等,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要格外地注意,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12周岁男孩的发育特征 
    12周岁进入青春期,性激素开始分泌增多,孩子的第二性征会有表达,多数的孩子的(阴)茎和阴囊会有发育,同时出现(阴)毛而且体毛也增多,孩子可以出现腋毛和胡须。身体的肌肉和骨骼逐渐开始增宽、增大。
    和女性相比有明显性别上的区别,而且也开始了喉结的'发育,说话的声音也变粗,是孩子的性发育的早期的表现。也有的孩子可能在12岁之前就出现了性发育,属于9岁以前发育的性早熟,是因自身疾病或者外界内分泌的干扰物引起孩子性激素的早期分泌,造成孩子性早期发育。
    正常的孩子一般是在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开始发育第二性征,同时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也有快速的增长,是除了婴儿期之外的第二个快速增长期,所以除了关注孩子的性发育以外,还要关注孩子身高和体重的发育有无快速增长。
    12岁是孩子的什么阶段2     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
    2、主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
    3、自主发展阶段——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4、巩固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 
    十二岁孩子的心理处于一种中间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可能变得很难管,因为逐渐进入青春期,所以在这个过渡阶段当中有以下的特点:
    1、有可能会表现得特别成熟或者装作特别成熟,表现的对任何事情都很了解。
    2、除了学习以外开始注意到异性,而且有一定的物质需要,对于同学之间的恋爱关系有可能会特别敏感,甚至有些人开始变得爱慕虚荣等。
    3、孩子特别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一定的自由权利,比如和自己的好朋友出去逛街和玩耍,或者在家的时候有一定的时间可以安排游戏、看电视等等。所以进入十二岁以后一定要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2岁是孩子的什么阶段3     7~12岁儿童发展与指南 
    7—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儿童身高和体重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阶段;外部器官有了较快发展,但感知能力还不够完善;
    儿童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外显。
    儿童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儿童的身高、体重、大脑、神经、动作技能等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大肌肉的发展已能保证儿童从事各种简单活动;
    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相当熟练,并逐渐掌握具体形象思维;
    儿童词汇量迅速增长,基本掌握各种语法结构;儿童开始表现出一定兴趣、爱好、脾气等个性倾向以及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倾向。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 
     (1)加强儿童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指导家长带领儿童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根据儿童的个人特点,寻找科学合理而又能为儿童接受的膳食方式;
    科学搭配儿童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种类多样、比例适当、饮食定量、调配得当;
    不断学习关于儿童营养的新理念、新知识。
    
     (2)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指导家长与儿童一起制定儿童的家庭生活作息制度; 
    积极运用奖励与忽视并行的方式纠正并消除儿童不良的行为方式与癖好;
    定期带领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扩展资料: 
    抓好安全教育,减少儿童意外伤害。指导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尽可能消除居室和周边环境中的伤害性因素;以良好的榜样影响、教育、启迪儿童;
    结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对儿童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儿童的生命意识;重视儿童的体能素质,通过活动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指导家长关注儿童日常交往行为,对儿童的交往态度、行为和技巧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注意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儿童交往的自信心;
    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儿童在家中练习社交技巧,并积极为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乐于与人交往的习惯和品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