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2024-05-04 10:33

1. 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7]26号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以补充完善储量标准规范体系,现印发执行。请转发有关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
国土资源部
2007年2月6日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
1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
凡因矿业权设置、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2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
2.1 基本要求
(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
(3)核实报告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经营等各项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
(4)核实工作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化验等工作。如果核实区的勘查程度达不到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程度,应补充地质勘查工程,并提交符合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或补充勘查报告。
2.2 具体要求
除收集整理矿区原有资料外,主要利用矿山现有探、采工程,调查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重点补充矿层厚度、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资料,圈定采空区范围,核实矿区资源储量。视核实工作实际,开展以下主要地质工作:
2.2.1 地形地质图修测和测量工作
应利用原控制网点坐标成果,对发生变化的地形和地质现象进行修测,用全仪器法对采探工程实测。
2.2.2 开采(或采空)范围测量工作
应用仪器或半仪器法实测,以正确圈定范围。
2.2.3 编录与采样
对新增探、采矿的坑道、钻孔等工程,均应进行编录,研究矿层厚度等特征及其变化。按样品采集要求,用较原勘查工程控制网度加密的间距,对坑、钻、开采范围内矿层进行采样,控制矿层厚度及矿石质量。
2.2.4 采空区、压覆区的核实
采空区必须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压覆资源储量估算必须有批准文件为依据,对未经批准的事实压覆,应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按有关规范估算资源量。
2.2.5 样品化验与质量检查
主矿产、共生矿产均应作基本分析,伴生组分可作组合分析;分析质量检查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改变矿床工业指标或采用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改变开采对象、改变矿产工业用途的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除开展上述工作外,还应由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工业指标论证,并对照相应矿种的行业标准确定勘查程度,估算资源储量。已生产矿山,还应按原工业指标和新工业指标分别估算资源储量,列出变化、消长关系。
对于没有采矿活动,且未增加新的探矿工程和改变工业指标,只是进行资源储量分割、合并的,核实地质工作可以适当简化,以核清资源储量及消长关系,满足核实目的要求为准。
2.2.6 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工作
重点针对矿床开采后开采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展工作。
2.2.6.1 水文地质
调查、收集开拓工程和采空区现状,矿山排水系统及防、治水设施情况;观测对井巷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出水点位置、涌水方式及涌水量;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位观测孔开展动态观测;收集历年各中段水平的涌水量及矿坑总涌水量;研究矿坑涌水量与降雨量、汇水面积、错动面积、开采深度的关系,估算降水入渗系数,建立涌水量计算公式;简述采矿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及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2.6.2 工程地质
调查、收集采矿系统所揭露的各类工程地质岩组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组合关系以及对采矿的影响;收集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和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2.6.3 环境地质
地形地貌已发生重大变化时,应修测环境地质现状图。重点调查、收集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类型、性质、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及程度等)和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矿山采取的防、治工程及其效果。
2.2.6.4 瓦斯地质和煤自燃趋势
应充分收集邻近生产矿井、煤窑瓦斯的对比资料,有条件时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并估算煤层气资源量。调查地表、浅部及矿井内煤层自燃情况,收集开采煤层的最短发火期记录,评价煤的自燃性。对煤样进行分析鉴定,评价井田的煤尘爆炸危险性。
3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要求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编写应遵循《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的原则要求。具体补充要求如下:
(1)报告名称统一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煤田)××矿区(矿床)××矿段(井田)××矿(矿种)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核实报告如将原报告范围分割,则在原报告名称中的矿区后增加××矿段或××矿××矿体或××~××勘查线等。并说明分割原因和原则。
(2)核实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原勘查范围(即矿区、井田、矿段、块段)保持一致。若因矿业权设置被分割,或范围发生变化,除应对“报告”名称按前述原则处理外,还应在“前言”、“资源储量估算”部分详细叙述变化范围、对象,并与原报告对应范围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
(3)核实工作承担单位应结合矿床特征、矿区实际情况及委托人的具体要求,以“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地质报告编写提纲”为基础,拟定切合矿山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进行报告编写。因投资人意见而偏离提纲要求的,应在核实报告中说明。
(4)核实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核实工作成果,内容要根据核实目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5)核实报告应重点阐明目的任务;拟建、在建矿山开发建设、开采情况和本次工作情况;矿体特征;新的选冶工艺成果;资源储量估算和资源储量变化因素;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新认识;矿山生产中的安全隐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及新认识;存在问题及预防、治理建议。本次核实工作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也应进行评述。
(6)对核实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可以综合回收、有经济意义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回收可能性的研究评价和估算资源储量。
(7)关于资源储量估算
1)工业指标:选取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或改变工业指标应提供由具有设计资质单位编写的工业指标推荐书或论证报告。涉及向国家交纳价款的资源储量核实,按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2)开采矿区,采空区消耗资源储量,应以实测的开采范围、矿层厚度、品位资料为依据进行估算。
3)在原报告基础上,按许可证范围对压覆矿产资源、采空区以及保有矿块范围等进行块段划分,并分块段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4)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应结合矿产勘查开发实际情况,确定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和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核定保有资源储量类型,并在核查报告中详细叙述各类型矿产资源储量的划归条件。
5)核实报告估算的消耗(开采、损失)、保有资源储量,应与原报告计算或统计(或分算)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并陈述变化因素。核实的资源储量应注明截止时间,并分别按矿体(层)对消耗、保有、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进行统计。设置矿业权的还应按许可证范围内、外分别统计,不得直接用原报告资源储量减消耗资源储量求保有资源储量。矿区中的各种压矿,资源储量估算应有压覆矿产资源批准文件为依据,未曾批准的事实压覆应在本次核实工作中一并核清,以专门章节叙述。
(8)核实报告要求的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床(矿种)的特点、工作程度做适当增减。
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附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1 前言
1.1 概况
阐明项目原由,矿业权人(投资人或矿山企业拟建、在建单位)提出的核实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和地质资料依据。
说明工作区(矿区、井田、矿段或××矿区、井田、矿段的××部分)的位置(位于县城方位、直距)、行政管辖。工作区矿业权设置情况,包括许可证起止边界拐点号、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期。
1.2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简述工作区本次核实前历次地质勘查(或资源储量核实)至本次工作情况、提交的勘查报告及批准(或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或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的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在本次核实范围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可供本报告利用的周边工作量。
1.3 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已建设、开采的矿区应详细叙述建设、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采选矿石规模、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深度、开拓方案、采矿方法、实际达产采选规模、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金属量、损失量、贫化率,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累计资源储量及探采对比变化情况。说明开采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说明矿山生产成本、供销情况及经济效益。
1.4 本次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工作时间、经过和投入工作、完成各项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列出核实后的各类资源储量。
1.5 特别情况说明
2 工作区地质
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基本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概况。
2.1 矿床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总体分布范围(具体地段、长度、宽度、延深)、总体产状以及对矿床的新认识。
2.2 矿体(层)特征
分矿体叙述(经开采的则对矿体的保有部分分别叙述)。
简述主矿体(层)的具体赋存部位、空间位置、分布范围、与上、下矿体的关系(或距离),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长度、宽度、延深)、矿层厚度、有用组分(品位含量)、含矿率(含矿系数)、荒料率及变化。对次要矿体(层、或小矿体)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征。以插图形式反映矿区内矿体(层)平面分布范围。
矿体(层)规模、数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矿区和因变更工业指标而需核实的,应补充以下内容:矿体(层)连接对比标志、依据,矿体最大最小埋深、赋存标高、矿层厚度、品位变化规律,主矿体(层)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所占比例。并以插图形式反映矿体重新圈定前后的变化情况。
2.3 矿石质量
2.3.1 矿石物质组成
简述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关系。
2.3.2 矿石化学成分
叙述矿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和变化规律;对利用化学组分用途改变为以物理性能为主要指标的矿种,应对其物理性能进行详细评价。
2.3.3 矿石风(氧)化特征
简述矿石风(氧)化特征,阐明氧化、混合、原生带划分依据,“三带”的分布范围、深度。
2.4 矿石类型和品级
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说明各自然(工业或品级)类型矿石在矿体(层)中所占比例及分布规律。
2.5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简述主矿体(层)上下盘围岩岩性及矿体(层)夹石岩性、数量、分布、规模(长、宽、厚度)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2.6 矿床共(伴)生矿产
简述共(伴)生矿产种类,结合新成果说明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
3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简要叙述勘查期间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矿区应详细叙述新成果。
已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入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
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 水文地质
4.1.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叙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现状:阐明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开拓方式和采矿方法。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2 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2.1 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
阐述井巷和采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露采边坡的现状,对其稳固性重新作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4.2.2 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
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3 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3.1 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
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4.3.2 矿区环境地质预测评价
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山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作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4 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要求,对煤层瓦斯突出可能性、煤的自燃趋势以及煤尘爆炸性进行预测和评价。
4.5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
4.6 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5 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矿区勘查后未进行开采或仅局部(少量)开采的矿区可简要地叙述或仅写相应的工作,但新老规范在勘查类型划分上有差别的应按新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论述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核实补充工作和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包括以下内容。
5.1 生产勘探(探矿)方法、工程布置原则
简述矿床勘查类型,采用的勘查工程间距。
叙述生产勘探(探矿)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置原则,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完成生产勘探(探矿)工作量。
5.2 生产勘探(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各项工程使用目的,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说明钻孔质量并进行质量评述。
5.3 生产勘探(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说明生产探矿钻孔、坑道等测量方法、引用的控制网(点)及精度,采用坐标系统,对各项测量方法及质量进行评述。
5.4 采样、化验及质量评述
5.4.1 采样及质量评述
分各类试样叙述采样方法、规格,评述质量;大型选矿试样应说明取样地点、采样方法、规格、样品组成的矿石类型、品位,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5.4.2 化验及质量评述
简述样品加工;叙述各类样品基本分析(物性试验)、全分析、组合分析项目,试验方法,内、外检情况和质量。具有相应资质化验室的化验结果方能采信。
5.5 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以简称最近报告)。
5.5.1 构造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最近报告对比,叙述核实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
5.5.2 矿体(层)特征
与最近报告对比,说明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结构、空间位置(煤层的可采性、稳定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矿石质量(品位、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5.5.3 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叙述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与最近报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对于煤矿应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特征与最近报告的差异。
5.5.4 勘查工作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6 资源储量估算
6.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文件、文号及内容。
6.2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综合矿体分布的拐点并编号及其坐标、埋藏深度)、具体矿种和矿体(层)号;开采矿区已设置采矿权的,应分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或设计范围内、外)等,分别估算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6.3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说明核实的方法,如对于保有资源储量的核实是采用重算的方法,还是先算采空区消耗的资源储量,后从总量中扣除的;对于未动用块段是如何核实的,跨边界块段是如何分割的等。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6.4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叙述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块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和矿体(层)平均品位及各种校正系数(含矿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参数计算、测定方法及特高品位(特大厚度)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
6.5 矿体(层)圈定原则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体(层)变化规律,分别叙述单工程矿体(层)圈定和工程间矿体(层)连接、内(有限)外(无限)推断原则。
6.6 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6.7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注: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置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
6.8 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
根据矿体(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及空间分布。
6.9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矿区(井田、矿段)截至××××年××月底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也可以汇总表反映许可证范围内、外各矿体(层)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
6.10 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计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计算结果(可用插表或与主矿产资源储量表合并),并评价其可靠程度。
6.11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述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6.12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
通过资源储量结果对比,阐明资源储量变化,对已上表的资源储量进行准确的扣减,避免重复统计,同时分析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指导进一步工作。
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或者者虽未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但已上表的资源储量(以下简称最近报告)。应用关系图说明本次核范围与最近报告范围的关系,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含矿石量、品位、金属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7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床开发项目已做过可行性研究或经开采后经济意义不改变的矿区,若开采方式不变可略此章。若改变经济意义和改变矿产工业用途、变更工业指标的矿区,应根据生产实践,对改变的指标进行经济论证(也可将工业指标论证成果作附件)。报告中简要摘述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及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8 结语
8.1 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做概括性的评述。
8.2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8.3 指出矿山今后生产勘探(探矿)和开采、矿石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8.4 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
附图:
(1)矿区交通位置图(可作报告插图)
(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有采矿权设置的,应表示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
(3)含矿岩系(或矿层)柱状对比图
(4)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
(5)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
(6)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
(7)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纵投影图)
上述附图5,6,7中,除应表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外,还应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坑、槽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9)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10)其他图件(根据不同矿种矿床及勘查手段确定)
(11)矿区水文地质图
(12)矿区工程地质图
(13)矿区环境地质图
11~13号图可按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或综合图件。
(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16)矿坑涌水量估算图
(17)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18)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19)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20)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附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
① 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② 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
③ 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
④ 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
⑤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⑥ 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8)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件:
(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
(2)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3)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4)原“勘查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
以上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种特点增减。

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2. 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制有关的基本概念

周圣华
作者简介:周圣华,中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
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1.1 基本概念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是指矿产资源埋藏量估算过程中,各种参数及其资源储量的计算方法和相应软件的统称。由于矿产资源赋存方式千差万别,开发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要研究适合不同矿种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就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的角度,可以将矿产资源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固体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煤;第二类是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资源;第三类是地下水资源。
1.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主要种类
关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可以参照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组织编著,2000年4月由地质出版社发行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汇编》。
油气方面,用于资源储量估算的方法主要有容积法、物质平衡法、弹性二相法、概率统计法(亦称蒙特卡洛法,Monte-Carlo)以及产量递减法(计算最终可采储量);地下水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数值法。
固体矿产方面,根据国内的应用实践,可以分为三大类:
1.2.1 传统方法
根据计算单元划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断面法和块段法两种。这两种方法是我国几十年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大基本方法。
1.2.1.1 断面法(亦称剖面法)
依据断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分为平行断面法、不平行断面法。
平行断面法,依据断面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断面法和垂直断面法。水平断面法适用于利用水平中段计算资源储量,多用于坑道控制的矿体以及露天开采矿床的资源储量计算。垂直断面法,依据断面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勘探线剖面法和线储量计算法。勘探线剖面法,要求用于资源储量计算的勘查工程(包括探槽、钻孔、坑道等)均位于勘探线剖面上,或偏离距离在允许范围内。线储量计算法,是以勘探线间的平分线为资源储量计算边界,逐个单元计算并累加,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砂矿的资源储量计算。
平行断面法中,每个单元的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主要有:梯形公式法、截锥公式法、楔形公式法、锥体公式法、似柱体公式法等;
不平行断面法:主要有普逻科菲耶夫计算法、佐洛塔列夫计算法。这两种方法,由于计算较为复杂,已经很少应用。
1.2.1.2块段法
依据块段划分原则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最近地区法、三角形法、等值线法、等高线法等。
地质块段法,是勘探阶段计算资源储量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将矿体投影到某个方向的平面上,按照矿石类型、品级、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并根据勘查工程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块段,分别计算资源储量并累加。这类方法,通常用于勘查工程分布比较均匀、勘查手段较为单一(以钻探为主)、勘查工程没有严格按照勘探线布置的矿区的资源储量计算。地质块段法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还可分为垂直纵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倾斜投影法。垂直纵投影法,适用于陡倾斜的矿体;水平投影法,适用于产状平缓的矿体;倾斜投影法,通常选择矿体倾斜面为其投影方向,理论上讲,适用中等倾斜矿体,但因其计算过程较为繁琐,一般不常应用,多以垂直纵投影法或水平投影法代替。
开采块段法,适用于以坑道为主要勘探手段的矿区资源储量计算。基本做法是以坑道(包括部分钻孔)为边界划分大小不同的块段,分别计算资源储量并累加。该方法多用于生产矿区、基建矿区“三级”矿量的计算。
最近地区法(亦称多角形法),是根据矿体资源储量计算平面图(水平投影图或垂直纵投影图),以每个勘查工程为中心,取其与各相邻工程间距的1/2(有时根据地质规律采用内插法确定距离)为边界点,将矿体划分为一系列紧密连接的多边形单元,再依据每个单元中心工程的资料,分别计算其资源储量并累加。这种方法,对于工程少、分布不均,各工程揭露的厚度、品位变化大,矿体形态复杂的情况,为了充分考虑各工程参数的影响范围时才使用,一般不采用此方法。
等值线法,是利用矿体等厚线图或厚度 品位等值线图,分别计算各等值线范围内的体积、品位和资源储量。其优点是可以借助上述图件,形象地反映矿体形态、厚度、有用组分分布及变化规律;但缺点是制图复杂,特别是对于含有多种有用组分的矿区,必须按每种组分分别制图,所以,实际工作中也不常用。等高线法与之类似。
1.2.1.3 地质统计学方法
地质统计学方法,亦称克立格法,是由南非地质学家克里格创立的。目前,西方国家在矿业筹资、股票上市、矿业权交易过程中,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矿产资源,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国际上一些较大的矿业公司、勘查公司以及矿业咨询公司,都已研制或拥有以地质统计学原理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评价软件,并已陆续进入我国矿业领域。
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对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的变量进行统计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矿产资源评价的科学性,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矿产资源评价的效率;对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为使矿产资源评价及时反映市场因素的变化,实现矿产资源储量的动态管理,具有尤其突出的优越性。
地质统计学方法是一套方法系统。目前,在我国已有认识并获得应用的主要有:二维及三维普通克立格法、二维对数正态泛克立格法、二维指示克立格法、二维及三维协同克立格法以及三维泛克立格法。
1.2.1.4 SD法(最佳结构曲线断面积分储量计算法)
SD法是在原国家科委和地矿部支持下,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以断面构形为核心,以最佳结构地质变量为基础,利用Spline函数和动态分维几何学为工具,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计算。其最具特色的内容是根据SD精度法所确定的SD审定法基础,从定量角度定义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精度。
1.3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管理
目前,我国对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除采用传统方法计算资源储量外,采用其他方法或软件,都必须要经过专家鉴定,取得国家资源储量管理部门认可,并予以公告后,方能用于生产实践。
到目前为止,我国经过认可的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和软件(固体矿产方面)主要有:
(1)KPX2.1版本(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制);
(2)《中文地勘系统软件》(CGES)(武警黄金指挥部从加拿大引进并汉化);
(3)三维普通克立格法程序系统(北京科技大学研制)
(4)GXPX交互式固体矿产勘查微机评价系统(福建省区调队研制);
(5)地质统计学在薄脉状金矿床品位优化估算系统(武警黄金研究所研制);
(6)SD法矿产资源储量计算软件(2.0版)(北京恩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7)Minesight软件(2.5版)(美国Minetec公司研制,中国黄金总公司北京金迈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全权代理);
(8)Datemine软件(5.0版)(英国矿物工业计算有限公司研制,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引进)。
2 矿床工业指标
2.1 基本概念
矿床工业指标,是评价矿产资源储量质量特征的基本准则,是衡量矿床工业价值的重要依据,是圈定矿体、计算资源储量的基本参数。不同矿区、不同矿种,都有其特定的合理的工业指标。某一矿区矿床工业指标的确定,往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政府方面的经济政策、资源政策、环保政策;市场方面(国内、国外)的供需情况、产品价格情况;宏观方面的资源形势、社会开发利用和加工技术水平;微观方面的资源产出特点、加工技术条件、可能的开发方式以及产品方案,等等。因此,某一具体矿床的工业指标,必须在一定勘查工作程度和相应的矿石选冶试验基础上,经过较为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和综合研究,方能合理确定。
2.2 矿床工业指标的主要内容
矿床工业指标,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是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就金属矿产而言,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有: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单工程最低工业品位、块段最低工业品位、矿床最低工业品位)、有害组分最大允许含量、有益组分最低含量(综合评价指标)。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主要有:最低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对于薄脉型矿体,还包括最低工业米百分值;对于露采矿床,还有剥采比、边坡角、最低露采境界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针对某些矿产的特殊情况和要求,还可提出其他方面工业指标的要求;针对克里格方法,可以采用单项品位指标;针对同体共生的贵金属或有色金属矿床,可以下达综合品位指标。
2.3 矿床工业指标的管理
按照现行管理制度,凡依据矿组(种)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无论勘查工作程度高低,只能估算资源量;需要提交基础储量和储量的,必须在完成一定程度选冶试验的基础上,由具有资质的矿山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出具专门材料,经业主认可批复后,方能作为估算基础储量和储量的依据。
3 矿石选冶试验程度
目前,应继续执行1987年全国储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发布的《矿产勘查各阶段选冶试验程度的暂行规定》(储发[1987]27号文)。
选冶试验程度划分为五种:可选(冶)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
各勘查阶段的选冶试验程度要求:
(1)预查阶段:类比评价即可。
(2)普查阶段:一般矿产类比;组分复杂、难选及尚无成熟经验的矿产,要求做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3)详查阶段:易选矿产:类比;一般矿产:做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产:要求做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
(4)勘探阶段:易选矿产:做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产:做实验室流程试验或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难选矿产:要求做半工业试验;建设大型矿山的,应当做工业试验。
4 矿体的圈定
矿体的圈定是资源储量估算较为关键的环节。理论上讲,矿体的圈定必须遵循地质规律,决不允许“见矿连矿”;实际上,矿体圈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不仅与对目的矿区地质规律的认识、研究程度有关,而且与地质工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也有很大关系。根据我国几十年地质勘查工作经验总结和有关规定(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1991年国储[1991]164号文),结合现行矿种规范的有关规定,传统方法估算矿产资源储量过程中的矿体圈定,大致需要掌握如下原则:
4.1 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
(1)依据边界品位和夹石剔除厚度指标初步确定矿体边界与矿体中的夹石;
(2)依据单工程最低工业品位和最低可采厚度指标,调整矿体边界和矿石与夹石的界限;
(3)关于“穿鞋戴帽”问题。所谓“穿鞋戴帽”,是指中部品位较高的矿体,在单工程圈定边界时,将上、下部介于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带入的现象。通常的做法是允许带入相当于“夹石剔除厚度”以内的样品;当连续出现多个介于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并且厚度大成片出现时,应单独圈出;
(4)多组分矿体的圈定,可采用“混圈法”。即单工程中只要有一种组分达到边界品位和最低可采厚度要求,就可圈入矿体;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达到最低工业品位要求,并在整个矿体或矿床中具有一定规模,即为共生矿;未能达到边界品位要求的,但能够回收利用的,即为伴生矿。
4.2 矿体的连接
4.2.1 相邻见矿工程之间的矿体连接
(1)相邻见矿工程之间的矿体,一般采用直线对应连接;在有充分的地质依据时,也可采用曲线连接;
(2)采用曲线连接时,矿体任意位置的厚度,不得大于相邻工程实际控制的矿体最大厚度;
(3)当相邻见矿工程之间,出现破矿断层或岩脉时,应依据地质规律合理连接。
4.2.2 矿体的有限外推
当位于某一地质可靠程度对应网度范围内的两个相邻工程,一个见矿,一个未见矿时,矿体的圈连称为有限外推。
(1)当矿体长度与厚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并经过足够的统计资料证实时,可以根据见矿工程控制的实际厚度,按照比例外推;
(2)无规律可循时,一般按工程间距的1/2尖推或1/4平推;当边部工程存在矿化现象(工程品位在边界品位的1/2以上)时,则可按工程间距的2/3尖推或1/3平推;
(3)见矿工程为米百分值或米克吨值工程时,一般不得外推;但对于薄脉型矿体,则可酌情外推。
4.2.3 矿体的无限外推
当见矿工程之外没有工程控制,或未见矿工程距离见矿工程较远(距离大于相应地质可靠程度对应网度)时,矿体的圈连称为无限外推。无限外推时,若矿体长度与厚度之间无规律可循,一般按相应地质可靠程度所对应网度的1/2尖推或1/4平推。
4.3块段的划分
块段是资源储量计算的基本单元,块段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资源储量估算的精度。一般情况下,块段划分应当把握如下几项原则:
(1)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沿矿体走向上以两相邻勘探线为限,倾向方向上以两相邻工程连线为界;
(2)同一块段内,矿体要连续,产状要稳定;需要分别计算资源储量时,矿石类型、工业品级要相同;
(3)同一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必须相同。
5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中主要参数的计算
5.1 矿体厚度的计算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过程中,常用到三种厚度:水平厚度、垂直厚度、真厚度。选取那种厚度,视估算方法而定。采用纵投影面积时,应计算平均水平厚度;采用水平投影面积时,应计算平均垂直厚度;采用真面积时,应计算平均真厚度。
平均厚度,一般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工程分布很不均匀或厚度变化很大时,应当采用影响长度或面积加权计算。
5.2 平均品位的计算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过程中,常需要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和矿体平均品位。当采样长度变化不大,品位变化比较均匀时,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采样长度变化大,或品位很不均匀时,需要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时,应当采用样品长度加权;计算块段平均品位时,应当采用矿体截面面积加权;计算矿体平均品位时,应当采用块段投影面积加权。当矿区勘查工作程度低、样品数量较少、品位变化又较大时,应当采用几何平均数法求取矿体的平均品位。
5.3 特高品位的确定与处理
特高品位的存在,对矿产资源储量的估算结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一些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床中,特高品位会经常出现,若不予处理,将会使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结果产生严重偏差。当有怀疑特高品位存在时,首先应对副样进行第二次分析,如果第二次分析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再作特高品位判断(确定特高品位下限值)。
特高品位下限值的确定方法很多。克立格法和SD法,采用统计学方法,确定过程比较复杂;也可以采用经验法,比较简单。根据国储[1991]164号文的有关规定,对于有色和贵金属矿产,特高品位的下限值,一般可确定为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矿体品位变化系数大时,取上限值;变化系数小时,取下限制。特高品位处理时,通常不要使其影响范围过大,以用特高品位所影响的块段平均品位代替为宜;当矿体厚大时,也可以用特高品位所在的单工程平均品位代替。
特高品位处理后,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以及矿体平均品位均须重新计算。
5.4 体重的计算
体重是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项重要参数,必须认真对待体重样的采集和计算。
小体重样的采集,一方面,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包括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和矿石类型、品位区间上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要保证样品的数量,通常主要矿石类型的小体重样品不应少于30个,确因样品有限无法保证数量时,应尽量采集与矿体平均品位接近,并且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矿石特征代表性好的小体重样品。
在测定小体重的同时,为了评价其代表性,一般应作化学分析;湿度较大的矿石,应同时测定湿度;对于松散、多孔、裂隙发育的矿石,应采集少量大体重样(规格0.5m×0.5m×0.5m),测定大体重。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过程中,一般采用矿区平均体重值统一参与计算。矿区平均体重,通常在经过样品代表性论证和取舍后,采用全区有效小体重的算术平均法求取;对于体重与矿石类型或品级存在相关关系的情况,应根据各矿石类型或相应品级在全矿区所占比例,合理选择参与计算的小体重样品后,才能计算矿区平均体重;对于松散、多孔、裂隙发育的矿石,应采用大体重进行校正;湿度大于3%时,应进行湿度校正。
需要分矿石类型估算资源储量时,平均体重应按不同矿石类型分别计算。当矿区矿石类型较为单一、体重变化也不大时,可以采用全矿区所有样品的算术平均值,参与资源储量的估算。
6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基本形式
6.1 矿产勘查报告
主要用于矿产勘查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或最终总结。报告编写执行《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中附录A“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报告资源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执行附录B“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中储量估算部分的编写提纲”。
6.2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或矿山阶段性资源储量注销报告
主要是指在矿山关闭或阶段性关闭环节注销资源储量而编制的专门报告。报告编写执行《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中附录C“固体矿产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6.3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主要是指矿山企业改制、矿权转让以及矿业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对矿山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进行核实而专门编制的报告;也包括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储量而需要编制的报告。报告编写执行2007年2月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
6.4 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
主要是为适应资源储量登记统计、资源储量动态监测以及矿权管理的需要,针对小矿、民采矿以及砂石粘土矿等需要专门编制的报告。报告编制目前尚无统一要求,1996年原地矿部资源局发布的《简测计算占用矿产储量的若干说明》中涉及部分要求,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简测地质报告的编写已作了相应规定,可参照执行。
7 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的完备程度
按照现行规定,完整的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应当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7.1 文字报告
7.2 主要附件
(1)矿业权权属证明材料;
(2)勘查资格证书复印件;
(3)出资人与勘查单位签订的勘查合同或勘查协议;
(4)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材料以及相应批件;
(5)矿石选冶加工技术试验报告;
(6)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应批件;
(7)其他有关专题报告。
7.3 主要附图
(1)矿区或矿床地质地形图(1:1000~1:2000);
(2)取样平面图(包括地表取样平面图、中段取样平面图);
(3)钻孔柱状图以及探槽、坑道素描图;
(4)勘探线剖面图或资源储量计算剖面图;
(5)矿体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
(6)其他需要的图件。
7.4 主要附表
(1)基本分析结果表以及化学全分析结果表;
(2)样品分析内检、外检结果表;
(3)钻探工程质量评定表;
(4)小体重测定结果表;
(5)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体重计算表(槽探、坑探、钻探);
(6)单工程矿体厚度计算表(水平厚度或垂直厚度、真厚度,槽、坑探与钻探分别造册);
(7)块段平均品位、厚度、体重计算表;
(8)块段(或剖面)面积计算表;
(9)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10)矿体资源储量计算表;
(11)矿区资源储量计算表;
(12)其他需要的表格。

3.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内容

1.绪论
(1)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2)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距离(直距、运距)。
(3)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度。
(4)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5)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不必列出本表)。
2.区域地质
以1∶50000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1∶50000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1∶200000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的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
3.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
4.矿体(层)地质
(1)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
(2)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
(3)矿石类型和品级
矿石类型和品级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及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
(4)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5)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向。
(6)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
5.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2)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3)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
6.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水文地质
①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②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③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矿坑涌水量。④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
(2)工程地质
①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RQD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②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3)环境地质
①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②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③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④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⑤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⑥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
7.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
(3)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
(4)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
(5)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6)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
8.资源/储量估算
(1)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
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
(2)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
(3)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
(4)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外推的原则。
(5)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
(6)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
(7)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程度。
(8)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表说明。
(9)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9.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①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②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③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他外部条件的概况;④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⑤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⑥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取;⑦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⑧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⑨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
10.结论
①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②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③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④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⑤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⑥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
11.附图
①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②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阶段);③区域地质图;④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置);⑤矿区实际材料图;⑥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⑦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⑧采样平面图;⑨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⑩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11)矿体(层)纵剖面图;(12)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13)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14)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15)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16)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17)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18)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19)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20)区域水文地质图;(21)矿区水文地质图;(22)矿区工程地质图;(23)矿区环境地质图;(2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25)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2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27)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28)矿坑涌水量计算图;(29)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30)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31)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32)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33)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34)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35)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36)等温线图。
12.附表
①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②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③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外部检查分析、光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④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⑤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⑥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⑦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⑧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⑨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⑩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11)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12)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13)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14)气象资料综合表;(15)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16)矿坑涌水量计算表;(17)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18)水质分析成果表;(19)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20)瓦斯测量结果表;(21)低温0测量结果表;(22)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13.附件
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②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③工业指标推荐报告;④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⑤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⑥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⑦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⑧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⑨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⑩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之后补入);(11)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和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内容

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即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国内外不同的矿产资源分类标准的利弊得失;进而使研究和制定的分类标准能促进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和矿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资源储量分类研究的目的是:使分类标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交易服务。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成果是国家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规划的基础,也是国家对矿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同时还是矿业权市场交易的前提。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研究,可以避免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分类标准的盲目跟从,亦可避免固守我国原有的分类规范而无所进取,使研究和制定的分类标准既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的国情。

5.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是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论述其控制程度和可靠程度,并评价其经济意义的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是对勘查对象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地质勘查报告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或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依据,也可作为以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公开发行股票及其他方式筹资或融资,以及探矿权或采矿权转让时有关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依据。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的性质和用途

6.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

1)地质勘查野外工作结束前,应按照有关规范和勘查设计的要求,由勘查投资人或勘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勘查工作区的工作程度和第一手资料的质量进行野外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责成勘查单位在报告编写前解决。未经野外验收,不应进行报告编写。
2)在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前,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应结合矿种特点、勘查工作区实际情况以及勘查投资人的具体要求(供矿山建设设计的报告还应听取矿山设计单位意见),进行增减、取舍,拟定切合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送勘查投资人批准。批准后的报告提纲在使用中如需作重大变动,应将变动后的提纲送勘查投资人审核同意。
3)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报告编写提纲组织编写工作,应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按时完成。报告编写中,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对需研究的各类问题,应及时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将结果准确客观地反映在报告中,但属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需在报告中论述。
4)地质勘查报告应由报告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组成。矿业权人为保守商业秘密或适应政府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需要,可酌情将正文内容合理分册编写,每册单独装订。
5)地质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旗或矿田、煤田)××矿区(矿段、井田)××矿(指矿种名称)××(勘查阶段名称)报告。报告附图的图式、图例、比例尺等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6)勘查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组织,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立卷归档。地质勘查报告按照政府有关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经初审后送交评审认定,并由报告编写技术负责人按照评审中提出的修改意见组织对报告的修改。评审认定后复制的报告,按照政府有关地质资料汇交的规定进行汇交。
7)地质勘查报告经评审认定后,应将评审认定文件作为附件附于报告中。

7. 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1.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完成省级煤炭、铁、铝等25个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图7-1)。建立了300多个典型矿床的描述性模式、成因模式和勘查模型,划分出94个Ⅲ级成矿区带、488个主要矿产预测类型。

图7—1 全国锡矿潜力评价预测成果图

2.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
新增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重点成矿区带总数为20个。截至2012年,20个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覆盖35%,重要找矿远景区的矿产远景调查覆盖率为45%,确定重要找矿远景区200多处(图7-2)。

图7—2 全国重要找矿远景区分布示意图

2012年,完成1∶5万矿产远景调查4.5万平方千米,新发现物化探异常5216处,检查物化探异常1709处,查证物化探异常921处,见矿物化探异常335处。新发现矿产地31处。
3.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评价
2012年新增第二批整装勘查区31片,整装勘查区总数为78片。公益先行,带动商业勘查,整装勘查成效显著。新发现矿产地135处,其中,大型33处,中型52处。新增资源量:铁矿石101亿吨,铜638万吨,金612吨,铝土矿7亿吨,铅锌606万吨,钼115万吨,钨130万吨。
4.稀有稀散稀土金属资源战略调查
初步摸清了中国稀有稀散稀土资源重点省(区)的资源家底,发现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稀有、稀土金属矿6处,重要找矿线索15处。
5.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
2012年实施的68个勘查类项目中,有52个项目经验证见矿,5个项目新增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10个项目新增资源量达中型规模。老矿山找矿项目累计新增煤3.4亿吨,锰矿石2648万吨,铬铁矿3.87万吨,铜40万吨,铅锌100万吨,锡2033吨,金124吨,银788吨。

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8.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主要矿产资源的富集与分布
本次评价以分布于8个大城市的20种主要矿产资源为基准,通过表4-1可看出,矿种的分布以烟台最多,有10种,其次为潍坊(7种)、青岛(7种)、济南(6种)、淄博(6种)、东营(5种)、威海(5种)、日照(5种)。
表4-1 山东半岛城市群2004年开发利用矿产种类一览


二、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析
在评价的20种矿产中,有8种矿产的储量占全省储量的100%,成为本地区特有的优势矿产;有3种矿产的储量占全省储量的80%以上,成为本地区的重要优势矿产;另有3种矿产的储量占全省储量的30%以上,成为本地区的重要矿产;占全省储量8%以上的尚有煤炭1种。
1.特有优势矿产
占全省储量100%的矿产是石墨、滑石、蓝宝石、膨润土、透辉石、硅藻土、玻璃用石英岩、玻璃用砂共8种。
石墨矿,是我国晶质石墨矿床典型产区之一,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储量为1385×104t,保有储量1288.9×104t,位居全国第三位。
滑石矿,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储量3993×104t,保有储量2759.7×104t。
蓝宝石是宝石级刚玉晶体,潍坊昌乐蓝宝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蓝宝石矿床,累计砂矿资源储量为1445kg。
膨润土截至2002年累计探明储量为12808.8×104t。透辉石截至2002年累计探明储量为2573×104t。
潍坊临朐硅藻土是我国第一处硅藻土矿,累计探明矿石储量为56.5×104t;玻璃用石英岩累计探明储量为3684×104t;玻璃用砂累计探明储量4508×104t(均截至2002年)。
2.重要优势矿产
占全省储量80%以上的矿产是石油、金矿和饰面辉长岩。
胜利油田截至2004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资源储量45×108t,2004年产油量为2674×104t,累计生产原油7.726×108t。金矿资源储量占全国首位,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储量925.12t,占山东全省储量的92.88%,保有储量为496.38t。饰面辉长岩,截至1999年底,累计探明矿石储量为2710×104m3,保有储量2683m3,占全省储量的88.22%。
3.重要矿产
占全省储量30%以上的矿产有铁矿、水泥用灰岩和饰面花岗岩。
本区铁矿丰富,累计探明储量约6.96×108t,占全省储量的32.96%。水泥用灰岩,截至1999年底,累计探明储量达302330×104t,保有储量298757×104t。饰面花岗岩,截至1999年底,累计探明储量29061×104m3,保有储量28953m3。
三、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分析与评价
从矿产开发利用程度的3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其矿业开发利用的综合实力和大小。
1)从矿山数量来看,全区矿山总数为6063个。潍坊市最多,有1477个,其次为青岛(1024个),再后则为济南(889个)、烟台(843个)、淄博(784个)、威海(716个)、日照(325个),最少为东营(5个)。
2)全区矿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70464.196万人。超过万人以上城市排列顺序为:东营19.4150万人,烟台7.3136万人,淄博7.1220万人,济南5.7627万人,潍坊4.9912万人,青岛3.0196万人,威海1.4939万人;日照只有9395人。东营从业人数最多而矿山数目最少,说明它的企业都是国有大型或特大型的骨干企业,在其他矿山数量多的城市多为小型企业或集体及个人企业。
3)从产值分析来看,全区矿山开发总产值为306.54亿元。产值上百亿元的城市只有东营,为227.78亿元;产值超过10亿元的城市有烟台(30.53亿元)、淄博(15.48亿元)、济南(11.56亿元)、潍坊(10.97亿元);产值超过5亿元的城市有青岛,为5.62亿元;威海为3.06亿元;产值最少的为日照(1.54亿元)。
综合上述,无论是从产值、产量还是从从业人数和矿山数量分析,无疑东营的矿业综合实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远远超过其他各区;其次为烟台,再后则为淄博和济南(以产值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实力较小的为日照和威海,居于中间的为潍坊和青岛。上述所有地区都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