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2024-05-17 18:02

1. 10篇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一篇文章,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
华罗庚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请保,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席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习。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虽然只有三篇,但是比没有好。对不起啊!

10篇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2. 数学家的故事 详细 我要写读后感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是世界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海藻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老有一次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接到50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一位老师的邀请。见到90多岁的老教授后,曾老惊喜万分,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老教授是否真的还记得自己。“怎么不记得你呢?你就是那个晚上从来不睡觉的中国学生嘛!”原来,曾老在美国读书时的用功和勤奋在当时是全校最出名的,“当时你的勤奋在学校里无人不知!”老教授慈祥地回忆道。 李比希。在文中,他曾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这些液体,会闻到刺鼻的味道。他反复做此试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它把这种液体称为“氯化碘”。几年后,他看到一片论文,讲法国的一个青年也和他做了同种试验,但是他没有终止下去。他把这个新元素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它命名为“溴”。他看了以后,追悔莫及。他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试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的制造结论了。”后来,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从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试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3. 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读后感《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4.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5.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    近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所发生的故事了。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所以,他平时走路都需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伐,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增发过誓言,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来代替我这不健全的腿!”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与毅力,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实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着作《对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着的经典。华罗庚因为有了这种对生活的坚持不懈以及充满希望的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登上数学的最高峰。
    是啊,学数学少不了的是那种顽强的精神。我一定会向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决不放弃的毅力!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圆周率就是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比,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各位数字的变化又没有规律,计算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祖冲之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二十四边形边长……边数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内接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到这样精密的圆周率,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祖冲之这种精神所感动,要是没有熟练的技巧和坚强的毅力,他怎能完成这上百次繁难复杂的运算?在想想自己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遇上复杂的题目几次做不出来就想放弃,缺少了祖冲之这种刻苦专研的精神。遇到简单的题目时,就自以为自己都会了,没有好好计算,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如果祖冲之像我们这样马虎,那他圆周率的精确度该差多远啊!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认真”和“仔细”四个字。所以,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要有像祖冲之算圆周率那样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有让你愉快的好结果。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4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席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习。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
    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习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8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数学是一门多彩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家,有着不同个性与不同的成功箴言。数学家的故事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这里就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有所感悟,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强硬的灌输知识,而是利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交流。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就需要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以及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还有每节课的预设、课后的反思都要及时,在反思中改进,才能成长,进步。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9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数学家的故事》。
    我最喜欢里面的阿基米德。有一次,一位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其中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诉他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想呀起,直到有一天,当他躺在澡盆里洗澡时,他发现身体浸入水中后水盆里的水溢了出来。于是他得到启发,那么,如果把王冠浸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发明了浮力原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数学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钻研,爱数学,爱求证。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1    自从我读完了《数学家的故事》,脑子里就会时不时地跳出几个数学家,比如高斯、牛顿、阿基米德、华罗庚。
    我最崇拜的是约翰·伯努利,他1667年8月6日出生于巴塞尔。他不仅自己厉害,还成功教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数学家,其中包括18世纪最著名的瑞士数学家欧拉、瑞士数学家克莱姆、法国数学家洛必达,以及他自己的儿子丹尼尔和侄子尼古拉二世。
    我也崇拜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与牛顿、高斯并称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攻打自己的国家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急着逃跑,因为他还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解一道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命令他到马塞勒斯去,遭到了阿基米德的严词拒绝,他表示除非解答出问题,并给出证明,否则是不会去的。这句话把罗马士兵激怒了,就这样,阿基米德丧生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之下。
    我还崇拜牛顿呢!因为他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在遥远的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出生了。牛顿是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担心牛顿是否能活下来,没想到这样弱小的一个小家伙会长成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除了苹果砸在头上发现了地心引力,牛顿还制造了磨坊的模型、小水钟等。他还发现微积分,对光的研究也有贡献,还构筑力学大厦呢!真是牛呀!
    读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全身充满力量。有一次奥数小考试,我被三道难题给难住了,我怎么想都提不出解题方法。这时脑海中似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潘晨熙,你一定要用尽全部力量,来选取咱们应遵循的道路啊!”哦!原来是笛卡尔爷爷呀!好的,我会尽心尽力做完它们的。“你一定要冷静!”他又说。“我一定会的。”我说。我继续认真审题,啊,我做完了!我要感谢数学家给我的启示,我长大了一定会成为数学家的。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2    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比如:毕达哥拉斯、伽略、费马、欧拉、阿涅西……他们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独具一心的创造,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科学界,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父子都是科学家的情况并不少见,就像祖冲之及他的儿子祖暅之,但一个家族几代人都是科学家,则比较少见,而瑞士的伯努利家族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学霸之家。
    在这个家族三代人中,产生了近十位科学家,其中有三个成就特别突出。
    雅各布伯努力大学时学习的是艺术专业,但他自学数学,结识了众多数学家,并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数学教授,此后,雅各布又先后当选为巴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及柏林科学协会会员。
    约翰伯努利是雅各布的亲兄弟,他解决了悬链线问题,提出洛心达法则、最速降线和测地线问题,还给出了求积分的交量替换法等。同时,作为一位数学教授,约翰还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欧拉洛必达……
    雅各布和约翰都在学术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后人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就是丹尼尔。
    丹尼尔在1747年成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748年成为巴黎科学院院士,1750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曾十几次获得巴黎科学院奖赏,获奖次数可以与欧拉比肩。
    我努力家族在欧洲享有着极高学术声誉,我想说,这可能就是遗传基因吧,这可能就是留在骨子里那份聪明吧!我是永远做不到的。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3    这些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收获颇多,让我认识了许多在数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家境贫困,但他十分热爱数学,可是他的父母并不支持他,想让他从医,希望能够改善当时的贫困生活,但是伽利略坚信自己的信念,通过多次试验,不断创新,最终征服了大家,而且征服了全世界,发明了天平,发现了惯性定律,研制出了温度计天文望远镜等等。
    数学是奇妙的,数学需要多次实验,认真思考,多去创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不放弃,特别是他当时挑战亚里士多德,撼动了千百年来不可动摇的物理学基础,最终成为成功者。
    从伽利略身上,我发现了我们只有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要埋头苦学,取得一点成绩时,更不能沾沾自喜。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前我对数学理解就是枯燥无味,总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而读了这本书,我一下子明白了数学的有趣性,把实际生活与数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也是蛮有趣的,特别是在学习第二章《位置》,我可以以我家为原点,大致估算出不同地方的坐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思考,多动脑,多创新!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6.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家的故事的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2     暑假,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他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读完中学后,因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兴趣,他从此开始了自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首先要热爱它,才能有学习的自觉性,也才能做到坚持不懈,最后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3     自从我读完了《数学家的故事》,脑子里就会时不时地跳出几个数学家,比如高斯、牛顿、阿基米德、华罗庚。
     我最崇拜的是约翰·伯努利,他1667年8月6日出生于巴塞尔。他不仅自己厉害,还成功教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数学家,其中包括18世纪最著名的瑞士数学家欧拉、瑞士数学家克莱姆、法国数学家洛必达,以及他自己的儿子丹尼尔和侄子尼古拉二世。
     我也崇拜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与牛顿、高斯并称为世界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攻打自己的国家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急着逃跑,因为他还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解一道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命令他到马塞勒斯去,遭到了阿基米德的严词拒绝,他表示除非解答出问题,并给出证明,否则是不会去的。这句话把罗马士兵激怒了,就这样,阿基米德丧生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之下。
     我还崇拜牛顿呢!因为他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在遥远的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出生了。牛顿是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担心牛顿是否能活下来,没想到这样弱小的一个小家伙会长成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
     除了苹果砸在头上发现了地心引力,牛顿还制造了磨坊的模型、小水钟等。他还发现微积分,对光的研究也有贡献,还构筑力学大厦呢!真是牛呀!
     读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全身充满力量。有一次奥数小考试,我被三道难题给难住了,我怎么想都提不出解题方法。这时脑海中似乎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潘晨熙,你一定要用尽全部力量,来选取咱们应遵循的道路啊!”哦!原来是笛卡尔爷爷呀!好的,我会尽心尽力做完它们的。“你一定要冷静!”他又说。“我一定会的。”我说。我继续认真审题,啊,我做完了!我要感谢数学家给我的启示,我长大了一定会成为数学家的。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4     这些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收获颇多,让我认识了许多在数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家境贫困,但他十分热爱数学,可是他的父母并不支持他,想让他从医,希望能够改善当时的贫困生活,但是伽利略坚信自己的信念,通过多次试验,不断创新,最终征服了大家,而且征服了全世界,发明了天平,发现了惯性定律,研制出了温度计天文望远镜等等。
     数学是奇妙的,数学需要多次实验,认真思考,多去创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不放弃,特别是他当时挑战亚里士多德,撼动了千百年来不可动摇的物理学基础,最终成为成功者。
     从伽利略身上,我发现了我们只有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要埋头苦学,取得一点成绩时,更不能沾沾自喜。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前我对数学理解就是枯燥无味,总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而读了这本书,我一下子明白了数学的有趣性,把实际生活与数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也是蛮有趣的,特别是在学习第二章《位置》,我可以以我家为原点,大致估算出不同地方的坐标。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思考,多动脑,多创新!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5     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社会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比如:毕达哥拉斯、伽略、费马、欧拉、阿涅西……他们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独具一心的创造,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科学界,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父子都是科学家的情况并不少见,就像祖冲之及他的儿子祖暅之,但一个家族几代人都是科学家,则比较少见,而瑞士的伯努利家族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学霸之家。
     在这个家族三代人中,产生了近十位科学家,其中有三个成就特别突出。
     雅各布伯努力大学时学习的是艺术专业,但他自学数学,结识了众多数学家,并成为巴塞尔大学的数学教授,此后,雅各布又先后当选为巴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及柏林科学协会会员。
     约翰伯努利是雅各布的亲兄弟,他解决了悬链线问题,提出洛心达法则、最速降线和测地线问题,还给出了求积分的交量替换法等。同时,作为一位数学教授,约翰还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欧拉洛必达……
     雅各布和约翰都在学术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后人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就是丹尼尔。
     丹尼尔在1747年成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748年成为巴黎科学院院士,1750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曾十几次获得巴黎科学院奖赏,获奖次数可以与欧拉比肩。
     我努力家族在欧洲享有着极高学术声誉,我想说,这可能就是遗传基因吧,这可能就是留在骨子里那份聪明吧!我是永远做不到的。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圆周率就是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比,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各位数字的变化又没有规律,计算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祖冲之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二十四边形边长……边数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内接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到这样精密的圆周率,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祖冲之这种精神所感动,要是没有熟练的技巧和坚强的毅力,他怎能完成这上百次繁难复杂的运算?在想想自己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遇上复杂的题目几次做不出来就想放弃,缺少了祖冲之这种刻苦专研的精神。遇到简单的题目时,就自以为自己都会了,没有好好计算,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如果祖冲之像我们这样马虎,那他圆周率的精确度该差多远啊!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认真”和“仔细”四个字。所以,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要有像祖冲之算圆周率那样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有让你愉快的好结果。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7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席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习。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9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习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0     近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所发生的故事了。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所以,他平时走路都需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伐,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增发过誓言,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来代替我这不健全的腿!”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与毅力,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实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着作《对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着的经典。华罗庚因为有了这种对生活的坚持不懈以及充满希望的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登上数学的最高峰。
     是啊,学数学少不了的是那种顽强的精神。我一定会向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决不放弃的毅力!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数学是一门多彩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家,有着不同个性与不同的成功箴言。数学家的故事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这里就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有所感悟,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强硬的灌输知识,而是利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交流。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就需要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以及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还有每节课的预设、课后的反思都要及时,在反思中改进,才能成长,进步。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3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数学家的故事》。
     我最喜欢里面的阿基米德。有一次,一位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其中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诉他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想呀起,直到有一天,当他躺在澡盆里洗澡时,他发现身体浸入水中后水盆里的水溢了出来。于是他得到启发,那么,如果把王冠浸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发明了浮力原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数学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钻研,爱数学,爱求证。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4     《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数学暑假作业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苏步青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读了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内心真正的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应该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发展科学,才能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数学家的故事的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7.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高斯,德国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为什么他这么厉害呢?因为他刻苦钻研了数学,因此他才会变成一个数学家。而他小的时候,也非常聪明,甚至快速做出了一道别人都要做好长时间的难题。这就是高斯速算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高斯在少年时期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了一道比较难的算术题:1+2+3+4……+99+100=?正在大家都冥思苦想的时候,高斯却给出了答案:1+100=101;2+99=101……这样来算的话,就有50个101。因此,只需要算:50×101就可以了,答案是5050。
  
          高斯能做出这道题,也是用了一定的诀窍:用第一个数字加最后一个数字,然后再用第二个数字加倒数第二个数字。这样,你就会发现规律。就比如说:1+2+3+4……+98+99=?这道题,如果你第一次看见这道题,你肯定会觉得很难,甚至还会列竖式做一段时间吧。但是,只要掌握住了这个诀窍,你就能发现:1+99=100;2+98=100……最后,你就能算出来:有49个100和1个50。这样,你就可以得出最后的算式是:49×100+50就可以算出答案是4950。
  
       因此,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种很难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诀窍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我们才会做得既快又准确的!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8.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圆周率就是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比,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各位数字的变化又没有规律,计算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祖冲之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二十四边形边长……边数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内接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到这样精密的圆周率,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祖冲之这种精神所感动,要是没有熟练的技巧和坚强的毅力,他怎能完成这上百次繁难复杂的运算?在想想自己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遇上复杂的`题目几次做不出来就想放弃,缺少了祖冲之这种刻苦专研的精神。遇到简单的题目时,就自以为自己都会了,没有好好计算,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如果祖冲之像我们这样马虎,那他圆周率的精确度该差多远啊!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认真”和“仔细”四个字。所以,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要有像祖冲之算圆周率那样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有让你愉快的好结果。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5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席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习。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
     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
     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7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习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8     近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所发生的故事了。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所以,他平时走路都需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伐,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增发过誓言,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来代替我这不健全的腿!”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与毅力,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实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着作《对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着的经典。华罗庚因为有了这种对生活的坚持不懈以及充满希望的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登上数学的最高峰。
     是啊,学数学少不了的是那种顽强的精神。我一定会向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决不放弃的毅力!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9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数学是一门多彩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家,有着不同个性与不同的成功箴言。数学家的故事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这里就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有所感悟,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强硬的灌输知识,而是利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交流。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就需要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以及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还有每节课的预设、课后的反思都要及时,在反思中改进,才能成长,进步。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数学家的故事》。
     我最喜欢里面的阿基米德。有一次,一位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其中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诉他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想呀起,直到有一天,当他躺在澡盆里洗澡时,他发现身体浸入水中后水盆里的水溢了出来。于是他得到启发,那么,如果把王冠浸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发明了浮力原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数学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钻研,爱数学,爱求证。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