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理论成果主要记载于

2024-05-18 09:32

1. 古代音乐理论成果主要记载于

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包括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的音乐、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 475)的音乐和封建社会(公元前 475~公元1840)的音乐。分6段叙述,即:远古的音乐(即原始社会的音乐);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音乐(即奴隶社会的音乐);战国、秦、汉的音乐(以下皆为封建社会的音乐);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音乐;宋、元的音乐;明、清的音乐。
古代音乐的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zhǐ止〕”、“羽”。现代为七个,分别是Do、re、mi、fa、sol、la、si。其实中国古代也有了,就是上面五音加上变徵、变宫

古代音乐理论成果主要记载于

2. 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理论著作是什么?

乐记 
关于《乐记》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 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中有着精辟的论述,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认为: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 关于音乐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3.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
“乐再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张有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礼、乐、邢、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4.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多千年来估嗲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知堂)《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据西汉刘向,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他的《别录》一书中。《别录》虽已佚,但唐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说,《别录》所载《乐记》的全部篇目,当时还"总存焉",从孔颖达记载看,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还包括《奏乐篇》、《乐器篇》、《乐作篇》、《意始篇》、《乐穆篇》、《说律篇》、《季札篇》、《乐道篇》、《乐义篇》、《昭本篇》、《招颂篇》、《窦公篇》等12篇,这12篇已佚。 
《乐记》的作者和时代问题众说纷纭。《汉书�6�1艺文志》载,古乐早已有之,后散失,及秦而灭,汉初"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书古乐,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辑成《乐记》。《汉书�6�1艺文志》所列《王禹记》24篇可能就是河间献王所辑《乐记》,不属汉人新作,而属"先秦旧书’。

3. 音乐著作的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

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是《乐记》,全书共23篇,现存前11篇,即《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和《师乙篇》,其它12篇已失传。此书详细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特征,音乐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教育与社会作用以及音乐创作过程等,作者不详。

音乐著作的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

4. 论述从古至今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民乐的发展 

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 

李教授认为,在我国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 

据了解,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从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的内容看,中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制造出七声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的编钟,因此这些编钟被视为考古界和民族音乐一个历史性的符号。编钟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弹拨音乐为主体的华丽浪漫民乐时代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乐器的制造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李教授认为,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经济水平相比于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先秦那种在室外演奏的、相对粗糙的编钟渐渐衰落,而具有浪漫和华丽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另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了发展,这也是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这种趋势和宋朝的战争不断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音乐其实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个缩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结论。 

元朝:文人推动下繁盛的元曲时代 

元朝没有科举制度,于是大批的文人都转入了民间艺术的创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进一步促进了它的繁盛。在这个问题上,李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元曲同外国歌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个新的创作都是利用已经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国的歌剧就没有这样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创作结构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后,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繁盛的时代,以明末清初出现的二胡就是这个时代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汉人的音乐一直都是以“单字”居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萧、笛、琴、钟等。通常在乐器中出现的两个字的乐器多是外国传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唢呐、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乐发展艰难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大部分观众所耳熟能详,但是李教授认为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步履蹒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两个标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刘天华。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北京大学教授,诗人刘半农的弟弟,他是与瞎子阿炳同时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经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别强调这位民族音乐的宗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人。从他开始,中国民族音乐进入了学堂化的发展时期,这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变化。 

建国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中国建设战天斗地的气氛使社会各阶层群情激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由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广泛开展,出现了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乐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赛马》、《喜看麦田千层浪》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有代表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民族音乐的一些旧的观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乐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鉴。 

2005年春节,天津歌舞剧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鸡年中国民族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 音 乐会不但通过卫星直播传送到国内,而且由美国休斯敦音像公司无偿提供音乐会的录音, 将制作成CD在全世界发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代表中国民乐第一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八年来,在“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著名品牌。 
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如《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到中国各地民族乐团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力量的积累正逐渐地转化为民族自信,也带来民族音乐的回归——中国民乐正在交流与创新中走向复兴。

5.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一共有几种学说,请逐一列出并解释其大概的含义?

第一节音乐起源说种种(《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3页)
  音乐是怎样起源的?音乐起源于何物(“什么”不等于““什么”不一定是“物”)7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探亲的课题《人们提出了很多命题或论点下面我归纳并简介如72
  一、照搬说
  《山沟经“大荒西经》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w7有人洱两青皖乘两龙,名曰夏后无开上三摈于无得《九辩》与“九歌》以下(皆天帝乐名也开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开短曰:节被九冕是与帝《辩》同官之民是为《九歌bo’又曰:‘不得窃《辩》与《九歌p以园子70’)。”
  古希腊关于文艺女神缪斯们的神众
  希腊相处图《伊安篇》:“每个诗人都各依他的特性,悬在他所特届的诗神身,L,由那诗神凭附着—…。…—。正如巫师们听到凭附自己的那种神所特别享用的乐调,都觉得很亲帆歌和舞也就自然随之而起了;遇见其他乐调,却好像听而不闻。”
  ”  德国gI队兰德欧《音乐起源论》:“原始音乐中.更明显地(《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4页)显示出艺术与非自然、非现实性的紧密联免原始宗教中,杏乐舞蹈被视力上帝赐予之风如一个澳洲部落所传说那样,第一个人给后来创造出来的人们传授全部仪式、舞蹈、音乐,另一个部落的善神传授相应的歌曲给巫医们。我们己谈到,宗教和仪式歌曲在几乎所有的原始民族个占据了突出地亿到处可见音乐与定期、庄严的巫术仪式形影相随。”
  二、横声说
  《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黄帝令份伦作为律。份伦“…•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帝尧2,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歇。”
  古希脑德漠克利特(前朋L前3ro)在他的《著作成篇》里溉人们“从天鹅和黄茸等耿gB的鸟,学会了唱歌。”
  柏拉图(前4N—前阳)认为音乐是一种模仿。现实世界来源于理念世久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现实世界是肘理念世界的模讯因此,音乐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仇
  宙希腊亚里斯多德(前384—前跳)《诗学》中曰:“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拉于模仇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y人对于模仿助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枫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节奏和乐调是一种最接近现实的根仇能反映出预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性情。”
  古罗马卢克莱茨(前99—前邱)《沦事物的本源》中曰:“人(《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5页)们在开始能够编出流畅的歌曲而给听觉以享受的很久以前p就学会了用口模拟鸟类隙亮的鸣民  最早教会居民吹芦苗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响声。”
  英国海里斯(1roL一1r助)《关于音乐、绘画和诗歌的论文》说:“无生命的自然中,音乐可以模仿从容不追的运执涡温的流水声,喧嚣、怒吼声,以及水在喷泉、瀑布、海、河及其他地方发出的一切声备雷和风也是一样……。在动物界中p音乐可以模仿个别动物的声备首先是模仿鸟的歌唱。”
  三、数理说
  《吕氏春秋•仲夏纪》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Ao生于度E,本子太一。太一生两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Ty合而成氮……先王定5F由此而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希特《泛音》曰:“育的高度依琴弦的长短而危同时声音的高低和琴弦的长度成反比例而变信。声音愈瓦弦愈短。而且机械地把弦划分并不能对音的高低有所理解。八度的划分不是按照算术方式分成两个不同的音Sp而是按照相声方式分成两个不等的音程,四度3:4和五度2:30”
  罗马的圣•奥古斯丁(的4—430)《沦音乐》中B2“(奥古斯丁认为音乐必须立足于数字的对比关系1,没有数字对比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节奏和节拍感而数字是用听觉和视觉感受的美的基础。——原编者注),美面的东西所以便人喜欢,既是全靠有数字关氮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数字中显示了追求相等的意志。所说的意志不只显示在屈于听觉的美中,或物体的运动中,而且也显示在可见的形式中。在这种形式中的这种意志已经比较经常代在美了……。对过皮强烈的闪光,我们就会回况对于太暗(《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6页)的东冈我们就想看清楚,就奸俭在声音中,太响的声音伎入厌恶,我们因为它嗡嗡响而不喜欢它。问题不在于时间的间隔,而在声音本身,声音在这样的数量中好像是光统静默是和声音相对立N7好像黑暗和颜色是相对立的一样。”
  德国莱布尼茨说:“音添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池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No”〔转引自劳”巴鲁揉《莱布尼茨和它的集外如)
  四、凭空创造说
  德国汉斯立克(1825—1004)《论音乐的美》中曰:“诗歌、绘画、雕刻都从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素材。“6G若自然界不是先有范本的论画家一革一木都画不出来雕刻家假如不知道真实的入的形象,把它作为典范,那他也塑造不出人原来。”“音乐没有现存的范本没有使作品有所凭依的索林没有可以给音乐作样本的自然美的事物。”“作曲家不能改造什么东6y他必须从头创造一切……从自己的胸中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音乐用乐音形成旋律与和武这是音乐艺术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在自然界并不存高它们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大自然没有给我们一套现成的、准备好了的乐音体系作为艺术素材,它只给了我们一些物质的原材路我们利用这些材料,使之为音乐服务。对我们沈重要的不是动物的声音,而是动物的肠子,音乐不是从夜荤而是从绵羊得到最多的好处。”
  德国格罗塞(1肋一199Y)《艺术的起源》中曰:“一切其他艺术都从有形的世界里,从大自然里采取他们的材料和模路它们是模仿的、抵画的艺术但是音乐,至少在纯粹助音乐作品见并不抄袭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7页)
  五、社会生活说
  1.性爱说。
  达尔文提出,音乐姑子动物的性爱。
  2.游戏说。
  毕海尔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3.巫术宗教说。
  英国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巫术宗教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
  美国托马斯•芒罗《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中曰:“在早期村落定居生活的阶段,巫术和宗教得到了发展并系统化丁。……而礼仪的活动,说、唱、舞蹈都被用来保证巫术助成丸这些技巧常有所改a,但巫术总能够鼓励艺术的发展。”
  4.需要说。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曰:“昔古朱变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汛万物敬佩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罗马尼亚艾涅斯库(188l一1956)说:“音乐是最简单的、甚至于是原始的情感表现方法,这是很清楚队要知道即使是—个最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体验到深刻的悲痛的时低他是从不说话比他呻吟眷这就已经是类乎欲唱了。……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微妙变化的唯一方法。”(摘自固多尔:《艾涅斯库》)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兵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8页)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6.劳动说。
  音乐起源于劳动。《吕氏春秋•淫辞》:“今举大木备前呼舆弓,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善Ao“我国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道应训》中论“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8hu),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鲁迅在421AL文谈》中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斯渐地线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党得吃力了,却恩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化大家也要佩服:应用Nf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落这就是文学他当然是作氛也就是文学鼠是肮育杭育’掂。”
  6.反映产物说。
  王土达《音乐是怎样产生的》中说:“我们认九人类表达情感的需要是促使音乐产生的根本动因。因为无论是对自然音响现象的模6J或是对于言之不足’的语言的升华或是为了求偶而歌倩唱爱,或是为了巫术活动、宗教仪式的需要,或是伴随劳动而发出的呼气归根结蒂,无非都是为了人与人间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思的需要。而这种情感的来狐正是人们受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
  六、语言说
  1.同惦说。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赵讽和赵宋光在音乐序文中B;“在人类的有严格语义的语言逐步形成之抵必然有一个运用情感性呼号的阶岛近人在对黑狸猩的观察中已记录到类(《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9页)似的现象。这种18感性的呼号,既是语言的前身.也是音乐的萌芽。在音乐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节奏效击,有或高或低成长或短的呼号在带有各种滑音的音调中出现的确定购音律为数不多;这些萌芽的形态虽然简单却是原始人类群体之间交流愿望与情感,表达要求与意志协同进行劳动或战斗所不可缺
  少的重要手段。”
  9.模语说。
  法国狄德罗(1g二3——2身84)《捡摩的侄儿》中曰:“音乐家或曲子的模型是什么呢7如果模型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比那便是朗诵,如果模型是没有生机叭那便是声音。应该把朗诵看作一报线,把曲子看作缠绕着第一根的另一根线。曲子的原观朗诵,越有力量和越真实模仿着朗诵的曲子和它相交的点越多,这曲子就越真实越美丽这是我们育年音乐家们所很好地了解脱……我暂且不谈到节奏那是歌曲的另一个条件,我只限于表现,没有比我在某处所读到的一段话更明显的了:音节是曲调的苗圃。从这里可以判所能够作好一文好的吟诵风是多么因难又是多么要紧助。决没有一个美丽的曲7,不能作一个美丽吟诵调,也决没有—个美丽助吟诵调,有技巧的人不能由它作出曲子来的。我不是耍肯色谁背诵得好,就会歌唱得肠但是如果一个人歌唱得好,却背诵不好,我就觉得奇怪了。”
  意大利伽里略(7—1591)《关于古代和新音乐的对话录》中曰:“当为了消遗去看市场演员演的悲剧和喜剧暗诸抑制一下涅无节制约笑声吧!诸你们也观察一下如果是一个贵族和另一安静的贵族谈话冰演员是用什么方法说话,看他们说话用什么声音(局还是低的音色),用多少长短音、重备姿势的力量是怎样机如何表达运动的快慢程度。如果其中一个人和仆人谈6,或他们彼此谈话时,请稍微注意一TP在这些方面有什么区别。(《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10页)甫你好好想一想:一个愤怒和激动的人怎样说6l一个已结婚的女人一个姑娘、一个普通儿童、一个狡猾的妓女如何说60还有当一个堕入情网的男人和他的情人谈论努力使她对自己的爱情有好感时是如何说话比发牢骚、喊叫、害怕胆怯、欢天喜地的人是如何说话队如果你们仔细地观察用到地研究这些不同的情况你们就可能得出为表现任何别肋情况时应当怎样作的规律。”
  法国卢按(1Y1Y一1Yr8)哦论语言的起源》中曰:“旋律模仿入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民表现出威吓和叹屁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部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旋律模仿着语言的声调和那些在每一方言中都符合一定心灵活动的语气它不只是在梯你它是在说筋而那不分音节的、但生动热情的语言是比日常语言要强烈百倍的。这就是音乐模仿的力量的来肠这就是歌曲的感人体腮的力量的来源。”
  英国弗•哈奇生(2694—1Y4Y)《论美与德行两个概念的根源》中曰:“假如我们在不论是唱出的或以乐器奏出的一首歌曲的旋律之间,在它的节拍或抑扬,或在其他情形下,辨别出它同人在某种激情中声音相似,我们便一往情深地受它感汰一种感应或感染的力量在我们心中唤起了忧郁、快乐、严肃、深思等情绪。”
  3.升华说。
  德国格林况“由于着重于词的背诵,歌唱、韵文和曲调才出现。韵文一且被反复诵昭,就带来了诗歌的形式而曲调的高度抽象就产生了其他一切的音乐。”
  6.起源说。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科楷,无相夺他神人以和.”’.(《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11页)
  《乐记》曰:“故歌之为盲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暖叹之,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唐代武则天救撰《乐书要录》曰:“凡情性内充,歌咏外发即有七声,以成音调。”
  ’我国藏族格言:“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    ’‘
  ;  弗雷德里克•罗博瑟姆也主张:“歌唱性的音乐的起源一定会在激动的说话声中找到。”
  德国舒巴尔特(1739——1791)《关于音乐美学的思想》中曰“一切乐器只是模仿歌曲:歌唱好像国王坐在宝座上,转绕他的乐器好像他的庶民脆在他的面前。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他声备只是这个神圣的原音的遥远的回声。”
  英国斯宾塞(1820-1903)认为:“音乐本质上是从易动情感的说话声调那里产生的……歌唱必须通过存在于说话之中的抑扬顿挫和夸张的特征才能被发展进化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一共有几种学说,请逐一列出并解释其大概的含义?

6.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麽

 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音乐,就像这滴滴清泉和涓涓细流汇成的滚滚长河,随着日月星辰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呈现出令人赞叹不已的千姿百态:柔顺时,平如明镜,折射出太阳的七色光彩;忧愤时,汹涌澎湃,迸发出人间的万种怒吼。这里有欢乐的浪花,也有悲哀的呜咽。但是,这里只有源源不断的流动,却没有死水一潭的静止………   具有悠久历史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渊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文化的代表-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音乐伴随着中国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无所不包而又无所不在。同时,中国音乐又如百川还似地融入了世界艺术的大还之中,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古代部分和近代部分。古代部分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既公元前207年以前。着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在音乐上,则是以音乐的萌生雅乐的兴盛为标志,具体表现为: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多种乐曲陆续产生;大型宫廷乐队初步形成;诗歌同楚辞问世;音乐美学和律制理论初步确立。所有这些,都为古代音乐文化奠定了全面的基础。  二、汉唐时期,既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60年。在这1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了两汉、魏普、南北朝的发展规律与转折,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在音乐上,则是一汉族与外族的频繁交流和宫廷燕乐的繁荣为标志。具体表现为:民歌蓬勃发展:诗歌广为流传;西域、被秋、阿拉伯乐器和乐舞大量内传;以琵琶音乐为代表的器乐高度民主发展:唐代歌舞大面博大精深;多种记谱法陆续产生并广泛运用;许多乐器和音乐东传日本、朝鲜等国。  三、宋元明清时期,既公元960年至1840年。在这800多年中,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玻路,明代中期出现可资本主义经济的因素,对思想和文化的活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着音乐上,则是一曲艺、戏曲的速度发展?标志。具体表现为:时调小曲和词调广泛流行;曲艺音乐成为城镇市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朱载十二平均律的诞生;音乐美学大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中国古代音乐注入了新的生机。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至1949年。这一临时虽然不满100年,但中国却经历了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受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又经历了前仆后继地反对帝国主义主义的封建主义的人民革命。处在这样一来一个大变革时代的中国音乐,具有与中国古代音乐不同的发展特点。一方面,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传统音乐,朝着同新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生活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洋音乐的输入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在人民音乐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主要标志是:学堂乐歌的兴起;专业音乐教育的创建;音乐理论研究的开展;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国革命音乐运动的兴起和新音乐的建设;一大批音乐家的涌现。

7. 关于音乐的起源,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什么?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比较多理论学说,如劳动说,性欲说,情感说,语言说,娱乐说,节奏说,多元说等都有。
要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还是我国的文艺理论。当时艺术的劳动起源说,是起源于生产劳动。

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
另外,还有一种性欲说,根据我国的《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也记载﹕“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榭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还有一种社会组织说,表示原始人类为了与远方的联络,通过相互喊叫所发出的声音若保持一定的时间,就变成了音乐。代表作有《音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起源学说还有情感或娱乐说,在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当时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时代,强调艺术音乐更多也是突出自我哦。
而在有些人眼里,音乐是一种节奏的冲动,在运动,在视觉形象,所以表明是一种节奏。

发展至今,音乐起源在大众眼里是一种多元说的起源。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现象,包括有多种起源,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多种学科互相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艺术起源。

音乐的起源在如今世界里,每个国家及地方的理解是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定义。具体比较代表性的理论,建议可以在《艺术的起源》进行探索.......

关于音乐的起源,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有什么?

8. 中国古代音乐起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当我们的祖先由类人猿进化为人,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事实上,人的左、右脚行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的语调变化,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在春秋时期,华夏大地百家争鸣的浪潮碰撞出璀璨的火化,而同时代欧洲正处于一片荒蛮之中,中国音乐在迎接黎明曙光的时候,欧洲音乐还在漫漫长夜里徘徊。

  在周朝时,政府部门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所谓的乐德,就是“中和、祗庸、孝友”等伦理道德观念;乐语就是“兴道、讽诵、言语”等礼教行为规范;乐舞则包括大舞、小舞等音乐理论、音乐诗篇的唱诵、舞蹈以及六代乐舞的表演。

  六代乐舞据传是历代留传下来的六部史诗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闱》,以及演述周武王伐纣战争活动全过程的《大武》。它们在周代被用于宫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礼活动。其中特别是《大武》和被认为歌颂文德为主题的《大韵》,更被经常演出于天子大祭、礼学、养老等典仪中。象“羽舞”、“皇舞”、旌舞”等,是宫廷中的娱乐性小舞。

  周代宫廷除乐舞之外,宫廷中另有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的大典乐歌,如颂、雅;以及后妃们在内宫侍宴时唱的房中乐,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这都体现了音乐已从原始的乐舞中分化了出来。周代宫廷中还有秦、楚、吴、越等地的四夷之乐的表演,说明了当时各民族风俗性的歌舞已有一定的交流。

  从上述文献可以得知,周秦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高度发展的重要坐标。这一系列成就,还在于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正式记载了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弦长比例的数学方法,史称“三分损益法”,并完整记述了我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名称。在《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国语?周语》中,还记载有与五声音阶同时并存的七声音阶,它的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和七八度之间,各音分别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是运用三分损益法在求得五声音阶后进一步推算的结果。但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的记载来看,变徵、变宫更多地是为丰富和装饰五声音阶所用,五声音阶在音乐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为合乐和旋宫的需要,当时还确立了十二律制。《国语?周语》中将十二律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称律,双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也常称“十二律吕”。十二律亦用三分损益法求得,有了五音、七声、十二律,并有了音阶中以宫为主的观念,“旋相为宫”的理论也由此进一步确立。

  于公元前211年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和文化管理上一体化的需要,曾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乐府。刘邦建立的西汉政权,也扩大了乐府的机构和职能。当时政府非常重视民间俗乐,令乐府四出收集“赵、代、秦、楚之讴”,兼收并蓄西域、北狄等边远民族的音乐。在广泛收集各地民歌的基础上,以音乐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对此进行整理、加工、填词改编,以供宫中祭祀、宴乐之用。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收集的民歌计134首,另有可能附有乐谱的“周谣歌诗声曲折”及“河南周歌诗声曲折”各75篇。

  在汉魏时期,宫廷引进了不少民间歌舞和百戏。其中有汉高祖命乐工向?人学来的以“猛锐”见称的《巴渝舞》;最初表演鸿门宴上“项庄舞剑,项伯以衣袖鬲之”保护汉高祖的故事,后演变成舞时用巾象征项伯衣袖的“巾舞”;由女性穿白色?布舞衣以长袖为舞的“白?舞”;以及手执?鼓,且歌且舞的“?舞”;舞者在盘鼓上及旁边歌舞的“盘舞”等等。百戏则是各种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了如同现在舞龙灯等的“鱼龙曼延”,以及种种杂技魔术。

  两晋南北朝期间,战乱频繁,朝代更迭,随同社会的动荡变异、民族迁移的交往扩大,外族、外域的音乐文化同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在音乐史上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中清商乐是秦汉传统音乐的余脉,曹魏政权始设清商署,实为乐府变体。晋室东渡后,这些“中原旧曲”与南方音乐互为交流,使清商乐成为包括前朝传下来的相和歌、鼓吹曲,以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的总称,是当时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北朝民歌的歌词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题材远比南方民歌广泛,大多反映战争及人民的苦难,为北方的芜、鲜卑及汉族人创作。《木兰辞》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热情歌唱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北魏时鲜卑族统治者在宫中常命宫女歌唱“真人代歌”,又称“北歌”。“上述祖宗开墓之所由,下及群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晨昏歌之”(《魏书?乐志》)。这种类似民族史诗的民歌用丝竹伴奏,也有用箫鼓的,是鼓吹乐的一种,梁陈时流行于南方,称之为“代北”。

  隋唐时南北重新统一,社会安定及经济的繁荣,为音乐艺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统治者在文化上较少保守思想,广泛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兼容并蓄,更使音乐达到了一个发展高峰。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诗歌被入乐演唱的著名歌曲中,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一个特征。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焕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陇头吟》、柳宗元的《渔翁》等。有的作为民歌在民间长期流传,有的则被琴家所吸收,以琴歌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其中尤以王维为送一位西出阳关服役的友人而作的七言绝句《阳关曲》,因以情景交融手法抒写了依依惜别的哀怨情绪,成为当时及以后人们送别朋友经常演唱的一首歌曲。

  宋代,都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扩大。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心由宫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现了市民音乐活动场所“勾栏”、“游棚”。适合于市民和文人趣味的诸如词调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得到了尤为迅速的发展。

  宋代同样是我国音乐与文学交融的重要历史阶段。宋代是词体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人们常用词调多达八百多首,其曲调一部分来源于传统及当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忆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来自唐代歌舞大曲的部分段落,如《阳关引》、《倾杯序》、《水调歌头》、《声声慢》、《调笑令》等;以及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像《菩萨蛮》、《苏慕遮》等。宋代文人创作的词曲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按题材风格可大致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类。婉约派的词内容多为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抒发,风格纤弱柔婉,讲究音律与曲调的配合,以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词人柳永、周邦彦为代表。豪放派词曲开拓了词的表现内容,打破了过于严格的音律束缚,风格雄健粗犷,发轫于北宋的苏轼,继之以靖康之难之后的一批南宋爱国词人如辛弃疾、陈亮、张寿祥、岳飞等。宋人俞之豹在《吹剑录》中曾将两派词风作了形象比较:“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宋代有一部分懂得音乐的词人也常自己创作新的词牌曲调,这种新创的歌曲称为“自度曲”。南宋的姜夔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作有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载于《白石道人歌曲》,并注有“俗字谱”(古工尺谱),是宋代词调音乐的珍贵遗产。姜夔的自度曲词乐浑然一体,风格委婉抒情、清新典雅;在旋法、结构、调式、转调等技巧处理上精致细腻;他的作品多用七声音阶,四度与七度音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常引用升高的商、徵或宫等变化音。从而使曲调赋予一种独特而又深远的意韵。

  明清时期,随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突出发展,市民音乐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主要成份。自娱性的民歌小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带有商品性质的说唱、戏曲音乐,都在这一期间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明代的卓柯月更将当时的民歌小曲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称其“为我明一绝耳”(陈宏诸《寒夜录》)。正由于文人提高了对民间文艺的认识,收集民歌的风气也逐渐形成,如明代的冯梦龙就曾编订出版了《桂枝儿》和《山歌》两本民歌集子,搜集歌词800余首;清代先后刊出的民歌集子更达万余种,其中李调元所集的《粤风》还包括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

  明清的民间歌舞也十分丰富,汉族的民间歌舞较为普遍的就有秧歌、花鼓、采茶、花灯、打连响、跑旱船、竹马灯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中则有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锅庄、囊玛;苗族的跳月;侗族的玩山等繁多的种类。

  在明清时期,京剧曲艺的发展也呈现了辉煌的历史阶段。

  明代中叶以后长期争逐于传奇剧坛的,为弋、昆两腔。起源于江西弋阳的弋阳腔高亢挺拔,称高腔。它不用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并采用民间常见的帮腔形式,为描写和渲染舞台环境气氛,加助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等发挥了独特的戏剧性效果,而且因唱词通俗易解,唱腔自由灵活而经久不衰。昆山腔发源于江苏昆山,明嘉靖年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张野塘等人改进,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北曲及南戏诸腔的长处,形成了“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新腔,新昆山腔在演唱上细腻抒缓,转音若丝;在节奏上采用“赠板”,使一板三眼的曲调放慢一倍,具有“曼声徐度”的特点;旋律创作要求“依字行腔”,讲究曲调与字调的谐和;在伴奏方面形成了以笛为主的笙、箫、琵琶、三弦、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配合的乐队。改革后的昆山腔成为“四方歌曲必宗吴门”的全国性剧种,涌现了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众多名作。清代的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对昆腔演唱成就进行了总结,是当时一部重要的戏曲声乐论著。清初以后,昆山腔因唱词过分雕凿,音乐典雅淡和,日益疏于群众而由盛趋衰,到嘉庆之后逐渐为乱弹所替代。

  乱弹自明末已广泛流行于秦地,其声腔以陕、甘一带的秦腔为最早,因用梆子击拍,故又称“梆子腔”。梆子音乐创作板腔组合体系;曲调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并有表现不同情绪的“欢音”和“苦音”,唱白通俗,尤擅刻划人物性格和表现戏剧性冲突;而且引用了以二弦、胡呼拉弦乐器为主,梆笛、月琴及锣鼓等打击乐器组成的伴奏乐队,剧目多为历史故事,因此很快得到传播。至清末,各地已产生了唱腔体制大致相同的梆子剧种,如山西梆子(现晋剧)、河南梆子(现豫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四川梆子(即弹戏)、绍兴大班(或称乱弹)等。

  其后的皮黄腔为乱弹的又一重要声腔。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腔调。前者起于湖北,是秦腔与当地汉调结合的产物,音调激越苍凉;后者产生于安徽,由当地吹腔发展而成,音调委婉温厚。清代中叶四大徽班进京后,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广泛吸收昆腔、秦腔等声腔的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并容纳民间曲调,创造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新腔——皮黄腔,初步确立了京剧的格局。京剧剧目以历史题材为主,后陆续编演了《打渔杀家》、《李陵碑》等具有反封建、民主性和爱国主义倾向、更接近群众生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剧目;皮黄音乐的曲调高亢朴实,不仅在板腔化结构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完善,而且解决了男女分腔问题,使各个行当在唱腔上各自都能得到较好的戏剧性发挥;同时,在伴奏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制,既有胡琴弦管等构成的“文场”,鼓板锣钹等构成的“武场”,也有两者组合相辅相成的“场面”,紧密配合演员的唱念做打。正因如此,京剧至清末已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皮黄腔也并列于梆子腔、高腔、昆腔,成为我国近现代新兴戏曲音乐的代表性声腔。

  在光绪年间已进入盛期的京剧,至清末面临着被封建统治者攫夺和垄断的危机,逐渐脱离人民和现实生活。清末民初,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派”京剧在上海崛起。其最早的代表人物汪笑侬出于对清政府昏庸腐败、屈辱媚外的不满,自编自演了《党人碑》、《哭祖庙》、《骂阎罗》等新戏,借此抨击时政,宣传爱国,寄寓了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并根据自己嗓音,吸取汪桂芬和孙菊仙二派之长,另创苍劲悲壮、吐字有力的新腔。辛亥革命后,他还曾主持二戏剧改良社,开展戏曲改良运动。在戏曲改良运动及“文明戏”的启示下,上海的夏月珊、夏月润和潘月樵等也编演了《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爱国反帝、鼓吹革命的新戏,使海派京剧进一步成型。民国初年的戏曲改良活动,对戏曲艺术同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联系起了促进作用;不少新剧目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人民要求摆脱封建枷锁的愿望;在唱腔、表演、舞台装置、服装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革新。继后的周信芳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于“五四”前后编演了《宋教仁》等时装新戏。

  “五四”前后,梅兰芳等人对京剧的创新和改革的成绩也十分突出。梅兰芳曾同王瑶卿等人,融青衣、花旦、刀马旦所长,聚唱、做、念、打于一身,别创“花衫”行当,使京剧旦角艺术臻于完美。他在辛亥革命时即编演了《一缕麻》、《邓霞姑》等具有民主倾向的时装京剧,及《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新戏;三十年代又先后编演了《木兰从军》、《生死恨》、《抗金兵》等赞颂民族气节,充满爱国热情的新戏;在唱腔上他也进行了新的发展创造,运腔演唱凝重流畅,脆亮甜润,宽圆兼备,具有雍容华贵的风格,世称“梅派”;此外他对京剧旦角的身段表演、伴奏乐队也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并在1928年、1935年分别赴美国、苏联演出,是使京剧赢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人。梅兰芳无愧于继谭鑫培之后把京剧艺术推向更高峰的大师,他的代表作还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