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道情的概述

2024-05-18 23:36

1. 清涧道情的概述

陕北民歌中有一种叫道情的唱法,听起来不同凡响,唱起来震撼力很强,最好的莫过于那首耳熟能详的《翻身道情》:“太阳一出来哎咳咳海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嗨、嗨——满山——红哎哎嗨哎嗨嗨哟——”这首《翻身道情》最初是1943年由王岚、林农编剧,刘炽编曲的秧歌剧《减租会》中的一段唱腔,是以清涧为中心区域流行的陕北道情基础上改编而成的。1945年中共七大庆祝晚会上首次以独唱歌曲出演,后由安波重新配词、刘炽修改而定名。清涧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究竟何为道情呢?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以及哭死人调进行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其特点是以唱腔为主,有时也会间以宾白的方式。道情在陕北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曲调有:平调、十字调、耍孩调、西凉调、一支梅等,其易学易演有着很多信天游式的随意性特征,这也是道情之所以广为流传的原因。表演时男角身着道袍,手执拂尘,女角身穿五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对,阴阳相配,边扭边唱,有时也有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陕北一带的二人台、秧歌等都与道教有关,至今沿用的道教伴奏乐器:板胡、二胡、低胡、四音胡、三弦、笛子、管子、铰铰、碰铃、简板以及枣树梆子等,道教乐器与民间生活密不可分。

清涧道情的概述

2. 清涧道情的基本内容

一:腔调清涧道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但真正罗列起来却很难一一对应。根据搜集整理,其腔调共有[平调]、[十字调]、[凉腔]、[一枝梅]、[耍孩儿]、 [五花腔]、[跌落金钱]、[滚白]、[介板]等九大类。1、[平调]平调又称“七字调”,为上下句结构型,是陕北道情唱腔中最基本的调式。平调唱腔从抒情需求上可分为花音平调、立调、苦腔调等;从节奏和板式上分为大起板、慢板、哭板、还阳板、二流水、一道腔、二道腔、三道腔、送板、落板、载板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道情唱腔中起、承、转、合、绕的一个完整的系统。2、[十字调]十字调是三、三、四词组结构的唱腔,每句十个字,两个相同的句子构成一个循环。其板式有慢十字调、快十字调、十字调倒板、十字调落板数种。3、[凉腔]凉腔又叫“冒凉腔”,在陕北方言中特指有“昂扬之气”的意思。此腔结构独特,在开头部分是一个由低向高的七度音程上翻,中间部分由两个对称句组成,可自由反复,结尾是前两部分旋律经节奏变化之后的再现,整个唱腔高亢嘹亮,叙事性较强。板式有高音凉腔、乍腔、平调凉腔、抢句子凉腔、半凉腔等。4、[一支梅]一枝梅是一种很独特的调式。开头和结尾节奏自由舒展,延长音多,中间段节奏铿锵有力,乐句方正对称。5、[耍孩儿]在陕北道情音乐中属于较大型的唱腔,其唱词为长短句,曲调由两个大乐段组成,前段平和、深沉,后段激起明朗,一般适合单独演唱。众多的“湘子戏”里多用曲调。板式有整终南、乱终南等。6、[五花腔]五花腔亦称“花花调”,是不断吸收接纳各种时兴小曲而形成的一种腔调。包括梅花调、太平调、八板调、清客调等。7、[跌落金钱]是陕北道情中仅存的一种古老唱腔。它音调低而深沉,节奏舒缓自由,与前面的其他腔调有些许相近,但又独成一体。是地方特色音乐里的“活化石”。8、[滚白]是无固定节奏和速度的吟咏和叙说,开头即无板式过门引领、也无器乐伴奏,每句的最后一个延音上锣鼓重乐器由弱到强、由快到慢地渐入,表现力极强。9、[介板]介板有板无眼,节奏急促有力,音调高亢简明。道情腔调源于道乐,因源渊不同分为东路调、南路调。南路调亦称老调,东路调亦称新调;二、曲牌道情的曲牌分丝弦、唢呐两个大类,1、丝弦曲牌有:[八板]、[六板]、[六八板]、[正一句]、[反一句]、[一句半]、[留板]、[大阴司]、[小阴司]、[紧不乍]、[杀姬][洒水]、[满天星]等,这些曲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经艺人们的不断创造,使每个曲子形成许多变异的奏法。2、唢呐曲牌有:[摆场]、[地留]、[过场]、[大摆队]、[将军令]、[狮子令]、[跌落金钱]等。道情曲牌来源于生活,种类很多,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选择演奏。

3. 清涧道情的历史渊源

道情原名“黄冠体”,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道曲(经韵)吸引了词调曲,演变为民间演唱的新经韵即道歌,道歌分为诗赞体说唱道情和曲牌体说唱道情。清涧道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清涧道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世的萌发期;唐至宋代道情演唱由清唱到乐器伴奏的改进,促成道情风格的形成期;宋至明清由坐班演唱发展为舞台综合表演的定型期;以及明清到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具体地说,清涧道情最早为坐班清唱,后来各种器乐陆续进入,内容由道教经文演变为反映道教思想的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性说唱艺术。“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演唱的内容经历了由传统旧戏向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剧”的转型。建国初至90年代同样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2004年,清涧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道情之乡”。

清涧道情的历史渊源

4. 清涧道情的基本特征

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主体韵味的原始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虽经历代传唱,这一主体风格始终保持不变。2、唱腔细节的随创性:由于传唱历史悠久,传承体系在民间,传唱群体松散无序,所以道情唱腔在传唱过程中,在一些细枝末节有着较为宽松的随创性。3、音乐元素的包容性: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演唱风味,不可避免地受到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和渗入,体现了非主体音乐元素的包容性。4、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清涧这一地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辛,所以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5、表现形式的灵活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座,三弦一引,轮流演唱,如“闹窝铺”,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板式的自唱自娱。6、音律韵味的独特性:道情的主奏乐器三弦、四音、管子、梆子、渔鼓等,全是民间自制而成,虽造型粗砺,但音色特殊,韵味别致。

5. 清涧道情的流布地域

清涧道情主要流传分布于榆林地区的清涧、子洲、绥德、米脂、横山、榆林、佳县和延安地区的子长、延川、安塞、甘泉等县(市),以清涧、子洲、子长、延川为著;山西石楼西部亦有分布。清涧素称道情窝子,639个行政村都会演唱道情,知名者约70余村。石嘴驿镇 寺则河、盘石岔、拓家湾、王家砭、徐家河、糜山河、惠家河、上槐卜,石场沟。折家坪镇 陈家坪、西袁家沟、清水湾、折家坪、白家坪、冯家沟。解家沟镇 王家坬、解家沟、白家川、叶则嘴。郝家墕乡 杨小慕家沟、贺家岔、曹家塔、驼巷、郭家嘴。乐堂堡乡 乐堂堡、坡家沟、陈家河、赵家沟、麻则岔。师家园则乡 大岔则、小岔则、陈家塔、石台寺、柏树坬。下二十里铺乡 八斗岔、营田。李家塔乡 西惠家园则、长柏沟、李家坪、李家沟。店则沟乡 峪口、张家圪台、暖泉坬、吴家河。东拉河乡 韩家坪则、曹家坬、榆树刬、西王家山、郝家沟、东陈家山。老舍窠乡 惠家石、邢家沟、辛家河、官厅河、白家渠村、王宿里。玉家河乡 刬里、王家坪。双庙河乡 前惠家河、双庙河、赵家河、安家畔。高杰村镇 高杰村、袁家沟村、崖头、木家山、胡昌坪、高家坬、河口村。二郎山乡 南沟、大马家山、二郎山、杏坬里。寨沟乡 寨沟、刘家塔、党家川。石盘乡 黄沙峁、上喜畔。

清涧道情的流布地域

6. 清涧道情的所在区域

清涧古为雍州西河之地,秦属上郡,北魏始设朔方县,唐置宽州,金改青涧,明加水作“清”改为清涧。清涧县位于陕西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在黄河的中游、无定河的下游。北接绥德、子洲县,西南和延安市子长、延川县相连,东临黄河,与山西石楼县隔河相望。乾隆《清涧县续志?地理志》记载:“北延沙漠,南扼全明,东控河东,为全秦要户,诚要害之雄区”。全县下辖7个乡8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10880人。是闻名全国的“红枣之乡”。清涧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除有小面积川台地和残塬地外,绝大部分是峁梁沟壑;地势西北偏高(海拔高度900~1200米),东南较低(海拔570~900米);河流沟道相对切割深度150~200米。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为9.6℃,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157天。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14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黄河、无定河、秀延河。清涧地处“南原北漠”之过度区,汉唐时期,道教在这一带流传甚广。这一宗教文化的传播,在影响人们思想的同时,道人们“坐班清唱”的道教音乐给人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人们在看道场、听道曲的基础上,结合陕北民歌、小调、说书等音乐元素,逐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演唱艺术——道情,代代传唱,延续至今。

7. 清涧道情的介绍

清涧道情在陕西陕北地区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汉族民间。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以及哭死人调进行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

清涧道情的介绍

8. 清涧道情的保护计划

2003年,县政府划拨专款5万元,用于搜集整理清涧传统道情的各种腔调、各种曲牌及传统道情剧的文本整理工作;2004年县政府筹款100万元,修建了以道情剧演出、道情自乐班活动为中心内容的秀延艺术广场。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要把保护和研发清涧道情这一文化产业所需投入的经费(每年不低于3万元)逐年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一、主要保护内容为保护清涧道情,制定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清涧县委、清涧县人民政府制定,清涧县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体局负责组织实施,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厅负责检查督促。保护计划要点如下:(一)静态保护1、组织一批有相当文史知识的、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队伍,深入基层各“道情窝子”,通过摄像、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搜集工作,把清涧道情的各腔调、各曲牌及代表性唱段唱词原汁原味地集合起来。2、将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音乐本体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进行出版。(二)动态保护1、建立穆家山村、安家畔村、坡家沟村、郝家畔村、马家沟村、学武村6个道情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26名道情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2、成立“清涧县道情协会”,制定章程,组建乐队,发现和培养道情演唱人才,组织骨干力量,专门从事清涧道情的研究与开发。3、委托清涧职业中学开办培训班,专门从事道情演唱艺术的培训,对学员的声乐、器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为道情艺术的发扬光大积蓄后备力量。4、县文体局联合县广电局、道情协会,定期举办“道情演唱电视大奖赛”,为宣传和展示清涧道情创建平台。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2003年,县政府向省文化厅申报“中国道情之乡”,2004年2月获得省厅授牌命名。2、2004年8月,县政府召开了“振兴清涧道情,树立文化品牌”的专题座谈会,并策划了《振兴清涧道情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县文化局、广电局、宣传部及相关单位要把清涧道情作为特色文化,制定相应措施,全力保护、弘扬。3、2005年,清涧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县政府把发掘、抢救和保护清涧道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三、十年保护目标在上级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力争强化措施,全面开发,使“清涧道清”这一文化品牌,走出清涧,走向全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2006年 组建队伍,对传统道情的腔调,曲牌剧目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归档;成立“清涧县道情协会”。2007年 开办培训班,编写道情演唱艺术教材;建立道情文化生态保护村;举办道情演唱大奖赛。2008年 开展理论研讨,创作有时代特色的道情剧目。在这三年里预期达到目标:1、完善搜集整理工作;2、开展道情演唱的普及教学;2009-2010年 2009年 道情演唱教学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情理论研究上高度,道情剧目创作上档次;组建清涧道情艺术团,利用现代化声光技术包装道情、打造精品、拓展市场。在这二年里预期达到目标:1、通过道情文化生态村的建立和道情理论的研讨;2、创建知名文化品牌;3、振兴清涧道情,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清涧道情保护领导小组。(现已建立)2、设立以县文体局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清涧传统道情搜集整理小组。(现已建立并开始工作)3、委托县职业中学代办培训班。(现在正在协调中)4、成立清涧道情协会,组建文武乐队。(现已成立和组建)5、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清涧道情文化产业6、县政府保证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六、建立机制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建立六大保护机制,提高全县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1、四项原则:保持传统性,有味道;讲究艺术性,有价值;把握时代性,有前景;注重群众性,有市场。2、六大保护机制:战略上“定向”,规划时“定项”、班子内“定人”,队伍中“定责”,投资上“定额”。3、构建老艺人与新生力量紧密衔接,专家学者与广大群众互动互补的队伍建设机制。4、实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提高技艺、发展创造相结合的机制。5、发展由传统道情的保护向道情文化产业迈进,而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打造道情演唱的精品节目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本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每年拨经费5万,远远不能达到保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