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跟我一起上一堂“批判性思维”的公开课(七)

2024-04-30 03:36

1. 来,跟我一起上一堂“批判性思维”的公开课(七)

大家好!欢迎跟我一起来上Cardiff University 的教授 Dr Howard Barrell 的系列讲座“critical thinking”。我将争取每周更新一讲。
  
  
 
  
  
 随着讲座的进行,越来越的简友参加了这堂虚拟公开课,博主超开心的~
  
 闲言少叙,新番来了!
  
 
  
  
 
  
  
 我们知道了根据不同的语义用途,同一个词如何获得多种涵义。语义有赖于用途和语境。不探究使用该词的语境就很难轻易地说出某一特定词语的涵义。因此,我向各位推荐了“语义运用论”。
  
 但有时这种确认语义的方法还不够。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确认某一特定词语的准确涵义,比如说,你作为一名记者或者律师,会论及某某人没有履行“信托责任(fiduciary duties)”云云,此时,就有必要知道“信托(fiduciary)”一词的确切涵义。否则,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说的是什么。类似的还有Albanian和 BHS这些词。
  
 有时候,我们还会碰到我们不熟的词,或者我们认识的词以一种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方式在使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想对所说之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会要求对该词或该词的使用方式予以说明或者“ 定义 ”。我们将这一要求称之为“ 词语的定义 ”。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定义:
  
 - 报告性定义(Reportive definitions);
  
 - 规定性定义(Stipulative definitions),及
  
 - 本质主义定义(Essentialist definitions)
  
 
  
  
 报告性定义:是对一个词语的标准语用意义的说明。即,通常情况下人们怎样使用这个词。大部分词典都给出了词语的报告性定义。此类定义一般不会造成问题。
  
 
  
  
 规定性定义:将某一特定涵义赋予某一个词。
  
 这种定义在法律法规中很常见。这很容易理解,当制定法律时,我们将特定涵义赋予某个或某些词。我们来假设下,立法者要起草一份针对街头暴动的法规。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他们首先试图定义“暴动”一词。我们假设,他们说“暴动”是“暴力的集会”。这样的话,他们就需要进一步定义“集会”这个词。然后,他们可能规定,本条法规下,“集会是指20(含20)人以上的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的目的在公共场所的聚会”。这就是在赋予某一词以特定涵义,这就是一种“规定性定义”。
  
 还有另一种使用规定性定义的情形,即当我们为一个特定涵义创造一个新词的时候。比如说,我们也许发明一个词“shog”,来说明某种生物新物种:绵羊和狗的杂交动物。
  
 
  
  
 本质主义定义:这是一种很成问题的定义方式,比其他定义方式造成了更多无意义、误导性的政治和道德争议。当我们使用一些诸如“爱”、“自由”或者“和平”等“很大”的词语时,就使用了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当我们问道,“什么是爱?”我们通常不是在寻求一种报告性的定义(即标准的通常情况下的使用意义或者词典上的定义),我们也不是在寻求一种规定性定义——即将某一特定涵义赋予该词,相反,当我们问“什么是爱?”时,我们通常是在问我们自己,“爱的本质是什么?爱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是在寻求一种本质主义的定义。
  
 本质主义定义也许最好被视为一种精简的理论,它将一种关于描述对象的实质性理解或理论简洁地传达出来。
  
 这就意味着,意识到以下这一点很重要,即要评估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我们需要发掘定义背后的理论或观念。
  
 
  
  
 当我们质问或者对某个词的使用方式或定义较真的时候,通常最好问一下定义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
  
 -  是为了确认或者试图确认这个词的标准语义用途吗?即这是个报告性定义吗?
  
 -  是为了将某一特定涵义赋予一个词吗?即这是个规定性定义吗?
  
 -  或者是为了传递或暗示一个精简的理论吗?即这是个本质主义定义吗?
  
 问这些问题能有助于厘清说的是什么及词语的使用方式。这些问题能帮助你聚焦在所关注的问题上,从而避免无谓的争论。
  
 
  
  
 定义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我们在此分析的三种定义类型上。
  
 -类别法(Genus or species approach)
  
 -  举例法(ostensive approach)
  
 -  同义法(synonym approach)
  
 -  语境法(contextual approach),及
  
 -  操作法(operational approach)
  
 
  
  
 类别定义法: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词语定义法。这种方法指出该词所属的类别集合(种类),然后描述它和该类中其他词语的差别。
  
 比如: 分析型的专题报道是纸媒的一种报道形式,深度探讨关涉公共领域的议题。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分析型的专题报道属于纸媒新闻故事的一种,这种报道形式同该类项下其他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它对公共领域的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举例定义法:这种方法以其他词语或者以实指的方式举出该词描述的一个例子。
  
 比如: 这是一支粉笔。 
  
 
  
  
 同义定义法:这种方法是用另一个有相同涵义的词,或者与之相类似的词来定义。也就是使用同义词。所以我可以对你说:
  
 比如: 一贫如洗(Impecunious)和贫穷(poor)的意思一样。 
  
 
  
  
 语境定义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要试图定义的词在常规的语境下,用另一套不同的但有着相同涵义的词来定义。
  
 比如: 当我说“这个论证具有逻辑强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若该论证的前提为真,则我们可以确信其结论为真”。 
  
 
  
  
 操作性定义法:这种方法就是你准确地指出,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词来描述某事物,而什么时候不可以这样用。比如说,你会经常听到人们在讨论经济下行时,提到“衰退(recession)”或者“萧条(slump)”。有些经济学家则会寻求确立何时可以使用这些术语的规则,他们规定,只有当获得某个特定的测试或操作性结果时,才可以使用这些词。
  
 比如: 衰退是指某个经济体的GDP数据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我们现在来评估一下定义。
  
 
  
  
 我们首先来看看如何评估报告性定义。基本上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  它过于宽泛吗?
  
 -  它过于狭窄吗?
  
 -  它既太宽泛,同时又太狭窄吗?
  
 -  有没有循环定义?
  
 -  是不是太晦涩?
  
 
  
  
 首先,我们看看定义太宽泛的问题。当描述定义的词句所指的事物不在所定义术语所指的范围内,这样的定义就  太宽泛  。
  
 比如: 记者就是写文章的人。 
  
 这个定义不合适,因为定义所用的短语“写文章的人”不仅仅指向记者,它还指向小说家、诗人、学童及其他类似的人。也即,定义太宽泛。
  
 
  
  
 当描述定义的词句不能指向属于所定义术语内的某些事物,这样的定义就  太狭窄  。
  
 比如: 记者就是给报纸写文章的人。 
  
 这个定义不合格,因为定义所用的短语没有指出,记者也包括那些报纸的助理编辑、编辑,或为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工作的人。
  
 
  
  
 一个定义也可能同时既太宽泛又太狭窄。事实上,几分钟前我给你们的那个例子不仅像我分析的那样太狭窄,而且,我将分析给你们看,它也太宽泛。我们的例子是: 记者是给报纸写文章的人。 
  
 我们同意说这个定义太狭窄,因为定义所用的短语没有指出,记者也包括那些报纸的助理编辑、编辑,或为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工作的人。
  
 但是,这个定义也太过宽泛,因为用于定义的短语“为报纸写文章”不仅仅指向了记者。它还指向那些可能在报纸上写文章或信件的公众。
  
 所以一个定义可以同时既太宽泛又太狭窄,当定义所用的短语指向了该术语不应指向的事物,而又没有指向该术语应该指向的事物。
  
 
  
  
 一个定义还可能会 循环定义自身(circular) 。循环定义就是,该定义在定义中使用了被定义的术语(或者另一个从该术语派生出来的词)。
  
 比如: 记者( journalist  )就是新闻业( journalism )从业人员。
  
 显然,任何不知道什么叫 记者(journalist) 的人,也不会明白 新闻业(journalism) 指什么。
  
 这就用同一个词源词根(root)去定义了记者(journalist)和新闻业(journalism)这两个词——专业术语把这两个词称之为同源词(cognates)。
  
 有时候,人们会给出一对定义,每个定义单看都不是循环定义,然而,放在一起,就是循环定义。
  
 比如:如果有人把 自由 定义为 不受限制 ,然后又把 限制 定义为 不自由 ,这就是循环定义。
  
 
  
  
 一个不合格的定义还可能是因为使用了 晦涩、模糊或者比喻性的语言 。
  
 比如:
  
  过去时态(past tense)是过去式(preterite)的语言形式(linguistic form). 
  
  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呵呵~阿甘躺枪了) 
  
   
  
   
  
 
  
  
 我们现在来看看规定性定义和本质主义定义的评估。
  
 我们先前已经认同,规定性定义确立了一个新的或者说限制了一个术语的涵义。因此,我们不能批评这类定义无法传达一个术语的常规涵义。
  
 本质主义定义描述了某事或某物据称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既然一个词的常规用法并不能确保反映有关其本质的正确理解,那么,我们也不能批评本质主义定义无法传达一个术语的常规性语义用途。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评估规定性定义和本质主义定义呢?
  
 -  首先,不能是循环定义或者晦涩难懂
  
 -  其次,如果一个术语的规定性定义或本质主义定义同该词的惯常语义差别过大,则也会带来问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有能力判别。
  
 -  再次,我们需要确查通过规定性定义法或本质主义定义法定义的涵义是否比该词的常规用法宽泛或者狭窄。
  
 
  
  
 本讲涉及的议题都是为了帮助你们明确人们是怎样使用词语的。我的目的是帮助和“装备”你们,使你们能质问其他人使用词语的方式,这样你们就可以更好地评估别人说的话,优点和缺点,澄清与他人观点的异同。
  
 我试图帮助你们提高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并且在辩论时,能够合情合理、严肃又一针见血。
  
 
  
  
  下一讲内容预告: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欢迎大家继续跟我一起上课! 
  
 2015-5-18

来,跟我一起上一堂“批判性思维”的公开课(七)

2. 第一讲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解释:
理解和表达极为多样的经验、情景、数据、事件、判断、习俗、信念、规则、程序或规范的含义或意义。子技能包括归类、理解意义和澄清含义。
分析:
识别意图和陈述之间实际的推论关系、问题、概念、描述或其他意在表达信念、判断、经验、理由、信息或意见的表征形式。子技能包括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
评估:
评价陈述的可信性或其他关于个人的感知、经验、境遇、判断、信念或意见的描述;评价陈述、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之间实际的或意欲的推论关系的逻辑力量。子技能包括评价主张,评价论证。
推论:
识别和维护得出合理结论所需要的因素;形成猜想和假说;考虑相关信息并根据数据、陈述、原则、证据、判断、信念、意见、概念、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得出结果。子技能包括质疑证据、推测选择和推出结论。
说明:
能够陈述推论的结果;应用证据的、概念的、方法论的、规范的和语境的术语说明推论是正当的;以强有力的论证形式表达论证。子技能包括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
自我校准:
监控一个人认知行为的自我意识、应用于这些行为中的因素,特别在分析和评估一个人自己的推论性判断中应用技能导出的结果,勇于质疑、确证、确认或改正一个人的推论或结果。子技能包括自我审查、自我校正。
思维倾向:
求真
对寻找知识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若找出的答案与个人原有的观点不相符,甚至与个人信念背驰,或影响自身利益,也在所不计。
开放思想
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防范个人偏见的可能。
分析性
能鉴定问题所在,以理由和证据去理解症结和预计后果。
系统性
有组织,有目标地去努力处理问题。
自信心
对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有把握。
求知欲
对知识好奇和热衷,并尝试学习和理解,就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并不是直接明显。
认知成熟度
审慎地作出判断、或暂不下判断、或修改已有判断。有警觉性地去接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在欠缺全面知识的情况下,也能明白一个即使是权宜的决定有时总是需要的。

3. 十分钟读完《批判性思维》上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Brooke Noel Moore) 
    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 
   随着互联网的的发展,每天不及其数的信息被产出。用英文版里面的一句话说就是
   这里就涉及到两方,信息的产生方,与信息的消费方。   在理想的状态下,信息的产生方例如媒体(当然不仅仅是媒体,你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需要提供 准确,可靠,全面 的信息。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种种外在原因(传播中的曲解,利益集团对信息的操控),以及信息的生产者缺乏相应的思考逻辑训练;接受者得到的信息往往是 错误,被扭曲,片面 的信息。
   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门思考你思考过程的艺术,学习与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大家实现 独立之思考 ,从而追求 自由之精神 。
   如果你想 人云亦云 ,如果你想被人 灌输他们想要你拥有的价值观 ,千万不要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如果你想要一谓 不假思索得服从权威 ,或被 利益相关所操控 千万不要锻炼批判性思维;如果你不想 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千万不要锻炼批判性思维。
   既然你读到这一段,已经说明你做好了你已经作出决定,想要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请和我一起开启批判性思维之旅吧。
   这本书在第一章从基本的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开始讲起:
   接下来从基本概念开始展开,在第二章中讲到两种推理过程,在第三章讲到如何清除的定义概念,组织语言已到达清晰的思考与写作。
   接下来一部分,在第四章中讲如何判断一个断言的可信度,通过检查断言的来源以及其可靠性,评估断言的内容的可靠性,为啥我们需要仔细甄别媒体报道的信息。
   在此之后本书在四、五、六章中分别讲解了如何利用修辞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说服力(注:说服力强不代表论证过程合理)以及诡辩者常用的手段和思考者在思考过程中常犯的谬误。
   在第八章与第九章中本书探讨了如何使用范畴逻辑与真值逻辑讲论证用数学的过程表示,并由此判断论证过程的合理性。
   在第九章中作者展开讨论了第一章中提到的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过程。
   本书的第十一章讨论了第一章说提到的因果解释。   在最后第十二章,本书探讨了在道德,美学,法律中的推理过程,这是批判性思维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 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信念: 你所相信的。
    断言(claim): 是一种描述用来表示观点或信念,是可以用来判断的陈述句。
    论题/问题 (Issue/Question):  当一个断言被质疑时提出的问题。
    论证(argument) 论证由两部分组成:为结论提供支持的前提(premise)以及被前提所支持的结论(conclusion)。
   **解释 (explanations): **
   **价值判断(value judgements): **
   **道德价值判断(Moral value judgment): **
    修辞(Rhetoric) 
   前提为真,结论为真。注意这里的前提是可以用 Ture or False  来表示的,并不是用可能性大小来表征。判断演绎论证的结果是 对与错 。
    有效论证(valid argument) 。当一个论证满足条件:当其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不可能为假,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
    “可靠论证”(sound argument)    An argument is sound if it is  valid  and its  premise (or premises) is true .用来描述 前提为真 的 有效 推理。
   满足三条标准我们有理由认为自己的断言为真
   为了解释上面的概念我编写出以下例子来说明。    注:以下例子全为编造,不代表作者观点。 
   在A学校存在早恋行为,因为在F001 班发现 小明与小红早恋。
   早恋行为对青少年没有影响。因为A调查统计发现早恋对青少年的早恋没有影响。而我的朋友B与C 在高中恋爱但是她们都考上了好大学。早恋行为在外国很常见,但是也没有对本国的孩子的学业造成影响造成影响。
   为了在读论证时更好的理证过程我们常用逻辑图来帮助自己理解,以下是书中的一个例子。
                                           1、**模糊(vaguness): ** 语词或短语的模糊是指:与该语词或短语相对应的对象是不明确的。
   2、**歧义(ambiguity): **是指同一语词、短语或句子,却具有相互区别的多重涵义。
   3、 抽象(generality):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并且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写作者或者演讲者想要传达的意思。读者或听者需要明白关键词语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无法理解与评判一个论证过程。 
    定义的种类 
    评估可信度要从两个不同层面着手:第一是断言本身,第二是断言的来源。 
   关于断言本身但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我们要仔细考察这些断言
    第二 断言的来源 
   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断言的可信度
   新闻媒体报纸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我们需要咨询思考里面的信息,从不知来源的互联网途径或电台访谈中获取信息时,则更要适度地质疑。
   1、 委婉语(euphemism) ——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而不是一种引起负面联想的表达。
   2、 粗直语(dysphemism) -- 被用于影响听众或读者对某事产生负面态度,或者用于减少其可能引起的积极联想。
   3、 闪烁其词(weaseler) 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 词语 高达 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 、“有些”( “perhaps,” “possibly,” “maybe,” and “may be,” )
   4、  贬抑(downplayer) 就是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最常见的语词是“只不过是”和“只不过” “所谓的” “然而”、“不过”、“仍然”和“但是” ( “mere” and “merely.” “so-called”  “nevertheless,” “however,” “still,” and “but”)
   5、 刻板印象(stereotype) 是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是毫无证据地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6、 暗示(innuendo) 手法使我们不必实际指明就可以委婉曲折地表达对人、对事的反对意见。
   7、 加载问题(loaded question) 则不单纯指问题中存在着假设。关键在于加载问题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未经证明的假设。
   8、 嘲笑(ridicule)的修辞手法 ,包括运用所有的嘲讽手段。  注:仅仅取笑别人的立场并不等于提出了对该立场的反对意见。 
   9、 夸张(hyperbole)  过分夸大。
   10、 修辞性定义(rhetorical definition) 则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或激起对某事的态度。
   11、 修辞类比(rhetorical analogy) ,即通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使某事件显得优于或劣于它本身。
   12、 替代证明(proof surrogate) 是这样的表达手法: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而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
   13、 重复 
   14、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举例说明: 
   继续使用前面所使用的早恋的例子:
    注:以上例子都是我造出来的,可能有些不妥,请大家指正。 
   老白金广告( 重复 )
   1、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s)依据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2、消极偏见(negativity bias)——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3、圈内偏见(in-group bias)
   4、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只有 自己 才会被 意外和现实所制约 而外人不会的倾向
   5、服从权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
   6、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注:以下这些谬误都不是论证 
    2、采用威吓手段(scare tactics) 
    3、诉诸同情的论证(argument from pity) 
   4、 源自妒忌的论证(argument from envy) 
   5、 阿谀奉承(apple polishing) 
   6、 使人负疚(guilt trip) 
   7、 同辈压力论证(peer pressure argument) 
   8、 群体思维的谬误(groupthink fallacy) 
   9、 转移注意力(red herring) 
   10、 烟幕弹(smoke screen) 
   11、 诉诸公众的论证(argument from popularity) 
   12、 诉诸司空见惯(argument from common practice) 
   13、 诉诸传统(argument from tradition) 
   14、 合理化(rationalizing) 
   15、 以错制错(two wrongs make a right) 

十分钟读完《批判性思维》上

4. 《批判性思维》第五章

表达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词来表达。语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这种说服力来自语词表达印象、感情和情感联想的力量。语词的这种说服力被称之为语词的修辞力或情感意义。
  
 文学中的修辞:有说服力的写作的研究
  
 批判性思维:旨在影响他人信念、态度和行为时所运用的广义的语言技巧。
  
 如果任凭我们自己的态度和信念被纯粹的修辞所影响,那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
  
 有理不在修辞:
  
 作为批判性思维者,必须能将他人表达中包含的论证于修辞区分开。我们必须能够识别一组评论的逻辑力量于心理力量之间的不同。
  
 不能仅仅因为修辞就接受新观点也不能仅靠修辞来传达新观点。
  
 修辞(倾向性表达)
  
 5.1 修辞技巧
  
 5.1.1 委婉语和粗直语
  
 委婉语——积极联想  “二手车”
  
 粗直语——负面态度   “旧车”
  
 委婉语和粗直语的运用往往带有欺骗性或者至少暗含欺骗性。
  
 是否合理地使用委婉语和粗直语决定于使用它们的目的。 
  
 5.1.2 闪烁其词
  
 闪烁其词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可以用于稀释批评,也可以为断言留有余地。
  
 e.g.:高达、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
  
 一方面是闪烁其词,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加以限制
  
 审查句子中的限制性语词:
  
 表达者是在做合理的限制还是在做暗示?或是在闪烁其词为自己留下可以推诿的出路?
  
 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于评估表达者、语境和主题。
  
 5.1.3 贬抑
  
 贬抑就是视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
  
 如:刻板印象、“所谓的”、“只不过是”
  
 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杜绝倾向性的表达,这些手法能提升写作质量和趣味,但需要避免被倾向性表达不恰当地影响。不管表达者对语言的操纵是否微妙,都要注意语言操纵可能对你产生的影响。只要保持警觉,你就可以减少无意间被聪明的表达者欺骗的可能性。
  
 5.2 修辞技巧
  
 刻板印象是基于点滴线索甚至是毫无证据地形成的关于特定群体之成员的想法或印象。
  
 5.2.2 暗示
  
 意味深长地提及或假省法:通过种种手法故意省略重要部分而引起人们对之注意。
  
 5.2.3 加载问题
  
 不单纯指问题中存在着假设。关键在于加载问题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未经证明的假设。
  
 5.3.1幽默
  
 5.3.2夸张
  
 夸张就是过分夸大。夸张的判定取决于语言的力度和所提出的观点。
  
 5.4 修辞技巧
  
 修辞性定义运用诉诸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或激起对某事的态度。
  
 修辞性解释是貌似解释的修辞手法。
  
 5.4.2 修辞类比
  
 通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比较,使某事件显得优于或劣于它本身。
  
 在思考中提出如下问题或许是明智的。
  
 1.是否遗漏了重要信息?
  
 2.使用的使同一种比较标准吗?
  
 3.比较项是可比的吗?
  
 4.比较是否用平均数表达?
  
 5.5 替代证明和重复
  
 替代证明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而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
  
 替代证明只是替代品,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证明或证据。
  
 5.5.2 重复
  
 批判性思维者要提醒自己:信念源于证据和论证。初听起来并不可信的主张,不会因为千百次的简单重复而提高其可信性。
  
 5.6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它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它们类似富于情感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

5. 《批判性思维》第一章(3)

虽然批判性思维并不能让我们免于所有的思维错误,但是遵循了本书给出的标准的思维,才有资格被称为合理的思维。
  
 如果我们是理性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将会绝对基于逻辑和客观证据。但是,观点在形成过程中总会掺杂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即认知偏差。
  
 下面讲几个认知偏差的例子。
  
 幸存者偏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我们看到媒体采访报道了那么多创业成功者,就会以为创业很容易,如果因此而盲目的去辞职创业,结果一定会一败涂地的。
  
 从众心理,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你路过一家早餐店,本来没想去吃他们家的早餐,但是看到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你不假思索,也加入了进去。为什么?从众心理。
  
 「我有数不清的从众心理引发的行为,原来以为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现在才知道,大多数时候就是因为从众心理。」
  
 广告业也充分利用了大众的从众心理。他们不厌其烦地宣传自己是销量第一,让顾客相信很多人都在买他们的产品,以此来增加销量。
  
 消极偏见,我们的大脑神经对负面信息比对正面信息更敏感活跃。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推论是损失规避。
  
 如果我今天在上班路上捡到了100元钱,我很高兴。但是下班时我又丢了100元钱。按理说我没有损失,我的心情应该回到捡到 100之 前的状态。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会一直想我丢钱的事情,一点也没有捡到钱的快乐感。
  
 认知偏差的种类很多,我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几种,以后争取把常见的认知偏差都整理出来。
  
 未完待续……

《批判性思维》第一章(3)

6.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获益

阅读笔记第37 /365天
  
  
 今日阅读《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
  
 【美】理查德·保罗  琳达·埃尔德   著
  
                         李小平     译
  
 第一章:后工业时代世界秩序的性质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急速变化中的复杂世界,这是一个充满威胁的世界。急速的变革、危险以及复杂性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并变换形式出现。而我们的思维是有定势的,固化的,机械的。但现在以及将来我们需要频繁面对的问题都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更复杂,更有适应性以及对不同观点更敏感的思维。
  
 当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要求我们不断地重新学习、经常性的反思我们的决策以及定期地重新评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要想在当今世界中生存,就需要坚持不懈的自我调整。即用不断更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人性化方式适应新的问题和场景,引导人们快速锁定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本书,我们将用一些基础的方法识别出自己的哪些智力性工作中的思维需要变改变,我们将产生定期重新审视自己无知程度的需要,我们将产生定期练习以及训练思维的需要,我们将懂得智慧发展,社会变化以及个人成长和转变的长期性。
  
 第2章:成为你自己思维的批判家。
  
 当我们抱着一种提升自己思维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思维时,批判性思维就启动了。
  
 1、目前的思维状况。
  
  1.1良好的思维令人获益。
  
 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重要,良好的思维会令你受获益,相反,糟糕的思维则明显导致问题的出现、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并引发沮丧和痛苦的感受。
  
 批判性思维是门艺术,它令你在任何情境中都能采取最佳的思维。
  
  1.2提升思维品质,从了解思维开始。
  
 极佳的思维方式和技巧在现实中是可能的,为了提升思维品质,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自己思维的有效批判者。而要做一个自己思维的批判者,又得先了解思维本身。
  
 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自己的思维,去避免坏的思维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努力形成高水平的思维。
  
 2、好思维和差的思维一样容易形成,但提升它需要付出。
  
  2.1没有智力的付出,就没有智力的收获。
  
 思维在本质上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但发现我们不好的思维习惯并采取措施并不容易。
  
 要想获得高品质的思维,就需要在思维这个领域有合理的理论、投入、辛勤的工作以及练习。
  
  2.2“看见”并认识自己的思维。
  
 我们大多数的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成为一个思考者,我们必须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学会外显地注意到自己的思维活动(意识到思维的存在,并将它明确的描述出来),并致力于认识自己当下思维的力量和弱点。
  
  2.3把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法则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3、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必须整合三个方面的思维:
  
  3.1我们必须变得理想主义,如此才能够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
  
  3.2我们必须变得现实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事物本来的面貌。
  
  3.3我们还必须变得实用主义,这样我们才能采用有效的手段,朝我们的理想前景前进。
  
 4、思维的三个水平。
  
 较低层次的思维:无反省,低技能,常常依赖直觉。
  
 思维的高级层次:选择性反省,高技能,不具有一贯的公平合理性。
  
 思维的最高层次:反省外显化,最高水平的技能,一贯的公平合理。
  
 感悟:
  
 1、改变、提升思维迫在眉睫。
  
 不论是为了适应外部复杂多变的世界,还是为了让自己成功、幸福,我们都需要不断改变、提升自己的思维。好的思维让我们受益,坏的思维则导致问题的出现,时间精力的浪费,并引发沮丧和痛苦的感受。
  
 2、改变、提升思维需要付出努力。
  
 我们需要像锻炼身体一样去锻炼我们的思维。但因为我们思考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存在,并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改变、提升思维需要理论支撑、时间、精力的投入,不断的练习和修正,才能达到思维的最高层次。
  
 3、将批判性思维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将批判性思维的原则牢记于心,并在生活日常生活中不断的运用。在做每一件需要思考的事情时,都使用批判性思维所提供的工具,通过不断的练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

7. 《批判性思维》第一章(1)

《批判性思维》买了已经好几个月了,每次读都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只读了几页,便一直放在一边没再看,周末晚上趁着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很有空,又重新拿起这本书,读了第一章。
  
 第一章就告诉我们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这让我想起了笑来老师提到过的「元认知」能力,即对思考的思考。意思是,当一个想法产生时,我们可以跳出来,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这个想法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哪里有漏洞。
  
 这样看来,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就是有足够的「元认知」能力啊。
  
 搞清楚了批判性思维是什么了,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它呢?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在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就是用理性的标准来评估我们或他人的思维。”
  
 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形成信念(这里指观点)的时候。如果你得出结论说电池没电了,你就会相信电池没电了。
  
 那什么是结论呢?我们知道这指什么,但是要说出它准确的定义好像就不知该如何形容了。
  
 说明结论的概念前,先看看什么是客观断言什么是主观断言(断言即指前文的信念)。
  
 客观断言的特征是它的真假不依赖于思考者所认为的。书中举例,“火星上有生命”就是客观断言,即便所有人都认为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也不会真的因此会突然出现生命。
  
 主观断言的特征是它的真假依赖于人们认为它是真还是假。书中拿人的口味来举例,比如说“辣椒太辣”,辣椒是不是真的辣决定于你怎么想。
  
 通过上面的举例,你可能认为,事实属于客观断言,而观点属于主观断言。
  
 “但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主观的,因为有的观点的真假并不取决于观点持有者的个人看法。”
  
 如果你相信地球是圆的,那么你的观点是真的,但是即使你改变了主意,你之前存有这个观点这一点还是真的。你可以把客观的观点称作关于事实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者任何关于事实的观点都是真的。天圆地方就是一个假的关于事实的观点。
  
 总之,事实的观点与客观的观点的真假都不取决于主体怎么想。
  
 那么道德观点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看个书中的例子。
  
 三个十岁多的男孩潜入一个城市公园,公园里有当地孩子们钟爱的一头驴。男孩们想骑驴玩,但驴不听话。被惹怒的男孩们用树枝鞭打这头驴,最后用一根绳子将驴吊在一棵树上以致驴子在挣扎中死去。
  
 如果这些孩子们并不认为他们的做法是错的,他们就对吗?当然不是。
  
 道德哲学家们认为行为的对错并不依赖于人们的想法。
  
 PS:这本书吸收起来都有困难,只能叙述为主了
  
 未完待续……

《批判性思维》第一章(1)

8.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方法展开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作为 “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抽出必要的技能,然后直接地教授这些技能;另一种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伴随的性格、情感、信念之类的情意性侧面,同技能的教授一起加以施教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倾向可以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无创造性的。
  
          美国的保尔(R.Paul)从哲学的角度整理、综合了上述两种研究,提出批判性思维结构分类为微观技能,宏观能力,“心智特征”( trait)。他还具体阐述了“无批判性的人”和“批判性的人”,分类结构,并进一步从“弱势” ( weak sense)批判性思维和“强势”( strong sense)批判性思维的单一与复合性、思维技能的整合、关于思维之对象的课题区分 “批判性的人”。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 
  
         在批判性性思维教学实践中保尔提出了如下三个原理:
  
 ※展开适于直面课题的思维。
  
 ※思维具有一次性与二次性。
  
 ※教育与训练的差异。
  
   (二)对话性、辩证性思维与“提问” 
  
         保尔主张教授弱势批判性思维是走向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长期方略层面,要求把对话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从而能够整合伴有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的种种思维技能。
  
          批判性思维提倡那么,集体主体性之间展开切磋, 但也要重视教师的“提问”。“提问”的内容包括:追求表达的明确性;探寻证据与理由;考察解释的观点;协调不同的观点;验证思考的内容是否合乎实际。教师“提问”的角度。第一,关于思考的契机。第二,关于思考的根据。第三,关于同其他思考的对立。第四,关于思考的影响与结果。通通过这些“提问”,教师成为反思性、分析性的听者,促进学生对话性、辩证性的思维。
  
   (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心智特征”要突出的特征:心智自立、智慧好奇、智慧勇气、智慧谦虚、 智慧共鸣、智慧诚实、智慧忍耐、智慧冒险、“智慧策略” 、“智慧严谨”。 
  
          保尔基于上述研究,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维的心智特征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
  
 ※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
  
 ※指出证据与根据。
  
 ※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课堂教学要提供示范、鼓励互动、组织教学。“思维型教学文化”强调思维语言、思维倾向、思维控制、策略精神、高层次、转换知识六个要素。在组织教学中要有“合理主义态度”、“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反躬自问”。才能培养具有批判性维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