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厂的概述

2024-05-06 03:21

1. 植物工厂的概述

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精装备的生产体系,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系统管理于一体,使农业生产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吸收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2009年9月7日,国内第一例以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植物工厂研发成功,并在长春农博园投入运行,该植物工厂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设施农业高技术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植物工厂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将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植物工厂的概述

2. 植物工厂的主要特征

植物工厂的共同特征是:有固定的设施;利用计算机和多种传感装置实行自动化、半自动化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CO₂浓度进行自动调控;采用营养液栽培技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通过对工厂内环境的高精度控制,植物的生长在这里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生长周期加快。现在工厂内种植的生菜、小白菜等,20天左右就能收获,而在普通的大田里,则需要一个月到40天的时间。除了收获快,空间利用率高也是植物工厂的重要特点。在工厂内看到的都是三层的栽培架,从面积上就相当于同样大小露天耕地的三倍,加上其种植密度大,因此,植物工厂的产量可以达到常规栽培的几十甚至上百倍。菜种植之外,植物工厂在育苗上也有应用。在黄瓜和番茄的育苗方面都做了实验。相比蔬菜生产,育苗的周期更短,一般为一周左右。虽然常规栽培的周期也不是很长,但在育苗的整齐和健壮度上不如工厂的产品。毕竟大田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今天光照也许很好,但明天可能阴天,后天有可能降温,而这些在工厂里都可以得到控制。

3. 植物工厂的定义

植物工厂(plant factory)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提出来的。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CO₂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植物工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生物技术、建筑工程、环境控制、机械传动、材料科学、设施园艺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集成创新、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

植物工厂的定义

4. 用植物工厂种植植物对植物和坏处

你好亲,很高兴为您解答,用植物工厂种植植物对植物和坏处其一,改变蔬菜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肯定有一个应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否会产生一些对人类有害的激素物质。也未可知。其二,工厂化生产需要一些设施,而生产这些设备的工厂就会以环境为代价,比如说挖矿,运输,炼钢等等,都要污染环境。正所为人类在得到便利的同时,也会付出惨痛代价!【摘要】
用植物工厂种植植物对植物和坏处【提问】
你好亲,很高兴为您解答,用植物工厂种植植物对植物和坏处其一,改变蔬菜植物的生活环境,植物肯定有一个应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否会产生一些对人类有害的激素物质。也未可知。其二,工厂化生产需要一些设施,而生产这些设备的工厂就会以环境为代价,比如说挖矿,运输,炼钢等等,都要污染环境。正所为人类在得到便利的同时,也会付出惨痛代价!【回答】

5. 植物工厂中,植物生长除了不受外还有哪些优势

亲你好,植物工厂中,植物生长优势:一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全年稳定生长;二是节约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高;三是比普通种植节水90%;四是人员投入少,劳动强度低;五是全智能,简单便捷;六是蔬菜产品安全健康,营养丰富。【摘要】
植物工厂中,植物生长除了不受外还有哪些优势【提问】
亲你好,植物工厂中,植物生长优势:一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全年稳定生长;二是节约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高;三是比普通种植节水90%;四是人员投入少,劳动强度低;五是全智能,简单便捷;六是蔬菜产品安全健康,营养丰富。【回答】
亲你好,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方式【回答】

植物工厂中,植物生长除了不受外还有哪些优势

6. 当今园林植物产业飞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园林植物的年生长发育周期(简称年周期)是指园林植物在一年中随着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在形态上和生理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和发育的规律性变化,如萌芽、抽枝、开花、结实、落叶、休眠等。年周期是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栽培管理
年工作历的制定是以植物的年生长发育规律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园林植物的年生长发育规律对于植物造景和防护设计以及制定不同季节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物候观测
植物在一年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实和落叶休眠等现象,称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不同物候期植物器官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则称为物候相。通过物候相相认识植物生理机能与形态发生的节律性变化及其与自然季节变化之间的规律,服务于园林植物栽培。
我国对物候观测与经验记录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记录了通过物候观测,了解树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直接用于农、林叶生产的情况。该书在“种谷”的适宜季节中写到:“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中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林奈于1750~1752年在瑞典第一次组织全国18个物候观测网,历时3年,并于1780年第一次组织了全国物候观测网。1860年在伦敦第一次通过了物候观测规程。我国从1962年起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物候观测网,统一全国物候观测记录表。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能掌握物候变动的周期,为天气预报和指导农林业生产部门制定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定时定点多年监测(重复1~2次),物候特性的形成,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针对具体树种要对芽、花、果实、枝叶,春梢、夏梢、秋梢的萌发生长时期有明确掌握。植物物候具有顺序性,重跌性和重演性三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