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

2024-05-18 20:33

1. 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与我们今天有关“教育”一词的名词用法有明显差别。

实际上,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教”“育”两个字作为一个动词或名词来使用。 古代思想家和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为多。

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是集中地体现在人们有关“学”的论述上,如《学记》(无名氏)、《太学》(无名氏)、《学解》(韩愈)、《劝学篇》(张之洞)等。因此,我们这里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育”的词源。

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一词的是

2.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原句是:“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译文: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3. 最早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题目: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答案:B。
解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最早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4. 最早对教和育做出解释的是谁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5.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句是:“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

6. 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出处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原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却不在(这三件事)中。父母皆健在,兄弟无病无灾,这是第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俯视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值得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而后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值得快乐的事。

7.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句是:“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乐,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得到天下的好学生,然后教育他们,三乐。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相关说明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
人在其中,慢慢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育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

8.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一书中。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作品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