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炯的介绍

2024-05-10 01:45

1. 王慧炯的介绍

王慧炯,1925年4月7日生于江苏。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有33年电力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的全面经验。曾应亚行邀请,连续数年参加亚行亚洲经济展望年会作关于中国经济现状及瞻望的报告。出版的国内外书籍或杂志著作在100篇以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有的被译为其它外国文种。

王慧炯的介绍

2. 王慧炯的简介

王慧炯,1925年4月7日生于江苏。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有33年电力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的全面经验。1980年前,任云南省电力局副总工程师。1980年开始,历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宏观社会经济及微观技术经济政策研究有22年经验。领导及主持大型政策研究项目有: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2000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世界银行合作研究项目)及联合国开发署资助的近3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应世界各国邀请参加社会、经济、技术等国际会议约100次以上。曾应亚行邀请,连续数年参加亚行亚洲经济展望年会作关于中国经济现状及瞻望的报告。出版的国内外书籍或杂志著作在100篇以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有的被译为其它外国文种。

3. 王慧炯的主要论著

1 王慧炯.系统工程学导论(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 王慧炯.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3 王慧炯、闵建蜀、李泊溪等.中国的投资环境.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1987.4 王慧炯等.2000年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1987.(有英文、法文版)5 王慧炯、李泊溪、周林.中国部门产业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6 Wang Huijiong & Li Boxi, China Towards the year 2000,New World Press, Beijing, 1989. (also in French)7 王慧炯、李泊溪.中国中长期产业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8 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9 Wang Huijiong, Toward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ety—A System Approach, Glob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Action, The Club of Rome Conference in Fukuoka.kyushu, May 12~14, 1992, Fukuoka, Japan. (also in Japanese)10 王慧炯,李善同等译.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11 Wang Huijiong,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CRD 1993.12 Wang Huijiong,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a Dual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8,(1~2), Inderscieice Enterprises Ltd., Geneva.13 Wang Huijiong.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a Case Study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4,. 9,(5~7),Inderscience Enterprise Ltd.14 Wang Huijiong,Self Reliance of S&T of China, in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The Asian Experience. U. N. U. Publication, 1994.15 王慧炯、李善同、左学金译.宏观经济决策导向——致总统备忘录.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6 王慧炯等.经济发展改革与政策.共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17 Wang Huijiong & Li Shanto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ijing: New World Press,1995. also in Portuguese.18 Wang Huijiong,China’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oward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Poor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UN ESCAP. 1996.19 罗沛霖,吴佑寿,王慧炯.新产业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0 王慧炯,徐肇翔.企业技术进步:政策/机构.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21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对外经贸法律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2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3 Wang Huijiong.Some Aspects of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an Economy in Transition RDD (Regional Development Dialogue) UNCRD, Nagoya,Japan.Spring 1997, 18(1).24 王慧炯,李善同,林家彬译.日本制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25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译.改革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6 Wang Huijiong.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in the 90’s and the Impact of the Asian Crisis, The Asian Crisis(Edited by Jean Claude Berthelemy & Tommy Koh).World Scientific, 1998.27 王慧炯,李泊溪,李善同.中国实用宏观经济模型1999.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8 王梦奎,王慧炯,李善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9 王慧炯,甘师俊,李善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王慧炯的主要论著

4. 王慧炯的人物经历

王慧炯,祖籍江苏省昆山县,1925年农历2月27生于上海市。父亲王补生,由于家庭贫寒,未受任何正规教育,曾学银匠手艺,后由江苏省昆山县周庄镇辗转来到上海,从事进出口业务,曾一度致富。1929年受世界经济大萧条影响,其父破产,遂把王慧炯的生母颜曼云送回老家,王慧炯则留在上海继续读书。在幼年和少年时代,王慧炯生活较孤独,养成读书自娱习惯。1937年王慧炯的父亲中风,半身不遂,依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在中学期间,王慧炯学习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学校奖学金,才使学业得以维持。1938年王慧炯在上海立达学园就学。当时上海租界内的英、德使馆经常放映电影,初中时代的王慧炯在观看了这些电影后,曾投稿当时上海的《大美晚报》,热情歌颂正义的反侵略战争。1941年王慧炯的父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他利用晚间做家庭教师,坚持半工半读,1943年在师承中学毕业。同年,他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并考取《新闻报》的“树恩”助学金。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的功课十分繁重,王慧炯继续坚持半工半读,住在他任教的学生家。他读书十分勤奋,不少中文、外文教科书的内容都能背下来,为他的外语听、说、读、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提供住宿条件,他便只在寒暑假担任家庭教师,集中精力专心学习。大学三、四年级时,他取得了全年级最好的学习成绩,四年级时被推选为班长。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王慧炯组织班上同学参加了当时学生反蒋、反内战及要求民主的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冬青集”。1947年,王慧炯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考进了上海电力公司。该公司实行在英、美流行的“实习工程师制”,要求实习工程师必须在公司所属基层发电厂、供电、机电修及公司的各管理部门,包括会计、售电等轮流实习四年后,才得以在某一部门任职。实习工程师的全面实习锻炼,为他后来各种专业的转换及系统工程的研究,奠定了实践的基础。解放后,上海电力公司,成为上海电业管理局,王慧炯任助理工程师。1953年,王慧炯被选调到华东海军工程部设计处,任工程师。当时海军工程部内的苏联专家都是军事专家,王慧炯独当一面,摸索处理几乎全部的机电技术工作。他先被借调至华东海军修造部,负责船厂基建的供电设计,他边看书边工作,完成了全部设计。之后返回工程部,摸索完成了海军快艇基地与海空军基地的整套发电、供电与用电的设计,并开始蕴酿产生了系统工程的思想。1958年初,王慧炯被调往云南省昆明水电设计院,任火力发电设计总工程师,领导设计了云南省第一个自行设计及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燃用高水份褐煤的火电厂——阳宗海火电厂。当时昆明人才缺乏,他的助手几乎全是中专生,人们曾形象地戏称为“中专生大战阳宗海”。该院党委书记宁坚同志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理解,帮他排除了各种干扰,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了设计水平与质量,使云南省的电力建设有了很大进步,满足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59年,王慧炯获得昆明水电设计院先进工作者奖。1963年,王慧炯被调到云南省电业管理局设计处工作,任主任工程师,领导云南省发电、输配电设计工作,为云南省培养了一批设计队伍。在此期间,王慧炯认真地学习了管理理论和运筹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慧炯被下放至昆明钢铁厂,担任工地代表。他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了“系统工程”初稿。1970~1977年期间,王慧炯又被调到云南省电业管理局生产处及技术室,负责全局水火电、输配电及生产科技、计划等管理工作。1977年,王慧炯获得云南省电力工业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 年,他被任命为云南省电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在党委副书记、局长郝从周的支持下,王慧炯于1979年完成上、下册《系统工程学导论》书稿,次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0年初,王慧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云南省政协四届委员会常委。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考研究人员,在全国只录取了二名研究员,王慧炯是其中之一,从此他开始转入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冬,王慧炯被派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进行中国经济模型的合作研究,并任短期顾问。回国后,他被调到新成立的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后来改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982年,王慧炯被任命为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当时唯一的专职常务干事。1982年,王慧炯担任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课题总顾问,探索现代规划方法用于一个省的试点。1983~1985年,王慧炯担任《2000年中国》(马洪主持)课题领导小组成员。该课题受到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因该项研究当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得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王慧炯又先后负责了与世界银行资助合作研究的《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亚洲开发银行《区域发展三省比较研究》等大型项目的研究工作,他所负责的《中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综合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特大型政策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国际性、开放性与应用性,对中国工业化与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组织协调、研究内容之广泛都是国内所少见的。1989年起,王慧炯被推选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慧炯还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电力部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高级顾问,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级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八所大学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曾任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及以后各届的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至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名誉会员;任《系统工程学报》、《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杂志编委;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短期顾问;任《韩国国际问题研究》(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是国际科技政策研究会执行委员。

5. 王慧炯的人物年表

1925年2月27日(农历) 出生于上海市。1941-1943年 在上海师承中学学习。1943-1947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47-1953年 在上海电力公司工作,任实习工程师、助理工程师。1953-1957年 在华东海军工程部工作,任工程师,负责船厂基建的供电设计和快艇基地与海空军基地的整套发电、供电与用电的设计。1958-1963年 任云南省昆明水电设计院火力发电设计总工程师。1963-1970年 任云南省电管局设计处主任工程师。1970-1977年 任云南省电管局生产处及技术室工作,负责全局水火电、输配电及生产科技、计划等管理工作。1978-1980年 任云南省电力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0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云南省政协四届委员会常委。1980-1981年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82-1989年 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专职常务干事、研究员。1989-至今 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1993-至今 任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经济委员会委员。

王慧炯的人物年表

6. 王慧炯的代表性著作

1.系统工程学导论(上下册,中文);2.中国技术的自力更生(为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 The Asian Experience中部分,联合国大学出版,英文);3.2000年的中国(有中文,英文及法文译文);4.中国的工业化与经济体制改革(英文,葡萄牙文);5.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消除贫困(为Towards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Poor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中部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出版,英文);6.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刊于Glob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Action, 英文,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