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怎么进

2024-05-09 02:35

1.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怎么进

1、进入西华师范大学官网,将页面拉至底部,点击“教务处”; 
2、页面显示教务处后,在快速通道中找到“教务系统”并点击进入;
3、进入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后,输入自己的学号和登录密码即可;
学校设有教育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公共外语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等28个二级学院。
该校简称“西华师大”,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充,是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和全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四川省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施高校,全省首个“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怎么进

2. 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怎么进

1、进入西华师范大学官网,将页面拉至底部,点击“教务处”; 
2、页面显示教务处后,在快速通道中找到“教务系统”并点击进入;
3、进入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后,输入自己的学号和登录密码即可;
学校设有教育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公共外语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等28个二级学院。
该校简称“西华师大”,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充,是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和全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四川省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施高校,全省首个“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

3.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s://jwc.cwn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华师范大学简介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 东北大学 。抗战初期, 东北大学 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 东北大学 迁回沈阳,在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及各界有识之士支持下,部分 东北大学 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合并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 四川大学 和华西大学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留在南充的部分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学校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经过70余年的发展,学校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育人理念,“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是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学校是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现有75个本科专业,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学科实力和优势突出,生态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天文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纳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拥有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中心、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川东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4. 西华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西华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华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http://xhjwc.xh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华大学简介 
 西华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四川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园,四川省绿化先进单位。
 
 学校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当时全国7个大区布点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
 
 学校1982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具有硕
 
 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校本部、彭州、人南、宜宾四个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图书馆面积5万余平方米,纸质文献260余万册,电子书刊800余万册,是全国收藏《中华再造善本丛书》的100所高校之一。学校在省属高校中先行先试“首席科学家”模式,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60余名,其中,教育部“*”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四川省“”引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140余人。聘请了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唐丹老师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吴昌东老师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一等奖。
 
 59年办学薪火相传。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秉持“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协调推进、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内涵提升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农、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28个学院,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9个本科专业。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4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招收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和边防军人子女预科。具有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卓越农林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40余个,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双一流”建设支持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其他厅局级平台。近三年承担了400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各类成果奖40余项。学校实施“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计划”和“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和创新教育学分,加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评为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干、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中,学校获得国家级奖450余项,省级奖840余项。学生团队设计作品获得2017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总决赛唯一特等奖;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特等奖提名奖;学生杨文浩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银牌,实现了中国在这个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奥运会冠军陈龙灿执教学校,带领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获第28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男团冠军,朱雨玲获第21届乒乓球世界杯女单冠军;西华啦啦操获得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三名。参加央视春晚等多台文艺演出;获得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比赛两届冠军、一届亚军。
 
 学校是易班全国推广第一所试点高校,网络育人成果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交流资料;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九届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课堂+实践+网络”思政课改革被央视专题报道。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甘霖等上级领导来校调研指导易班工作。
 
 学校扩大开放办学。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对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共建“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建设“宜宾研究院”,推进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捷克、波兰、匈牙利、黑山、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的70余所高校广泛开展师生交流、学术及科研合作,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广泛渠道。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任志锋,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石清华,希望集团与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等校友为代表的各类人才26万余名,已经成为国家及四川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基地。学校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办出学科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5. 江苏省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怎么进

江苏省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怎么进1、进入西华师范大学官网,将页面拉至底部,点击“教务处”;2、页面显示教务处后,在快速通道中找到“教务系统”并点击进入;3、进入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后,输入自己的学号和登录密码即可;学校设有教育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公共外语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国土资源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等28个二级学院。该校简称“西华师大”,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充,是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和全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四川省首批免费师范生培养实施高校,全省首个“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

江苏省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系统怎么进

6. 西安培华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一、西安培华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西安培华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为http://jwc.peihua.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培华学院简介 
 西安培华学院坐落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古都西安,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女性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由著名教育家姜维之先生在恢复原“培华女子职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成立了新中国首家专门招收女性学生,开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校“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兼收),2007年成为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
 
 学校建有高新、长安、郭杜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0.4万平方米。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3家附属医院,设有本、专科专业58个,形成了以财经、医学为主干,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70.6%。学校现有教师 1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10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60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25万册,电子图书117万册,电子期刊1.8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3个,数字化文献资源总存储176TB。图书馆全面实现了24小时电子借阅、阅览。建成了万兆光纤互联的校园网,建有全橡胶标准体育场、体育馆等运动场所。
 
 学校是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陕西省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先后和14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37个(348个分室),省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校外实习基地400个。美国心脏协会(AHA)中国西北第一急救中心、金融会计与财务审计实务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要素市场交易实训中心、金融衍生品智能交易国际服务外包中心、会计核算全实景全真实业务实训中心等40多个教学科研机构有力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人才培养。
 
 学校是新时期女性教育的研究传播中心,依托“陕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培训基地”、“陕西省妇女儿童维权示范岗”“陕西省科普示范基地”等平台,女性教育既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也为发展女性素质教育提供了高层次宽领域的主流平台,得到了中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11年以来先后与 西北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延安大学 签订了共建对口帮扶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 西北大学 —西安培华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学校与国内多所同类院校发起成立了“未来大学联盟”,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办学格局,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等部队院校有着密切的双拥共建关系, 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建立友好大学关系,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社会责任单位、中国十强民办高校、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学院等荣誉称号。

7.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一、四川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http://jwc.sicnu.edu.cn/default.aspx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四川师范大学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 东北大学 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 东北大学 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 东北大学 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 四川大学 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 西南财经大学 )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整体并入我校。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2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
 
 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6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0人,“四川省”8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28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39人次。另外,学校还特聘了两院院士、*特聘教授、国家“”、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创办有1所具有33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建有“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90项、省级项目429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35项,学校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96项(其中一等奖31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4篇,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奖项49 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0项)。办学71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科研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0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重大研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省部级项目700多项。实际到校科研经费2.5亿余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1.1万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SCI/SSCI一区等高级别论文近400篇,授权发明专利155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000多项。2018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省内第2,省属高校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第13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省内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并列第3。
 
 对外交流广泛。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和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建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与韩国延世大学合办“成都世宗学堂”。
 
 社会服务有力。学校是“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长期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长期对口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广元市苍溪县、广安市武胜县等贫困县。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C5教育精准扶贫联盟,先后在南充市仪陇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广元市苍溪县、达州市达川区、凉山州普格县、甘孜州理塘县建立“新农村建设学院”,助力精准脱贫。
 
 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全体师大人坚定以,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 认真履行四川师大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8. 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北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s://jwc.nwn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北师范大学简介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 北京师范大学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19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9.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964.92万元,各类文献资源332.3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4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550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13人,博士研究生422人,硕士研究生7972人,留学生415人,继续教育学生8979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9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3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2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6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7人。其中专任教师1344人,教授(研究员)30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9人。博士生导师137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112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393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领军人才3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34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美术学等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教育博士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化学学科、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