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心病的人必须得心药医?

2024-05-05 05:31

1. 为什么有心病的人必须得心药医?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的各种竞争愈来愈激烈,造成的心理压力愈来愈大,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4个国家就诊于普通医疗机构的5500个病例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四分之一的病例为明确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我国,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三大疾病。 4月7日是第52个“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口号是:“消除偏见,勇于关爱”。为了探究有关精神疾病的防治情况,“世界卫生日”前夕,记者走访了省精神卫生中心张仁川主任医师、丛伟东医师。休闲 居编 辑 何为精神卫生问题? 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疾病咨询热线电话主持人丛伟东医师说,精神卫生一词源自英文“MentalHealth”,即心理卫生。作为科学术语,心理卫生与精神卫生意思相同。心理卫生是临床精神病学的扩展,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普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多人选择“心理”代替“精神”一词,是为了迎合大众不愿意联想到“精神病”的心态。 精神卫生问题大致可分成三类: 一、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受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是心理活动中的轻度创伤,例如,遇到挫折后消沉自悲,考试前的过分紧张、焦虑,夫妻争吵后引起的短暂的情绪不好,等等。心理问题往往只是暂时的,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在特定情况下,每一个正常人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其社会功能完好无损,往往不需要经过治疗。但是严重而持久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对人格发展产生影响,也会诱发一些精神疾病。 二、轻性精神障碍,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症又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癔症、疑病症等。一般来讲,轻性精神障碍病人发病前大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缺陷,发病多与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亦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这类病人一般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预后是良好的。 三、重性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等。这类病人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为异常,不能适应社会环境,脱离现实,否认有病,多拒绝治疗。这类病人一般需要住院治疗。 精神疾病的防治 心病还需心药医。如何防治精神疾病呢?张仁川主任医师说,要防治精神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进行心理卫生保健。他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Mastow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他说,这一标准对指导普通人进行心理保健、锻炼十分有益。这一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团体利益的要求下,能使个性得到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张仁川主任医师说,对照Mastow的标准,相信每位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保健方法。达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充满信心,诚挚地关爱他人,应该是漫步心理健康之路的指南针。 张仁川主任医师说,防治精神疾病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为此,要采取各种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早发现与识别精神卫生问题,及时寻求咨询与治疗;要提高综合医院各科医生和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精神卫生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及时识别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以便及时转诊;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广大群众科学地认识精神疾病,减少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让病人家属消除顾虑,及早送病人到专科医院就医。 精神康复重返社会 张仁川主任说,很多人都认为,精神病人治好后能够不打不闹,不影响他人就不错了,事实上,精神康复的含义远不止于此。疾病(不论是躯体疾病还是精神疾病)固然给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但疾病的祛除并不意味着病人得到了全面的康复。打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人患了感冒、发烧,即使治愈了,身体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精神疾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要比感冒、发烧严重得多,因此,精神疾病的康复也就更加困难和复杂。 概括来说,精神疾病的康复包括四个方面: 一、医学康复,通过各种医疗手段消除症状、治愈疾病,这是精神疾病康复的基本前提。即使疾病已经治愈,也必须与医生保持联系,坚持长期治疗。 二、心理康复,精神疾病本身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病人治好后,如何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如何面对歧视与偏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疾病康复,还可能使疾病复发。为此,要特别重视心理的康复。心理康复又叫教育康复。教育的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还包括他们的亲友。精神疾病的康复离不开病人亲友的关怀、照料。 三、社会康复,精神病人患病时间长了,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病人会出现“幼稚化”的言行。对此,药物治疗一般难以奏效。要让精神病人重返社会,可行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由家属鼓励病人自理生活、参加社交,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二是社会应为精神病人提供更多人际交往的机会,减少病人在与正常人交往中受到的偏见与歧视,这就需要提高大众的精神卫生素质。 四、职业康复,精神病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同正常人一样胜任工作,承受压力。但疾病所导致的职业技能退化,常常使精神病人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屡屡受挫,以致丧失工作的机会。职业康复更需要训练,而且需要在适合精神病人特点的环境中进行训练。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精神疾病的康复不仅仅是治愈疾病,它的最终目标是使精神病人在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等方面恢复到病前水平,重返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医疗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什么有心病的人必须得心药医?

2. 为什么说心病需用心药医?

心病需要心药医,心药究竟是什么?专家讲大众认知误区,一针见血心病需要心药医,心药究竟是什么?专家讲大众认知误区,一针见血心病需要心药医,心药究竟是什么?专家讲大众认知误区,一针见血

3. 心病心药医吗?


心病心药医吗?

4. 为什么说心病需用心药医?

当你的朋友或亲人发生烦恼时,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解除他们的烦恼呢?这里介绍的心理分析法是很管用的,特别是由于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烦恼更为有用。


有个小青年看《三国演义》,看到“吕布戏貂蝉”那一段时,越看越想,真想能见一见貂蝉。想来想去,日久天长,就得了相思病,不能吃喝,面黄肌瘦。他父母忙请来医生为他治疗,可请了几个名医,吃药、扎针均不见效。这天又为他请来一个医生,这医生来了以后看了脸色,号了脉,觉得青年没有什么病,便坐在病人跟前思考怎样治疗才对。医生正在思考,忽然看见病人身旁有本书,拿起一看是一本《三国演义》,揭开一看,前后都是新的,只有“吕布戏貂蝉”这几页被翻得破破烂烂。医生心想,他正年轻又未娶妻,这段书定与他的病有关,就想了个办法要试一下。医生对他父亲说:“你儿之病先别开方吃药,我家有药,我一两天内带上药来给他治。”说完他告辞走了。医生回到家后找了个八九十岁的老太婆。第二天医生领上老人来到这病人家门口,医生让老人在门外等他一下,他进去说句话就回来。老人在门口等着,医生进去,对病人说:“我今天顾不得看病,因为貂蝉让我跟她出一下门,她还在外边等着。”这小青年一听貂蝉在外面,赶紧坐起来说:“快领进来让我看看。”医生心想有门,就把老人领了进来,小青年一看,忙问医生:“这就是貂蝉?”医生说:“她已年老,年轻时是有名的好女子。”小青年看到貂蝉已老成这样,就死了心,病也好了。


这个医生把小青年的病治好了,他没有用针,也没有用药,他用的是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是对别人的心理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在精神上有一定病症的人的心理分析,从而解疑释惑,治好病症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因为人们在心理上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烦恼的事,所以心理分析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解除烦恼的方法。


心理分析法是怎样进行的呢?一般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了解情况,找出病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是心理分析法的基础。


有个著名医生叫徐谋。有一次,一个妇人误食了一只虫子,从此她一直犯疑,形成了疾病,多次治疗都不能痊愈,于是请徐谋为她治病。徐先生经过一番询问以后,找到了她患病的原因,就找了一个能严守秘密的老太太,事先告诫她说:“今天我用药让病人呕吐,她吐时,请您用盘盂接着,并告诉她说:‘口中有一只蛤蟆吐出来了。’但切不能让病人知道这是在诳骗她。”


老太太照他的话做,那妇人的病果然从此断了根。


徐谋之所以能治好这个妇人的病,就在于他了解这个妇人犯病的原因。


第二步,想出解决的办法。由于病因是各种各样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这里重要的是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想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来。有些办法不用药,但效果却十分显著,方法也十分巧妙。


太原小店有个周福兴,祖上留给他三亩地,两间房,日子过得还自在。只是年逾花甲,膝下只有一女,名叫粉莲,人长得跟名字一样美。周福兴的堂兄周德兴看上了堂弟的这份产业,硬要拿一个儿子给周福兴立嗣。周福兴知道堂兄是个见钱眼开的人,一直没有答应。他最后招了一个女婿,是从河南逃荒来的李小牛。喜事办过不到半年,周福兴就去世了,留下小两口你敬我爱,日子过得融洽和睦。


堂伯父周德兴心里忌恨,他乘李小牛打扫家庙的时候,大骂小牛“卖姓辱祖”。李小牛气冲冲地跑回来,冲着粉莲生气。粉莲见李小牛心里不痛快,问道:“你今儿是咋啦?为啥生这样的气?”


小牛呼地一声说:“就是因为你,人家指骂我!”没说完,跳下炕,出门去了。


从这天起,粉莲两天水米没沾,虽请医生来看也没用。日子长了,她已奄奄一息。


于是乡亲们劝小牛请名医傅山先生。小牛见傅山先生,详细地说了粉莲得病的原因。傅山先生说:“病情我已知道了,这个病,只要你在回家的路上从小石沟里拣一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拿回去用文火熬,水少了再添上水继续熬,什么时候把那块石煮软了,你妻子病也就好了。但千万注意,不能让水干了,要人不离火。”


小牛听说妻子有救,就满心喜欢,拣了一块鸡蛋大的深色石头回家,放在锅里煮起来。


天黑下来,水已添了三次,但石头还是那么硬。粉莲躺在床上,也不知醒了多少次,就支起身子,坐起来问小牛:“还没有软?”


“没有。”小牛又添了水和柴。


小牛一夜没能睡觉,守在灶旁为粉莲煮石头。第二天一大早,粉莲对小牛说:“是不是你去问问傅山先生?我在这里看着火。”


小牛为了使妻子病好,就答应让妻子看着火,自己去到傅山先生家。


傅先生一见小牛就问他:“谁替你看着火?”


小牛说:“我妻子看着呢,是她让我来问你的。”


傅山先生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回去吧,你妻子的病已经好了。”


小牛回去一看,妻子的病确实好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事后,傅先生对小牛说:“你妻子的病得在一个‘气’字上,而气是从你身上起的。这个病,吃药不易见效,要治,首先得消气。她见你那么认真地日夜煮石头,一心一意要给她治病,心里的气就消了。气消则肝木苏,肝木苏则脾胃自然好。她能替你煮石头,说明她的病已经好了。”这一番话,说得小牛连连点头称是。


傅先生想的办法,的确是十分巧妙的。

5. 为什么说心病要用心药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学,目的在于使自己能主动地去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使之长期地保持最佳精神状态,从而健康地、有所作为地度过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体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体不健康,都称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这是不科学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晋朝有个人叫乐广。有一天,他的一个好朋友去看望他。乐广拿出酒来招待他,两人边喝边谈。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酒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
这个朋友回到家里,顿时生起病来,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视,询问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说。
“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心里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乐广想了想,便热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饮几杯,并保证能治好他的病。此次,俩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处。主人给客人斟上酒,笑问道:“今天杯里有无小蛇?”
客人看着酒杯,叫道:“有!好像还有。”乐广转身取下挂在墒上的一张弓,再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恬,疑惧尽消,病也就全好了。
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据有关资料报导:曾对200多人进行将近40年的情况调查,其中心情舒畅的59人中,仅有两个得慢性病或死亡,精神压力大的48人中,有18人得重病或死亡。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等发病,确与情绪有关。
对已患病的老人来说,在对待疾病和治疗方面,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药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减轻,使绝症得到缓解。因此,必须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

为什么说心病要用心药治?

6. 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是什么呢?

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到底是什么?专家说出大众的认知误区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到底是什么?专家说出大众的认知误区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到底是什么?专家说出大众的认知误区

7. 心病如何用心药医?

从前,有一个国王,不理朝政,整日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终于在晚年患上了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太医官先后派了四五个一流太医,但都未能治好国王的病。国王一怒之下,砍了他们的脑袋。
其实,太医院里不是没能人。早先有个叫逍遥君的太医,生性豪爽幽默,不阿谀奉承,不追逐虚名,只知道潜心医学、笔耕书画,因此遭到太医院那些欺世盗名、趋炎附势的小人排挤,被太医官赶出了太医院。
这次,太医官又派了个刘太医给国王治病。刘太医预感到自己也难逃杀身之祸,便打算先回家跟家人道永别,在回家的路上刚好碰到了逍遥君。刘太医知道逍遥君的本事,因此赶快求教,得知原委,逍遥君爽朗地笑道:“嗨,我还以为摊上什么要命的事了呢,这事包在我身上!”刘太医深知逍遥君有真才实学,不是在吹牛,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感激涕零。
刘太医返回太医院告诉了太医官这个消息。太医官也正为治不好国王的病而寝食不安,生怕自己哪一天也掉了脑袋呢。为了保住人头和官位,太医官赶快亲自去请求逍遥君。
逍遥君也不跟他计较,,爽快的答应了。他又仔细的询问了国王的病情,更加胸有成竹了。
第二天,在太医官的带领下,逍遥君进了宫。他看了看国王的面色和舌头,又号了脉:“陛下龙体并无大碍,只是真水不足,龙雷上火,此病非普通药物所能治疗。待我去求一仙友,取来天池之水灭这龙雷之火。为表示心诚,望陛下在我去的这十天里,独居一室,观赏仙友赠我之画,如此我才能取到天池之水。”说着,逍遥君拿出事先画好的画呈给国王。国王一看,是一幅梅林图和一幅雪景图。国王将信将疑,但他也没其它办法,就同意了。
之后,国王独处一室,观赏起墙上的画来。看那幅梅林时,见黄梅鲜美累枝,比真的还要诱人,不觉想起梅子酸甜可口的味道,口中渐渐生津,再不感口渴。回头观看那幅雪景,千山堆玉,万树挂琼,一片银装素裹,使人从头到脚都感到寒气逼人,顿时少了燥热之感。
国王一连十天独处一室朝夕观画。逍遥君回到家中,整日读书绘画,根本没出门。十天期限一到,太医官又领逍遥君进宫诊治。
一见到逍遥君,国王高兴地说:“逍遥爱卿,你仙友的两幅画真好,朕天天观看,不知你是否取到天池水。”逍遥君见国王的气色不错,就装模作样的拿出“天池水”献上,国王喝下“天池水”后,马上就神清气爽,病全好了。
国王大喜,连夸逍遥君是神医,并重赏了他。
之后,逍遥君的学生很好奇,就向老师请教,逍遥君微微一笑道:“陛下每日观看梅林,思青梅,口中唾液不止,这不是天池之水吗?这水不断下咽,便浇灭了陛下身上的龙雷之火。陛下观雪景,便不再烦渴欲饮,所以病情才有好转。当初说去取天池水,主要给陛下一段时间。而陛下只要在这段时间能朝夕观画,静心修养,不出十天,定当痊愈,而我又不失时机的献上“天池水”给陛下服下,这就像火上浇油,在心理上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病还能不好吗!”
逍遥君把得到的赏赐分给了穷人,带着学生逍逍遥遥的云游去了。

心病如何用心药医?

8. 心病还需用心医吗什?

叶天士,明末清初名医。
一天,一病人双目红肿,泪流不止,神情忧虑,前来就医。
叶天士详诊细察,询问了发病经过后,说:
“依我看。你这眼病只需要几贴药便能治好。但眼病医好7天后,你的两只脚会长出恶疮,那倒是关乎性命的。”
病人大惊,恳请治疗。叶天士告诉他:
“惟有一法,你当按法而行,即每天睡前和晨起后,用手搓两脚心各360次,一次不少,如此坚持,方能度过难关。”
病人对大名医叶天士的话深信不疑,便诚心诚意地依法而行。
7天过去了,果然,眼睛好了,脚心也没长出恶疮,精神也显得很清爽。
病人去向叶天士道谢。
叶天士笑着告诉他:
“你的眼病其实是忧虑所致。用些药,你不去想它自然会好。但你这人心事较重,且眼睛疼痛不由你不想。我说你要注意危及你性命的恶疮,你自然就不去注意眼睛了,揉搓脚心只不过是降火定神,补肾强身。这样注意力转移了,心病一去,眼病也就好了。”
“心病还需用心医。”这本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但我们却常常会因为人生中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诸如事业的失败,失恋丧偶,亲朋反目……而陷入忧愁的牢笼不能自拔。
健康是有关身心两个方面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么两个部分,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十分清楚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人们普遍地认为,生病是要去看医生的,因为那是身体生病;但是在身体生病的时候,心理因素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随着我们对自身认识的增加,我们愈加认识到,我们的身心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系统,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当生活的压力过大时。我们情感的负荷就会达到一种“临界水平”。这样,我们不仅要承受情感或心理上的压力,而且还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或病患。现在,我们已经逐渐清楚地知道了产生疾病的真正的原因。可以这样说,我们生活得越快乐,我们也就会越健康;而与此相反,我们生活得越是不快乐,我们也就越有可能发生疾病。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与我们的身体状况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古希腊的人说,“健全的心灵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之中。”而在其后2000余年的今天,我们对此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科学认识。我们一旦说到“身体”和“心灵”,我们也就是把它们看做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身心或心身系统。
我们大多善于向外界探索,去发现各种秘密,却很少去寻找心中的秘密。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
一位医学博士被受命整理格·拉德留下的处方,他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给病人用药的剂量总是规定用量的一半,有的甚至更低些。
由于格·拉德的病人有很多是欧洲的王公贵族和政界领袖,医学博士没有列举事例,也没说明用的到底是哪些药。
1993年。中非皇帝博萨卡倒台,许多内幕被曝光,其中有一件博萨卡到法国求医的事。
博萨卡1975年上台后,得了一种叫沃克尔综合症的病,这种病的最大症状是失眠。博萨卡非常痛苦,让本国名医看,吃了90种草药。效果不大;到摩洛哥找专家,专家采用注射休眠疗法,折腾了三个星期,回国后,依然如此。最后他秘密来到法国。找到神经病理学奠基人格·拉德。
格·拉德对这位独裁皇帝早有所闻,然而,他还是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方来的贵宾。他给博萨卡做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最后开的药却很让博萨卡失望,仅是一瓶具有轻度催眠作用的氯苯纳敏。就是这种药,他还吩咐博萨卡每晚只服半粒。
博萨卡的病是否就此好了,不得而知。不过这是格·拉德被公开的第一张处方。一些政界要人、商业巨子得知这个故事,感到愤怒,觉得自己也被格·拉德戏弄了,因为他们同样吃过格·拉德开的氯苯纳敏。
一些人开始怀疑格·拉德的医术和道德,认为他是个并不值得尊敬的人,就在一些新闻记者准备就此大加渲染的时候,路透社发了一篇纪念格·拉德去世五周年的文章。在引言中,他们引用了格·拉德在神经学课堂上向学生反复讲过的一句话:药对于心地不再单纯的人来讲,剂量再大都没有用,尤其是安眠药。
至此再没人对格·拉德说个不字。不仅如此,每当有人提到格·拉德的名字时,人们更加肃然起敬。觉得他不仅是个医生,还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同时来了两名患者,他们都是怀疑自己患了肺结核,同时到这里来检查。
不幸的是,由于医生一时疏忽,把两张化验单给搞错了,其中一个只是由于感冒而咳嗽的人的化验单给填上了肺结核,另一个真正得了肺结核的人却给填上了因感冒呼吸道轻度感染。没想到两种结果却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在两年以后,真正患肺结核的病人不治而愈,而那个没有肺结核的人因过度担忧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真的被感染上肺结核而死了。
有些人的病是病在心里。药物对于治疗他们的病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心病还需用心医”。战胜疾病的过程,也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应正视这些心病,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