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2024-05-17 23:15

1.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2.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是什么?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时期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4、魏晋唐宋时期: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5、明朝时期理学走向极端: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3. 儒家思想发展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同步导学 

�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民风淳朴,没有私有观念,人人平等相亲,过着一种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人口锐减,农民流亡,经济凋弊,府库空虚。鉴于这种形势与秦之败亡,汉初统治者便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治,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力,以巩固统治。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以及缓刑等政策,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定民心;另一方面在当时郡国并行的制度下,对地方诸侯王采取不过多干涉的政策,以巩固封建统治。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黄老思想也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西汉前期起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因循而治。实践证明,完全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并出现了著名的封建盛世“文景之治”。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有一定的影响。每当大的政治动乱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往往采用道家治国之策,与民休息,以蓄国力,以安民心,以固社稷根基。除汉初以外,唐、宋初年也有相似的做法。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儒家思想发展史

4.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10)明末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11)清末民初: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何子渊以"敢夸才依马 唯骥道南吾"、"同人于野 仁者乐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其哲学旨归,创导新学,摒弃科举。但,又以弘扬儒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师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与孙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驱逐鞑虏,振兴中华。

拓展资料: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5.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发展。
2、秦朝时,秦始皇信封法家,"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
3、西汉时,董仲舒发展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进入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并通过南宋'程朱理学"的发展 一直传承下来。
5、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大力批判封建专制和儒家思想,使得入学遭受一定的冲击。
6.近代以来,出现现代新儒家,主张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和西方现代文化,还要向西方传播儒学,所以所以孔子学院满天下。
7、宋明理学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8、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之中,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却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的逆流之中。
9、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伦理思想偏重于批判,并且随着思想文化领域里“左”倾思潮的日趋严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民批孔、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10、伴随着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潮的消退,儒学在这一时期开始“复兴”,并随着蓬勃而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兴盛起来,甚至成为当代中国的“显学”。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宽松,学术交流的频繁使儒家思想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进入到了黄金阶段。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6.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1.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和核心主张:
春秋战国:孔子(核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实现礼要正名)
•       孟子(核心是仁政,实现仁政的途径是重民)
•       荀子(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有两层意思,君权神授以加强皇权和实行仁政以限制皇权)
宋明:宋明理学分先后两个流派,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的程朱理学,另一个是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的陆王心学。两个流派的核心主张都是存天理灭人欲。两个流派在求理的方法上不同,“理学”认为理在物中要格物致知,“心学”主张理在心中要发明本心和致良知。(但是两个流派存理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严格说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并不是正宗的儒学流派,它是一种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这种批判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但使得传统儒学对自己有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调整,如清朝儒者的考证风气。
 
2.不同时期的儒学对前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①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更为系统的仁政学说②发挥孔子的  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继承孔子“性相近”的人性观,主张“性善论”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但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要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董仲舒新儒学(汉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①继承:民本,仁政,礼②发展:融合了阴阳家、法家和黄老之学的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阐述了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对前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①继承:仁,礼,三纲五常②发展:吸收佛、道教的思想,儒学从此具有了哲学高度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是将儒学伦理纲常极端化为“理”,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路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在于内心的反省,“发明本心”即可。
(注:宋明理学的实质:以儒学伦理纲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宋明理学理的本质:儒学伦理纲常
宋明理学的核心:存天理灭人欲   )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对前边儒学的继承发展:①继承:民本,仁政,君主制②发展: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强调君臣平等,是一种早期民主思想;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提出经世致用;反对重农抑商,倡导工商皆本
• (注: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总特点:①批判君主专制制度②批判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③反对重农抑商,倡导工商皆本。
•      2.课本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提到“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后世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可以认定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是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跟法国启蒙运动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两者很不同:比如①启蒙运动不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还提出了未来政治制度的设想(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②启蒙运动在实际运用上很成功,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中国的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③启蒙运动有很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启蒙家迫切希望改变旧有的政治制度,所以叫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中国的明清之际进步思潮更多的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修补局部封建制弊端,没有迫切的提出改变旧有政治制度,不能叫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也没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  )
 
3、 不同时期的儒学地位如何
春秋战国:是百家中普通的一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沉重打击(秦朝的治国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因为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秦朝始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直到清朝)
汉朝: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以后儒学一直是统治思想。期间有两次受冲击,但未动摇其统治地位。
①魏晋南北朝,受到佛、道的挑战,儒学出现一定的危机。后儒家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确立起精密的理学。
②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学(理学),但未动摇其主导地位。后儒学做了一些反思改变,清朝的考证学派就是其体现(受经世致用的影响)。
 
4、每一阶段儒学发展变化的原因(产生的背景)
春秋的孔子  
       奴隶社会开始崩溃①经济: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②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春秋战国的百家   
       整体: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革时期
       具体:①经济: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②政治: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逐渐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③阶层:诸侯国重用有识之士,士阶层出现④文化教育:“学在官府”这种知识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
西汉的董仲舒
     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②经过自我调整,儒学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③汉武帝即位后,渴望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
     ①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儒已经无法控制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②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③为了重兴儒学,回应佛道的挑战,儒学家在弘扬儒学传统的同时,又吸收融合佛、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明清的进步思想家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本原因)②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封建统治腐朽③思想:八股取仕,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因循守旧④外部:西学东渐,近代思想科技的传入
5、每一阶段儒学的评价
春秋的孔子   
     ①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其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未受重视,因为保守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实际政治的需要③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战国的百家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②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③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西汉的董仲舒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宋明的理学  
    ①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②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①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③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考证风气)④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6、 儒家思想文化的作用(参照上册书“君主专制制度的作用”的思路,因为两者是捆绑在一块的)
①在封建社会中前期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大一统民族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②在后期逐渐僵化,妨碍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导致八股取仕、文化专制,妨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望采纳 谢谢~

7.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

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

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8. 儒家的发展历程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秦汉时期: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西汉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北宋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心学: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