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的人口

2024-05-12 06:45

1. 寿光的人口

2011年年末寿光市总人口104.6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48.6万人。 人口出生率10.75%,死亡率6.39%,自然增长率4.36%。有少数民族2000人。

寿光的人口

2. 寿县的经济

 民国及其以前,寿地农作物种籽悉由农户自选自用,积年累代低产低质,既不能提纯复壮,亦难以引进新优品种,混杂蜕化,殊难增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寿地农作物种籽仍以旧品种为主。稻谷为川稻、大白稻、长粒籼、麻虾晚等;小麦为三月黄、火油子、葫芦头、五花头等,抗战胜利后始引进美国“白玉皮”;大豆为燥子黄、寒豆、青豆等;红薯为红白燥、南瓜黄等;油菜籽为山腊花、黄鳝子、大乌子等;花生为一窠青(站秧)、顺地溜(睡秧);棉花为小花、紫花(絮呈浅棕黄色),抗战胜利后始有种植改良棉者(原产美国,农民称之为“大花”),因栽培不得法,出苗率低,多病虫害,而未能推广;麻类,大麻为火球子,苘麻为青白皮。1952年起,各种农作物良种先后引进,加以培育繁殖新种,使种籽不断更新换代,一期胜过一期。1985年,县农业部门对1949年以来各种作物品种进行普查,全县共计344个品种,其中稻谷135种,小麦49种,大麦14种,玉米4种,高梁7种,花生6种,芝麻7种,麻类3种,棉花5种,西瓜5种,大豆25种,豇菉小杂豆17种,红薯10种,油菜籽11种,其他36种。现用品种内,每种作物都有适合当地水土、耕作条件的若干个当家品种,而旧时的稻、麦、油菜、棉花品种大都已被淘汰。稻谷水稻品种更新大体已经历三期,每换一代,产量上一新台阶。1952—1963年,去陈布新,推广胜利、中农4号、南京1号(399)、蜜蜂球、乌嘴川等高杆品种,平均每亩产量由原80公斤提高到124公斤,因推广种植绿肥(紫云英)与普遍使用化肥,夏季多暴风雨,高杆品种不耐肥,长势猛,易致倒伏造成减产。1964—1983年,以矮代高,选用植株矮,耐肥品种如矮脚南特、团粒矮、二九矮、广场矮、珍珠矮等,平均亩产递增至230公斤,丰产田可达400公斤。1983年起,取杂舍矮,县在各地推广种植杂交组合品种11000余亩,平均亩产逾500公斤,这一成功,引起农民极大兴趣。此后,杂交稻面积逐年扩大,1987年全县增至54.3万亩,占水稻总面积44.8%,平均亩产416公斤,丰产田亩产达600公斤以上,全县杂交稻总产达2.26亿公斤,占稻总产55.3%。全县现有杂交稻7个组合品种,当家品种为汕优六号,种植面积占55.2%的矮籼稻与少量粳糯稻,当家品种为南京11号、桂潮2号、淮河糯等,平均亩产仅274公斤,产量占稻总产44.7%。小麦小麦品种换代已经历四期。1956年起先后引进丰产3号、南大2419、矮粒多等抗病虫害品种,至1965年时,小麦平均亩产由原43.5公斤提高到62公斤。1965年前后,陆续引进华东6号、万年2号与意大利的阿夫、吉利矮杆红等早熟抗锈品种,至1975年时,平均亩产增至96.5公斤。1975年前后,又引进早红、早白、钟山6号、郑引1号、欧柔、博爱7422等早熟、高产、耐肥、抗病良种,至1980年,平均亩产递升至128公斤。1981年起,又先后引进扬麦5号、马场2号、偃师9号、徐州21、泗汤936、宿育1号、陕农7859等新优品种,1987年平均亩产已达166公斤,丰产田超250公斤。棉花1956年,岱字15号良种棉在寿县试种成功,1958年普及全县,平均亩产皮棉18公斤,为1949年的2.2倍。县棉花原种场每年对缺种队保证供应岱字棉零代种(原种)与一代种。1975年前后,县内陆续引进徐州142、沪棉749等良种。1980年,为解决一年两熟接茬棉种问题,引进了中棉所10号接种油菜茬或早麦茬。同时,县棉种场育成岱字16号新种,并引入泗棉2号。1987年,岱字棉、中棉所10号为当家品种,全县平均亩产皮棉34公斤。 2012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11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小麦面积11.37万公顷,增长2.9%;油料种植面积0.86万公顷,下降30.6%;稻谷面积10.95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3.13亿元,增长0.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1.27万吨,增长4.6,再创新高。油料产量2.28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4478吨,增长0.4%;稻谷总产量88.87万吨,增长2.7%;蔬菜、席草等其他经济作物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总量继续增长。 寿县的手工业起源较早,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有铁、木、竹、石、砖瓦、陶瓷、酿酒、制饴、制革、染织、印刷等。清光绪年间,州人孙家鼐(咸丰时状元,官至资政院总裁,为帝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兴办实业,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后辈孙多森、孙多钰等在他的薰陶下,不遗余力地筹划、投资办起了一批工矿企业,虽然厂矿都不在寿县,但也激励、启示了家乡人民。1950年冬,寿县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0余万民工奋战于寿西淮堤、正南淮堤。为保证民工口粮供给,国家在城关、正阳分别兴建了粮食加工厂。1951年秋,寿县城乡铁业、竹木业、服装业等先后开展了组建生产合作社、组的试点工作。其做法是:由供销合作社或国营商业公司供给原料,加工订货,包销产品;社、组内部实行按劳取酬,原属业主所有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折价作为股金参与分红,社、组员也可以投资入股;同工同酬,雇佣关系不复存在,保留学徒,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民主推选社、组长与会计员、保管员。1952年,省财经委员会批准寿县动用农业税超征提成款10.5亿元(旧人民币),先后用于办电、办粮油加工厂与公私合营工业等投资。是年6月,淮南电厂输电线路蔡寿段接通,向县城供电,后逐渐向农村延伸;电力的开通,推动并加速了寿县的经济建设。1953年10月,贯彻中共中央“要按照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寿县加快了手工业由点到面实现合作化的步伐与私营工业向公私合营过渡的进程。1955年11月,久福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建国初县内有卷烟厂8家,其中7家因严重亏损先后停办)。是年,为适应棉花统购统销后的需要,县合作社联合社在城关兴建轧花厂(以后又在农村择区陆续建厂)。1956年3月,合作化高潮到来。城关酱园全行业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酱园厂。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扩充,相继取消股金分红,实行收入全额按劳分配。秋,城关7家印刷社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光明印刷厂(即今寿县印刷厂),始承印中共寿县县委主办的周刊。同时,在加强粮油计划供应的情况下,糕点业也合并组建为地方国营寿县食品厂。到1958年春,城关、正阳两镇的生产合作社,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与经营水平,先后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工厂,如农具厂、服装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百货厂等。1958—1959年,县财政拨款208万元,平调集资120万元,兴办炼铁厂、炼焦厂、耐火砖厂、玻璃厂、制毯厂、锅厂、磷肥厂、农机厂等。与此同时,省财政专项拨款810万元支持兴办化肥厂、水泥厂与补助大办钢铁费用(其中水家湖12座13立米小高炉基建款120万元)。在大办的高潮中,公私合营酱园厂分出一部分,在财政、商业部门的支持下转为国营,称淮新酱品厂(即今商业局酱品厂)。一些属于集体经济成分的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砖瓦厂等经主管部门批准后,陆续挂起了地方国营厂的衔牌。1961年秋,根据中央指示,纠正“五风”错误,清理退赔平调资金。1962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行《国营工业管理条例》(即工业七十条)。按照省、地要求,绝大部分新建工业“下马”,或撤销,或停产,在全面进行清产核资后,保留了农机厂。那些在“大跃进”中转为国营的集体工厂,仍恢复其集体经济成分。是年初,奉省令撤销公私合营的久福烟厂,其设备与部分技干、员工分别调往合肥卷烟厂与六安裕民烟厂。1964—1965年继续贯彻以调整为中心内容的“八字方针”,寿县的工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在省、地、县再投资的支持下,水泥厂率先恢复了生产,化肥厂在完善设备配套后也宣告投产,农机厂扩大了生产范围,从一般农机具进入试制动力机械。1967年,“文化大革命”动乱进入高潮,在极左路线的指引和派性的干扰下,规章制度被视为资产阶级法权而弃置,主管部门职能瘫痪,工厂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1969年撤销县拖拉机站(始建于1958年秋),机车与配套农具全部分配至公社,以该站修配车间扩建为农机二厂(即今农机修造厂),原农机厂称一厂。1972年时,农机一厂已能批量生产195—12型柴油机,遂以为专业,并改名为寿县柴油机厂。1978年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通过批判极左路线,逐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寿县工业生产出现了好势头,亏损面、亏损额逐年均有所下降。1982年,柴油机厂因产品滞销、长期亏损而停办;省、县财政投资240万元改办织布厂,次年试车投产。1982—1984年,省粮食厅先后投资在石集兴建现代化中型植物油(精炼)厂与南关外新型混配饲料厂。1985年,县供销合作社联社与省属国营寿西湖农场相继在北山办起了小型水泥厂。 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0.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7.4︰32.6变化为68.6︰31.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108万元,同比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3866万元,增长15.3%。

3. 寿光经济开发区的未来

寿光经济开发区 在土地使用上,变征地为租地,由开发区管委会一次性租用,项目单位根据建设需要办理用地手续。在配套设施上,为项目单位提供水、电、路、汽,并统一供至建筑红线,免收配套费。在税费收取上,能免的全部免掉,有收费上下限的按下限收取。在科技工业园,按照“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的原则,投资1500万元,新修建桥路、东升路、金光北街、文庙街、健康街5条高标准道路,配套后有澳大利亚新世界贸易有限公司、今日家具、圣美建材、勇胜工程器材、高档纸箱等多家国内外企业进园落户。其中澳大利亚新世界贸易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投资2980万美元,注册澳龙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进行锌离子电池、树胶板材、生物肥料、脱水蔬菜综合开发。教育事业,全区共有全日制小学13所,中学4所,大学1所,形成了以齐鲁经济学院、现代中学、圣城中学为重点的从初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生、初中生入学率达100%。2000年投资2.1亿元建成潍坊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现代化全日制中学——现代中学,该校的硬件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水平,在全省堪称一流。现代中学与澳大利亚国际商会共同组建“中澳现代外语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开发区教育事业新格局。卫生事业,开发区正在扩大医院功能,建立开发区急救医疗体系,使医疗从单纯的医疗型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兼具型转变而努力。计划生育,以完善区、街、村计划生育网络为目标,以“三结合”、“三为主”为核心,以加强孕前管理、开展生殖保健服务为手段,以管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为重点,保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开发区的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率控制在规定规范内。文化事业,在巩固和完善以街道为中心的群众文化网络、图书馆网络的同时,接通有线电视,加快文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步伐,完善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体系,营造都市文化氛围。体育事业,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达标工作,在企事业单位开展健身体育运动活动。

寿光经济开发区的未来

4. 寿光的介绍

寿光市是山东省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潍坊市境西北部,渤海莱州湾西南岸。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总人口120万人。2010年辖5个街道、9个镇。市政府驻圣城街道。地处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小清河由羊角沟入海,引黄济青水渠横贯市境中部,还有弥河、丹河等大小16条季节性河流,北部沿海、滩涂广阔。年均气温13.2℃,年均降水量708.4毫米。矿产资源有石油、卤水、砂子、煤炭等。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益羊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古文化遗址140多处,其中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堡中最大的1座,纪国故城遗址、呙宋台遗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寿光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 寿光县的介绍

潍坊市潍北平原的西北部,有一块人杰地灵、农盐著称的宝地,号称潍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便是寿光县。寿光县的版图,历代多有变迁。夏朝曾是斟灌国和纪国的土地;汉朝属淄川国辖地。渐次有许多侯国封置于此,自寿光侯始,即有寿光之称。但作为县的命名,据史料记载,始于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当时设北海郡,郡下乃置寿光县。迄今已两千余年。

寿光县的介绍

6. 寿光的由来

寿光的由来是“人寿地平”说和“闾丘乞寿”。
“寿光”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人寿地平”说。这一说法源自清康熙《寿光县志》。清初儒学大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安丘人士张贞在康熙三十七年纂修的《寿光县志》序言中写道:“寿光,青州属邑也。相传人多长年,且其地濒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厓倒壑之观,故名寿光。”
二是“闾丘乞寿”说。这一说法源自清乾隆《续寿光县志》和清嘉庆《寿光县志》。乾隆二十年纂修的《续寿光县志》开篇即言:“昔齐宣王田于杜山,闾丘长老进而乞寿,此寿光之名所自昉也”。“昉(fǎng)”是指起始之意。这句话是说“寿光”之名是始自闾丘长老乞寿。嘉庆四年纂修的《寿光县志》沿用了乾隆县志的说法,写道:“寿光之名,盖昉于齐宣王时,闾丘长老乞寿之辞”。这是“寿光”地名由来最传统最权威的说法。

寿光的季节气候。

寿光地处中纬度带,北濒渤海,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受暖冷气流的交替影响,形成了“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爽凉有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温度0℃的积温年平均4737.5℃,80%保证率积温为4618℃。最多年积温达5043.1℃,最少年积温4420.0℃。

7. 寿光的由来

商朝,寿光地是逄伯陵的封域。南北朝时,无寿光县名,在今县境内有隶属青州北海郡的剧县、隶属青州齐郡的益都县、隶属青州乐安郡的博昌县以及南朝宋侨立的隶属冀州河间郡的南皮县、乐城县。1953年8月,寿南县并于寿光县,隶属山东省昌潍专区,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93年寿光县撤县设市。             
                  商朝,寿光地是逄伯陵的封域。
  南北朝时,无寿光县名,在今县境内有隶属青州北海郡的剧县、隶属青州齐郡的益都县、隶属青州乐安郡的博昌县以及南朝宋侨立的隶属冀州河间郡的南皮县、乐城县。
  隋代,开皇六年(586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隶属青州北海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寿光县南置闾邱县。大业初,撤闾邱县,并入寿光。此后,寿光县境域基本趋向固定。
  唐、宋、元、明、清各代,寿光县治均在今县城。唐代隶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隶属京东路青州北海郡,金时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代隶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隶属山东青州府。
  1953年8月,寿南县并于寿光县,隶属山东省昌潍专区,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
  1981年7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寿光县均隶属之。
  1993年寿光县撤县设市。

寿光的由来

8. 寿光的由来

商朝,寿光地是逄伯陵的封域。
南北朝时,无寿光县名,在今县境内有隶属青州北海郡的剧县、隶属青州齐郡的益都县、隶属青州乐安郡的博昌县以及南朝宋侨立的隶属冀州河间郡的南皮县、乐城县。
隋代,开皇六年(586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隶属青州北海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寿光县南置闾邱县。大业初,撤闾邱县,并入寿光。此后,寿光县境域基本趋向固定。
唐、宋、元、明、清各代,寿光县治均在今县城。唐代隶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隶属京东路青州北海郡,金时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代隶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隶属山东青州府。
1953年8月,寿南县并于寿光县,隶属山东省昌潍专区,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
1981年7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寿光县均隶属之。
1993年寿光县撤县设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