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银行的古代中国,人们是怎么把钱安全地藏起来的?

2024-05-06 11:19

1. 没有银行的古代中国,人们是怎么把钱安全地藏起来的?

古代中国自然是没有银行的。一般认为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其后,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德国在汉堡、英国在伦敦也相继设立了银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银行得到了普遍发展。
银行在我国起源于唐朝,在唐宣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时,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
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银行、花市、鸡市、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
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条“银行街”,其街非常繁华。
“大清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银行,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第一家具有近代特征的银行在清朝光绪年间才成立。



漫长悠久的岁月当中,从贝壳到铜钱,再到金银,古人都使用着各种稍显沉重的媒介充当钱币。
可以设想如果古人要购置房产,那得拿出多大体量的货币才能顺利完成交易。君不见,海昏侯出土的汉代五铢竟重达十好几吨,光是掩埋都得耗费多少人力。
大家可别忘了,"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古人的存钱意识比之现代人只强不差。只不过没有千姿百态的理财方式与存储手段,古人只能使用一些单纯朴素的办法。
那么,古人究竟如何保存积攒下来的资产呢?这当中究竟有蕴含了多少故事与智慧。且往下看。
一、贮贝
首先不得不说到最原始的货币——贝币。它出现在大约三千到四千五百年前。汉字中的"货""买""卖""贩",以及许多与产品交换有关的字,都是以"贝"作为部首。
所谓"存钱"在当时就是"贮贝"。由于人们对待贝币的态度十分珍重,便特意制作了许多精巧的器物用以盛放。流传到今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云南一带广为发现的青铜贮贝器了。
贮贝器的造型直观地体现了其实用功能。而装饰工艺则是附着于造型之上的点缀。最早的贮贝器通体呈竹筒形,盖子以子母口合于器身。盖子与器身又单独附有小耳,用以穿绳联结。其他的部件,都是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器耳的焊接为提携带来便利,而贮贝器由提筒形到束腰形再到鼓形的演变过程中,造型和实用性都在一步步趋向完善。
贮贝器的器盖往往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舞台",上面的塑造极具典型性、情节性和故事性,以众多的立体雕像进行装饰。表达的主题,既包括动物、狩猎、驯马,又含有战争、祭祀、纺织、纳贡等雕像,可谓丰富多彩。
比如在这件虎牛搏斗贮贝器中,器耳的造型就相当引人注目。两只老虎攀附在器身左右,四肢健美有力,虎口大张怒视前方。而器盖处雕饰有弯腰、伸角和猛虎展开生死搏杀的犍牛,器盖正中树上有因惊惶而爬到树之最上端的两猴,甚至还有因惊恐而展开翅膀、准备飞离这是非之地的两飞鸟。



二、虎牛搏斗贮贝器
令人惊奇的是,考古发现证明这些存放在贮贝器当中的贝壳,竟然来自遥远的地方。这是一种叫作"环纹海贝"的贝壳,它的产地主要在热带地区,如太平洋和印度洋,亦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岛与西沙群岛。西南地区绝不可能出产此类贝壳的。因此,若要获得这些海贝,只可能通过贸易往来接触到沿海地区。也难怪这些海贝会被视为珍宝,被存放在无比精致的贮贝器当中。
三、扑满
随着货币更替,小巧的铜钱登上舞台。如果说贮贝器算是"存钱桶"的话,那么一直沿用至今的"存钱罐"则更令人亲近熟悉。古代的"存钱罐"有个更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称谓,叫做"扑满"。
不过得先解释一下,"扑满"在更早的时候叫"缿"。著名的睡虎地秦简中有一篇《秦律十八种 · 关市律》中就有记载:"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缿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东汉的《说文解字》解释为:"缿,受钱器也,从缶,后声。古以瓦,今以竹。"隋唐时期的颜师古加了一条注释:"若今盛钱藏瓶,为小孔,可入耳不可出"。从造型上而言,"缿"与"扑满"如出一辙,所以晚清考据大家王先谦直接点破:"扑满者,……即缿也"。
扑满几乎是家家必备之物,其外形一般呈圆体、平底、中空,有陶、瓷、竹、木等材质的分别,多数朴素简约,也有的做成或小猪,或小虎,或小牛模样等动物造型。由于中国古代通行"天圆地方"的铜钱,古人为了不致频繁取出,仅在顶端留有一条能投放铜钱的狭长开口。有的扑满在腹部还开有小眼,好让绳子插系,悬吊在房梁上。如此一来,铺满的主人所积攒的铜钱聚少成多,到了必要之时打碎扑满,就能一解燃眉之急。
其实,"扑满"的得名正是由于这一颇具仪式感的使用方法。"扑"有击、打的意思;"满"即是对其造型饱满浑圆的描述。往往只有钱存满了,才会取出钱来,一把击碎,"满则扑之",所以这种存钱罐被形象地称为"扑满"。
四宋代扑满
"扑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当中。与此相关牵引而出的是西汉名臣公孙弘的故事。日后贵为丞相的公孙弘少时家贫,甚至以放猪为生。后来做过狱吏,年到四十才奋发读书,待六十高龄才以"贤良"之名被举荐入京。当他即将走任京城之时,一个叫邹长倩的乡友送给他一个"扑满",并留下临别赠言:"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与?"这是让公孙弘在荣华富贵之后也不要忘记幼年的寒苦生活,应当恪守清廉操守。日后,公孙弘步步高升,位列九卿。但他牢记告诫,并未因身居高位就穷奢极欲,而是一直保持勤俭,盖布被,食粗粮,生活简朴甚至粗陋。他还用富余的钱财开设东阁客馆,招纳贤才,深得士人爱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但是公孙弘却能避开"满则扑之"的命运,还留下了"后来居上"的万古美名。
自此之后,扑满就具有了戒贪的寓意。唐代辅佐君主开辟盛世的贤相姚崇就曾写过一篇《扑满赋》,批判贪婪和自满的恶习。其中名句"谦以自守,虚而能受"既写出了扑满的特点,也传达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写过扑满:"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说明过度聚敛钱财必会招致灾祸。民国时期,更有一首《扑满歌》写道:"脰细口小腹便便,溪壑日填邓通钱。不思蕴利生殃孽,讵防瓦裂碎难全。"以此告诫人们切莫过度贪财,以扑满"碎裂难全"的下场警示世人。
由此可见,扑满已经从用于储钱的工具逐渐升华为一种用以教寓的符号。人们世世代代通过扑满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得到乐极生悲的启示。小小的器物,蕴含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瑰宝。
五、窖藏
古人贮藏财产的方式多种多样,形形色色。但一般也就分为罐藏和窖藏两类。上面已经介绍过罐藏。
我们都知道"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古时,有一个叫张三的人,把银子埋藏地下,又害怕别人来偷,于是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这个故事,就涉及到古人存钱的一种方式——窖藏。
所谓窖藏,就是先把金银财宝封装在坛坛罐罐、箱子盒子里,再在地上挖出深坑进行直接埋藏。由于其手法隐秘,富豪往往青睐窖藏用以保存财富。
窖藏的风气甚至影响到古人对房产的购置。由于熟知这种储蓄习惯,后任房主往往都会对自家院落掘地三尺,试图寻得秘宝。
唐代官府对此出台法律条文,《杂令》规定:"诸官地内得宿藏物者听收。他人地内得者,与地主中分之。即古器形制异者,悉送官酬其值。"该条十分慷慨:在公地里获得埋藏物,让发现人取得完全的所有权;在私人地里获得埋藏物,发现人与地主各得 50% 的所有权;若系古代文物之类,则由官府收购。



六、掘钱
不过,到了宋代,卖主往往倾向于预先向卖主收缴购房的额外费用,作为将来可能挖到金银财宝的预估补偿。这笔花销被称为"掘钱"。
沈括的《梦溪笔谈 · 异事》中就记载了一则买房遭索"掘钱"的故事。
当时,宋代左丞相张文孝看中了洛阳一栋古宅,卖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追加"掘钱"。无奈张文孝实在喜欢,只得忍痛多付 1000 多缗钱。朋友都认为付这笔钱太吃亏。哪成想张文孝后来翻修,还真在地下挖出一个石匣,内有黄金百余两,总数正好与房款和"掘钱"相抵,张文孝相当于白得一处房产。
由于一般窖藏手段太过常规,容易引起觊觎。所以古人在窑藏时,总会想方设法让外人找不到。按照常理,犄角旮旯足够隐蔽,应是保全之所。可实在敌不过窃贼搜寻。于是,一些大户人家想出更为极端的举措,把钱财藏匿于粪堆茅厕这类常人不至的污秽之地。
1982 年,在江苏盱眙马湖店村发现的西汉窖藏便属此例。当时生产队分片挖水渠,却突然发现几十斤重的金器财宝。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只金兽,竟然有 18 斤,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金兽下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 9 块半金饼重达 2864 克,15 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 4845 克,11 块金版"郢爰"重达 3260 克。黄金总重量超过 20 千克。
盱眙马湖店村出土金兽,现藏南京博物院出于防盗考虑,窖藏时一般会采取逆向思维,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是与盗贼的一场精彩智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同理,财宝当然也不能聚集在一处。一般来说,需要采用上下分层的放置方式,先放一层,掩埋后再放上一层,再掩埋再接着放,多者达三四层。各层之间,往往用石板、砖块叠压,土层之间则用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实密封,有时其中还会拌上碎石子和瓦片之类,以增加盗挖难度。
民国时期上海名医陈存仁,曾亲眼见到家中这种分层窑藏的手段。当年陈家分家析产,记载窑藏有 20 缸银子。不过,后人最初只挖出 8 缸。之后扩大挖掘面积,竟然也未找到。幸亏有经验老到的长辈出面提醒,继续在原先寻得财宝之处深挖,果不其然找到了剩下的 12 缸银子。



七、钱票
使用实物金银不仅携带不便,也容易露财在外招致危险。在唐宋年间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状态下,国家的经济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大量的钱财进行集散处理。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宋朝,纸质货币应运而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交子"。
随后,在商人集散地点出现了专门存储与兑换这种纸质货币的机构,这就是"票号"的前身。在这里只需要凭借一张票据,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整存整取。一般而言,这种场所都有专门的几大商人联名保证,因此信用价值较高,富人能够得到更好的货币存储与运输。
明清商业勃兴、分工专业化、贸易空间扩大,不仅借贷关系频繁,而且大量使用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信用工具,许多大宗交易都用票据进行偿付和结算。票据未到期前,持票人只要在票据的背面签字画押,即背书后就可以转让第三者,第三者需要时,亦可背书后再转让于第四人,如此辗转流通。与此同时,初具雏形的各类金融机构都接受工商企业或个人、家庭的银钱存储。
小说《红楼复梦》中写道:贾家将房子卖给了"刘大人",还房价之际,刘大人"在身边取出几张银票来,说道‘这一张是恒泰号的三万两,这是义兴号的三万两,这是合泰号的二万两,这是祥茂号的二万两,其十万两。这一张是口儿外钱店里的五百两,他是义合字号,这是众位二爷的茶钱。这一张是资顺布字号的二千两,是送老主管的劳金。’"
这里"刘大人"家的银子分别存在了五家银号之中。从这行文语气中可见"银号"的功能也约略等同现代银行的基本效用了,而这钱票就好比存折。有此方便,古人再也不必费尽心思纠结如何贮藏资产了。
结语
储蓄行为,其实从货币诞生之时就出现了。只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提高,人们才因时制宜思考出了不同的存钱模式。从笨拙地将货币存放在器具中,再到小心翼翼地隐藏在地底下,最后终于换成钱票解放了实体资产,存钱的手段终于走向现代化。

没有银行的古代中国,人们是怎么把钱安全地藏起来的?

2. 古代没有银行,富人把自己的钱放在哪呢,安全吗?

古代没有银行,富人一般都会将自己的钱以各种他们能够想到的办法储存,其中的方法就有将钱藏在房梁上,或者是做一个小金库专门放钱,有专门的人进行看管,当然了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那就是将钱埋进土里。这些方法的安全性还是可以的,比直接放在家里要强多了。
银行这个地方我们都知道,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将自己的财富存在银行里,这种做法是比较靠谱的,没有钱的人倒也罢了,尤其是那些有钱人,家里金钱万贯,如果直接将钱放在家里的某处,是非常不安全的,一些不法分子会打这些钱的主意,进而进行偷盗,所以银行对于富人而言,作用还是不小的,它不仅仅能够起到储存钱财的作用,将钱放在银行里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所以银行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场所。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银行这个地方并不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而是从清朝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银行的雏形,那就是钱庄,那么在没有银行之前,富人将自己的钱放在哪里呢?
在没有银行之前,储存钱财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对于普通的贫苦农民,家里是没有几个钱的,完全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所以他们是不用担心如何储存钱的问题的。对于一般的人家,钱财也不是太多,能够维持生活,他们的钱一般是藏在房梁上,因为古代建筑的房梁都会比较高,小偷即使是看到了钱都不敢轻易去偷,所以这种方法安全系数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富人而言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富人家里的钱财数以万计,他们每天都在担心着这些钱会不会被人偷了去,不过我们可千万不要低估了古代人的智慧,他们能够想到一些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修建一个小金库。很有钱的富人们一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金库,小金库是锁着的,钥匙属于主人,而且每天都有专人把守,所以安全系数也是比较高的。其次,除了修建小金库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那就是将财物埋进土里,供自己的子孙后代使用,虽然做法比较极端,但是也是比较安全的。

3. 古代没有银行,富人把自己的钱放在哪呢,安全吗

古代没有银行,富人一般都会将自己的钱以各种他们能够想到的办法储存,其中的方法就有将钱藏在房梁上,或者是做一个小金库专门放钱,有专门的人进行看管,当然了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那就是将钱埋进土里。这些方法的安全性还是可以的,比直接放在家里要强多了。
银行这个地方我们都知道,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将自己的财富存在银行里,这种做法是比较靠谱的,没有钱的人倒也罢了,尤其是那些有钱人,家里金钱万贯,如果直接将钱放在家里的某处,是非常不安全的,一些不法分子会打这些钱的主意,进而进行偷盗,所以银行对于富人而言,作用还是不小的,它不仅仅能够起到储存钱财的作用,将钱放在银行里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所以银行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场所。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银行这个地方并不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而是从清朝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银行的雏形,那就是钱庄,那么在没有银行之前,富人将自己的钱放在哪里呢?
在没有银行之前,储存钱财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对于普通的贫苦农民,家里是没有几个钱的,完全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所以他们是不用担心如何储存钱的问题的。对于一般的人家,钱财也不是太多,能够维持生活,他们的钱一般是藏在房梁上,因为古代建筑的房梁都会比较高,小偷即使是看到了钱都不敢轻易去偷,所以这种方法安全系数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富人而言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富人家里的钱财数以万计,他们每天都在担心着这些钱会不会被人偷了去,不过我们可千万不要低估了古代人的智慧,他们能够想到一些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修建一个小金库。很有钱的富人们一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金库,小金库是锁着的,钥匙属于主人,而且每天都有专人把守,所以安全系数也是比较高的。其次,除了修建小金库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那就是将财物埋进土里,供自己的子孙后代使用,虽然做法比较极端,但是也是比较安全的。

古代没有银行,富人把自己的钱放在哪呢,安全吗

4. 古时候没有银行,人们在哪里放钱呢?


5. 中国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想要存钱怎么办

存钱,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门大学问。我们都知道,现代人通常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当然,也有些更有理财头脑人会把钱存放于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中。不过,在古代存钱似乎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们也知道,古代可不像现在一样是有银行的,那么古人又是怎么存钱的呢?

古人存钱,不同老百姓存钱的方式还不大一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存钱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古时候通行的钱币是铜钱。通常普通老百姓要是存钱,他们会选择将铜钱一枚一枚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自己的房梁上面,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古代故事时,总是听到谁家的房梁又遭了个小偷,这就是因为古时候的小偷总是爬上人家的房梁去偷钱。

对于古代那些小有资产的家庭,把铜钱串起来再挂在房梁上的这种存钱方式似乎就不太适用了,这种存钱方式可满足不了他们的存钱需求。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存钱的呢?你是不是已经想到了?没错,就是像我们在影视剧里通常看到的那样,那些小有资产的家庭挖个洞存钱。具体就是在自家的庭院里挖个洞,然后再把钱装进一个专门存钱的坛子里,再把坛子放在洞里面,用泥土埋起来掩盖好,最好再在上面放上两棵盆栽,以保万无一失。

而那些家里面更有钱的家庭,挖洞存钱似乎也不能满足他们的存钱需求,因此他们存钱的法子自然也更加复杂保险的多。古时候那些富可敌国的大户人家甚至会专门修一个钱窖来存钱,可想而知这种存钱方式自然又是更加隐蔽保险得多。更甚者,古人甚至还发明了把银子融进地板中这种出人意料的存钱方式,可见,古人存钱的智慧也真是十分让人惊叹呐!

中国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想要存钱怎么办

6. 中国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想要存钱怎么办?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这一段来自于《钱神论》中的经典名句,讲述的是,金钱在西晋时期是何等的突出,内包括乾坤,外囊括天地,号称是天下无双之神器。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金钱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在某些方面来说,他们也曾经存在拜金主义。
不过可惜的是,不管古人有多么崇拜金钱,他们总是不如现代人这么方便,因为他们手中的金银珠宝都是固体,而我们手中的金银珠宝则是一看数字。在数字的领域简简单单一秒钟几个动作几千万上百亿就可以随意的运输到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古人却不行,他们要是带着几千万,那可是要扛着一座山前进,不仅特别招摇,而且还会遭到别人的抢劫。


其实,不同于现代人存在银行或者保存在支付宝里面,古人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看完以后可能我们真的会对古人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一、古代的交易货币
在《人类简史》中曾有记载,最开始的古人使用的货币都是以贝壳为主,那时候的贝壳比较稀少,而且比较轻便,人们以此来交换还是比较方便的。
但是,后来随着交易数额的逐渐扩大,贝壳已经不足以支撑,于是人们开始以铜钱为基础,辅之以金银珠宝作为标准,来进行贸易。
在这时候,古代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我们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金银铜铁等货币概念,铜钱是最普遍的,也是最不值钱的,铁币只存在于少数时期,金银珠宝则是格外贵重的东西。


不过可惜的是,在当时即使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货币体系,但是交易起来依旧非常麻烦。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铜钱虽然重量比较轻,但是它的基数太小,所以如果要支付几十两的白银,那么以铜钱交易可能要拿麻袋装。
而如果以经营货币进行存储,那么像古代的复古大商也会很麻烦,因为在当年明月先生的作品中,他曾经给我们换算过,1000两白银需要几百斤的承重量,那可是运输起来不仅目标极为巨大,而且还非常不方便。
那么,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古人应该如何处理呢?
二、普通人的存储与运输货币方式
在史料记载中,在一般的普通人家里面,他们手上的经营数额其实是比较少的,因此他们存储货币与运输货币比较简单。例如,假若是一户农民家庭,他们一个月全家的收入可能都只有两三两银子,因此这些货币的存储运输非常简单。两三两银子也只不过是一个银子的1/4那么大小,所以随身携带或者存储在家里面非常的方便。
如果想要把这些白银换成铜钱,那么数额可能会显得更大一些,于是他们就会把这些钱财放在一个存储罐里面,然后偷偷的藏在自己的房梁之上。


一般来说古代的房梁都比较高,除非跑到别人家里面用梯子爬上去拿,而一般别人家里都有人,所以这样的保险系数是很高的。
假若这些普通人出去吃饭,那么也非常简单,把一整个银子换成无数的铜钱,然后拿着铜钱取出一部分挂在身上,这就是所谓的一串钱然后出去消费。
一般来说,一个烧饼只需要三个铜钱,因此古代穷苦人的消费并不是特别高,一串铜钱足以随身携带运输。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运输实在是很简单,毕竟他们也没有多余的钱。
三、早期的富人存储方式
按照历史记载,有钱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手里头有很多的钱,只不过他们会尽可能的把钱财由铜钱换成金银珠宝。原因非常简单,金银珠宝兑换铜钱的比例非常大,这样可以使得他的千万家财变成只有一座仓库那么大小。因此,当钱财都以经营的方式存储以后,他会选择放在自己的小金库里面,钥匙有专门人保管,而且周围有很多的家丁进行看护。


当然,也有一些害怕战争年代动荡不安的人,就会把钱财埋在土里面。这样的存钱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之前发生大地震,专家考古就发现了450斤的汉代5铢钱,可见当时有钱人的存钱方式,的确有些让人尴尬。不过,这只是早期的存储方式,有钱人自然会想到提升服务的办法。
四、成熟期有钱人的存储运输方式
根据史书记载,在唐宋年间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状态下,国家的经济想要更好的发展,因此就必须要对大量的钱财进行集散处理。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宋朝出现了纸质货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交子。
只不过,宋朝很快就面临着更大的动荡,随后就是一场南北大分裂的危机。就在这样的危机关头,商人的运输自身都无法保证,于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寺庙就站了出来,承担了财富的存储功能。


根据《中国通史》记载,当年南北朝大混乱的时候,所有人都无法保证安全,但是寺庙却得到了所有的人的崇拜,原因非常简单,历朝历代为了维护秩序都崇拜佛教,因此佛教不仅有武装力量,而且有强大的资金运转能力。
而这样的动荡方式一直经历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最后清朝的中期才出现了第一家真正的钱庄,这时候全国范围内才开始承认纸质货币,而白银的存取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富人,皇帝和底层民众都可以存钱取钱。而这也就是古代人整个的存钱与运输方式的演变。
小结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当年的银行的确是出现的很晚,而古代人没有现代人这样的高科技,于是就只能各显神通,在银行的前进道路中逐渐摸索。
由此可见,古代人的发展实在是非常的艰难,毕竟连货币的流通都如此的尴尬,而且货币的存储也使用了各种各样尴尬的土方法,社会经济的发展实在是前路漫漫。


不过庆幸的是,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古人依旧在不断的突破封建经济的约束,不断的发展货币,由原先的埋藏在土里面,再到后来的票号与寺庙的整存整取,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也正在努力的朝前突破。

7. 古代没有银行,那古人为了藏钱,都想出了哪些办法?

中国人总有喜欢存钱的习惯,因为中国就有勤俭的传统美德,现在存钱,我们还有银行,那么古代是如何存钱的呢?他们奇葩的存钱方式,你想都想不到,即便是聪明的现代人,也可能想不出来。
窖藏
这是古人从前的一种常规的存钱法,古代的人想藏钱的时候就在自己家的地盘上挖个地窖,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寓言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就是有关于窖藏藏钱的事儿,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现代人能够莫名其妙的从地下挖到一些宝藏的原因。
壁藏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藏钱方式,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把钱藏在墙壁里,其实也不仅仅是这样,对古人来说,屋檐房梁上都可以成为藏钱的地方,如果你在拆除1间老房子的时候,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呢。
熔化铸地板
古代的金钱是金银做的,经营是可以融化的,因此古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钱才给融化了,然后灌在夹层当中,曾经苏东坡就有挖出银子的经历,可惜取出来也非常的麻烦,所以他也就给填回去了。
把钱藏在乱葬岗
曾经在西安的一个工厂附近,有一个乱葬岗,曾经出土了几百多枚金饼,据说是新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不知道是有人出其不意地想到这种方式,还是他想把钱带进坟墓里?总之,这些钱财的主人也无从考究。
把钱藏在粪坑里
这也算是最重口味的一种藏钱方式,古代人有时候会在自家的茅厕里面挖个坑,然后做一些伪装就把钱放在里边,想来上面那么脏,也没有多少人想去碰她吧,可就是这种我们觉得非常恶心的藏钱方式,却在一户人家的粪坑里边出现了后母戊鼎,成为了我国青铜器上的一件宝藏。
拿钱做陪葬品
这种床前方式也是耳熟能详的,当然陪葬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因为藏钱,而是因为古代身份显贵的人下葬,用金钱来陪葬,是一种常见的礼仪方式,他们寄托着人死之前的一种心愿,生前是个有钱人,死后也要在地狱里做个富豪。

古代没有银行,那古人为了藏钱,都想出了哪些办法?

8. 古代没有银行的情况下,人们将钱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