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

2024-05-17 20:32

1.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

对货币危机发生国的影响。①货币危机对发生国经济和金融产生巨大的影响扰乱其正常的经济秩序。②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发生变化。③货币危机发生使得本币大量贬值导致以本币衡量的国际债务大量增加。④在危机结束后货币危机发生国通常都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加以补救如果货币危机并不是来自于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话紧缩的政策将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当然货币危机暴露了一国经济的根本缺陷使之有可能得到根治。同时货币危机还纠正了货币高估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摘要】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提问】
对货币危机发生国的影响。①货币危机对发生国经济和金融产生巨大的影响扰乱其正常的经济秩序。②货币危机发生后经济条件会发生变化。③货币危机发生使得本币大量贬值导致以本币衡量的国际债务大量增加。④在危机结束后货币危机发生国通常都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加以补救如果货币危机并不是来自于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话紧缩的政策将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打击。当然货币危机暴露了一国经济的根本缺陷使之有可能得到根治。同时货币危机还纠正了货币高估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回答】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

2.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

您好!根据您提出的问题,我为您整理如下:“1992-1993 年欧洲货币危机 使成员国坚信共同体必须从煤钢部门扩展到其它商品以及普遍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去。 “舒曼计划”标志着法德两国关系的和解,是法国对德政策的根本转折,同时,也使得 法国在欧洲煤钢共同体以及接下来的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摘要】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提问】
您好!根据您提出的问题,我为您整理如下:“1992-1993 年欧洲货币危机 使成员国坚信共同体必须从煤钢部门扩展到其它商品以及普遍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去。 “舒曼计划”标志着法德两国关系的和解,是法国对德政策的根本转折,同时,也使得 法国在欧洲煤钢共同体以及接下来的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回答】
可以更详细一点吗【提问】
理论界对危机传染机制有着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为了更加简单而清晰地阐明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类:贸易传染效应、金融传染效应以及预期传染效应。贸易传染效应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金融传染效应是指一个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包括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渠道等建立起来的各种金融联系的市场的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另外一国爆发危机。分为直接投资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预期传染效应是指即使不存在贸易、金融联系,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危机也可能传染,这是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从而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 回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次金融危机,无论是1992�1993年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的贬值所导致的欧洲货币系统危机,或是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所引发的拉美危机,还是1997�1998年泰国货币危机所演变成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共同特征是:三次金融危机都带有明显的传染contagion效应,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为区域性金融危机。而且随着现象的频频发生,传染后果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如:货币恶性贬值、外汇储备耗尽,股市狂泻、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经济出现负增长,甚至影响了政府的稳定等等。金融经济学家困惑的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会从一个国家波及至另一个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危机传染问题。 国际上关于危机传染的系统研究始于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早期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是否存在传染,现在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很少有人怀疑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金融危机传染的机制上:一国危机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染给其他国的这里有必要给出“金融危机传染”的准确含义,即指一个国家A的金融危机导致另一个国家B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强调的重点是国B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或前提就是国A的金融危机。 理论界对危机传染机制有着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为了更加简单而清晰地阐明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类:贸易传染效应、金融传染效应以及预期传染效应。 贸易传染效应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效应可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回答】
与“竞争对手型传染”。一国与危机发生国的贸易联系越紧密,危机传染的概率就越大。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生产销售类似的商品,其间的贸易往来并不是很多,因而“贸易伙伴型传染”效应有限。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互补性的贸易结构,众多发展中国家往往出口竞争同一发达国家市场,故“竞争对手型传染”成为危机传染的主要渠道之一。 金融传染效应是指一个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包括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渠道等建立起来的各种金融联系的市场的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另外一国爆发危机。分为直接投资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 预期传染效应是指即使不存在贸易、金融联系,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危机也可能传染,这是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从而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可概括如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数都同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但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即“竞争性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而投机性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以上是贸易传染效应的表现,而金融传染效应则反映在: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泰国和印尼等地都有投资,由于泰国金融危机导致欧洲国家金融机构的投资损失,使得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调整其投资组合以降低风险,从而从印尼等地投资,诱发印尼等国的货币危机。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危机传染的三个效应是同时作用的,尤其是预期传染效应伴随着危机传染的全过程,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房地产和股市过热、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等等。投资者害怕当地也会发生金融危机,特别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充分以及信息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加剧了投资者对类似国家的防守预期降低。正是在种种预期传染效应之下,大多资金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在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时指出:“由于泰国的戏剧性贬值,泰国的邻邦和竞争者,【回答】
如: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南韩很快受到货币危机的传染。”从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传递到东南亚各国,而且传递到东亚地区,并通过外贸、外国投资企业和离岸银行等渠道一波一波地向欧美国家和拉美国家的有关行业、领域传递。【回答】

3.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

欧洲货币危机:1992年,由于德国利息率过高导致外汇市场上出现抛售英镑、里拉,抢购德国马克的风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最严重的一次货币危机。1992年9月,席卷西欧的金融风暴使EMS遭到了例立以来的最大冲击。英国和意大利先后在9月16日和9月17日宣布哲时退出EMS的汇率机制:与此同时,EMS不得不在199年9月13日至1993年5月13日短短的8个月内,5次调整成员国货币的双边汇率,欧洲汇率机制的波幅也不得不调整至±15%(马克和荷兰盾仍为±2.25%)。       虽然这场金融风暴对EMS造成很大冲击,并一度影响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但这仅是一次暂时的挫折,欧共体就像以往多次渡过重危机一样也渡过了这场重危机,因为共同体的经济利益或早或迟总会使欧共体国家找到恢复EMS活力的途径。在欧共体的爱丁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约》对丹麦的特殊规定,促使丹麦在193年5月第二次全民投票中通过了(马约),英国议会也于同年7月通过了(马约),使(马约)于1月正式生效。此举有助于重新建立人们对未来单一货币的信任,也有助于恢复ECU债券级市场。自1993年初以来,欧共体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和些成员国已重新开始大规模发行ECU债券。EMS度过这场危机的经历及其以后的运作实践,都表明了EMS的顽强生命力。我们观察EMS的发展,进而观察整个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危机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EMS首先,进一步充实、完善EMS。时至今日,欧盟15国中,还有2国(瑞典和希腊)没有参加EMS;1992年9月的金融风暴又使英国和意大利退出了EMS的汇率机制,其中英国至今还没有返回。这些都表明欧共体的货币一体化合作决不是一帆风顺的。EMS的成败,关系着欧洲整个经济一体化的命运。因此,巩固、充实、完善EMS,是欧共体在90年代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摘要】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提问】
欧洲货币危机:1992年,由于德国利息率过高导致外汇市场上出现抛售英镑、里拉,抢购德国马克的风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最严重的一次货币危机。1992年9月,席卷西欧的金融风暴使EMS遭到了例立以来的最大冲击。英国和意大利先后在9月16日和9月17日宣布哲时退出EMS的汇率机制:与此同时,EMS不得不在199年9月13日至1993年5月13日短短的8个月内,5次调整成员国货币的双边汇率,欧洲汇率机制的波幅也不得不调整至±15%(马克和荷兰盾仍为±2.25%)。       虽然这场金融风暴对EMS造成很大冲击,并一度影响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但这仅是一次暂时的挫折,欧共体就像以往多次渡过重危机一样也渡过了这场重危机,因为共同体的经济利益或早或迟总会使欧共体国家找到恢复EMS活力的途径。在欧共体的爱丁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约》对丹麦的特殊规定,促使丹麦在193年5月第二次全民投票中通过了(马约),英国议会也于同年7月通过了(马约),使(马约)于1月正式生效。此举有助于重新建立人们对未来单一货币的信任,也有助于恢复ECU债券级市场。自1993年初以来,欧共体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和些成员国已重新开始大规模发行ECU债券。EMS度过这场危机的经历及其以后的运作实践,都表明了EMS的顽强生命力。我们观察EMS的发展,进而观察整个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从危机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EMS首先,进一步充实、完善EMS。时至今日,欧盟15国中,还有2国(瑞典和希腊)没有参加EMS;1992年9月的金融风暴又使英国和意大利退出了EMS的汇率机制,其中英国至今还没有返回。这些都表明欧共体的货币一体化合作决不是一帆风顺的。EMS的成败,关系着欧洲整个经济一体化的命运。因此,巩固、充实、完善EMS,是欧共体在90年代面临的一大艰巨任务。【回答】
其次,进一步协调成员国经济与货币政策。199年9月西欧发生货币危机的内因,在于欧共体成员国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失调。为了摆脱衰退,刺激经济增长,英、法、意等国纷纷放松银根,降低利率。而德国,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而采取了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的政策。这种经济和货币政策的不一致,终于导致了EMS的汇率亲乱。从根本上说,只有克服经济衰退、加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才能使成员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协调、经济运行指标趋同,EMS的发展才能走上健康的道路。第三,进一步协调对第三国的货币政策。199年9月西欧金融风暴的外因是美、德两国经济与货币政策的不一致。德国统后,为了治理东部,经济、财政负担沉重,财政赤字猛增,通货膨胀率高达4.5%。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德国从1991年起多次提高银行利率,到1992年9月,为期3个月的马克贷款利率高达9.75%而同期美元利率只有3.5%。【回答】
第四,进一步消除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健全和加强稳定汇率机制。各种稳定汇率的机制。否则,设计再好的汇率机制也是无济于事的。【回答】

1992到1993欧洲货币危机的积极影响

4. 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说明了什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各国的经济也如此。当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各不平衡因素就必然向所在的体系发出挑战。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以来,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也反应出它的许多不足。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就是这种不足的典型见证。

5. 中国应对欧债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及其成效?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理论解释有四个:
一是:全球经济失衡。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储蓄快速增长,这种高储蓄倾向导致这些国家近年出现巨额经常项目顺差以及飞速增长的官方外汇储备。这些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的巨额储备资金流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压低了资金流入国家的利率水平,再加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较低的储蓄率,这必然迫使发达国家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不得不进行金融创新,尤其是创造出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二是:美国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三是:新自由主义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缺陷是过于依赖债务和通货膨胀来推动需求。
四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垄断了国际货币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国际货币体系失衡。

欧债危机部分是因为欧元区有些国家的过度消费,过高的福利使政府难以负担,国家债券的信誉降低。持有者抛售导致难以偿还导致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能也导致了欧债危机的发生。欧债危机属不属于国际金融危机演变的一部分这个不是很清楚。

中国应对欧债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及其成效?

6. 1929年经济危机直接或间接的对全球金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财政金融方面,银行信贷系统崩溃。1929~1932年,美国有5万家银行倒闭,1933年达到11703家。继美国之后,英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1931年5月,维也纳一家主要银行——信贷银行破产,随即引发了德国一家大银行达姆施塔特国家银行破产,德国全部银行交易所被迫关闭。

7. 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

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C)

危机的直接原因——德国实力的增强
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高,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账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

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

8. 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引起通货膨胀

直接原因是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根本原因是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以致泡沫经济的破灭。
  东南亚各国的资本市场是对外开放的,货币也能自由兑换。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如泰国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大规模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而当时东南亚各国的货币普遍贬值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