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华人的故事?

2024-05-01 10:11

1. 有哪些华人的故事?

钱学森(1911.12.11~今)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有哪些华人的故事?

2. 海外华人故事250,一些人的事迹

2005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 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其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

3. 不少华人留学海外,有哪些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

  海外华人的奋斗:中国女强人闯荡华尔街

  萧霞说,华尔街看重的是员工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在这里,没有男性和女性之分,因为大家都是中性的。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在被称为国际金融“神经中枢”的纽约华尔街,不少高层管理人员患有高度焦虑症,他们甚至靠吸食毒品来减压。然而,《世界新闻报》驻美记者在华尔街接触到的中国女强人,却用自己的奋斗告诉世人:在压力面前,中国女性能成功。

  高梅 敢承认自己无知很重要

  高梅给《世界新闻报》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具有与古典优美并存的现代高雅风度。在加拿大读完研究生后,高梅因成绩出色而被教授推荐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然而,由于高梅没有专门学过数学课程而落选了。幸运的是,落选当天,在学校一名教授的推荐下,高梅得到了一个去加拿大银行面试的机会。

  在华尔街面试,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高梅告诉记者,在面试中,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因为在华尔街证券交易行业中,诚实是最被人看重的品质。

  高梅说,她在面试中也遇到了一些刁钻问题,她都诚恳地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不过,正是这种“不知道”的诚实态度,高梅在一个星期内,就获得了加拿大多伦多投资银行衍生交易项目分析的工作。

  交易的手语无师自通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华尔街,光有“不知道”的态度也是不行的。因为,交易人员是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带徒弟的。也就是说,新人完全没有不耻下问的奢侈环境,做错了就要挨骂,骂几次就懂了。

  对此,高梅讲起了她初上交易场时的往事。在证券交易沙场上,我们往往能在电视中看到交易人员隔着老远,用手比划着跟对方说话。高梅说,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语言,外人根本听不懂。刚开始,高梅听着同行们的话简直像听外语,而且没有人会去教你。高梅只有硬着头皮自己学。

  她站在同行旁边,观察他们说的每个字,每个动作,然后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再配合当时的交易场景,分析揣测话的内容。一次猜错了,就再猜。往往一个动作会猜上好几次才知道真正含义。就这样,凭借着对“外语”特有的亲近感,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高梅很快就适应了。

  抓住机会晋升高管

  在华尔街,无论国籍、性别、人种,只要能为公司赚钱,就有发展前途。一次,公司的一位投资组合经理休假,高梅临时代替他。代班过程中,高梅发现了这个欢迎浏览ddhw.cn经理在工作中的一个严重错误。此时,高梅并没慌张也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默默地花了很长时间,将错误一一纠正过来,为公司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事后,高梅凭借着这一重要贡献,终于从后方的分析师位置,走到了全世界最优秀的金融人才所向往的纽约交易现场前方。

  2002年到2003年,是高梅事业的发展期。当时,包括安然、世界通讯等公司丑闻暴发后,美国公司开始纷纷减低借贷,以期提高公司信用,这就使高风险高回报的债券市场价格连连大跌。

  正在同行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善于分析的高梅却意识到,这正是一个经营高收益债券的好机会。于是,她找准时机行动了。就这样,高梅很快成长为在纽约掌管着17亿美元资产的著名金融公司的合伙人与投资组合总监。

  张音娉 跟对了一个好老板

  张音娉是一个非常快乐而甜美的女孩子,无论你有多大的愁云,只要看到她纯真明朗的笑脸,你就会觉得眼前的愁云顿时散尽。也正是因为她极具感染力的纯真与甜美,才在到处充满竞争压力的华尔街,被国际期货交易市场上传奇式人物——扎尔瓦罗先生发现,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华尔街女强人。

  张音娉最初来美国,只是希望能够从事市场行销工作。2003年,当单纯的市场行销已经不足以使张音娉感到满足时,她看到了当时任荷兰银行国际期货市场总裁扎尔瓦罗先生的一则招聘启事。扎尔瓦罗先生正在寻找一位行政助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音娉从曼哈顿来到了纽约。幸运的是,张音娉被选中了。

  工作后,外语不是很好的张音娉,在工作的沟通上遇到了阻碍。此时,扎尔瓦罗先生并没有像其他老板一样把张音娉辞掉,而是给了她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能力的建议。感动之下的张音娉开始用心学外语了。果然,英语能力大大提高了。然而,聪明的张音娉意识到,如果不想作一辈子行政助理,就需要拥有其他技能。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张音娉考取了在金融行业工作必须持有的执照与证书,为今后的升职做好了准备。

  一路跟随扎尔瓦罗先生,张音娉从行政助理,一直做到了美国纽约期交所亚洲部总监。记者认识张音娉已经两三年了,初次见她时,我最深的印象是她具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似火的热情。而在我对她做专访时,她已经是对事业的前景胸有成竹的女强人了。

  很多人都说张音娉的成功是因为她遇到了扎尔瓦罗先生,对此,张音娉笑笑说:“当机会来时,只有具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真正获得机会所带来的成果。”

  萧霞 累到对着电脑掉眼泪

  在国内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已经小有成就的萧霞,为了寻求更大的挑战,孤身一人来到美国。

  起初,萧霞只是想看看美国到底是什么环境,并打算提高一下语言能力后,就回国发展。然而没想到的是,在语言学校学习了8个月后,她竟然考进了纽约大学商业学院,并取得了经济与金融双学位。与此同时,美国著名的花旗投资集团公司也给了她难得的实习机会。

  由于表现出色,还没毕业的萧霞就被聘用。回顾起当时的过程,萧霞坦率地告诉记者,她至今难忘当年点灯熬油加夜班,一连多天睡不了觉,极度的疲劳与压力,让她多次面对电脑掉眼泪……

  毕业后,在大型投资集团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生性勇于挑战的萧霞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世界著名的桑得斯·欧聂尔投资公司。作为该公司惟一的中国雇员,萧霞自然成为公司拓展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人物。欢迎浏览ddhw.cn

  然而,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萧霞当时面临的任务是,要在短时间内,先于其他公司抢占中国市场。困难面前,萧霞没有退缩。在接到任务后的一年时间里,她不停地往返于中美之间,不停地接洽谈判。经过艰难的谈判,她最终成功与中国内地许多银行达成谈判。

  就职7个月,萧霞得到了第一次提升。工作一年后,萧霞就已坐上了公司副总裁的位置。谈到一个华人女性在华尔街创业的感受,萧霞认为,美国公司看重的是员工为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这里,没有男性和女性之分,因为大家都是中性的。

  记者手记:华尔街女人很看重穿衣

  华尔街的女强人,总给人一种硬朗强悍的感觉。然而,端庄的高梅,在打拼事业的同时,也建立了完美的幸福家庭。又是巧合的机遇,高梅遇到了生活中理想的伴侣。谈到家庭,高梅一脸幸福,她说自己最近搬了新家,并且很快就会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

  有人说,在华尔街,时尚潮流似乎才刚刚开始学步。尤其是这里的女白领们,她们似乎与时尚远了点。有个笑话说,为了效仿男式西服配领结的经典搭配,那些不会打扮的女同事纷纷买来女式领结打起来,让人感觉“有点傻”。谈到这儿,高梅对装束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当然挣钱多,也就花钱多。”她表示自己平时会去有档次的品牌专卖店购物,这一点,从一身典雅装束的她就能看出。

  与高梅的看法相同,张音娉和萧霞也认为在华尔街这样一个保守的圈子里,衣着显示权力与财富。萧霞说,华尔街的女强人在得到权力与财富的同时,会做出两个牺牲,一个是在时尚与端庄中要牺牲时尚。

  萧霞说的没错,在如今职业女性开始将时尚元素带入办公室时,多数华尔街女性却感到她们仍必须选择谨慎而保守的服装式样。因为在她们看来,只有穿着体面才能体现权威,否则会被外界贴上娱乐化的标签。

  萧霞所说的另一个牺牲,是指私人时间。作为高层,她不得不频繁外出,有时节假日还要招待客户。作为妻子和母亲,萧霞认为这肯定会受影响。不过,乐观的她还是认为,她在华尔街工作的薪酬,应该可以抵消所有这些付出带来的不快。

不少华人留学海外,有哪些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

4. 海外华人爱国故事

  海外赤子 他们心系故乡
  海口得胜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学、南岛小学、冠南小学等处,都有充满南洋风格的、有着同样名字的建筑———“王兆松楼”,这些楼宇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王家四代人的爱国爱乡情怀。

  位于现代都市却古色古香,在得胜沙51号“王兆松楼”中,由省政府颁发的“爱琼赤子”奖牌在客厅中闪闪发光,王家庞大基业的奠基人、已故马来西亚著名侨领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义娓娓讲述着这个家族的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王俏云:

  据称是亚洲首位女飞行员

  王兆松先生有9个儿子、5个女儿,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58年前后,海南物资匮乏,他的大儿子王国泮从马来西亚寄回麦片等食品,发派给众乡亲。他还将海口房产租金捐献给文昌华侨中学、南岛小学等作办学经费。

  王兆松的家训是:无论你懂多少种文字,会讲多少种方言,在家一定要讲海南话。家庭成员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儿们,最独特的该数大女儿王俏云。她出生于吉隆坡,念完中学后加入马来西亚雪兰峨俱乐部,当上飞行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登载过她的事迹,称她是“亚洲第一位女飞行员”。

  王俏云生性好动,爱打羽毛球,喜欢骑电单车在马路上兜风,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她还是女青年会的会员,爱跳舞。开飞机,这在当年不仅是女性不敢问津,连男士也很少参与的活动,她是家中惟一对遨游碧空感兴趣的人。当她大着胆子向父亲提出要飞行的志愿时,得到父亲的支持。她很有天赋,在雪兰峨飞行俱乐部学习12个小时后,就能独自操纵飞机的升降了。

  王俏云是一名杰出的飞行员,曾夺得多项飞行奖状,也曾多次遇险。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年,她独自驾机飞行到海边,飞机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紧急降落,就在飞机降落在地面时突然翻覆,双翼及骨架均毁坏不堪,而她却吉人天相,安然无恙。

  开飞机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轰动一时,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日军侵犯中国时,她曾要求加入中国空军,驾机轰炸日军阵地,为同胞、为国家雪耻报仇,但由于当年中国空军军官学校不收女生,王俏云报国无门,当不成现代花木兰。

  不久后王俏云来到香港,加入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对她来说,驾战斗机保卫祖国领空的意愿已经无法实现,但可以指导青年人学习飞行技术,使他们考入空军学校时,能更快掌握驾驶技术,更好地执行保卫祖国领空的任务,这同样是为国效劳。

  这实在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姑娘,当时很流行唱粤剧,为公益活动筹募经费或为慈善机关筹款时,她曾多次粉墨登场。然而,她饰演的不是娇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云终身未嫁,于1971年因心脏衰竭在马来西亚离世,终年58岁。

  王俏云的外甥杨庆达,也是一位飞行员。几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龙和杨紫琼来吉隆坡拍摄《警察故事》的电影时,驾驶直升机的机师就是王兆松的外孙,王俏云之妹王莲梅的次子杨庆达。还有一次马来西亚有巴士发生意外,直升机应召到山谷协助拯救工作,当时的机师也是杨庆达。

  曾侄孙三兄弟:

  延续爱国爱乡情怀

  王兆松的嫡子孙全部都在国外落地生根,他们时常回家乡寻亲问祖。其曾侄孙继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国内的产业,也延续了曾叔公的爱国爱乡情怀。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胜沙建有王兆松楼,此楼五层高,1995年重修过,现租作服装批发行。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理、王录义、王录勇就住在这里。他们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经营商场、旅业、养殖业等。三兄弟很像他们的曾叔公,非常热心公益事业,除了捐资建校,还在文昌中学、南岛小学设立了王兆松奖学金。又在文昌家乡拉电、修路、架桥,竖路灯,并成立基金对路灯和道路进行维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乡捐建的教学楼中,好多已经有七八十个年头了,由于岁月的磨砺,这些楼舍已经破旧不堪,三兄弟商量着重修先辈遗产,代先辈造福家乡。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乡文昌清澜,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岛小学破旧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10多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学楼;会文镇冠南小学的兆松楼也旧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20万元重修旧楼。2003年,在文昌中学校庆95周年的纪念典礼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义捐出75万元,开工重

5. 海外华人的故事二百字

她是深具民族情怀的美籍华人,已80高龄的她还在为海外建立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而辛劳奔波。她就是现任美国“泛亚公司”董事长,北加州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美国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名副其实的女中豪杰、被美国媒体称为“钢铁的木兰花”的方李邦琴女士。
 
她也是美国著名的英文传媒大亨、方氏报业帝国掌门人。在她的公司旗下除了房地产、印刷业、贸易公司外,还主办了多个英文媒体:《亚洲人周刊>(《AsianWeek》)、《独立报》报系《Independent》等。
 
方李邦琴祖籍湖北汉川,1935年4月4日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随家人从祖国大陆到台湾,没想到,此去遥遥,与家乡一隔半世纪。   她毕业 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60年,她在台湾认识了留美新闻学硕士方大川,两人结婚后从台湾移民美国。   初到异邦,她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她育有三子,为了抚养他们长大,为了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一起辛劳打拼,吃了不少苦。特别是有段时间,丈夫卧病三年,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她的肩上。为着家用,她最多时甚至要打三份工。她独自一人,孑然无援,又要忙孩子们的吃喝,又要去医院给丈夫送饭,虽然心里很苦,却忙得连坐下来哭一场的时间都没有。只有到夜里安顿好孩子们睡觉,抽空给自己下碗面条填肚子时,眼泪才会情不自禁地掉在碗里,和面汤一起咽下。即使如此,流泪的时间也不能太久,因为放下筷子,她还得赶到一个印刷厂打夜班…… 
尽管如此,方李邦琴依然咬紧牙关,从来没有倒下。她对自己说:你可以弯着腰走,也可以趴着身子爬,但是绝对不能倒下;如果你一旦倒下,那就一辈子休想再站起来。她总是用这样的座右铭鼓励自己:“昨天已经过去,今天活着是准备明天怎么过。”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用抬头昂胸的骄傲步姿走路。   几年后,她的人生开始复苏,她的丈夫病愈, 靠坚强的毅力和斗志,他们办起了个小印刷厂。她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什么重活都干,从看账单开始学习英语,甚至自己把几百公斤重的滚筒纸推上印刷机……   方李邦琴和她的夫婿方大川,一直梦想有一份自己的报纸。他们认为,中文报纸能够聚拢华人、传播乡情,增强海外华人的民族感,自豪感。  
1979年8月,时机成熟了,他们决定扩大服务的对象,除华人之外,把韩国、越南、日本等所有在美的亚裔都包括进去,一份《亚洲人周刊》(《AsianWeek》)就这样在旧金山诞生了。并且很快成为所有主流亚裔声音的政要们,希望参考的资料。
 
“在美国做报纸等于在老虎口中抢块肉吃,”这一抉择使她变成一只勇猛的雄鹰,她因此被美国媒体称为“钢铁木兰花”。

方氏在美国报界不断壮大:1987年,买下报纸《独立报》(《Indenpentent》);一年以后,旧金山另一份英文报纸《进步报》因营运不济而倒闭,方氏救起衰落的《独立报》;1994年,方家收购《芝加哥论坛报》旗下的7家报纸,1998年将这些报纸整合为“独立报系”,成为全美发行量最大的非日报报系。
 
2000年3月17日,方李邦琴的盛名达到了顶峰。那一天,已有135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观察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个特大字号的通栏:“SOLD(被出售)!”而收购它的是美籍华人家族———以方李邦琴为董事长的方氏企业泛亚集团!这一天,她震动美国新闻界和主流社会。其时,距离她的丈夫去世已经8年。

方李邦琴这一壮举,令美国华人扬眉吐气,非常“解恨”。原来,一百多年前,《旧金山观察家报》的拥有者赫氏家族是当年排华的倡导者,把中国的移民潮称为“黄祸”。   “其实心里早就有一种冲动,有一天把它拿下来”。方李邦琴直言。在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时,是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心参加那场竞标角逐的。

为了表彰方李邦琴提高华人在美国地位的贡献,2000年9月8日,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向她颁发了“杰出华人奖”,并且宣布这一天为“方李邦琴日”。   如今,方李邦琴女士,不但在商界十分活跃,更在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在为华人争利益争地位中,不遗余力地奔走着。   2000年1月,方李女士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当年8月,她又出席了在欧洲召开的“全球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并在会上发言说:“我要为中国和平统一摇旗呐喊,两岸只有和平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振兴,21世纪是华人世纪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2010年中美政府签订“十万强计划” (StrongInitiative)双边协议,预计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方李邦琴女士是唯一一名参与该计划的华人企业家。   2008年5月,方李邦琴女士捐赠1600万元,用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大楼的建设,学校决定命名该大楼为“方李邦琴楼”。   对于抗战,方李邦琴有着切肤的痛苦记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投入全面抗战,从那时开始,年仅2岁的方李邦琴就一直待在西安,直到抗战胜利。   她记得,抗战时期最响亮口号之一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她记得,5岁那年,3个哥哥决意中断高中或大学学业,跑到西安城隍庙前广场志愿从军;她还记得,当时母亲拉着哥哥们,试图劝阻:“不要去、不要去……”  
后来,大哥殉难,另外两个哥哥,一位加入中国空军,荣获“飞虎队”奖章……“我自己亲历了抗日战争,还记得这场战争有多么的残酷。”她悲痛地说。
 
日军侵华期间,有3千万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但令人惊讶的是,迄今为止,除中国内地外,包括中国台湾和香港在内,世界上没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犹太人在二战中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60万,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67个纪念馆。而中国人被日本鬼子杀害了3千万,至今没有一个海外纪念馆,我感到心痛,”方李邦琴告诉记者。
 
2014年7月7日,即全国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方李邦琴宣布捐出自己在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唐人街一座将近1000平方米建筑,作为抗日战争纪念馆,拟定2015年9月开放,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
 
这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将是中国内陆以外世界上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它坐落在旧金山唐人街的黄金地段。这是一栋三层建筑,总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市场售价高于100万美元,为方李邦琴所有。方李邦琴说,自己将这栋建筑捐献出来,供首个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无偿使用。
 
在这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内容将包括中国人民抗战、海外侨胞支援国内抗战以及美国等反法西斯盟国对中国的支援等三部分。方李邦琴将抗战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1931年至1937年是第一个时期,为抗战前期;1937年至1940年是第二个时期,为中国艰苦抗战时期,即独立抗战时期;而1941年至1944年是第三个时期,此时中国开始有了美国等盟友的援助,为共同抗战时期;剩下的部分就是最后一个时期,标志着抗战最终胜利。
 
纪念馆还将展示一些图片、模型,甚至战争期间来往的信件等珍贵史料。方李邦琴设想,将一些著名的战役做成模型,如四行仓库保卫战、台儿庄之战,重点展示战争的悲壮和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海外抗战纪念馆还将设立一个声音保存室,让一些参加过抗战、并且还在世的人来口述历史,将他们的记忆保存下来,以此来记录民间每个家庭的抗战故事。
 
2014年12月初至中旬,方李邦琴回国停留了10多天。此次回国除了接受中国外交学院授予她“名誉教授”荣誉外,主要时间都花在搜集抗战纪念馆展览的历史资料。为了搜集史料,方李邦琴去了上海和长沙。在听说重庆有一家私人建的抗战纪念馆后,她又赶往重庆取经。
 
为建海外抗战纪念馆,方李邦琴近两年多次回国。她参观过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武汉的中山舰、山东的台儿庄纪念馆......无论中国各处,只要对她建立海外抗战纪念馆有帮助,她都会前往参观取经。
 
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将坐落在著名的旧金山中国城,这里有许多世界各地的游人。“如果游客能到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那怕参观几分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方李邦琴自信地说。
  “抗日战争快结束70周年了,但日本仍有人想否定侵略历史,建立海外抗战纪念馆,其旨宗就是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方李邦琴女士如是说。     
抗战老兵为纪念馆题词。

海外华人的故事二百字

6. 杰出华人故事

沈咏菡:致力于中智交流的管理专家


  2010年,智利独立200周年之际,当地媒体选出“百名杰出女性领导者”,鸿展集团执行总裁沈咏菡是其中唯一的东方面孔。沈咏菡祖籍湖北,出生于台湾,1984年随父母移民巴拉圭。后来因为在旅行中爱上智利,已在智利念大学的沈咏菡1992年说服父亲,全家移民智利。
  可是命运多舛,移民智利不到1年,父亲病故,生活重担压在母亲和6个兄弟姊妹身上。“当时生活压力很大,现实扑面而来,细细回想当时情景,似乎也来不及悲伤,只能硬着头皮把生活撑起来……”在圣地亚哥普罗维登西亚区舒适的办公楼里,回忆起往事的沈咏菡轻描淡写中透着无奈和哀伤。
  为了生计,20岁的沈咏菡组织兄弟姊妹学做豆腐面条,卖给当地华侨华人。1993年,沈咏菡决定中断大学学习,和朋友一同创业,先是电脑行业,后来又涉足旅行社,正是在旅游服务行业中,沈咏菡的语言优势和沟通组织能力得以发挥,为后来的鸿展集团打下基础。
  沈咏菡的商业哲学是“服务优先”加“完美主义”。旅行社成立之初,国内一个团组定了200张机票,那时还没有电子客票,为了节省时间、防止邮寄丢失,沈咏菡硬是背着一大包机票飞回国内,把机票送到客户手中。
  随着中智经贸关系发展,沈咏菡的业务也搭上顺风车。数十载风雨,成就了今天鸿展集团业务涵盖会展和大型活动、国际交流、顾问咨询、文化培训和语言翻译等五大领域,也赢得了智利商界、政界和文化界人士认可。目前,鸿展集团是唯一一家被智利国会图书馆聘为顾问的私人企业,同时也是直属总统府管理的智利国家形象基金会的顾问。2010年,鸿展集团成为政府指定的唯一华人企业,作为上海世博会智利馆官方赞助商。
  回顾过去,沈咏菡总想到父亲:“他不会因为学习好奖励我们,只是在我们遇到困难找到办法时奖励我们,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一直很自信。”在智利生活多年,沈咏菡最强的感受是,在异国他乡要入乡随俗,放弃偏见学会适应,作为华人要不卑不亢,自尊自爱,这样才能得到别人尊重。

7. 有没有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

1、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在丛林探险。结果全被吃人部落抓去了。
可部落酋长说:"我今天心情好,不吃你们,但你们都得挨一百板子,但在挨板子前你们可以有一个愿望实现。”

先挨板子的是美国人。他说:"挨板子前,先给我屁股垫上1个坐垫。”垫罢,板子雨点般落下;先前70板还凑合,30板之后坐垫被打烂,然后就是板板见血……打完,美国老摸着屁股走了。

日本人见状后,要求10个床垫。1、2、3…100打完,日本人起身,拍拍屁股,没事;然后张着臭嘴对自己的模仿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吹嘘一番,并想坐一边看中国人的好戏。
中国人慢慢趴下,悠哉悠哉地说:"来,把日本人给我垫上。”



2、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还有一个中国人走在大沙漠中,走着走着看到一个阿拉丁神灯,擦了擦神灯飘出来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灯神,我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三个愿望!

美国人第一个抢着说:我第一个愿望是要很多的钱。灯神说:这个简单,满足你!说说第二个愿望吧。美国人说:我还要很多的钱。灯神满足他的愿望后,美国人又说了他的第三个愿望:把我弄回家。灯神说:没问题。于是美国人带着很多的钱回了美国。

灯神又问日本人,日本人说:我要美女!灯神给了他美女。日本人又说:我还要美女!灯神也满足了他,给了他美女。日本人最后说到:把我送回日本。

灯神把日本人送回国后问中国人要什么。中国人说:先来瓶二锅头吧。灯神给了他。问他第二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再来一瓶二锅头!灯神问他第三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我挺想日本人和美国人的,你把他们都弄回来吧。

3、在大战期间一架运输机上载了5位乘客,分别是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和 一个中国小学生,及一个牧师。当飞机正接近战区时,飞机好死不死的被流弹打爆了引擎,机长宣布弃机后就先跳伞逃跑,这时飞机上的降落伞只剩4个,美国人不慌不忙的说;为了美国人民我要活下去。
说完抱著伞就跳了,英国人匆匆忙忙的说:为了大不列颠我要活下去,说完也抱著伞跳了,日本人手忙脚乱的说:为了大日本帝国我要活下去,说完也跳了。
这时中国小学生冷静地说:牧师先生,这儿还有两个降落伞,我们快走吧!牧师就问:不是应该只有一个吗。中国小学生就说:不是啦!刚刚那个日本人拿去的是我的书包啦。
4、在一艘轮船遇难之后,有3个人幸运的被海水冲到一个孤岛上边,其中有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还有一个日本人 。

当他们从昏迷中醒来之后,发现在一个食人族的部落里面,酋长看到他们之后说,你们有两条路选择,一条是死,第二条就是弹你们蛋蛋,中国人一想,弹蛋蛋虽然疼,但比死了好,于是就要弹蛋蛋,酋长派人弹了1下。

美国人看到了,也选择了弹蛋蛋,酋长看他长的丑,于是下令弹了他1000下。轮到小日本了,他说,我们日本有武士道精神,不能叫你们侮辱,我选择死!!!于是酋长就下令了:给弹小日本蛋蛋,直到弹死!!!

5、美国人和日本人气呼呼的跟着中国人继续跋涉,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阿拉丁神灯,擦了擦神灯又飘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那个灯神的徒弟的徒弟,我只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一个愿望。
美国人急忙抢着说:我再也不想见到那个中国人了。灯神说:好的。然后转头问日本人:你的呢?日本人急忙说:我也不想见到那个中国人了。灯神说:好的。然后转头问中国人:你的呢?中国人说:他们说的都不算。

有没有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

8. 华人在外国创业故事

 华人在外国创业故事
                          美国华人网上卖鞋的创业故事 
    
          大学就开始做生意 
         年仅32岁的谢家华是Zappos.com的创立者之一,也是这家网络营销巨头的行政总裁。他的父亲谢传刚和母亲李小林都来自中国台湾。父母早年从台湾辗转到美国定居,后来在伊利诺伊州生下谢家华,家华是三兄弟中的老大。据父亲介绍,家华从小就思维敏捷而且很独立。
         谢家华的童年可谓顺风顺水。他从小在旧金山长大,后考进哈佛大学主修计算机,19岁就拿到毕业证。哈佛期间,家华不仅获得电脑大赛冠军,业余时间还租了一间寝室开比萨店,尽管店里生意一般,却积累了第一本生意经。
         21岁那年,家华放弃读博机会,与室友圣杰·马丹一起进入一家公司当程序员。此事令朋友非常不解,但谢家华认为,自己有一种独到眼光。
         的确,没多久,家华和马丹就开创了网络广告公司LinkExchange。这家公司仅用两年时间就发展成有200名员工的大公司。1998年,LinkExchange以2.65亿美元的身价卖给微软。从中,谢家华挖到了第一桶金。
          卖鞋之初差点破产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家华结识了一个比自己更年轻的尼克·斯威姆。斯威姆提出一个其他者从来没有想到的主意:网上卖鞋。斯威姆说,鞋类零售有400亿美元的市场,其中5%,也就是20亿美元的市场是通过看订购目录邮寄的。那一刻,谢家华一下子被“点化”了。
         于是,谢家华往斯威姆的网上售鞋公司ShoeSite也就是Zappos的前身先后注入100万美元。6个月后,两人开始一起经营Zappos。但Zappos当时基本卖不出什么东西。两人只用一天时间讨论如何做品牌,最后敲定以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发展方向。“那时我们每天都想着可能破产,直到我们从富国银行里借到600万美元的最高借贷额。”
         谁也想不到,一个网上售鞋帝国就此诞生。2000年,Zappos的业绩达到160万美元;2001年为860万美元;以后年年成倍数增加,很快突破了3000万、8000万、1亿。如今,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调查,在30亿美元的网上卖鞋市场中,pos占到1/5,去年业绩突破6亿美元,客户400万。
          靠免费退货杀出重围 
         谢家华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愿意把钱花在打广告上,我更喜欢把它花在改善顾客服务上。”Zappos奉行“鞋合适即穿,不合适便换”的宗旨,尽管它不是第一家提供免费退货服务的网上商店,但谢家华令这项服务成为Zappos杀出重围的法宝:只需一晚,货物便可送到客人手中;若不满意,可享有免费退货。为此,仅去年Zappos的运输费就花了1亿美元。而事实上,Zappos只有去年转亏为盈。
         谢家华表示,这是一个“留住长期客户的策略”。统计显示,60%的Zappos顾客是回头客,还有25%的客人是朋友或家人介绍的。
          每月给自己买双鞋 
         2004年1月,愈发扩大的Zappos决定搬到拉斯韦加斯。“我和斯威姆吃午餐的时候开始谈,吃完就拍板了。”谢家华轻松地表示。事实上,谢家华和斯威姆往往一个钟头或一天的工夫,就做出重大决定。
         客户服务是谢家华一贯追求的理念。毕竟,服务品质才是Zappos的立足之本。
         Zappos现在还增加了皮包、手套、墨镜等用品,因为他相信网络行销还有更大的空间。仅鞋子这个领域,他就有信心占领美国1/10的市场。生意之外,他也不会亏待自己。他每月都会给自己买双新鞋,也算是对Zappos的一点贡献了。
          华人海外创业:低调坚韧务实的成功基因 
         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发现,全球华商财富绝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东南亚和港台地区,但中国内地富豪的崛起和发达国家华人高科技企业的兴起,正在改变全球华商财富的地域和行业分布格局。
          善于抓住商机 
         国务院侨办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约有4500万海外华侨华人。从上世纪80年代早中期,第一代中国内地留学生走出国门开始,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职业分布与职位层次上,华人都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与成就,其中不乏优秀的创业者。
         这些受过最好教育的中国人创立企业的领域与方式,和早年的海外华商已有了质上的飞跃与区别,他们显然比当年的'创业者更具有知识性,更有前 瞻 性,当然也不乏第一代创业者的特征,低调和务实。
         参与《蓝皮书》华商部分写作的华侨大学经济学系饶志民教授告诉记者,在开办企业时,这些新一代创业者往往已经发明高质量的产品或新式服务,或者对自己将提供的传统产品与服务有确切的知识,并且有对市场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他们在扎入其商业体系业已相对完善与成熟的社会后,经过头几年的“文化冲击”后抓住了机会,找到、掌握了在当地创建商业的切入点与路径。
         比如,朱家良(James Chu)1987年到美国时,一文不名,但他后来创立的品牌View Sonic是美国显示器最大的独立品牌,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孙大卫(David Sun)、杜纪川(John Tu)创立的Kingston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6亿美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网络新经济时代,从香港移民王嘉廉(Charles Wang)创办CA(Computer Association),到陈丕宏的宏道公司(Broad Vision),进而到杨致远创办雅虎(Yahoo.com)成为网络经济的标志,这一段段华裔在科技界的传奇故事就更为人所熟知。
         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王安电脑创办人王安曾说:“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是通情达理。所谓通情,就是通晓美国国情和世界计算机行业的行情,达理则是明察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在多重困难中的坚韧 
         海外的华人创业者被德鲁克认为是新兴的超级经济力量。创业不易,异乡创业更难,因为创业需要不少的社会资源,海外华人创业者艰辛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很难能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创办了Future Labs和WebEx的朱敏刚到美国时就住在校外,即便打工也寻找能与美国人更多接触的工作,为更多了解美国文化和思维。
         创业者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如何获取创业和维持企业的继续生存资金。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庄国土告诉记者,在早期缺乏现代银行与大型信贷组织支持的情况下,华人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等关系网来获取支持。不过美国硅谷著名华人创办的专业社团华源科技协会,也在为硅谷创业公司提供与风险投资人、成功创业家接触和交流的平台,这无疑增加了海外华人在困境中的创业机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