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啊?

2024-05-19 09:59

1. 谁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啊?

  政治经济学黑体字
  第一章
  1. 劳动:劳动力的支出。
  2. 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 劳动资料: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 生产过程: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
  6. 生产力标志着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
  8. 当人们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 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 物的有用性是物的使用价值。
  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4.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
  6. 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
  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10.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11.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12. 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13. 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14.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16.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
  17.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1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上价格价值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20. 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称为市场调节。它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商品经济的表现。
  21. 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的经济。
  22.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产业部门,所以称为第一产业。
  23. 工业是第二产业。
  24. 服务性产业统称为第三产业。
  25. 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实物形式存在,纯粹的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
  26. 创新的精神产品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

  第三章
  1.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5.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6. 把剩余价值看做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得剩余劳动。
  7. 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 不必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9.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10.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1.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2.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
  13. 计时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以一定时间来做计算单位。
  14. 计件工资: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
  15. 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

  第四章
  1. 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是资本的循环。
  2. 资本的循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叫做资本周转。
  3.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4.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
  6.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
  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
  3.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利润称为超额利润。
  4.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资本总额的比率。
  5.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即平均利润。
  6. 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叫做生产价格。
  7.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是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8. 利息是凭借货币所有权对企业利润的分割。
  9.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金融资本。
  10. 资本主义的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1.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是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12. 由于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13.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勒索到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14.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15. 土地价格等于“资本化的地租”。

  第六章
  1.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 资本累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 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累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
  5.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6.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大。
  7. 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8.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9. 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10.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1.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简答题总结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B.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吗?
  判断: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
  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
  制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3.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只有支付了价值才能得到使用价值。
  4.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作用在于使两种价值相等的商品能够相互交换,由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货币不会在流通中改变价值。
  货币作为资本,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确定的劳动日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以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必要劳动时间中工人的劳动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因此,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或者说相对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看,必须提高必要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就会使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使必要劳动减少,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例关系改变,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VS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要以工作日已经延长到必要劳动以上为前提,并以此为起点,变革劳动的技术过程和劳动组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才能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
  7. 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实现价值增殖。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不能使商品价值增殖。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能创造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 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关系:
  其一,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唯此,才能使资本不断地依次更替。
  其二,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必须顺利地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否则,循环就会发生中断。
  其三,产业资本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互为条件。没有并存性,不会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也就不能在循环中保持并存性。
  9. 为什么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在同一工业部门或同一工种中,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往往是同时并存的,这说明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
  ——计件工资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不论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度已时间为基础。所不同的是计时工资劳动由劳动的时间来计量,计件工资则由一定时间内劳动所凝结成的产品的数量来计量
  1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能成
  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为生。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进行买卖的过程,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
  11. 剩余劳动率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率升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要劳动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劳动率表现为两个价值的比率, 即:剩余价值/必需生活资料价值
  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
  12. 利润率VS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利润率=m/(c+v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m’= m/v,剩余价值率体现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13.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变化: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显然: 资本运动涉及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4.生产资本循环相对于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
  ——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且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
  ——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
  ——生产资本的循环避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它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又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15.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从对象看,资本循环主要是用货币资本来表现,而资本周转主要用生产资本来表现。
  ——从内容看,资本循环重点在于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的资本的形态变化。而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以及如何加快周转速度。
  ——从资本量看,资本循环研究一笔预付资本怎样投资和收回,只研究一次运动中的资本量,而资本周转是研究单个资本企业的总预付资本量的运动。
  1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产生于生产资本的不同周转,周转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固定资本周转一次,而流动资本可周转多次。
  ——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收回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收回期限较短。
  ——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而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态上更新。
  17. 注意区别两组概念: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形成(或者剥削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来区分的,其中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区分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首要的就是生产资本的组成,也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配合关系。
  18. 年剩余价值率(M’)与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
  年剩余价值率是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则是一个生产过程获取的剩余价值与同期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别: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但如果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年剩余价值率也会出现不一致。
  两者在成因上的差别:预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差别。
  19.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两者本来是同一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都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价值。但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之后,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
  20.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原因
  利润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因为: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采取了成本价格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好像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因此,生于价值也好像是由资本产生的。
  2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关系:
  马克思:“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原因是,资本家唯一而且首先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从理论上分析,是先有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然后再按利润率取得利润。
  22.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
  ——剩余价值率。其他条件既定,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正相关。
  ——资本有机构成。可变资本占比越大,剩余价值就越多,利润率越高。
  ——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
  23.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发生了偏离,进而使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成本价格发生了偏离。但是,只要从全社会总和的角度来考察,就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总量相等,成本价格总和和生产要素价值总和相等。因而,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可见,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24. 生息资本
  生息资本:也称为借贷资本,是基于资本运行过程中正常组成部分对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而形成的。因此,生息资本或借贷资本是指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生息资本的形成,是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结果,这种经济关系是以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意志行为表现出来的,表现为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对立。
  生息资本的基本特征:生息资本是和一般商品资本不同的特殊资本,即所有权资本。在普通商品买卖中,让渡的是商品所有权,发生的是等价交换;但在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贷出方向借入方让渡的是货币资本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到期需要连本带息收回。
  25. 两种级差地租的区别和联系: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等量资本投在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但前者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土地上有不等生产率的结果,后者则是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形成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的一种转化形式,而且这种超额利润形成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但是,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形式却表现出差异。在级差地租Ⅰ情况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级差地租Ⅱ情况下,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不同的结果,事先很难确定。因此,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被限制在狭小且不稳定的界限内。
  26.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
  ——本质相同:都是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实质都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形成不同:绝对地租是由于农业资本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大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并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转化为地租的;而级差地租是由于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使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产生差额,并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而形成的。
  ——两者均与土地所有权有关,在绝对地租场合是土地私有权直接产生地租。但在级差地租场合,土地私有权不直接产生地租,而是把超额利润从农业资本家手里转到土地所有者手里的原因。
  ——范围有差别,绝对地租是任何等级的土地都要支付的,而级差地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支付的。一般来说,最坏的土地不交级差地租,严格说来最坏土地不支付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还是要支付的。
  比较项目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形成原因    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量   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条件  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   农业比工业的有机构成更低
  取得原因                 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最终源泉                  剩余价值

  27. 为什么说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来的规模再重复进行,因此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原有规模的再生产,但不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更大规模生产。
  ——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从而可以添购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这样在此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更大规模上生产。

谁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啊?

2.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易错知识         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注意: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二、投资的选择
         (1)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政府债券)
         (4)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三、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动成果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按劳动要素分配)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注意: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四、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注意:是小于)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注意: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注意:关键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注意: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这里的消费是指健康的合理的消费。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1)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怎么样: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知识总结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3.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
(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
(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2、生产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3、生产力: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4. 求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

此书出的试题比较偏,书上的内容有些需要加以概括,以下是一本书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第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范围的经济学,我国现在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学。
(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界中叶产生,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后又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因格斯创立闻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节 政经济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经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产生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人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四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要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作用。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
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生产要素的内容。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
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考察社会生产力必须衡量生产力的状况,即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还需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四)分工与协作
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性质和旧社会分工。简单协作与复杂协作。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生产关系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第四节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背诵钱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人类社会经历的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
第五节 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四)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一)生产向再生产
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
(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酅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
(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在社会化生产的国民经济整体中,存在着复杂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制约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比例关系。
(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容和类。狭义的和广义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增长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经济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特点是质量的变化。
(二)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衡量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指标。
(三)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经济增长速度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第一节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自经自足的劳动联系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形式的特点。
(三)产品交换经济
产品交 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表式。产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
第二节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交换产品的必要
(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第三节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第四节 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
(一)商品价值的形式
形成商品价值的因素。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所构成。
(二)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创造商品新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创造价会下的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工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五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商品和价值都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 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这个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第六节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商品价格。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第七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的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过程。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途径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本质。
(二)资本的本质(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四)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工作日长度的确定。
(二)树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额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原因。
(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五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件工资。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
第六节 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特点,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在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
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听形式。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袝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实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日益尖锐化。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顺序经历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必顺具备两个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万死一生中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必须不断运动。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
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关系。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资本转转速度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智囊产。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损耗和折旧。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资本周转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年剩余价经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扩在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能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是一条客观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形成和影响。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 利润。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具有重大革命意义。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条件。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具有重要作用。
(二)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来源和形成的具体途径。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获得补偿。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的扣除面获得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商业资本家通过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
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
(二)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本质,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率的决定。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存在两种趋势的原因。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并存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种趋势始终并存,交替占优势。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垄断资产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
第三节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
(一)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历史的必然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曲折历史过程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并存局面,使它们之间即存在矛盾与斗争,又要彼此和平共处。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 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途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二)我国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和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科学性和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剥削必须消灭私有建立公有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私有制经济和剥削。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第十三章 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具有必然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基础。
(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五)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第二节 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一)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而且应当适当分离。
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万分和集体万分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 相同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三节 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必要性。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四节 非公有制经济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三)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四)外资独营经济
外资独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五)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三资企业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原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二)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高低过分悬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生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有其特点。
(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货币工资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庭承包分配方式。我国的工资制改革。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这种分配结构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的原因和意义。
(三)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除按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5.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

      在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一再演变,目前经济和政治的整合研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潮流。那么你知道政治经济学都有哪些重点知识吗?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
         (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1)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2)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3)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4)结论①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及其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表现)①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③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基本特征)。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形式。
         3.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持有股票的人)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它是由持有公司股票的成员组成;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或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股票和股票价格(1)企业: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2)股东: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3)居民:投资,是为了获得收入→股息或红利;(4)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息率。
         5.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的作用: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和竞争主体,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2)股份制本身不具备制度属性,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的支柱。(注意: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①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②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④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重大的政治问题)。
         (2)目标和措施:①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③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科技: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单纯依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扩大规模,增加人员、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外延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在外部规模不扩大,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进机器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也叫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②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4)实行兼并和破产,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①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价值规律的作用)。②企业兼并和破产只是手段,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③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再就业工程
         8.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1)作用: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2)表现: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名牌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谁的产品好,谁的质量高,谁的牌子过得硬,谁就有竞争力,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竞争力强。名牌产品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需要名牌,民族振兴需要名牌,国民消费需要名牌,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因此,企业产品开发要以创名牌为主导。
         9.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1)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②方法: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③意义: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2)不正当竞争:①含义: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②方式: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形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手段牟取高额的利润。③危害: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的划分:我国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较脆弱,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相对滞后。表现:首先,我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最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新的提法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①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③增加农业投入。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工业的主导作用
         (1)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要着重发展建筑业、机械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性:第三产业的普遍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2)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①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优化产业结构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这是劳动者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最重要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技能的意义: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从劳动者个人角度讲,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提倡遵守道德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讲,其重要意义在于: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其次,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7.劳动合同制度
         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8.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原则和作用:
         (1)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2)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既要有利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4)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

6. 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
一、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
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
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
二、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
(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商品和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二)资本主义部分
3.剩余价值的生产
(1)货币转化为资本。
(2)剩余价值的生产。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
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
(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
(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
(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部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
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
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约60%。
四、推荐教材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7. 政治经济学

其实我们春秋时期的 赵国国君早就用上了 他当时下了一道命令 要求赵国的大臣 必须穿丝制品的衣服 而且要求赵国的农民 不许重伤养蚕 只准种粮食 搞个丝绸的价格是越来越贵 于是邻近的鲁国梁国 这些国家 有大量的重伤养蚕 经济效益肯定是很好的 但

政治经济学

8. 政治经济学

其实我们春秋时期的 赵国国君早就用上了 他当时下了一道命令 要求赵国的大臣 必须穿丝制品的衣服 而且要求赵国的农民 不许重伤养蚕 只准种粮食 搞个丝绸的价格是越来越贵 于是邻近的鲁国梁国 这些国家 有大量的重伤养蚕 经济效益肯定是很好的 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