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2024-05-18 14:49

1.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2     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字词的落实,朗读的提升,还有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字词方面,应该说还是挺扎实的,落实的也比较到位;教学设计方面,创设一个悬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还是比较有实效性的。但就从这堂课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评价,包括师对生、生对生的评价。比如教师在检查学生朗读的时候,指名分自然段来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读的好一些,有些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就像读第二段的那位学生,读的时候一字一字顿开,且有拖音现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学都在取笑他的朗读。但是实际上,这个孩子在读的过程当中,虽然是一字一顿,可他的字音都读的非常准,假如此时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自己来做评价,鼓励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读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这一段读好,老师发现,虽然他有些字读的中断了,但是他每个字音都读的非常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相信教师这样的引导也能为其他学生启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老把眼睛盯着别人的短处,尽挑缺点,而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别人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教师始终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们检查读文的目的不是随意找几个人把每个自然段读一遍下来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读正确、读熟练,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该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着读第二句,而是应该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让学生再练着去读一读。因为是第一课时,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练习时间。比如难读的这一段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了之后教师再请几个孩子读,或者就刚才的这个孩子再读一读,也可以我读一句你读一句的大家一起练着读一读等等。只要能让这个孩子的朗读有个很明显的提高,从不会读,通过教师的启发,会读了,读好了,这就是我们教学的精彩之处。
     二、朗读,尤其是指导朗读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中,教师小黑板出示带拼音词语:(长满了??挂了??一些??盯着??邻居??治一治??葫芦藤??哇??自言自语)其他简单的词语孩子们读的都挺不错,但其中“葫芦藤”这个词语比较难读,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芦藤”读成了“葫芦——藤”,一点也不连贯。我通过课件展示葫芦藤,并且代入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中再去读一读,这样就一定可以把这个词语读正确,读熟了,也就把后来学生在读文时遇到的困难提前解决了。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词不离句”,再比如词语“自言自语”,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着”,读出“自言自语”,像这样不是孤立的去学习词语,而是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去读,先把带这个词语的句子读通了,再去读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读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并不是词读好了,一个句子就能读的好的,还需要连在一起多读,多练。再比如这堂课的整个设计中,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两幅图,自己发现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找到描写这两幅图的句子读一读。首尾对比,造成悬念。再让学生去研究课文,结合课文,让他们去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朗读的策略显得有些单调,不够丰富。本课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抓住一些中点词语,让学生自己把他读出来,让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时候对于低年纪的学生,教师可以更明确些,比如在学习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时,教师可以直接读成“葫芦藤上长了绿叶,开出了小花”,这时,肯定会有学生指正老师读错了,于是师生共同探讨老师哪里读的和课文中不一样呢?细长的,把葫芦藤的样子读出来了,长满了绿叶,写出了整个葫芦藤满满的都是绿叶,多漂亮多美啊!
     绿叶的葫芦叶中还点缀着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这样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圈一圈,画与画,并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或者,教师故意把这句话错读漏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你们把哪个词语圈出来,再把这个词语去掉来读读这个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去说。这是朗读教学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不仅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还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语言来渲染,如:“细长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丽啊!看,这时,种葫芦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再如句子“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句子的语言现象。文中连用了两个“快长啊快长啊”和“我的小葫芦”,这里就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语气,文中为什么连用两个快长,快长啊?他当时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学生一定会说“他着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芦快快长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芦怎么样?学生马上就会接“巴不得马上长大,马上吃掉他的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是啊,简直迫不及待,简直都等不及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这样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读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任务语言及人物当时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学生发现了的,我们就要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发现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充分的感悟体会,真正使朗读得到提升,使朗读到位。再者,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比如该夸张的地方就应该夸张,“快长啊快长啊”这一句,教师就应该用范读去体现,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芦能够快长,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来,就看到小葫芦长的象大南瓜一样,恨不得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所以,在朗读上,教师还应该更下工夫,不仅注重朗读,也注重策略,使朗读指导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3     我10月25日在147班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一课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在教学“哇”字是我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把形近的“挂、桂、娃、洼”进行比较记忆,用动作理解“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重视记字方法的渗透,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训练。
      2、课文教学 
     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比如教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再通过反复的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课时)
     当然,“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本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公开课,怕教学部完整,为了完整预定的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较少,比如朗读课文,应该多叫平时朗读不怎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多让他们锻炼,当场训练,当场指导,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4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要到葫芦了吗?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通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几点思考: 
     1、教师的提问欠精。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5     昨天是学校教学开放日,来了好多家长和外校的老师,我准备的课是《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一、满意之处 
     1、准备比较充分。
     2、课堂生成比较精彩。我努力做到了孩子们会的我不说,我只给孩子们补充和适当点拨。突出了重点,将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区别及朗读方式交给了大家,孩子们激情澎湃。
     3、多角度学习这篇课文。不但练说了主要内容,还从低年角度着想,降低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再连起来说大意,水到渠成。扩展了一篇文章《啄木鸟与大树》,让孩子们更加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并且结合我“十二五”科研内容的训练,扩展阅读,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4、学生能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积极发言。
     5、德育多角度。教学本课我从事物联系、学科学、听人好言相劝等方面引导孩子们总结道理,很顺畅,收获多。并且让孩子们学会查资料的方法,从而也告诉了家长怎样指导孩子查资料。
      二、不足之处 
     1、毕竟是刚上二年级,小组学习搞了不久,还没有大规模的积极发言,学习过程中有溜号的现象,也有在一起学了,却说不出来感受的同学。小组汇报时,最好再有一组来汇报就好了。似乎有点少。不过很真实,我感觉还不错。
     2、读的训练时,一着急,感觉还是单独读的人少了,集体读的时间多,应该改成多叫单人,那样适合个体提高,有序不乱。
     3、当时在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进行一下书写练习就好了,因为课后册子上有许多同学会变换,却忘了加标点符号。这个内容应该深入练习,落实到笔上。
      三、努力方向 
     1、小组合作学习更实效,汇报时语言更激烈。
     2、培养孩子积累成语、名言,多读书。
     3、课前的鼓励和热身要激发热情。
     4、注重课上的读,努力提问更多的孩子读,读出感情。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6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习:学习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习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习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2.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写的生字比较有规律,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要写的子进行仔细观察。比如:观察生字的结构。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挂、哇;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进行练写、评议。
     同时,还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逐步品味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到学生,“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到(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
     改进之处,教学评价还要继续到位,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不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引导学生。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3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
     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4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5     我请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想一想,你读了本课知道了什么。没有想到,学生的语言虽然不太规范,可是还是有人能说得出来,只关心葫芦不关心叶子是不对的。可是原因呢,却不好说,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呀。只是明白,但说不来道理。这已经不错了。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的感想。学生说得也不错。
     在朗读指导时,还是注重训练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感知。原来在读的时候,虽然也教给他们方法,可是学了一个文章之后,才知道符号的作用,和具体的指导方法。常说的一课一得,我想不仅学生一课一得就可以,教师也是一课一得才行。像这样的课,训练朗读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对学生培养的效果来看,更实际,更深远。远强于博而不精。在指导的时候,注意让学生用这些标点说一说平时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语气。可能这就是打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吧。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6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准备的一堂公开课,在师傅吴老师和我的反复打磨中较成功的完成了,通过这一次的反复修改教案和试教,让我对教学,教好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本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寓言故事,从语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引导学生明白了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始终到课结束了我也没有捅破这张纸,所以整体来说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还是不够的。但是,本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对于这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我还是把我得很好的,通过反复的读、语气的指导以及变换句式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句子。
      2、认真备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说 
     为了这篇课文能达到更好的水平,我总共试了三次,每一次吴老师都会告诉我,让我少说话,多倾听学生的,可是我总是怕学生打不上来,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当学生出现危机时,我便赶紧“搭救”,后来我发现确实是我走入了误区,我只是一味的去走过场,完成教学进度,却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不用说,不想说,其实都是因为教师引导得不够,通过两次试教,我慢慢地学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领会语气,自己感悟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真的很棒,适当的激励更是让学生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角。
      3、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写小葫芦可爱的样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种葫芦的人说“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点,学生要读出种葫芦人的喜爱与急切的感情,那么当再出现那一副葫芦坏了的图片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心痛了。
     总之,只要把握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相信不管那篇课文都是可行的。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8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9     《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3. 二年级上册语文《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若干葫芦贴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 lu (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出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边读边想,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谁?  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自由认读)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  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师: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  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课件:挂)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配乐朗读)  4、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看一次?生: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生再读。  5、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小葫芦会说什么?  7、你还想怎样表达你对小葫芦的喜爱?  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课件:小葫芦变黄,落了)你有什么感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有什么问题?(课件:)  板书:葫芦图|?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四)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想象拓展。   1、“小糊涂”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不糊涂了。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坐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联系  葫芦图----------------------------------- 葫芦叶图    《我要的是葫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二年级上册语文《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与反思

4.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2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准备的一堂公开课,在师傅吴老师和我的反复打磨中较成功的完成了,通过这一次的反复修改教案和试教,让我对教学,教好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本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寓言故事,从语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引导学生明白了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始终到课结束了我也没有捅破这张纸,所以整体来说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还是不够的。但是,本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对于这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我还是把我得很好的,通过反复的读、语气的指导以及变换句式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句子。
      2、认真备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说 
     为了这篇课文能达到更好的水平,我总共试了三次,每一次吴老师都会告诉我,让我少说话,多倾听学生的,可是我总是怕学生打不上来,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当学生出现危机时,我便赶紧“搭救”,后来我发现确实是我走入了误区,我只是一味的去走过场,完成教学进度,却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不用说,不想说,其实都是因为教师引导得不够,通过两次试教,我慢慢地学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领会语气,自己感悟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真的很棒,适当的激励更是让学生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角。
      3、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写小葫芦可爱的样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种葫芦的人说“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点,学生要读出种葫芦人的喜爱与急切的感情,那么当再出现那一副葫芦坏了的图片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心痛了。
     总之,只要把握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相信不管那篇课文都是可行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4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习:学习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习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习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5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一、抓关键词,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以读品文,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三、依托文本,启发想象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几个情景: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这样的句式来说。最后,设计了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第二年春天,那个年轻人又种了一棵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都能有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6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没有提前做好课件,临时看好后下载的课件,对课件不熟悉,导致课堂内容把握很混乱,跳跃性很大。
     对于反问句改陈述句,我只能让学生带入语境去读,去体会,对于“否定词”“反问语气词”,我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并没有细细地去讲,这的确有些难。
     在讲种葫芦的人说的两句话时,我没有把握住课文内容,顺序混乱了。文章先讲的是: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然后是他和邻居的对话: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应该抓住这两句话,先讲反问句改陈述句,接着读句子;再问,你认为他想得对不对,谈谈你对这个人的看法,老师引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最后,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此环节结束后,引出这个人种的葫芦都落了的原因,再读这几个句子。最后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个人种葫芦失败的原因。

5.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其一,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其二,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其三,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由此课我得出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4      1、 理解教材: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2、确定好教学思路。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4、环节设计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5、过渡语精心设计。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7、课上教师要真情流露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反思

6.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3     在《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设计中,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自读第一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线划出来,并美美地多读几遍。学生们都认真地读着,并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中的许多个很美的词语。从“细长的葫芦藤”我们可以知道葫芦是又细又长的,从“长满”可以看出绿叶长得很多很密,由“雪白”会想到像雪一样白。孩子们有话说,他们自己能读得懂。在课上时,我处理“雪白”时有点疏忽,应该可以再引导一下,像“雪白”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火红”就是像火一样红,也可以再问问孩子们能不能再想几个这样的词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白白错失了这样的教学点。
     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自言自语”“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教师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又产生了好多问题。在引导两个重点句子的时候,我居然一紧张就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着读的环节给忘了,这真是上课的大忌啊。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我更大胆地教学,更仔细地准备,冷静而大方地处理。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4     《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7.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范文

 一、 紧扣课题,感悟主题。   1、 谜语导入:小小脑袋肚子鼓,能做乐器能装酒。远看就像大灯泡,走进从来点不着。  2、 出示葫芦图片,认读葫芦,强调芦读音。师生一起板书葫芦二字。  3、 你见过挂在藤上的葫芦吗?请一位同学指一指葫芦藤在哪里?认读葫芦藤 ,怎么才能记住这三个字?  4、 葫芦都能用来做什么?乐器 工艺品,装水 装酒等,难怪有一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把课题补充完整。生读课题。   二、 变序阅读,读出质疑。   1、 这个人最终得到葫芦了吗?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故事。  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段的序号。  2、 读了故事,请你看看文中的两幅插图,你发现哪些不同?师小结:刚开始,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美滋滋地想“我要的是葫芦”,后来却让人遗憾,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起走进故事,寻找答案。  3、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描写第一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你找到的是第几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用铅笔划出。  ( )的小葫芦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来夸一夸它们吧。  ( )葫芦藤 ( )叶子 ( )小花  4、 种葫芦的人看到这棵葫芦是什么心情?读出高兴的心情吧。 学生读第一段。  5、 难怪那个人越看越喜欢,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可是,你们瞧,没过几天,葫芦变成什么样了?  6、 看到这样的情景,什么心情?  生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三、 感悟语气,训练语言。   1、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的葫芦满心欢喜,有一天,他看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意思是什么?  比较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学生练习朗读。  2、 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句子: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4、一位邻居看见了,对他说——  出示句子: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能不能用邻居说一句话。  做动作来体会“盯”。  学生读句子。  5、 当热心的邻居劝说时,种葫芦的人却奇怪的说---------  出示句子: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学生体会语气和意思。  比较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6 、 请两位同学扮演邻居和种葫芦的人分角色朗读。   四、知事明理,续编故事。   1、 故事读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  板书 绿叶 葫芦 相互联系  2、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的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3、故事还可以继续,我们接着编。到了第二年春天,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和去年一样好——————————————————————————。   五、 指导写字,写好竖心旁的字。   1、出示 怪和慢,生观察字形。  2、提醒竖心旁笔顺和两个点的位置。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评价。   六、作业布置。学生练写带有竖心旁的字。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案范文

8.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生答)
     (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 (课件:葫芦不高兴)
     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它叫——葫芦hu lu (生答)
     (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边读边想、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生:"我"是谁
     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 那不要的是什么
     生:那要到葫芦了吗 ……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hu lu teng xie zhi
     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
     ya ding sai lin
     蚜虫盯着比赛邻居
     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
     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喜欢吗 你特别喜欢哪一句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
     生:再读。师: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
     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课件:挂)
     3、来、我们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配乐朗读)
     4、比我们更喜爱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你从哪句体会到 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看一次 生:看几次。
     师:对、强调看几次。生再读。
     5、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小葫芦会说什么
     生:我心想:小葫芦快长吧、……
     生:我对小葫芦说:"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
     7、你还想怎样表达你对小葫芦的喜爱
     生:我想每天都去看小葫芦。
     生:我真想为小葫芦唱歌。……
     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可是……告诉你们一个不幸的消息:那些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课件:小葫芦变黄、落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可惜呀!
     生:我心里很难受。
     2、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有什么问题 (课件:)
     板书:葫芦图|
     2、孩子们、不光是我们关心这个问题、有一个"葫芦剧团"听到这个消息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你看、剧团寄来了一封信。(课件出示
     招聘启示
     为了解开"葫芦落掉"之谜、我们决定表演课本剧《我要的是葫芦》。招聘演员两名:"小糊涂"——种葫芦的人;"小机灵"——邻居。谁愿意
     招聘要求:
     1、会读:认真读读课本2、3自然段、用"——"勾出"小糊涂"所想所说的句子;用"~"勾出"小机灵"所说的话、好好读一读。
     2、会说:同桌分角色认真练习"小糊涂"和"小机灵"的对话。一边读一边想象和体会。
     3、会演:分角色表演、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注意说话的语气。
     欢迎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
     "葫芦剧团"
     2004—11—4
     3、为了当上演员、我们一起努力吧!
     4、准备好了吗 我是"葫芦剧团"的团长、选拔演员现在开始。
     (1))第一关:谁会读: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勾出
     (2)看看你勾对了吗 师引读。
     (课件):"小糊涂"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小机灵""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小糊涂""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师:恭喜大家通过了第一关。
     (3)第二关:谁会说
     同桌分角色练习对话。到底练得如何、我来检查一下:
     请"小糊涂"站起来。"小机灵"座端正。
     A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师1:一天、"小糊涂"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生读):
     师2:对、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虫、我才不在乎、他心想:哼——(生读):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B "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1: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而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能演出来吗
     生:表演"盯""自言自语"
     师:看一会儿、是"盯"吗 、此时你的眼里只有——(小葫芦)
     (有这么大声地对自己说话的吗 )
     师2:真盼望小葫芦能长得更快些、更大些——"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D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师1:在"小糊涂"的热切期盼中、蚜虫越来越多、叶子慢慢变黄、热心的"小机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师2: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再真诚地劝劝他:——"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师1:"小糊涂"一听、心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师2:是呀、老兄、是叶子上生了虫子关葫芦什么事、你真是太奇怪了——"什么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我要的是葫芦。"
     师:同学们、读懂了吗 解决课题上的 (课件)
     "小糊涂"要的是葫芦、不要()、因为他认为()。
     "小机灵"认为:要葫芦、就要()因为他认为()
     板书: 小葫芦 图 叶子图
     恭喜大家2
     E我会演
     为了演好、先排练排练吧。排练的`时候……
     抽同学上台表演。
     B好、《我要的是葫芦》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
     (1)学生自我介绍:我是种葫芦的专业户——名叫"小糊涂";
     我是他的邻居——名叫"金点子";
     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评委、注意哪个角色演得好、好在哪里 你认为什么地方演得不够出色、你怎样改进。
     生表演。(两组表演)
     (2)老师戴葫芦叶的头饰采访"小糊涂"
     师:唉、"小糊涂"别走、我是你种的葫芦叶、我对你有意见!你每天都来看小葫芦、可我们叶子呢、你从来没正眼瞧过。我身上长了那么多的蚜虫、你也不管管!为什么
     生:我……我要的是葫芦、我又不要叶子!
     师:什么、你只要果实、不管叶子、你会后悔的。不信听听小葫芦怎么说。
     (课件:小葫芦与叶子的对话)
     师:"小糊涂"你知道自己错了吗
     生:我错了。(摸脑袋、低下了头。)
     师:"小糊涂"到底错在哪儿呢、同学们帮帮他。
     生:他错在只顾葫芦、不管叶子。
     生:他不明白葫芦和叶子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板书:联系)
     生:他还不听邻居的劝告……
     师:"小糊涂"明白了吗
     生:我明白了叶子与葫芦是互相联系的。我以后要多看书、多听别人劝告……
     师掌声)看来我们的"小糊涂"已经不糊涂了、现在应该改名叫"不糊涂"了。
     师小结。
     四、想象拓展。
     1、"小糊涂"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已经不糊涂了。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在坐的老师、同学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