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里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2024-05-16 02:23

1. 敦煌壁画里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傻子王八王八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扩展资料绘画风格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里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2. 敦煌石窟壁画讲述的故事

在塞外荒漠那片小小的绿洲上,敦煌以丝路重镇、佛教圣地的独特身份,延续着它的传奇历史与辉煌文明。特别是坐落于山谷断崖上的石窟群,穿越千百年风沙,依然用艳丽的色彩、壮观的造型,向每一位过客讲述着尘封的往事。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艺术,从兴起之初,便达到了一个教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北朝时期,满室彩绘的壁画,既有庄严的佛陀,也有祥和的菩萨,既有天国的乐舞飨宴,也有俗世的人间百态。他们寂静无言,却又顾盼生辉,状如脱壁,用超越国界、语言和文字的艺术之美,将佛法娓娓道来。
  
 在那些精美而古朴的壁画中,有一类叙事性的画作占据很大比例,包括经变画和佛教故事画。画匠们以鲜活的笔触,将深奥的佛经化作一幅幅雅俗共赏的图画,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凡俗之人,亦能感受佛法,通往证悟的大道。
  
 从内容和题材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叙事性壁画以佛传、佛本生、因缘故事等题材居多,展现了佛陀舍身普救众生以及慈悲度化世人的神迹。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世人能够更深刻地体悟到正信的力量与佛法的威德。
  
 割肉救鸽:尸毗王的普救宏愿
  
 在北魏的莫高窟第254窟的北壁有一张单幅式的巨型壁画,讲述的是佛陀前世乐善好施、舍己救人的善行。古印度有一位尸毗王,心好佛法,发愿普渡众生。神明帝释天和毗首羯摩欲试炼其心志,分别变作老鹰和鸽子。老鹰紧紧追赶鸽子,一心要吃掉它,鸽子走投无路,只好逃到尸毗王处求救。
                                          
 尸毗王怀救度众生之心,要保护鸽子,老鹰却说,自己吃不到鸽子也会饿死。尸毗王为救老鹰,愿意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喂食老鹰。老鹰又要求,割下来的肉必须和鸽子同样重。尸毗王一边割肉,一边让人称量。然而王肉将尽,重量仍然不如鸽子,王索性整个人坐在了秤盘上。其行其心感天动地,帝释天恢复本相,用神力恢复尸毗王的身体。
  
 在这幅壁画中,尸毗王居于中心,左手如立掌状,右掌托起鸽子作庇佑状。他左腿盘坐,任由狰狞凶悍的屠夫割腿上的肉;右腿自然垂下,旁边王后带着两妃子下跪劝阻,抱着他的膝盖悲痛地哭泣。虽然身体上承受着极度的痛苦,尸毗王的神态却镇定自然,反映出割肉舍身的坚定信念。
  
 画作上部偏右的一小块位置是故事的开端,老鹰追赶鸽子,从天上来到人间,引发了尸毗王援救鸽子与老鹰的行动。
                                          
 画面上方,有飞天降临;画面中部,王的左侧是官员百姓,右侧是天国诸神。天上人间、神明世人,都围绕在尸毗王周身,或合十或哭泣,或作散花状,对王的行为表示感佩和赞叹,营造出可歌可泣的感人氛围。
  
 画作右下角,表现的是尸毗王坐在秤上,愿用生命保全鸽子和老鹰的性命,因居于次要地位,王的身形更小。
  
 这幅壁画以最重要的“割肉”情节为主,采取“异时同图法”的对称构图,把鹰逐鸽子、鸽子求救、后妃劝阻、举身坐秤、天人赞叹等其它情节布置在周边位置。欣赏顺序从画作右半部开始,自上而下大致成“C”形,接下来壁画的左右两侧共同表现天人赞叹的场景,整个故事犹如一台大戏,在恢宏的气势中收束。
  
 整幅画面,既有突出的主体,又有完整的情节,信众在读懂故事的同时,更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尸毗王牺牲自我的崇高品德。
  
 九色神鹿:善恶有报,莫忘初心
  
 敦煌石窟中,一图一景、一图多景(如“尸毗王本生故事”)的故事画,借鉴了西域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此外,还有一种场景更丰富、情节更复杂、形式更宏阔的大型横幅故事画,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连环画”。魏晋以来,汉地也有了横幅画卷式的画作,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皆是惊世杰作。
                                          
 由于横卷式的连环画突破了单图的局限性,在展现跌宕起伏的佛教神话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逐渐成为画匠们热衷的表现手法。横幅画卷也从一段式,发展成两段式、三段式,形成规模更壮大、视觉表现力更强烈的大型故事组图。
  
 更特别的是,横卷式的故事顺序也并非单一自左而右(或许和右旋绕柱观像有关),而是表现出从两端向中心的聚合式,在画幅的中间出现故事的高潮或结局场景。最典型的要属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画。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多次降生为圣人贤者、仁禽祥兽,积累无数善行,终于修成正果。九色鹿因其美丽的形象和仁爱的胸怀,成为流传甚广的本生故事。
  
 九色鹿也叫鹿王,鹿角洁白如雪,皮毛有多种奇妙的颜色组成。九,不是真的有九种颜色,是丰富多样的意思,表现鹿王的神圣与美好。相传,鹿王常在恒河边饮水,与鸟兽作伴。有一天,鹿王在河边散步,见到有人溺水呼救,便奋不顾身跳到河里将人救出。溺水人跪在地上,愿作奴仆终身侍奉鹿王以表达救命之恩。鹿王谢绝了他,只希望他保守秘密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
  
 这个国家的王后有一夜梦到了九色鹿,醒来后就央求国王捕捉九色鹿,要用鹿皮做大衣、鹿角做拂柄。国王只好拿出一半的国土和财产悬赏捕捉鹿王。溺水人见利忘义,带领国王和军队来到恒河边。鹿王发现后,向国王诉说搭救告密者的经过,国王非常感动,下令任何人不得再伤害九色鹿。而告密者惨遭恶报,身上长满毒疮,口中发出恶臭;王后也因为贪欲落空,失去国王宠爱,悲愤而逝。
  
 第257窟西壁中部的下段壁画,就用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鹿王传奇。画卷共分五个场景、八个情节:
  
 左起是恒河边的场景,表现鹿王在河边散步时,有人落水呼救;鹿王入河驮着溺人上岸;溺人下跪谢恩,鹿王嘱咐他为自己保密。
  
 右起是王宫的场景,王后与国王并肩而坐,要求捕捉九色鹿;溺人见到悬赏告示后,见利忘义前来告密。再往右便到了郊外,溺人带领国王和军队寻找九色鹿的踪迹。
                                          
 画卷中段的上部,是鹿王安然熟睡的情景,乌鸦赶来叫醒他,要他赶紧逃离;下段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也占据画作最中心、最醒目的位置,鹿王与溺人相遇,向国王诉说溺人背信弃义的经过,溺人遭受恶报。
  
 壁画的主题与“话分两头”的情节布局相对应,展现出画匠非凡的匠心以及对佛法的理解。左边是救人与慈悲,右边是占有和贪欲,善与恶两种力量从两端汇聚,在中心交锋,最终善恶有报、邪不胜正,以巧妙的形式传达出深刻的寓意。
  
 这幅画在人物的表现方面同样细腻而传神。刻画王后,让她一条手臂搭在国王肩上,翘起一只脚,尽显妩媚风情;展现鹿王与国王相遇的场面,丰润健美的神鹿昂首挺立,自诉经历,表现出尊贵与威严的一面,国王却低眉颔首,静静聆听,表现出惭愧与关怀之情。几处细节,就将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跃然于丹青之上。
  
 五百强盗复明得救度
  
 古印度有一个憍萨罗国,国中有五百强盗占山为王,经常拦路抢劫、滥杀无辜,切断了国家对外交流的道路。国王派出精兵强将征剿,强盗寡不敌众,激战后兵败被俘。国王审讯后对其处以酷刑,强盗都被剜去双眼放逐山野。
                                          
 强盗不住地痛苦哀嚎,佛陀听到后非常怜悯,施展神通将雪山香药吹进强盗眼中,使其复明。佛陀为他们讲经说法,强盗们忏悔罪过,剃度出家,隐居山林潜心修行,最终修成五百罗汉。
  
 佛法普渡众生,教化人心、使人修成正果远比单纯的暴力惩治更有意义,这也是佛陀救度强盗的目的所在。这个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的佛教因缘故事,被绘制在莫高窟第285窟和第296窟的墙壁中段。
  
 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由六组画面组成。左起便是激烈的强盗与官兵的大战,官兵披铠甲、骑骏马,士气高涨,强盗以弓箭、长矛、盾牌抵御,很快败下阵来。下一个场景是强盗跪在宫殿前,经国王亲自审讯,遭受剜眼酷刑。在宫殿顶上,还有一对雄鸡相斗的点缀画,它们引颈昂首,竖毛振翼,做进攻状,烘托出国王镇压强盗的紧张气氛。
                                          
 接下来,强盗被驱赶至山林,他们身体残缺、衣食无着,捂着眼睛奔跑抓狂,悲观绝望地哭嚎。天空出现漩涡状暴风雨,地下潜伏着一只瘦削的饿虎,暗示了强盗们所处的凄惨无助的绝境。
  
 佛陀听到了强盗的哀号,送来神药助强盗复明。之后佛陀亲临山谷,讲经说法,也启迪他们内心的光明佛性;强盗决定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在“听法图”中,强盗身边出现了吃着树叶的野鹿,嘴角还有一丝微笑,以及随风摇曳的垂柳,展现出其心境的转变;佛陀面前有一方池塘,水禽浮游、莲花飘香,整体环境更变得清平祥和。
                                          
 最后,五百僧人在山林中禅定修行,功成圆满。整体壁画由动到静、由恶向善、由争斗归于禅定,折射出佛法归正人心、普渡众生的慈悲,堪称敦煌石窟中故事画的经典之作。
  
 从整体构图来说,横卷式的连环故事画,多用树木、建筑物、土坡等隔开作为情节或者场景之间的“标点符号”,让整个故事连续不断而又层次分明,这种样式在隋代以前都非常盛行。

3. 修复敦煌壁画的人员是谁

樊锦诗。
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在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40多年中,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出版了《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中国壁画全集·敦煌·3·北周卷》、《安西榆林窟》等10多部敦煌石窟考古美术专著。
发表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莫高窟唐后期洞窟分期》、《敦煌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从莫高窟历史遗迹探讨莫高窟崖体的稳定性》、《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等20多篇有关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
对敦煌石窟的分期断代研究颇有建树,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参与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壁画部分),主编《敦煌石窟全集》(26卷),主编《解读敦煌》(13册),均为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必备的重要大型参考丛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樊锦诗

修复敦煌壁画的人员是谁

4. 谁绘制了敦煌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堪称世界一绝。人们一直期待从莫高窟北区找到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谜底。甚至肯定地认为,莫高窟北区的很多洞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
但是来自北区洞窟的发现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这使得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根据对敦煌壁画题记和敦煌文献的研究,大约只有10世纪左右的壁画画工有零星资料,而在4世纪至9世纪的壁画中,找不到关于作者的任何资料。
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子等12人。
在开凿于元代的第三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被公认为是敦煌壁画的极品。
千手千眼观音像壁画的落款为“甘州史小玉笔”,专家认为史小玉应该是甘肃张掖人,但史小玉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已经无从考证。
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菩萨

5. 是谁绘成了敦煌壁画?

人们一直期待从莫高窟北区找到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谜底。甚至肯定地认为,莫高窟北区的很多洞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
但是来自北区洞窟的发现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这使得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根据对敦煌壁画题记和敦煌文献的研究,大约只有10世纪左右的壁画画工有零星资料,而在4世纪至9世纪的壁画中,找不到关于作者的任何资料。
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平咄子等12人。
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被公认为是敦煌壁画的极品。
千手千眼观音像壁画的落款为“甘州史小玉笔”,专家认为史小玉应该是甘肃张掖人,但史小玉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已经无从考证。

是谁绘成了敦煌壁画?

6. 我们能为敦煌壁画做些什么

敦煌壁画受到最严重的损害来自大自然,风吹日晒,酸雨,氧化等。现在大部分洞窟已经被封锁,对敦煌壁画已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有专业的人在进行修缮和保护。
我们能做的就2样,第一: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保护莫高窟周边的生态环境,禁止采沙、采石、取水、开荒、放牧、焚烧、野炊;禁止擅自占用或者破坏植被、河流水系和道路;消灭虫害:一些昆虫的成虫在飞行时会碰撞壁画,使已经起皮、酥化的壁画脱落;昆虫身上的鳞粉和成虫的排泄物撒落在壁画表面,也会严重污染壁画。

第二:学习相关知识,投入到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中去。

7. 修复敦煌壁画的人员是谁

樊锦诗。
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扩展资料:

个人作品
在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40多年中,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出版了《敦煌石窟》、《敦煌石窟全集·佛传故事画卷》、《中国壁画全集·敦煌·3·北周卷》、《安西榆林窟》等10多部敦煌石窟考古美术专著。
发表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莫高窟唐后期洞窟分期》、《敦煌莫高窟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画》、《从莫高窟历史遗迹探讨莫高窟崖体的稳定性》、《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等20多篇有关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
对敦煌石窟的分期断代研究颇有建树,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参与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壁画部分),主编《敦煌石窟全集》(26卷),主编《解读敦煌》(13册),均为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必备的重要大型参考丛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樊锦诗

修复敦煌壁画的人员是谁

8. 敦煌壁画故事(一)

九色鹿本生故事
  
 
                                          
       《九色鹿》被确认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这组故事壁画人物众多,构图紧凑独特,特别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刻画。该壁画通过描述古印度恒河边一只善良的九色鹿救一溺水人却被出卖的过程,讲释了迦牟尼前世“轮回”的故事,该连环画构图别具匠心,共有8个情节,画工却把故事高潮安排在中央,引导人们在读画时最大限度地关注情节。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动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佛柄。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爱妻心切,最终答应了她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重金悬赏之下,那个溺水者禁不住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还是没有来得及避开。当它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
  
 
                                          
      《佛说九色鹿经》最后说道:“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是时乌者阿难是也。时溺人者调达是也。时鹿者我身是也。调达与我世世有怨。阿难有至意得道。”将故事中的角色和释迦牟尼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更将他们前世的因缘一并理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