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024-05-18 14:50

1. 面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中国内地好点,A股是个封闭的市场,没有受到次贷太大冲击。美国要替AIG等公司还债,又遇金融危机钱肯定不够用,必须问钱多的人借。中国07年2万亿外汇储备,所以必然向中国借。然后在国内首先是挽回民众的信心。不要感觉信心不重要,你可以回想下,当年出了三聚氰胺的事件后,多少人对牛奶丧失信心,导致完全不买牛奶,直到最后政府出面保证哪些牛奶可以喝才好,甚至现在都有人不敢喝。然后美国还要做的事就是控制下超前消费,毕竟次贷危机有部分原因是超前消费引起的。然后美国一控制超前消费,占美国进口35%的中国产品就必然遭受严重打击。中国本身就房地产繁荣,制造业不景气,现在制造业出口又受到打击,那更多的公司会把钱投入房地产或者什么金融、理财产品上,制造型企业进一步受到打击。
北京要做的是让经济降温,因为一方面北京很乐意看到房地产繁荣所带来的GDP,很正常,不论哪个政府都喜欢看到GDP是高增长。但另一方面因为房地产的繁荣导致其他产业的不景气,所以北京又不愿意房地产这么火爆。但现在中国买房需求者太多,房地产肯定还是会涨的,那北京只能下政策支持务农和中小制造型企业的发展。
说的有点乱,不好意思-
-

面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1、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2、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3、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
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3.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措施有以下:1、 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2、 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3、 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拓展资料:1、 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2、 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其主要缘由在于,随着货币和资本被引入消费和生产过程,消费、生产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生产过程为例,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投资阶段,便开始介入,货币资本由此转化为生产资本;在第二个阶段里,也就是加工阶段,资本的形态由投资转化为商品;而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销售阶段,资本的形态又由商品恢复为货币。正是货币资本经历的这些转换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中出现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4. 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

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急剧下滑的危险,必须刺激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回稳,否则可能会失业增加、企业破产,社会动荡。
于是08年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10月左右开始连续四次降息,09年信贷规模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十万亿之多,同时推出刺激房地产政策;积极财政政策有:同时当年推出模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涉及诸多行业领域:一方面政府在铁路、机场、电站等基础设施上有投入;另一部分资金则投入到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同时扶持中小企业,调动民间资本投资。
在这些措施下,09年CPI逐渐在低位回稳,GDP增长率逐季上升,并于2010年一季度达到了11.9%的高速,09/10年初均出现民工荒,显示失业情况并不严重。但好景不长,10年这些措施的滞后效应开始出现,物价逐步上扬,2010年11月更是达到了5.1%的高位。

5.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1、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2、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3、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
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6.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是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海啸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尽快见效。但实际上,十大措施中,很多内容已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原本就是着眼长远的举措。诸如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十大措施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而打出的有力“组合拳”。但其中至少有五项以上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比如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



  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刺激经济诚然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诸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都是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



  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期待她为由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肇始的这场金融风暴承担过大的责任,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仍然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着力搞好国内经济,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这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初步匡算,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此明确的举措,必然能够极大地增强国民乃至国际社会应对金融风暴的信心。与此同时,十大措施都是利国利民之举,充分体现了对百姓的照顾,必然能最大地赢得民心。而民心的支持又会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信心,这将形成良性循环。



  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国务院会议强调,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我国内部需求的潜力巨大,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从十大措施来看,国务院部署抓紧启动一批新的建设项目,办成一些群众期盼、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重大的大事等一些积极进取的举措,通过抢抓机遇战胜风险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



  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因此,尽可能稳定出口形势是重要的考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利用中国内部需求潜力巨大的特有优势,加强扩大内需。从长远来看,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内需求能否拉动。



  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相结合。十大措施的出台和推行,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诸如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等,都将进一步推动原本就倍受关注的改革进程。



  中央积极性和地方积极性相结合。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就目前而言,4万亿元支出计划中有多少已经列入中央、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有多少是此次新增项目尚不清楚,但中央的坚强意志和有力举措,也必将充分调动起地方的积极性。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将使十大措施得到很好落实。



  有效扩大投资和积极拉动消费相结合。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十分重视对住房、医疗等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减少公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注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增强公民的消费能力。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必将能够拉动内需扩大,刺激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十大措施”无一不是精心设计之作,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金融海啸上的高度重视、认真部署,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十分健康,回旋空间仍然很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为应对当前的金融海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更加健康的发展势头,是世界经济回升的重要引擎。

7. 为了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

看国际变化: 
2008年10月20日,韩政府实施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 
2008年10月20日,荷兰政府向荷兰国际集团大规模注资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国央行将联手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17日,德通过5000亿欧元救市计划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国最大银行宝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现“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国公布首轮救助方案细节 
2008年10月13日,英国向银行注资370亿英镑 
2008年10月12日欧元区国家通过大规模救助计划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政府批准组建一个规模为300亿欧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岛政府金融监管委员会宣布接管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内分行给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岛政府宣布接管陷入财困的当地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琼斯指数四年来首度跌破万点,这是2004年10月以来,该指数首度跌破万点关口 
2008年10月4日,布什签署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 
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当天表示,将尽快开始实施这项方案。 
2008年10月3日,富国银行从花旗手中抢购美联 
美国富国银行3日宣布将以总价1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联银行 
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大裁员,IT企业转战新兴市场。(IT公司裁员数据)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这一个多月来“裁员”运动很猛很暴烈。从9月中旬起,仅美国IT公司总计宣布裁去19683个工作职位,而且还不包括惠普与IT外包服务提供商EDS合并后即将裁剪的24.6万人。但是在所有的裁员中,5家大公司占了90%的比例。 
越南金融危机,重蹈11年前覆辙:高达25.2%的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过多的外债规模,这个国家的货币体系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 
新华网纽约10月24日电,由于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恐慌抵消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减产消息的影响,国际油价24日开盘后大幅下挫超过7%。 
10月17日,已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加州百货连锁集团Mervyn's宣布将在年底前关闭所有剩余的149家商店,其店铺开始清仓销售商品。 


应对金融危机,各国举措一览 
中国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10月9日起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税 
美国 
美联储联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点 
美联储9000亿输血银行体系 
欧盟 
共同降息50基点 
欧盟各国将提高最低存款担保额度 
欧洲央行加大对金融系统注资力度 
英国 
英国宣布新救市方案 将动用五千亿英镑 
日本 
日本首相下令研拟追加经济对策 规模庞大 
日本央行一日内3次注资货币市场 
俄罗斯 
俄罗斯向银行大规模注资9500亿卢布 
俄罗斯对股市设立新的涨跌幅限制 
澳大利亚 
澳央行降息100个基点 幅度为16年之最 
西班牙 
西班牙设立300亿欧元基金支持银行 
荷兰 
荷兰将本国银行存款账户担保额提至10万欧元 
德国 
德国政府出台诸多应急措施 

还有最近22G的英国金融大会赞同14| 评论

为了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

8. 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缓解?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增加人均收入,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健康和教育状况,扩大人民选择机会,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从 1960年代初以来的30年里,东亚地区各经济真实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4%-6%,是拉丁美洲和南亚的三倍左右,比次撒哈拉非洲快五倍。同时,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减少了一半,从7.2亿人减少到3.5亿人,预期寿命从1961年的56岁增加到1990年的71岁,东亚地区的几个经济已经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东亚经济在上述指标上所取得的成就,使东亚经济在近10来年成为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努力效法的发展典范。 

  然而,在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危机中,大多数东亚经济的货币和资产价值跌落了30%-40%,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几个经济下跌得更为厉害。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泰国、印尼和韩国不得不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到1998年,所有受到影响的经济,包括金融和企业素质相对良好的新加坡和香港,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东亚金融危机来的突然,去的也迅速。到1999年发生危机的经济,出口和GDP都已恢复正的增长,除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印尼外,一般用来作为投资者信心指标的股票市场指数也已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似乎东亚经济又已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然而,东亚经济增长的恢复是否可持续?类似的危机是否会再度爆发?我们应该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并无定论。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这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场危机所以能够从一个经济爆发并迅速传染到其他经济必然有其共同的外因。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是主要的原因。这几十年来由于信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大大减少了交通、通讯的成本,全球经济更为一体化。1985年到1994年间世界总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只有 3.2%,但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则为其两倍,达到年均6.7%的水平。东亚经济以外向型著称,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受益者。在这段期间,国际金融的一体化比真实经济的一体化更快,国际资本流动更为活跃,跨国的银行贷款年均增长率为12%,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4.3%。在这段期间,东亚私人资本净流入1990年总计仅为191亿美元,1996年就增长到1104亿美元,增加了6倍,东亚经济 

  也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然而,国际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1)资金的流动容易受到市场预期和信心的变化而出现急剧的逆转。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泰、韩、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五国,1996年私人资本净流入为729亿美元,1997年净流出为110亿美元,相差达839亿美元。这么巨大的资金流入、流出的逆转为中小规模的东亚经济所难于承受。 

  (2)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使得国际资本的参与者能够以"即时"的速度,十分迅捷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笔资金的跨国界流动,为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提供了条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而东亚各国在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趋势下,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投机资金操作的危险性既缺乏警惕也缺乏监管的经验。 

  (3)大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以20倍、30倍的高杠杆运作,其可动员的资金远大于中小金融市场所可承受的规模,使中小金融市场的些微缺陷,即可受到少数几家国际风险投资基金或投资银行的狙击而酿成大祸。国际上尚无制止和惩罚国际金融投机家联合炒作的法律。 

  国际金融一体化和由此带来的不稳定性的影响对任何东亚经济都是一样的。然而,东亚各经济受到这场危机冲击的严重程度明显不同。泰国、印尼和韩国是遭受打击最重的国家,不仅汇率急剧贬值,GDP大幅下降,而且,还出现支付危机,而不得不接受IMF等国际机构条件严苛的救援。马来西亚在危机期间也经历了剧烈的货币贬值、银行危机和经济萧条,但是它并没有被迫寻求国际援助来满足短期支付的需要。新加坡货币贬值,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为 1.5%,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仅仅轻微下挫,为-0.5%。香港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8年为-5.1%,但货币虽遭受了几次投机资本的联手狙击,仍然维持住联系汇率。我国的台湾省1997年经历了一次15%的温和的货币贬值,但是它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在危机期间一直保持正的增长,1998年达到4.8%。大陆则在危机期间不仅没有贬值货币,而且,还保持了7.8%的增长速度,对东亚经济的复苏作出了为世人所称赞的贡献。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东亚经济受到这场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和下述现象密切相关: 

  (1)贸易条件恶化和经常帐户出现赤字的程度。从1995年第二季度开始,受到影响最大的东亚五国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跌,到1996年,印尼经常帐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左右,韩国为5%左右,马来西亚为6%左右,泰国为9%左右。而受到危机影响相对轻微的经济,如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大陆,经常帐户支付余额都比较充足。 

  (2)经济增长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遭受严重打击的经济,其增长更多地依赖外债来支持,而那些所受打击相对轻微的经济外债较少。 

  (3)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需要寻求国际援助的三个国家,不仅外债多,而且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高,199年时泰、韩、印尼分别高达100%,203%,和176%,而其他经济则在50%以下。 

  (4)受到影响大的经济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不适当,裙带资本主义盛行。 

  (5)受影响大的经济,其企业的自有资金少,发展依靠高水平杠杆融资来维持,1996年泰、韩、印尼企业的债权对股权之比分别为185%,325%,和183%,其他经济一般在100%以下。 

  (6)受影响较大的经济其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也较大。 

  然而,仔细研究,上述现象其实和经济危机本身一样都是"果"而非危机产生的"因"。危机前东亚经济上述不同的表现其实是它们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国家像韩国、印尼等,一般都追求赶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此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而这种产业 

  不符合它们自身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为了发展这些产业,政府除了提供税收减免之类的优惠外,还经常利用行政权力压低银行利率,并干预银行资金的分配。能得到这些便宜资金的一般是和政府关系较好的企业,于是裙带资本主义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由于这种产业不符合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在政府的扶持下虽然能够把它们建立起来,但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力差,因此,外贸容易有赤字。而且,企业在竞争性的国内和国外市场的获利能力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升级只能更多地靠借贷,企业杠杆融资的水平必然高。开始时这些企业主要向国内银行借款,国内银行的资金规模有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就越依赖国外的借款来支撑。外国直接投资一般都倾向于利用当地的市场和比较优势,因此,要优先发展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一般只能使用借款,特别是自由度比较大的国际短期资本,导致了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例高。为了吸引外资的流入,不得不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放宽金融监管,大量外国短期资本于是流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形成金融泡沫。 

  相反,受影响较小的台湾和香港它们的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外汇储备很大,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相当低,关键就在它们的产业发展更好地遵循了它们的比较优势。因此,外贸竞争力强,贸易盈余更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它们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也更有盈利能力。当它们的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的时候,它们的项目融资能够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利润积累,更少地依赖外部资金来源。因此,它们的企业杠杆融资水平很低,整个经济的外债负担少,不需要大量依赖外债,可以从容地进行金融监管。新加坡的发展则更多地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投资者也是按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因此,外贸盈余多,外汇储备丰富,短期外债少,国际投机资本不易找到冲击的突破口。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有活力的民营和合资企?t大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贸竞争力强,因此,大陆的外汇储备多,短期外债少,而且,大陆的资本帐户还没开放,货币不可自由兑换,国际金融投机家无法对人民币进行狙击。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和金融的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趋利避害的一个关键是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在东亚的这场危机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各项经济指标都好,国际投机资本难于找到可以狙击的机会,被波及时受到的不利影响也较小;反之,不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各项经济指标都差,经济的体质弱,容易遭受国际投机资本的狙击。目前东亚经济恢复的势头能否持续,类似的危机在未来是否还会再发生,很大的程度决定于背离比较优势发展的那几个经济,是否能将其发展的战略转变过来并做出相应的政府职能和宏观政策的改革。另外,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大量资金可以迅速跨国流动,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可以高杠杆运作,这些条件给国际金融投机资本的炒作提供了机会。当发生金融大鳄的狙击时,任何一个中小经济都很难承受得了这种冲击。因此,有必要建立区域性的货币合作,减低国际金融市场内生不稳定性对中小规模经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