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2024-05-09 20:06

1. 成都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地台,以

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质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3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 6500 万年)形成[1]。
距今二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 8000~10500 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
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蒲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 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5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90公里,过去200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1]。
成都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带沉积物厚度达300m,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内最肥沃土壤(紫色土),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10.3‰,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浇灌。

成都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2. 成都平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范围比50年代初期大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    四川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么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选自顾晓波等编《中学生无师自通丛书地理篇》)

3. 成都平原的概述

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Qióng Lái)山脉之间,地形倾斜,易灌易排,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域。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四川话拼音:Cuanxi Bazi),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整个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南到乐山五通桥;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之中故又称成都平原。  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之间,总面积约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蒲江县、龙泉驿区部分地方的23个县(市、区),南至乐山市五通桥区,共覆盖多个县(市、区)。德阳市的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乐山市的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区。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 地理定义成都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天府平原)、盆西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中国西南最大也是四川最大的平原,同时也是河网密集地区之一。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龙门山与邛崃山之间,南到乐山五通桥,中部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有丘陵台地分布,共覆盖多个县(市、区),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川西平原仅指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县、新津县、邛崃为边界地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长约210千米,宽约50~70千,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按照每平方公里不低于600人计算,成都平原市区人口700万左右,而成都人口1000多万。  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之间,总面积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蒲江县、双流县、龙泉驿区多个县(市、区);德阳市的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乐山市的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县。引狭义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这也是广义成都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质形成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地台,以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质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3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 6500 万年)形成 。距今二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 8000~10500 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蒲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 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5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90公里,过去200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 。成都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带沉积物厚度达300m,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内最肥沃土壤(紫色土),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10.3‰,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浇灌。地质成分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记载,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之上有杂填土,平均深度约 5~7 米和沙卵石,平均深度约7.11~10 .24米。由于杂填土、沙卵石都比较“松软”,其间有很多小的缝隙,因此对地震波具有较强的消耗能力,可以很好地保护其承载的建筑。尽管西边断层很多,但是地壳运动的能量往往在断层上释放,而坚硬的岩石的抗震作用和泥土的缓冲作用,可以显著的减小地震的破坏。所以成都虽然紧邻地震多发带,但历史上没有地震破坏的记录。 地质保护在2011年召开的“成都平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坛”上,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遗憾地表示,成都平原内的湿地正遭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平原海拔1000米以下,已经没有一处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湿地。殷继成(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院教授):成都历史上曾是一个湿地密布、河网发达的地区,但当前成都湿地消亡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关系。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许多天然湿地改成了农田和其他用地,天然湿地的消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地质风光在川西平原这块沃土上,诞生了很多旅游景点,像位于四川最高峰贡嘎雪山山脚的海螺沟就是一个千年冰川,自然温泉多的地方很适合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同时还可以领略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貌, 非常的美丽壮观。  地形特点  四川平原地形好,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最冷月均温8℃~1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后来,由于长期种植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南到乐山五通桥,总面积约22901平方公里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四姑娘山是它坚强的脊梁。它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河流  平原内的河流有流经彭州、广汉、金堂的沱江;经过都江堰、新津的岷江;从都江堰分流经温江区到武候区到华阳的江安河;从都江堰完善内链分流经郫县到成都的清水河;从都江堰分流经彭州到青白江的清白江;从都江堰分流经郫县三道堰经金牛区流入成都市区的锦江等。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沙河、府南河为锦江的分支,清水河注入锦江;锦江与江安河在华阳汇合形成府河,府河在彭山重新注入岷江。 气候条件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等。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约为16℃,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年雨天平均约300天,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成都平原的春天来得很早,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就春暖花开;三、四月份,成片的油菜花在成都平原绽放,田野处处变成金黄色的海洋。夏日的成都要比同纬度地区凉快不少,尤其在七月份,成都处在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的外围,同时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暴雨集中,日均温维持在25℃左右,是川东、川南地区民众理想的避暑圣地。与春天一样,成都平原的秋天也来得很早,在九月初便与北京、西安等城市一起投入秋姑娘的怀抱;但此时的华西秋雨会连绵不断地下半个月,天空阴沉昏暗,使人产生愁绪。冬日的成都平原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又寒气袭人,平均降雪日数3~5天,积雪日数为1天;在十一月下旬和十二月中上旬,以晴天居多,午后气温可达10℃以上,但由于成都平原邻近川西高原且海拔较高,晴空辐射作用强烈,晴朗的夜晚最低温度常会跌破冰点,有时甚至会下降到-5℃;而在十二月下旬和一月份,则以阴雨雪天气为主,最高气温普遍不足10℃,有时甚至在5℃徘徊,由于云层厚重保温作用强,最低气温则会普遍上升至2℃左右,但雨雪纷飞、阴云密布的天气总体上给人一种湿冷的感觉。 远古,西海的人们去求天帝借神土,而天帝执意不肯借出,人们只好自己想法了。 人们见天帝只顾打瞌睡,便去砍了些松柏丫枝来烧。火一点燃,缕缕青烟袅袅上升,天帝觉得清香扑鼻,舒服极了。人们忙又添加松枝柏丫,一时香烟弥漫,天帝睡得更沉了。大家见天帝睡熟了,连忙轻手轻脚从桌上捧起神土就跑,这一跑,把天帝给惊醒了。他见人们有的已跑出天宫,有的已上了船,料定追不回来了,便大吼一声:“明天五更时分,定要收回神土。”人们听清了天帝的交待,回到了西海。大家捧起神土往海里撒去。说来也怪,西海海面本来是波浪狂翻,海啸震天,神土撒下海,立刻风平浪静,土到水退,现出陆地。人们捧着神土,舍舟上岸,边跑边撒,逼着海水倒退,等到最后一把土撒完,西海连水花花也不翻,完全成为了陆地。人们再一回头,望不到边的平坝光抹抹,平展展,黑得流油。大家高兴得象发了疯,有的在地上奔跑,有的在地面打滚。等高兴够了,大家忙忙开田种稻,栽桑养蚕。   太阳落坡了,报夜的一更梆子敲响了。大家才记起了天帝喊五更还土的话,摸着脚下刚开垦的土地,都急得流下了泪。 值夜打更的人,也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敲了二更敲三更,敲了三更敲四更,他想,启明星一升,五更一响,这片土就没了,又要上船受罪了,于是,他把梆子一丢,回屋里睡觉去了。从此,成都平原的人,祖祖辈辈都没听到打五更。天宫的天帝,竖起耳朵想听人间五更锣,只要五更一响,他就要收回神土。听呀听呀,耳朵都听得吊在肩膀上了,成都坝子五更锣就是不响。  直到今天,成都坝子的土,肥得醉人,黑得流油,原来是神土加上松柏枝丫枝香灰变的,插根扁担都会长成材,种啥都有好收成,所以才被人叫做“天府之国” 。

成都平原的概述

4. 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怎样形成的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5. 成都是平原吗

问题一:成都是平原还是盆地?  楼上你是不是四川人啊,没事你莫乱冒壳子。你家洗脸盆你住得进切啊???四川山光水秀,出名富庶,四川话更是很有特点。小吃你吃一辈子也吃不完。。我就在成都。 
  成都平原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千米。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千米,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近50年,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成都平原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重庆市、四川省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四川盆地周边为环绕盆地的相连山脉,东边是巫山,南边是大娄山、大凉山,西边是邛崃山、岷山、北边是大巴山、米仓山。在地理上,四川盆地几乎是完全封闭的。排水系统方面,川水从长江巫峡流出,这也是四川唯一的排水通道。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四川盆地 - 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 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 
  
   问题二: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为什么还叫平原  可以这样理解,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内部一阀更小的地形区,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四川盆地内部并不是平坦的,丘陵、山地很多(但相对于周围的高大山地呈现出盆地地形)。而在成都平原这一带,因有岷江、沱江、涪江等河流冲积,形成了地势较平坦的平原,所以人们又把这块地区单独称作成都平原。 
  
   问题三:成都平原的概述  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Qióng Lái)山脉之间,地形倾斜,易灌易排,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域。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四川话拼音:Cuanxi Bazi),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整个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南到乐山五通桥;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之中故又称成都平原。 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和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之间,总面积约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蒲江县、龙泉驿区部分地方的23个县(市、区),南至乐山市五通桥区,共覆盖多个县(市、区)。德阳市的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乐山市的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区。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 地理定义成都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子,天府平原)、盆西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中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中国西南最大也是四川最大的平原,同时也是河网密集地区之一。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龙门山与邛崃山之间,南到乐山五通桥,中部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有丘陵台地分布,共覆盖多个县(市、区),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川西平原仅指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县、新津县、邛崃为边界地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长约210千米,宽约50~70千,是构成川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按照每平方公里不低于600人计算,成都平原市区人口700万左右,而成都人口1000多万。  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脉、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之间,总面积22900平方千米,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蒲江县、双流县、龙泉驿区多个县(市、区);德阳市的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乐山市的市中区、五通桥区、夹江县;眉山市的东坡区、彭山县。引狭义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这也是广义成都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质形成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地台,以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质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3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 6500 万年)形成 。距今二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 8000~10500 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蒲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 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5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90公里,过去200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 
  
   问题四:成都平原有多大  成都平原(Chengdu Plain),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坝子”,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市的广汉市、旌阳区等地,介于东经103°~104°42′,北纬29°31′~31°50′之间,西北起自灌县附近的神仙桥,东至金堂附近的龙泉山,南至新津县城附近的熊坡山。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80公里,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 
  
   问题五:“天府之国”是四川盆地还是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 
  
   问题六:成都平原为什么不是地堑  地堑必须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地堑属于地壳运动的产物。成都是盆地,不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所以与地堑有根本上的区别 
  
   问题七:成都平原是什么之都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 
  
   问题八:成都平原海拔多少?  你好!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是整个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总面积约22,900平方千米,其中四川盆地的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50米。,所以说成都平原的海拔数位 200米~750米 
  
   问题九:和成都一样的平原地带的城市  我感觉安徽阜阳挺好的,我就是这里人,虽然比不上成都这样的大城市,但是我们现在发展很快的,而且人还多,没有什么大的自然灾害。 
  
   问题十:成都平原是怎样形成的?  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地台,以 
  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西是松潘-甘孜地槽区。成都平原虽然邻近龙门山断裂带,但却属于地质上十分稳定的扬子地台(即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从侏罗纪-白垩纪喜马拉雅期(约 1.3亿年前)构造活动结束海侵、成为陆地后,就进入稳定的地台发展期,期间,龙门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约 6500 万年)形成[1]。 
  距今二百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发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形成青城山脉,这是距离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后的造山运动,但成都平原本身没有重大地质构造活动发生。在西部山区相继隆起后,四川盆地作为龙门山的前陆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陆相碎屑沉积,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积厚达 8000~10500 米,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悠久稳定的地质历史。 
  除西面断裂带外,成都平原南面和东面地质相对稳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蒲江至新津断层带长度约 80 公里,规模较小,在该断层带曾经发生过两次5级左右地震,构造活动不明显;成都平原东面的龙泉山褶断束,断裂规模约90公里,过去200万年未有显著地质活动,已被风雨侵蚀成为台地和浅丘[1]。 
  成都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带沉积物厚度达300m,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内最肥沃土壤(紫色土),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10.3‰,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浇灌。

成都是平原吗

6. 成都平原的地质构成是什么

成都平原第四系较为发育,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因类型的松散堆积物组成,以中上更新统分布最广,其余为零星分布。地层厚度变化大,从西北向东南厚度变薄,由40多米变为几米,为河相冲——洪积、冰水堆积成因。  全新统(Q4)为近代河流冲一洪积层。形成河漫滩和一级阶地,河漫滩由灰色砂及砂砾卵石构成;一级阶地上部为灰色砂质黏土,局部地方夹粉细砂层,下部为黄灰色砂砾卵石,粒径4~10厘米。  上更新统(Q3)广布平原地区,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为流水、冰水堆积层,主要分布于二级阶地,上部为褐黄色砂质黏土、黏质砂土、灰褐黄色砂砾卵石层;中部为浅黄褐黄色成都黏土及砂质黏土含铁锰质结核;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夹粘土层,砾卵石成分多为花岗石、石英岩、变质岩类,呈浑圆状,粒径一般为3~10厘米,厚5~40余米。  中更新统(Q2)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上部为黄、棕黄、紫红色粘土,含铁、锰质碎屑及结核。黏土裂隙发育,吸水性强,网纹状裂隙中常充填白色高岭土,厚度8~12米;下部为黏土泥砾层,其顶部常夹黄砂透镜体,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次为深色变质岩类,粒径多为3~8厘米,次圆状,无明显粒序性和定向性。  中、下更新统(Q1-2)为冰碛——冰水堆积层,不整合基岩之上,上部为棕黄色黏土,这种黏土多呈硬塑状态,含铁、锰质、硅质、钙质结核与白色高岭土团块,具良好的黏性,可塑性与强偏中等程度的膨胀性,其厚度为数米至10余米,黏土层下为砂砾卵石层,厚数米至20余米,卵石层下与白垩系灌口组呈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K)上部多遭剥蚀而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因此出露较为零星,总厚度大于319米,自上而下可划分如下。  上统灌口组(K2g)为边缘湖相沉积的紫红、棕红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夹绿色斑点薄层石膏及钙芒硝,上部遭受剥蚀出露不全。  上统夹关组(K2j)为河湖相沉积,主要为紫红、砖红色长石砂岩组成,中一细粒结构,厚层至块状构造,泥质胶结,上部夹数层同色薄层或透镜状砂质泥岩,风化强烈。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底部为棕褐色砾岩,厚度大于149米,与上覆灌口组呈整合接触  下统天马山组(K1t)为河湖相沉积,为紫红色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夹数层不稳定砾岩。县区厚度大于142米,与上覆夹关组底部砾岩呈假整合接触。  侏罗系(J)自上而下可划分如下。  上统蓬莱镇组(J3p)为一套浅滨湖相沉积。地层中含薄层石膏,泥岩中普通含钙质。区内以较稳定的两层黄绿色页岩作为标准层,将该组地层分为三段。上段为棕红、紫红色泥岩与灰紫色细粒砂岩不等厚互层。由下向上砂岩减薄,泥岩增厚,颜色由紫红变成棕红色。底部为绿色页岩。与上覆白垩系天马山组。底部砾岩呈假整合接触。中段为棕红、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灰紫色中、细粒砂岩互层,上部夹3~7米厚的浅灰色泥灰岩及页岩。底部为黄绿色页岩。下段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透镜状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紫红、灰白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中统遂宁组(J2sn)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其间常夹薄层石膏及方解石细脉和透镜状石英砂岩,灰绿色花斑,虫蛀状干裂纹。为较稳定浅湖相沉积;与上覆蓬莱镇组呈整合接触。地层岩性单一,横向变化不大,县区厚度大于360米。  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为湖相沉积。以紫红、紫褐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泥岩普遍含钙质团块。由下向上岩石颗粒变细,砂岩减薄,泥岩增厚。上与遂宁组底部砂岩呈整合接触。

麻烦采纳,谢谢!

7. 成都平原的介绍

成都平原,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中国最大芒硝产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基地。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总面积23000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因该平原地区主要为成都市所辖区市县,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的介绍

8. 成都平原是什么之都

天府之都,美食之都,休闲之都,古代东方音乐之都,魅力之都。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

 因此,四川的省会成都就是天府之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