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发展规划

2024-05-13 22:24

1. 中部六省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中部地区要在培育区域经济动力源上寻求突破,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做强省会城市提出以点带面的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做大省域经济总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中部六省发展规划

2.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规划重点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为此,一要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二要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巩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推进大型煤矿建设,加快电力和电网建设,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三要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四要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加快铁路网和机场建设,完善公路干线网络,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五要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县域经济,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六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七要优先发展教育,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八要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全文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中部地区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及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一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方式,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深化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深化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组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鼓励钢铁、煤炭、电力、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企业跨所有制、跨地区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领域和行业的限制,在进出口、用地、投融资、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参与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完善自主创业支持政策,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担保体系,优化融资环境,重点加强对中小创业企业和新兴领域创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科学配置各级政府财力,增强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改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进一步增强资金分配的规范性与透明度。第二节 支持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按照改革试验方案,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和人才管理、土地管理、对内对外开放、财税金融、城乡发展、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制体制创新,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培育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加快推进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进一步深化山西、河南等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综合改革试验。鼓励和支持中部各省结合实际自主开展各类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允许中部地区城市群围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设,在推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及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推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改革,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推进要素市场、资源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中部山区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科学发展新模式。加快涉外体制改革和区域合作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江河源头地区探索生态补偿有效途径,逐步建立上下游地区、开发地区与保护地区、受益地区与受损地区利益补偿机制。第三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拓展开放平台。增建中部地区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重点企业的支持。建立特色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金融、软件、文化等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建立一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继续支持办好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机电产业博览会,扩大中部发展论坛影响。积极支持中部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研究制定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措施。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附加值,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继续加强“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调控,做好对大宗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协调。在中部地区培育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引导加工贸易有序转移,鼓励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引导外资投向能源原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进行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和国际科技合作。继续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鼓励中部各省建立外派劳务基地,打造外派劳务品牌,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强中部地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功能布局,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联运,增加口岸作业区,开辟航空口岸通道。建设电子口岸,建立大通关联络协调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第四节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扩大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推动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区域一体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联合推进跨省交通通道建设,支持地方在电力、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和运输,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中部粮食主产区与沿海销售区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协作关系。支持中部地区与西部毗邻地区开展合作,鼓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提升中部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中部地区省际间合作。区域内经济联系密切的经济圈、城市群、经济带要编制区域合作规划,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区域市场体系,合力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与整合。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联合执法。建立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作机制,联合制定跨界污染联治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健全合作机制。强化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完善地方政府间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发挥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作用,支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商会,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在跨地区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要素流动等重点领域建立协调机制,推进区域务实合作。建立公开透明、及时准确的区域合作信息交流和发布机制。规划原因、意义原因: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但是各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发展也自然不同。其中,东部地区由于处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且西部地区矿物资源丰富,加之国家为保持国家统一所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这样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如西部,发展速度也比不上东部,就有人将这种现象说成“中部塌陷”。意义:中部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2005年,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底的21.9%下降到18.8%。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中部地区发展进入了新时期。2006—2008年3年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3.2%,位居我国东部、西部、东北及中部四大经济板块第二位。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发挥优势、实现突破、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国家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有利于优化区域开发结构,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 中国中部六省规划

法律分析:中部地区包含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6省,占全国约1/4的人口。2020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21.9%。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中国中部六省规划

4. 中部地区的中部崛起意义

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中部地区一度在东部大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夹缝”中处于“塌陷”境地。“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转变为上升,“V”形反转的态势已经形成。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份,总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国近三分之一。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与2009年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地区的“止跌回升”提供了强大动力.中部省份经济发展势头好,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日前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中部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可云指出,中部地区经济占全国比重在“十五”时期明显下滑,但由于国家政策和产业转移等因素,这一占比在“十一五”时期明显上扬,这种格局变化就是中部地区的“V”形反转。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今后中部地区应抓好“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强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开发,实现重点区域率先崛起,进而带动整个中部崛起。

5. 中部崛起计划的简介

中部六省包括华中地区三省、华东地区两省以及华北地区的山西省。 中部崛起计划首次施行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期间的发展重点为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中部崛起计划的简介

6. 中部的中部崛起战略

1、中部六省包括华中地区三省、华东地区两省以及华北地区的山西省。 中部崛起计划首次施行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2、这期间的发展重点为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3、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

7.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区域简介

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中部地区也面临着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区域简介

8. 中部崛起计划的计划目的

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为此,一要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二要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巩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推进大型煤矿建设,加快电力和电网建设,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三要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四要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加快铁路网和机场建设,完善公路干线网络,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五要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县域经济,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六要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七要优先发展教育,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八要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体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