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抗“灰犀牛”最大的底气是什么?

2024-05-18 14:35

1. 我们对抗“灰犀牛”最大的底气是什么?

“灰犀牛”从哪里来

所谓“灰犀牛”源于美国作家米歇尔·渥克所著《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比喻经济中发生概率大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跟“黑天鹅”一样都是经济学家预言的大危机型“动物”。这不禁让财经“吃瓜群众”一头雾水,经济学家们难道都在动物园里寻找灵感?
2017年7月17日,我国主流媒体首次引用“灰犀牛”概念——《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提及,“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随后7月27日,中财办在新闻发布会中也对“灰犀牛”概念做解读:“灰犀牛”一般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视而不见,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并列举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五大类问题,并提出要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应对“灰犀牛”须有长期和全局视角
任何经济体都存在趋势性风险,政策制定者解决长期问题的首要前提是保持全局稳定。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达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7年上半年依然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GDP实际增速达到6.9%;2013年至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看空中国者期待了五年的“货币战争”“黑天鹅”并没发生。
趋势性潜在风险属于经济的供给侧问题,只能通过结构性改革逐层梳理。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出发,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重要成果。政府少花钱去刺激经济,短期确实会形成经济下行压力,但对化解潜在经济长期风险无疑是有利的。

宏观经济治理须“连贯、一致、长期”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的治理就已开始。2016年初至今,“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依然是对前期治理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的延续和深化,符合“连贯、一致、长期”的宏观治理原则。因此,不是外媒聪明地发现了中国“灰犀牛”,而是这些问题早在改革菜单上,且已初见成效。
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避免“灰犀牛风险”。2017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十周年,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已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甚至富士康都要在美国设厂生产液晶电视,“再工业化”引发就业预期不断向好,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有了底气,自2015年12月以来已进行四次加息,并将很快开启资产负债表的收缩进程。欧洲的2017年复苏形势甚至好于美国,一季度欧元区GDP季调后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创2015年二季度以来的新高,这促使欧央行也开始频频释放货币政策收紧信号。
当然,中国对抗趋势性“灰犀牛”最大的底气还是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消费升级和消费细分的巨大潜力。2017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0.4%,增速依然让欧美国家望尘莫及。结构性的改善也是近几年强化供给侧改革、弱化需求端刺激的成果,在支出法统计GDP中,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远超资本形成的贡献;从税收的角度看,2017年上半年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娱乐等行业税收分别增长64%、34.9%、24.9%和15.6%,远超全国总体税收收入8.9%的增速。

我们对抗“灰犀牛”最大的底气是什么?

2. 中国经济发展的灰犀牛是什么?


3. "灰犀牛"为何对经济社会破坏极大?

“灰犀牛”
与人们熟知的“黑天鹅”概念一样,“灰犀牛”是一个舶来品,它在国外被提出并应用也是近几年的事。

2013年1月,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在达沃斯论坛上,针对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首次提出“灰犀牛”概念,这个大胆而新颖的观点立刻触发社会学界尤其是人类决策与判断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2015年,伦敦商学院知名教授迈克尔·雅可比基于渥克的提法,首次发表了系统阐释“黑天鹅”到“灰犀牛”趋势演变的论文,该文在国外刊载后被翻译引进,这也是“灰犀牛”首次出现在中国大众视野。
随后的2016年,渥克经过整理和研究,出版了一本颠覆人们既往认知的著作《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渥克提出,“灰犀牛”主要指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那些会对我们心理和情感造成冲击但发生概率极低的事情上,因此没能注意到那些发生概率极高、应该提早预防的事情。如果我们正在寻找的是“黑天鹅”,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看到“灰犀牛”。

“黑天鹅”可怕,“灰犀牛”也可怕。
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忽视,错失最好时机,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身躯庞大,给人一种行动迟缓、安全无害的错觉,从而时常忽略了危险的存在——当灰犀牛被触怒发起攻击时,却会体现出惊人的爆发力,阻止它的概率接近于零,最终引发破坏性极强的灾难。
“概率大、破坏力强是‘灰犀牛’事件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灰犀牛”事件的风险其实很容易被发现,却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地忽视,或者将其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来认可或接受,以至于错失了最好的处理或控制风险的时机,最后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曾刚指出,从国外经验看,“灰犀牛”事件往往都是破坏力极强,一旦发生,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灰犀牛”风险的形成往往牵连甚广,要有效防范,从整体上进行统筹和推动,在制度惯性之下,这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主观意识存在偏向性,容易低估风险,对即将到来的祸患视而不见,贻误了最好的危机处理时机。

“黑天鹅”很多,“灰犀牛”也很多
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不如说更像是“灰犀牛”
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不如说更像是‘灰犀牛’。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平,在很多人看来,这场以雷曼兄弟突然倒闭为标志的风险事件是不可预测的“黑天鹅”,而现有的很多证据表明,源于美国“两房”(房地美、房利美)危机的风险,早已被频频预警,却被大多数人忽视。
2000年起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房价持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攀升,在2007年达到总贷款的50%。2004年起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升到5.25%,房价终于在2006年底止升回落,刺破了房市泡沫,并触发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而早在2004年,一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警醒人们提防抵押欺诈的大范围爆发;2007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不断发出警告;2008年1月,达沃斯论坛的风险报告指出,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衰退、流动性资金紧缩和居高不下的油价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推高了经济崩溃的风险性。这期间的先知先觉者并不在少数,圣路易联邦银行总裁威廉·普尔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议员理查德·贝克都曾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出现大问题,但直到2008年“雷曼时刻”,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类似的还有卡特里娜飓风事件。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首次从美国佛罗里达登陆,29日再次登陆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给新奥尔良市造成了极大破坏,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当年1月,市政高官就已看到了一份详尽的灾难预防计划书,飓风到来前一个月还召开了关于飓风准备工作的研讨会,但政府推迟了飓风防御工作并拒绝采纳相关建议,最终飓风狂扫,造成巨灾。
渥克还认为,类似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这种突发事件,其实也是“灰犀牛”。从1977年起,航天飞机制造商就发现火箭推进器中存在一个设计缺陷,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进行发射,可能导致严重的风险,就在发射航天飞机那个早晨,几位工程师还提出警告。但美国国家航天局没有理会这些警告,结果酿成悲剧。事后调查表明,只需要将发射调整到一个相对温暖的天气,所有损失都可以避免。

“黑天鹅”要防,“灰犀牛”也要防
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事实上,作为不同的风险事件类型,“灰犀牛”和“黑天鹅”有区别更有联系,不能将两种事件完全割裂,要从偶然发生的小概率“黑天鹅”事件背后,发现和防控必然发生的大概率“灰犀牛”系统性风险。防范当前金融风险,必须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
“党中央非常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始终要求守住底线,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表示,“黑天鹅”和“灰犀牛”都有可能冲击金融风险的底线,要以不同的思路和办法应对防范。
“对于‘灰犀牛’事件,因为问题已经存在了,也有征兆,所以对这类问题要增加危机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王志军说,对“灰犀牛”风险隐患,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应当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灰犀牛’是大概率、可感知的风险事件,应该成为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点。”曾刚认为,防范“灰犀牛”风险,首先要正视“灰犀牛”的存在,全面提高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同时要统筹全局,制定防范和化解方案,特别是由于“灰犀牛”事件天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特征,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灰犀牛”事件的形成往往与制度缺陷或激励约束不当有关,在既有框架之下,难以阻止风险的进一步升级,必须诉诸体制改革和完善。“目前看,继续推进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都是防范此类风险的应有之义。”

"灰犀牛"为何对经济社会破坏极大?

4. 股市灰犀牛是什么意思

1,股市里面的灰犀牛就是概率极大,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股市里面的灰犀牛指的就是概率极大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支股票的背后都会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时,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2,往往人们容易忽视灰犀牛现象,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拓展资料: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购买股票也是购买企业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业共同成长发展。 这种所有权为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差价等,但也要共同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获取经常性收入是投资者购买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红派息是股票投资者经常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一级市场 一级市场(Primary Market)也称为发行市场(Issuance Market),它是指公司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向投资者出售新发行的股票的市场。所谓新发行的股票包括初次发行和再发行的股票,前者是公司第一次向投资者出售的原始股,后者是在原始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份额。

5. 你知道灰犀牛的概念吗?

上个月,党报头版刊发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到了“灰犀牛”的概念,直接让一批金融大号高潮了。

但是,我认为似乎金融学家们才更应该高兴,面对国内诸如房地产泡沫、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引发的金融动荡、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面对国民的怨声载道,终于有一个官方盖章的新名词,能用来给一些说法了。形势不好没关系,我们要着手解决了。

然而,这个看似救命稻草的理论真的能解决这些顽疾吗?

灰犀牛是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提出的,指那些大概率发生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也就是那些被我们忽视或者是刻意忽视的潜在危机。

这与几年前颇受追捧的黑天鹅理论正相反,黑天鹅理论指的是那些小概率发生且影响巨大的事。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等。

不过两者看似概念对立,事实上常常反映着一个事件的两个视角。
2006年之前的五年间,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不高,因此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到了2007年,就在银行仍然大肆给那些信用不良用户放贷时,“谁也没有想到“如此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会瞬间崩溃,并最终成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很多人认为,次贷危机可以看作是黑天鹅事件。因为对于那些民众和受害者来说,这个被银行家、媒体们渲染出的繁荣景象是如此的坚不可摧,所以这突如其来的系统崩溃带来的不仅是金钱上的打击,更是信念上的摧毁。

然而,在华尔街工作的那些精明的银行家们,在给这些信誉不良用户放贷时,真的看不到这座琉璃塔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危机发生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不断发出警告,世界经济论坛的风险报告也指出了潜在危险,身在危机之中的一些基金经理,分析师也发现了问题。

最终,可能的危机还是败给了眼前的利益,对这些忽视危机存在的银行家们,次贷危机就是一只被他们亲手培育起来的灰犀牛。 
 
一年之前,风头无两的乐视,开了一百多场发布会。新的概念、新的生态、新的产品不断被提出,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不断完成。谁会想到这样的乐视帝国,一年之后会轰然倒塌。

唏嘘之余是思考。资金链断裂是压垮岌岌可危的乐视帝国的最后一颗稻草,事后有人这样比喻乐视的模式,七个坛子只有四个盖。不断用其它生态的资金,填补亏损的生态,这样的公司最怕的就是资金链断裂。

乐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发生过不止一次,每次都靠贾跃亭卖面子获融资而化险为夷。同一个问题如此频繁的发生,一定预示着哪里出了问题。但也许是过于相信贾跃亭,也许贾跃亭也过于相信自己,这样不健康的商业模式,巨大的潜在危机,竟然“没有人注意到”?我是不相信的。后期的乐视,就像脱缰的野马,谁也拽不住,谁也不想拽住了。 
当你理解了上面的案例,就会明白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词,其实讲的都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重视潜在的危机并尽早抑制解决危机。然后,沮丧的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执行起来都如此困难。

人生的大部分道理可能在上学的时候就都学完了,出了校园才发现,原来都是摆设。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长远的危机与眼前的利益之间,本能的会选择利益选项。这样的本能,使得灰犀牛的产生。

我想到了一本书——《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称为合谋性沉默。

这似乎就是社会学角度的灰犀牛理论,对潜在危机视而不见的灰犀牛,可以算一种变相的集体性沉默吧。

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群银行家们的集体沉默,对于潜在的危机闭口不谈,用躺赚形容再形象不过,反正最后受害的一定不是自己;二战时期,德国民众面对德军对犹太人做的事化身沉默的大多数,当犹太人被纳粹军推上火车,前往“地狱”时,他们悠闲的喝着早茶,彼此道早安;现在全球都在面临气候问题,然而真正着手解决的国家在哪里?美国甚至还退出了《巴黎协定》。

试图剖析人们面对潜在危机沉默的原因,可以找到那藏在内心深处的怯懦和趋利避害的本性,人们无法放弃利益、无法放弃权利,更无法承担后果。次贷危机的沉默,源于银行家对更多财富的追求;犹太人的不幸,源于民众的怯懦;对气候变暖的无动于衷,源自所有人对便利生活的无法抛弃。而这一切的视而不见,都在饲养着一只一只的灰犀牛。

第一个站出来大喊杀死灰犀牛的人总是需要勇气的,他要面临的不仅是潜在危机,更是沉浸于舒适环境的“失语者”,这无异于动了他们奶酪。置身危机中的“失语者们”不会因此心存感激,而是恼羞成怒,愤怒于这个人为何扰了他们的好梦。

所以,没有人愿意成为这个勇者。
最后,当灰犀牛大到所有人不得不正视他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无论是灰犀牛还是黑天鹅…人们都在不断用华丽的外衣包裹永恒不变的真理。好像只有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才能解决这些长年累月的社会问题。

每当一个新名词出现时,人们都象征性的高喊:“没错,我们要重视灰犀牛的存在,早发现,早预防,避免悲剧发生”。热度能够持续多久,就不知道了。这像极了女生每月都会喊几天要减肥的宣言,而一天过后就会与朋友相聚在火锅店里喝着啤酒聊着天。

在我看来,灰犀牛概念的出现,只是给面对中国诸多社会问题而沮丧的人们的一针鸡血,药劲儿过后一切如初,并不会改变什么。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利益永远都是第一顺位,不会因为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就会被改变。该发生的依旧会发生,该崩溃的也一样会崩溃,这个世界不会因此变得更好。
 

你知道灰犀牛的概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