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分几宗,如何选择宗派

2024-05-16 03:06

1. 佛教分几宗,如何选择宗派

(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几宗?那一宗最好? 佛教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机缘而产生的,因为众生的烦恼多,那么治疗的方法也要多,才能达到济度的目的,所谓:‘佛说一切法,能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就是这个道理。 佛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诸大善知识苦心研究,觉得佛法广大精微,卷帙太多,且众生根性不等,寿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学习,非常困难,为了成就学者方便起见,所以分为十宗,这样可以使其一门深入,易收教化之效。所谓分宗,就和大专分科系的道理一样,学生对那一科系有兴趣就修那一科系的课程,倘普遍的研究,不但收不到效果,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个道理明白了,就知道分宗的重要性和价值。 至于那一宗最好,我不能肯定的奉告,只好以金刚经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经文交卷。如果你想修持,所选择的法门以从众为宜。有机会我想把各宗的情形,简略的介绍一点,作为今后选修的参考。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据世亲菩萨所著的俱舍论而立的。俱舍论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讲的是宇宙万法,有漏无漏的因果关系,最后一品,是说明有法无我的道理。他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万法实有,所谓‘我’是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无我为宗。(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宇宙万有,不仅我是虚妄的假相,一切诸法也是虚妄的。)就修习的阶位来说,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声闻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修六度,经三大阿僧祇,最后一百劫,还要植相好因,才能圆成佛果。 二、成实宗: 此宗以成实论为根据,修习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观。观五蕴中无我相,叫做我空观;观五蕴诸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名法空观。因为我法皆空,则万有俱寂。这是此宗修观的理论。 此宗虽修我法二空观,但只能断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证空灭理,因为烦恼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烦恼,才生见惑,有了见惑,就不能证涅槃,因此称之为障,此障未断,是不能证二空真如的。 就修习的阶位来说,立二十七贤圣,以摄行果,而其所谈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还是属于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属小乘,但我国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这两宗是小乘,因此就失传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时因事而制,随机散说的大众生活规约,传入我国以后,到了唐朝,经过道宣律师整理,定名为四分律,遂成为宗。 ‘尸罗’是梵语,译华语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过非,故以戒称之。当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说:‘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可见戒在整个的佛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应该视戒如佛!否则,就辜负了我佛如来慈愍众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众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据梵网经,则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称为大乘菩萨戒。这都是成就四众弟子防过止非,圆成佛道而定的,我们应当如法受持,才能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为本,因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发慧。也就是说,只要持戒精严,则三业自然清净,如此,必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我国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为特殊,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论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学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学人,只要严持戒律,即可圆成佛道,证无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由此看来,戒!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华严宗: 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而立教,故称华严宗。所持的理论是,法界无尽缘起,皆由一心而生万有,但一切诸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体)即万法(用),万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缘起之理而立三观: l.真空绝相观:观遍法界一切诸法,都不外乎因缘生,依他起,均无自性,而众生的知见,都是属于妄情遍计,如翳眼空华,因病而现,所以称真空绝相观。 2.理事无碍观:因为作真空观,则诸妄相灭而真性现,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变为体,随缘为用,众生因妄情遍计之业感而生万法(事),但万法皆以真如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观,故名无碍。 3.周遍含容观:既知万法乃随缘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体。所谓真如,是无形相的,不变异的理体,故称真如,倘能依理作观,即可返用皈体,理事圆融,人我无别,万法如如,因此谓之周遍含容观。这个道理,好比我们所饮用的茶汤以及各种饮料(喻万法)一样,都是用水和其他的杂物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随缘成为各种饮料,但湿性未变,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观的受用。 此宗行证的阶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渐次修习,渐次断证,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华严宗和净土宗最有缘。因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而导皈极乐,华严经最后指皈也是极乐世界。被尊为诸经之王的华严尚且赞叹净土,可见修净土,也等于是修华严。但诸经皆为佛说,如是说修净土不对,即是毁谤三宝。且善财、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称赞净土,可见修净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门。 五、天台宗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三观之法门,传于弟子慧思,再传智顗,行法华三昧时,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名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华,判五时八教,以开智解。这就是天台宗的由来。 此宗所依的经典为法华,修行的方法是观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之法的产生。所谓次第三观,是以从假入空观的二谛观,和从空入假观的平等观为方便,而进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为究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说‘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见一观则三观具足,故称之为一心三观。我们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观即具足三观,何必又分次第?因为次第三观是一心三观的方便;一心三观是次第三观的究竟。大乘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由此可见观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修那么多的观太麻烦,这是怪我们的根性太差,执著的习气又太深厚,为了成就我们修习的方便起见,不得不如此。好比说,修空观,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修中观才能破无明惑。修观的方法和治病一样,病情复杂,治疗的手续就不能简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观,也是可以的。 修观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三止三观。所谓三止,即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至于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观。但修止亦应兼观,修观亦应兼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见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这是修观的妙处。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圣,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由此看来,实在太不简单,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论宗: 龙树菩萨造中论和十门论,后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论,故合称三论。鸠摩罗什译此三论而加以宏扬,遂成为宗,在隋唐时很兴盛,后来受到曹溪宗风的影响,因此就进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诸般若经中‘无所得,缘起性空’的义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中道。虽然如此,但对如来所说的教言,也不否认,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调和。所谓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就修行的方法来说,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一点折扣也不能打,看起来也是不及修净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穷究宇宙万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据唯识论而显万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识宗。所谓唯识,是说宇宙万有,是因识别的关系,而产生其存在的价值,否则虽有亦等于无。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块糖,你拿走金戒子,他无所谓,若是拿他的糖,一定会哭起来,这就是识别而产生执著的证明。故此宗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而立百法,以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 阿赖耶识有寄藏众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种子的功能,所以也称藏识或种子识。谈到种子,可分为新熏和本有两种:所谓本有,是说从无始以来,就具染净诸法的种子,若遇外缘熏发,即成为现行,因此就有生死、苦乐、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诸相现前。至于新熏,是说原来什么种子都没有,而是以后因染净二法熏习而有的。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本有一经新熏,即得增长,甚至现为现行,现行又复熏习新种于阿赖耶识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废。 至于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没有办法拿给你看,只好请问你,我们所读的书,和已经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么地方?如说在脑子里,是不对的,因为医生用爱克司光透视,并没有发现这些东西,既然如此,这些东西究竟在那里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识里,因为这个东西其体无形,所以看不见,其用(量)至大,能藏一切诸法。如用现前的事物来说明,只好说像个人的安全资料,专门记载各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然后成为种子。但种子不能自生,当某一件事物的种子成熟时,须有第七识的执著,和第六识的分别,前五识的攀缘,才能成为现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乐等等的感受,这就是识心所招来的果报。然而识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也就是说,造恶业的是它,造善业的还是它。因此此宗转八识成四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前五识取境的功能,转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的计度分别心,为观察众生的根性,以便因机施教,使其入圣超凡,谓之妙观察智。转七识的执著人我差别为怨亲平等,谓之平等性智。第八识原来好像垃圾桶一样,以致明镜无光,必须除去三毒的污垢,断尽无明,则镜光自显,十方世界,影现其中,故名之为大圆镜智(即佛智)。 唯识观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细,分为五重: 1.遣虚存实观:即是排除一切虚妄计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圆成实性的理体。 2.舍滥留纯观:舍弃一切杂滥的外境,护存纯净的内识。 3.摄末归本观:停止见分攀缘工作的机能,而皈顺自证分的理体。 4.隐劣显胜观:隐藏心所的劣点,而显心王的优点。 5.遣相证性观:排遣万有的差别事相,证入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项,称为五重唯识观。 总而言之,唯识之学,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而在佛法中却又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然怎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呢?若就行的方面来说,不懂唯识倒无所谓,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为宇宙万有,离了识的作用以外,就无法开口。故此宗是以研识为方便,以转识为究竟。所以说学佛的人,不管学那一宗,对于唯识多少总要懂一点,在行持上是很有帮助的。 八、密宗: 佛陀为了度生的方便,所说的言教故有显密之分。所谓显教,是应身佛释迦如来说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为文相易于了解,故称显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教法,文理难知,故称密教。显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称之为显;密教如电报的密码,非专业者不解,故称密。 毗卢遮那佛,在摩醯首罗天的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真言法,金刚萨埵录出后,藏于南天竺的铁塔中,后来有位龙猛菩萨,见金刚萨埵面授大法,后即将此法传于弟子龙智,再传于善无畏,及金刚智,以后他们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宏传密法,后称开元三大士,这是我国密教的由来。 此宗所根据的佛经,有大日经、金顶经、苏悉帝经、瑜只经和略出念诵经等五部;在论典方面,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经论所说的内容,是说我们的体相,和大日如来一样,因无始来,一念不觉,而使身口意三业不净,堕入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现在要想回复本来面目,而使三业清净,必须手结印,口持咒,意观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业清净,以了脱生死之苦,即身成佛。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须努力。若论阶位,只能和罗汉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成佛,而颇瓦法和净土宗的念佛是相应的,因为他的目的也是极乐世界,但是修习的方法,却不及念佛简便了。 曾经有几位朋友和我说,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见他们学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得神通,藉以显众,争取名闻,如此用心,殊堪怜愍!其实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成了佛,则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么都好吗?何必专修?就以甘蔗板来说,是制糖的副产品,如果专用甘蔗来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说实在的,我不但没有学密,对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当然就不够资格说别人的长短,但是有人问及此事,又不得不把个人对各宗表示一点意见,作为初学的参考。 九、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所谓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禅那。此法在我国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习的方法来说,可分为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和实相禅四种,此外还有一种祖师禅,因在经教之外,故称教外别传。此禅始于达摩,自其东渡来华,面壁少林寺时,即传法于慧可,后立为宗。 关于宗门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在灵山,一在祇园’,现在以祇园为根据,相传当年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完毕,百万人天的听众还未离开时,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罗花向大众说:‘我虽然说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说著一字(究竟)。’当时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因此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学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在这样平凡的因缘之下,就产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 迦叶尊者受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即为二十八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带来我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他来华是在广东登陆的,梁武帝闻奏后,即迎至金陵,因语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时慧可大师因断臂求法,即蒙印可,是为二祖。再传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是我国禅宗的黄金时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单传,以后六祖就变单传为多传,改祖号为师,并且只传法不传衣钵,旨在息争。自变多传以后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记载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两位禅师最为杰出,因为得力于广传的关系,所以宗匠辈出,才有一花五叶的产生。 禅宗修习的方法是观心,以明心为方便,见性为究竟。所谓明心见性,即是教下的转识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下,也没有一定的训练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真面目。’后来黄檗禅师为了因机施教,所以改观心为参话头。不管方法怎么变,但目的都是为了断绝学人的思路,使其对境无心,而见自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否则,那就不是禅。至于话头怎么参,我是外行,不过我知道参话头的目的,是使学人断绝思路,而对境无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谁’,像猜谜似的,教你集精会神的参。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说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对的,假使是这么简单,也就用不著参了。所谓参禅,要在‘谁’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参才行。若在禅堂里,职事们会拿著香板到处查看,发现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看别人参的情形,好像站在门里看室内的东西,一目了然,(别人是站在门外从墙壁上向里看,一无所见)。所以香板应该打在什么地方,多轻多重,我认为都有一定的分量,决不是乱打的。曾经有位老法师和我谈他参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灯,因天热而发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监查师父说明燃香事,请他以后香板打在别处,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处。当时听了这段话,我认为不合理,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对的。燃灯发炎,是业障,怕打痛处是我执,偏打痛处,既能破执,又可消业,真是慈悲之至! 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我国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为凡夫禅、二乘禅、祖师禅、和如来禅四种。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十六特胜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观、八念观和九次第定。祖师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种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顿教法,只适合接引利根,对钝根的没有多大用处。如来禅,因其为经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严定。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这总不是假的罢。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黄檗禅师改‘观心’为‘参话头’的原因,是见当时的修行人,根性渐劣,为了契理契机,不得不改。现在去圣的时间更是遥之又遥,而根性更劣,对于禅不要说参,恐怕连禅堂的规矩,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又得仰望当今的高僧大德,因时制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时候了。如说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还是念佛,何必多此一举?因为一般人都喜欢禅,如果不加个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么效果,这就和国产的商品一样,假使上面没有几个英文字母,一定滞销。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觉者以为然否?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说的,是从看书和思惟所得来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如果你对禅有兴趣,不妨看看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然后还要请教住过丛林的老法师,比较可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语说:‘驴若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且看古人参禅有成就的,没有不是从禅堂里苦出来的。现在也有人自称‘缠尸’,因为他参的是禅外别传的‘名利缠’,仗佛威光,标奇惑众,若是跟他参学,保证也会‘开误!’ 现在一般人所说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师禅而言。此禅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达摩传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为证;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刚经而印契。这样看来,不是就有些矛盾吗?不然,因为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来说,此禅是不避见闻觉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话头)去参就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考功夫,所问所答,都要契理契机,恰到好处,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现在会问的不多,会答的没有,如果会背几则公案,念得几句机锋,纵然能趺坐于床,穷年参究,那也许是‘禅’,也许是‘缠’!但是修净土的,同样的是不避见闻觉知,最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办法:妄想减少了没有?烦恼是否比以前轻?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顺逆诸境是否镇静?生活是否俭朴?念佛是否精进?信心是否坚定?愿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随时检讨,有则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会还我净明的。 十、净土宗: 净是清净,土是国度,十方诸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故称净土。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污浊不堪,所以称为秽土,现在要谈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言。这是为了统一我们的思想,使其专注一境,减少对外境分别,而渐渐的断绝思路,坚定正念,将来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叫净土法门。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所依的经典是三经一论,因此修净土的对于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特别重视。自圣教传入我国,净土之法,最初流传的地区并不太广,到了东晋时,慧远大师应世,极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庐山创建莲社,集众念佛,后来均得往生,这样才正式的成立了净土宗。 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时,曾作国王,因闻佛说法的因缘,即舍王位出家,号法藏比丘。当时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庄严妙相,于是就在佛前发了四十八个愿,每愿都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然后又以诸佛净土为蓝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约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五大劫的时间,才建好一个国家,定名为极乐世界。佛兴建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舍苦就乐的众生,只要心诚愿切,随时称念弥陀名号,到最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必定现前接引,如一念顷,即生彼国。 阿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因为成了佛,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称为无量寿和无量光。佛是觉者,好像我们对博学多能的读书人称博士一样,精医术的称医学博士,精工程的称工程博士,那么佛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的久远和广大,所以尊称为阿弥陀佛!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度生,一直到永远。所谓极乐世界,极是究竟的意思,乐是快乐。也就是说,究竟的快乐才是极乐。至于世界,在这里可作方位、处所和地方解,因为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世界。’但我们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经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说:‘你认为讨老婆很快乐,她爱慕虚荣,或者好吃懒做,你会快乐吗?你认为打麻将很快乐,若是别人碰走了你一张听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场输一场,你快乐吗?年纪大了,生个男孩,觉得快乐,但是他常常生病,长大了又不用功读书,专门偷鸡摸狗,警察先生三天来通知要严加管教,五天来通知传讯交保,这样你会快乐吗?……。’就算你的运气好,妻贤子孝,自己也生财有道,老当益壮,但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邻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烧光了,为了抢救财物,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快乐吗?这些事固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会有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你学秦始皇大胆假设,所以觉得世间上一切都是快乐的;我学释迦佛小心求证,因此我认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这样说扫你的兴,如果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今后还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说起来,一般人对世间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兴趣,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性的,所以会厌烦。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谈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目的。所谓‘信’、要深信西方确实有佛号阿弥陀,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彼世界的庄严,如经所说,决不会假。‘愿’、就是绝对愿意去。‘行’、必须依法去行,老实念佛,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为三种: 1.持名念佛: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双目注视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谓之观想念佛。 3.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本自如如,因此对于宇宙万有,不起分别,名实相念佛。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过于微细,不易著手,实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定),……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古今诸大善知识,都是劝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论出声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时间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乱。因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果能切实行去,因缘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况,简略的介绍了一点,你看修那一宗比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万不可见异思迁,才有成就。禅净修持的方法虽然不同(禅是离相的,净是取相的),但最终目的是一样。我既不明禅,又不知净,虽然出了家,只能说是‘聋子的耳朵,配相的’,但总希望别人比我强。现在你对各种修持方法,多少总有点认识,那就选择适合你生活环境的法门,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骛远,或是讥禅谤净。这样做,不但对修行没有补益,且招莫大的罪过。同时懂佛法的人听了,也会笑你是‘瞎子相亲,不明真相。’ 其他相关文章

佛教分几宗,如何选择宗派

2. 佛教分几宗,如何选择宗派

(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几宗?那一宗最好? 佛教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机缘而产生的,因为众生的烦恼多,那么治疗的方法也要多,才能达到济度的目的,所谓:‘佛说一切法,能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就是这个道理。 佛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诸大善知识苦心研究,觉得佛法广大精微,卷帙太多,且众生根性不等,寿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学习,非常困难,为了成就学者方便起见,所以分为十宗,这样可以使其一门深入,易收教化之效。所谓分宗,就和大专分科系的道理一样,学生对那一科系有兴趣就修那一科系的课程,倘普遍的研究,不但收不到效果,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个道理明白了,就知道分宗的重要性和价值。 至于那一宗最好,我不能肯定的奉告,只好以金刚经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经文交卷。如果你想修持,所选择的法门以从众为宜。有机会我想把各宗的情形,简略的介绍一点,作为今后选修的参考。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据世亲菩萨所著的俱舍论而立的。俱舍论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讲的是宇宙万法,有漏无漏的因果关系,最后一品,是说明有法无我的道理。他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万法实有,所谓‘我’是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无我为宗。(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宇宙万有,不仅我是虚妄的假相,一切诸法也是虚妄的。)就修习的阶位来说,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声闻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修六度,经三大阿僧祇,最后一百劫,还要植相好因,才能圆成佛果。 二、成实宗: 此宗以成实论为根据,修习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观。观五蕴中无我相,叫做我空观;观五蕴诸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名法空观。因为我法皆空,则万有俱寂。这是此宗修观的理论。 此宗虽修我法二空观,但只能断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证空灭理,因为烦恼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烦恼,才生见惑,有了见惑,就不能证涅槃,因此称之为障,此障未断,是不能证二空真如的。 就修习的阶位来说,立二十七贤圣,以摄行果,而其所谈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还是属于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属小乘,但我国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这两宗是小乘,因此就失传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时因事而制,随机散说的大众生活规约,传入我国以后,到了唐朝,经过道宣律师整理,定名为四分律,遂成为宗。 ‘尸罗’是梵语,译华语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过非,故以戒称之。当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说:‘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可见戒在整个的佛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应该视戒如佛!否则,就辜负了我佛如来慈愍众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众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据梵网经,则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称为大乘菩萨戒。这都是成就四众弟子防过止非,圆成佛道而定的,我们应当如法受持,才能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为本,因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发慧。也就是说,只要持戒精严,则三业自然清净,如此,必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我国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为特殊,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论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学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学人,只要严持戒律,即可圆成佛道,证无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由此看来,戒!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华严宗: 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而立教,故称华严宗。所持的理论是,法界无尽缘起,皆由一心而生万有,但一切诸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体)即万法(用),万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缘起之理而立三观: l.真空绝相观:观遍法界一切诸法,都不外乎因缘生,依他起,均无自性,而众生的知见,都是属于妄情遍计,如翳眼空华,因病而现,所以称真空绝相观。 2.理事无碍观:因为作真空观,则诸妄相灭而真性现,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变为体,随缘为用,众生因妄情遍计之业感而生万法(事),但万法皆以真如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观,故名无碍。 3.周遍含容观:既知万法乃随缘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体。所谓真如,是无形相的,不变异的理体,故称真如,倘能依理作观,即可返用皈体,理事圆融,人我无别,万法如如,因此谓之周遍含容观。这个道理,好比我们所饮用的茶汤以及各种饮料(喻万法)一样,都是用水和其他的杂物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随缘成为各种饮料,但湿性未变,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观的受用。 此宗行证的阶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渐次修习,渐次断证,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华严宗和净土宗最有缘。因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而导皈极乐,华严经最后指皈也是极乐世界。被尊为诸经之王的华严尚且赞叹净土,可见修净土,也等于是修华严。但诸经皆为佛说,如是说修净土不对,即是毁谤三宝。且善财、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称赞净土,可见修净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门。 五、天台宗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三观之法门,传于弟子慧思,再传智顗,行法华三昧时,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名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华,判五时八教,以开智解。这就是天台宗的由来。 此宗所依的经典为法华,修行的方法是观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之法的产生。所谓次第三观,是以从假入空观的二谛观,和从空入假观的平等观为方便,而进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为究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说‘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见一观则三观具足,故称之为一心三观。我们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观即具足三观,何必又分次第?因为次第三观是一心三观的方便;一心三观是次第三观的究竟。大乘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由此可见观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修那么多的观太麻烦,这是怪我们的根性太差,执著的习气又太深厚,为了成就我们修习的方便起见,不得不如此。好比说,修空观,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修中观才能破无明惑。修观的方法和治病一样,病情复杂,治疗的手续就不能简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观,也是可以的。 修观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三止三观。所谓三止,即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至于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观。但修止亦应兼观,修观亦应兼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见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这是修观的妙处。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圣,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由此看来,实在太不简单,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论宗: 龙树菩萨造中论和十门论,后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论,故合称三论。鸠摩罗什译此三论而加以宏扬,遂成为宗,在隋唐时很兴盛,后来受到曹溪宗风的影响,因此就进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诸般若经中‘无所得,缘起性空’的义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中道。虽然如此,但对如来所说的教言,也不否认,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调和。所谓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就修行的方法来说,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一点折扣也不能打,看起来也是不及修净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穷究宇宙万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据唯识论而显万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识宗。所谓唯识,是说宇宙万有,是因识别的关系,而产生其存在的价值,否则虽有亦等于无。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块糖,你拿走金戒子,他无所谓,若是拿他的糖,一定会哭起来,这就是识别而产生执著的证明。故此宗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而立百法,以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 阿赖耶识有寄藏众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种子的功能,所以也称藏识或种子识。谈到种子,可分为新熏和本有两种:所谓本有,是说从无始以来,就具染净诸法的种子,若遇外缘熏发,即成为现行,因此就有生死、苦乐、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诸相现前。至于新熏,是说原来什么种子都没有,而是以后因染净二法熏习而有的。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本有一经新熏,即得增长,甚至现为现行,现行又复熏习新种于阿赖耶识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废。 至于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没有办法拿给你看,只好请问你,我们所读的书,和已经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么地方?如说在脑子里,是不对的,因为医生用爱克司光透视,并没有发现这些东西,既然如此,这些东西究竟在那里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识里,因为这个东西其体无形,所以看不见,其用(量)至大,能藏一切诸法。如用现前的事物来说明,只好说像个人的安全资料,专门记载各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然后成为种子。但种子不能自生,当某一件事物的种子成熟时,须有第七识的执著,和第六识的分别,前五识的攀缘,才能成为现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乐等等的感受,这就是识心所招来的果报。然而识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也就是说,造恶业的是它,造善业的还是它。因此此宗转八识成四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前五识取境的功能,转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的计度分别心,为观察众生的根性,以便因机施教,使其入圣超凡,谓之妙观察智。转七识的执著人我差别为怨亲平等,谓之平等性智。第八识原来好像垃圾桶一样,以致明镜无光,必须除去三毒的污垢,断尽无明,则镜光自显,十方世界,影现其中,故名之为大圆镜智(即佛智)。 唯识观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细,分为五重: 1.遣虚存实观:即是排除一切虚妄计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圆成实性的理体。 2.舍滥留纯观:舍弃一切杂滥的外境,护存纯净的内识。 3.摄末归本观:停止见分攀缘工作的机能,而皈顺自证分的理体。 4.隐劣显胜观:隐藏心所的劣点,而显心王的优点。 5.遣相证性观:排遣万有的差别事相,证入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项,称为五重唯识观。 总而言之,唯识之学,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而在佛法中却又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然怎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呢?若就行的方面来说,不懂唯识倒无所谓,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为宇宙万有,离了识的作用以外,就无法开口。故此宗是以研识为方便,以转识为究竟。所以说学佛的人,不管学那一宗,对于唯识多少总要懂一点,在行持上是很有帮助的。 八、密宗: 佛陀为了度生的方便,所说的言教故有显密之分。所谓显教,是应身佛释迦如来说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为文相易于了解,故称显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教法,文理难知,故称密教。显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称之为显;密教如电报的密码,非专业者不解,故称密。 毗卢遮那佛,在摩醯首罗天的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真言法,金刚萨埵录出后,藏于南天竺的铁塔中,后来有位龙猛菩萨,见金刚萨埵面授大法,后即将此法传于弟子龙智,再传于善无畏,及金刚智,以后他们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宏传密法,后称开元三大士,这是我国密教的由来。 此宗所根据的佛经,有大日经、金顶经、苏悉帝经、瑜只经和略出念诵经等五部;在论典方面,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经论所说的内容,是说我们的体相,和大日如来一样,因无始来,一念不觉,而使身口意三业不净,堕入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现在要想回复本来面目,而使三业清净,必须手结印,口持咒,意观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业清净,以了脱生死之苦,即身成佛。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须努力。若论阶位,只能和罗汉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成佛,而颇瓦法和净土宗的念佛是相应的,因为他的目的也是极乐世界,但是修习的方法,却不及念佛简便了。 曾经有几位朋友和我说,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见他们学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得神通,藉以显众,争取名闻,如此用心,殊堪怜愍!其实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成了佛,则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么都好吗?何必专修?就以甘蔗板来说,是制糖的副产品,如果专用甘蔗来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说实在的,我不但没有学密,对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当然就不够资格说别人的长短,但是有人问及此事,又不得不把个人对各宗表示一点意见,作为初学的参考。 九、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所谓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禅那。此法在我国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习的方法来说,可分为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和实相禅四种,此外还有一种祖师禅,因在经教之外,故称教外别传。此禅始于达摩,自其东渡来华,面壁少林寺时,即传法于慧可,后立为宗。 关于宗门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在灵山,一在祇园’,现在以祇园为根据,相传当年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完毕,百万人天的听众还未离开时,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罗花向大众说:‘我虽然说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说著一字(究竟)。’当时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因此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学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在这样平凡的因缘之下,就产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 迦叶尊者受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即为二十八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带来我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他来华是在广东登陆的,梁武帝闻奏后,即迎至金陵,因语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时慧可大师因断臂求法,即蒙印可,是为二祖。再传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是我国禅宗的黄金时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单传,以后六祖就变单传为多传,改祖号为师,并且只传法不传衣钵,旨在息争。自变多传以后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记载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两位禅师最为杰出,因为得力于广传的关系,所以宗匠辈出,才有一花五叶的产生。 禅宗修习的方法是观心,以明心为方便,见性为究竟。所谓明心见性,即是教下的转识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下,也没有一定的训练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真面目。’后来黄檗禅师为了因机施教,所以改观心为参话头。不管方法怎么变,但目的都是为了断绝学人的思路,使其对境无心,而见自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否则,那就不是禅。至于话头怎么参,我是外行,不过我知道参话头的目的,是使学人断绝思路,而对境无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谁’,像猜谜似的,教你集精会神的参。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说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对的,假使是这么简单,也就用不著参了。所谓参禅,要在‘谁’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参才行。若在禅堂里,职事们会拿著香板到处查看,发现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看别人参的情形,好像站在门里看室内的东西,一目了然,(别人是站在门外从墙壁上向里看,一无所见)。所以香板应该打在什么地方,多轻多重,我认为都有一定的分量,决不是乱打的。曾经有位老法师和我谈他参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灯,因天热而发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监查师父说明燃香事,请他以后香板打在别处,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处。当时听了这段话,我认为不合理,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对的。燃灯发炎,是业障,怕打痛处是我执,偏打痛处,既能破执,又可消业,真是慈悲之至! 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我国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为凡夫禅、二乘禅、祖师禅、和如来禅四种。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十六特胜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观、八念观和九次第定。祖师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种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顿教法,只适合接引利根,对钝根的没有多大用处。如来禅,因其为经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严定。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这总不是假的罢。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黄檗禅师改‘观心’为‘参话头’的原因,是见当时的修行人,根性渐劣,为了契理契机,不得不改。现在去圣的时间更是遥之又遥,而根性更劣,对于禅不要说参,恐怕连禅堂的规矩,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又得仰望当今的高僧大德,因时制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时候了。如说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还是念佛,何必多此一举?因为一般人都喜欢禅,如果不加个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么效果,这就和国产的商品一样,假使上面没有几个英文字母,一定滞销。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觉者以为然否?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说的,是从看书和思惟所得来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如果你对禅有兴趣,不妨看看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然后还要请教住过丛林的老法师,比较可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语说:‘驴若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且看古人参禅有成就的,没有不是从禅堂里苦出来的。现在也有人自称‘缠尸’,因为他参的是禅外别传的‘名利缠’,仗佛威光,标奇惑众,若是跟他参学,保证也会‘开误!’ 现在一般人所说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师禅而言。此禅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达摩传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为证;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刚经而印契。这样看来,不是就有些矛盾吗?不然,因为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来说,此禅是不避见闻觉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话头)去参就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考功夫,所问所答,都要契理契机,恰到好处,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现在会问的不多,会答的没有,如果会背几则公案,念得几句机锋,纵然能趺坐于床,穷年参究,那也许是‘禅’,也许是‘缠’!但是修净土的,同样的是不避见闻觉知,最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办法:妄想减少了没有?烦恼是否比以前轻?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顺逆诸境是否镇静?生活是否俭朴?念佛是否精进?信心是否坚定?愿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随时检讨,有则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会还我净明的。 十、净土宗: 净是清净,土是国度,十方诸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故称净土。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污浊不堪,所以称为秽土,现在要谈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言。这是为了统一我们的思想,使其专注一境,减少对外境分别,而渐渐的断绝思路,坚定正念,将来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叫净土法门。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所依的经典是三经一论,因此修净土的对于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特别重视。自圣教传入我国,净土之法,最初流传的地区并不太广,到了东晋时,慧远大师应世,极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庐山创建莲社,集众念佛,后来均得往生,这样才正式的成立了净土宗。 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时,曾作国王,因闻佛说法的因缘,即舍王位出家,号法藏比丘。当时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庄严妙相,于是就在佛前发了四十八个愿,每愿都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然后又以诸佛净土为蓝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约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五大劫的时间,才建好一个国家,定名为极乐世界。佛兴建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舍苦就乐的众生,只要心诚愿切,随时称念弥陀名号,到最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必定现前接引,如一念顷,即生彼国。 阿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因为成了佛,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称为无量寿和无量光。佛是觉者,好像我们对博学多能的读书人称博士一样,精医术的称医学博士,精工程的称工程博士,那么佛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的久远和广大,所以尊称为阿弥陀佛!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度生,一直到永远。所谓极乐世界,极是究竟的意思,乐是快乐。也就是说,究竟的快乐才是极乐。至于世界,在这里可作方位、处所和地方解,因为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世界。’但我们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经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说:‘你认为讨老婆很快乐,她爱慕虚荣,或者好吃懒做,你会快乐吗?你认为打麻将很快乐,若是别人碰走了你一张听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场输一场,你快乐吗?年纪大了,生个男孩,觉得快乐,但是他常常生病,长大了又不用功读书,专门偷鸡摸狗,警察先生三天来通知要严加管教,五天来通知传讯交保,这样你会快乐吗?……。’就算你的运气好,妻贤子孝,自己也生财有道,老当益壮,但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邻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烧光了,为了抢救财物,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快乐吗?这些事固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会有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你学秦始皇大胆假设,所以觉得世间上一切都是快乐的;我学释迦佛小心求证,因此我认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这样说扫你的兴,如果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今后还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说起来,一般人对世间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兴趣,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性的,所以会厌烦。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谈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目的。所谓‘信’、要深信西方确实有佛号阿弥陀,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彼世界的庄严,如经所说,决不会假。‘愿’、就是绝对愿意去。‘行’、必须依法去行,老实念佛,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为三种: 1.持名念佛: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双目注视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谓之观想念佛。 3.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本自如如,因此对于宇宙万有,不起分别,名实相念佛。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过于微细,不易著手,实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定),……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古今诸大善知识,都是劝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论出声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时间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乱。因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果能切实行去,因缘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况,简略的介绍了一点,你看修那一宗比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万不可见异思迁,才有成就。禅净修持的方法虽然不同(禅是离相的,净是取相的),但最终目的是一样。我既不明禅,又不知净,虽然出了家,只能说是‘聋子的耳朵,配相的’,但总希望别人比我强。现在你对各种修持方法,多少总有点认识,那就选择适合你生活环境的法门,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骛远,或是讥禅谤净。这样做,不但对修行没有补益,且招莫大的罪过。同时懂佛法的人听了,也会笑你是‘瞎子相亲,不明真相。

3. 佛学初学者应该先学什么?如何选择宗派?

  一、佛学的初学者应该先看一看简介佛教的书籍,这样也是入门者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以下三本书可供参考:  《认识佛教》《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尤其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讲  释迦牟尼佛简史  第二讲  释尊八相示现  佛陀的族姓简释  印度佛教圣地  佛历与佛旗  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吾人应有之警觉  第三讲  三皈依  佛法总纲  佛法大意  缘起的人生宇宙  业力的因果律  因缘与果报  宇宙有情概况  第四讲  宇宙器界概况  方便五乘佛法  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略论八关斋戒  第五讲  六根本烦恼  声闻乘简释  四圣谛简释  三十七道品间表  略释四念处  实践八正道  五蕴浅说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第六讲  菩萨乘及六度  四无量心  四摄法与四宏誓愿  佛教基本教理  第七讲  佛经的四次结集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佛法传入中国  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教徒的类型  第八讲  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教服务的人生观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  第九讲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  二、关于如何选择佛教宗派简介如下:  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首先必须明白,宗派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中国修学大、小乘佛法的。祖师大德依其所研习的经论为名而创立的。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之多,再加上小乘的俱舍宗、成实宗,总共是十个宗派。这十个宗派,就是:   1.俱舍宗-以俱舍论为主。   2.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主。   3.禅 宗-以《金刚经》、《六祖坛经》为主。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   5.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   6.密 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主。   7.法相宗-以《解深密经》、《瑜咖师地论》、《成唯识论》为主。   8.净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为主。   9.律 宗-以四分律为主。   10.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  以修行法门来说,注重一门深入,心念专一,比较容易得定。而以末法浊世的众生根器来说,应该选择净土宗做为一门深入的依据。  当知「净土」,不是中国大乘某宗所专有,而是在整体佛法的成佛法门中,最有利于「初学菩萨」直接亲近佛、听闻佛法,获得不退转境界的方便修行法门,是任何一个走向成佛之道的凡夫学佛者所应选择、修学的法门,除非你不是凡夫学佛者,若是而不研读大乘经典,修学净土,就是不认识自己的「根器」。我们看古今有高根器的法师转修净土的实例,足以做为我们应当修持净土的借镜。

佛学初学者应该先学什么?如何选择宗派?

4. 开始学习佛教,我不知道我该选择哪个派哪个宗适合我?

不管学什么宗派都得先闻思修,个人觉得选什么法门那是后话,推荐两个我了解的佛学院,或者看看南怀瑾的书,或者其他的。佛教是修心的
1、傅味琴老师的开化文殊院,没有费用小住长期均可,那里年轻人多,很有朝气,傅味琴老师讲的很有趣,可搜一下菩提心网站 
2、喇荣五明佛学院,可跟着网上菩提小组学习

我个人的理解
禅宗呢,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得打坐配合数呼吸参话头之类的之类的,具体的看看南怀瑾的书有详细介绍,即便以后不学禅宗,了解一下也很有用。尝试一下,自己体会就知道是不适合自己了,即便用来静心放松也很好。

净土呢,学的人很多,靠信愿行,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

密宗:很好,但是咱们汉传佛教这边对于密宗的不了解和误解太多,建议了解一下喇荣佛学院,以及看看几位堪布的书,网站有下载,自己决定

释迦摩尼佛当初传法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多宗派,其实不哪个宗派目的都是一样的,方法不同而已,不要有那么多门户之见,哪怕你想了解的每一个宗派都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也是值得的,自己不去亲自了解、感受,只听别人的说法,而做出选择,个人认为信心不坚固。


总之,得先闻,闻法,多听法;然后思;最后修(就是去做啦,不一定是念经念咒,也可以放生,在生活中改变自己不好的脾气习惯习气等)

5. 佛教的各门派是学佛弟子的观点不一吗?

首先要了解所有所谓不同门派的佛法都是释迦摩尼佛所传的法,释迦摩尼佛住世的时候三转法x轮,第一次转法x轮传授了以四圣谛为主的小乘佛法,第二次转法x轮传授了以空性为主的大乘法,第三次转法x轮传授了密乘法。
    在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佛教中,确实有一些观点是不同的。
    如小乘的“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他们相信相信万物和心是由非常小且数量无限的原子所创造。       而唯识宗相信“一切唯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东西。
    大乘的中观派则认为,甚至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在究竟上,一切是空;而在相对上,一切都能呈现,但并非以某种方式呈现就表示以那种方式存在。
    具体的内容可以再多多了解,以上内容截取自 宗萨蒋扬钦哲 著《人间是剧场》

佛教的各门派是学佛弟子的观点不一吗?

6. 佛教有那些特点的宗派和学派?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 
  
 佛教有那些特点的宗派和学派?
 
   解析: 
  
 总的来说,分为大小二乘。
 
 从佛教的义理上来讲,大体上分为四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
 
 有部经部为小乘。有部是小乘的主体,包含十八种派别。
 
  
 
 唯识中观是大乘。唯识又有新旧之分,随理行派、随经行派等。
 
 中观又有自续中观与应成中观
 
 这是从道理上讲。从传承上讲,有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分别。
 
 汉传有十宗、八宗之说。现存仅净土、禅宗而已,唯识学是从近代复兴的。
 
 藏传有很多派别,现存总体来说四派:旧派宁玛,新派:萨加、噶举。最新的格鲁派是集诸派大成的。哲学上,为中观
 
 南传佛教大概是有部的一派。

7. 初学佛者应该读那些经典?以及入哪个宗派呢?

初学佛者,对法本不了解,不要乱投宗派。
学佛的第一步,不是要入哪一宗,哪一派,而是对佛法要起正念,即正确的观念。每个宗派都说自己是最了义的,而各自都有自己认为最了义的经典。
天台宗以《法华经》,贤首宗以《华严经》,禅宗以《金刚经》、《楞伽经》,净土宗以净土三经。这时候,一个初学者应该怎么样择法?还是随喜好随意选择一门?用生命付诸佛法,随意选择是不是对自己生命的草率?
初学者,不用草率择法,以末学经验谈,还是以被称为“法归”的《阿含经》为起点,确立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你怎么知道所学的是正道还是邪道?而且,现在的大德,都很推荐《阿含经》,以至于大乘所有经典,你都可以在《阿含经》中找到其渊源、出处。一旦正知正见确立,你就可以圆融于所有宗派。

初学佛者应该读那些经典?以及入哪个宗派呢?

8. 禅宗分为哪些派系?修行方法有哪些?

推荐答案很不靠谱!禅宗是历代祖师证悟的心印相传。远溯于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唯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付嘱摩诃迦叶。”禅宗心印由是传出。(此事载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王安石笔记云在宫内见到此经,因言及中国事,故朝廷秘藏,不流世间。今有日本残本,是否原本未定。。禅宗心印,可参看《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至菩提达摩渡江传至中土,禅宗由开悟的祖师代代印证,法统世世相承。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皆单线衣钵传承,至六祖惠能方发扬光大,一花开五叶。
五叶为临济宗,曹洞宗,伪仰宗,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和曹洞是比较兴盛的两宗。临济禅风峻烈。曹洞绵密。临济后来又开出黄龙,杨岐两派。禅宗典故有“德山棒,临济喝,赵州茶,云门饼。”云门气宇如王。唐宋之后,宗门人才凋零,禅宗法脉难续。后世便有口头禅,狂禅之弊。禅宗语录皆祖师证悟语,后世学其牙慧,未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叹。故学禅尤忌轻狂。禅宗是真实的证悟境界,是须真修实证的。初学最好想由《达摩四论》,“理入”、“行入”入手。然后参看《六祖坛经》、《传灯录》等经典。建议入门先看南怀瑾先生《南禅七日》视频。要想摸到真的禅宗,还是需要真修实证的过来人指点,这就是个人的法缘了。近人作品,可参看南怀瑾先生《禅海蠡测》、萧天石先生《禅宗心法》。参禅的话,憨山大师、虚云大师的开示很重要。经典《楞严经》、《楞伽经》、《金刚经》抱本参禅。但真正的禅是自己的事,自己的证悟,文字都是外缘。
张岱年老先生一生钻研传统文化,晚年得出心语“儒家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禅宗是极高明而道超越。”禅宗是宗下也是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望深入了解,不可轻下断语。
参考经典,附录:
《六祖坛经》: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邪。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者。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别。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谁有智者服药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