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2024-05-08 02:35

1. 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关于居民个人、和三个部门在中国经济中的杠杆率(债务/GDP比重),因为统计数据等原因,难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基于公开信息,在两个方面是有共识的:一是全社会杠杆率超过200%,在全世界居前列;二是,在三个部门之间,杠杆率最高,次之,居民的杠杆率最低。
具体说来,杠杆率被认为在120%~170%,领先于很多大经济体;杠杆率在30%~70%(如果算上更多隐性债务,可能更高);居民杠杆率在40%以内,落后于主要国家。
从上述数字上看,三个部门中,居民加杠杆的空间最大;且居民杠杆形成的银行资产,质量优于部门,是银行偏爱的安全产品。央行行长周小川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记者会上的表态,正应和了这一现实:“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如果想控制杠杆率,应掌握好整个杠杆率,关键还是要如何应对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也有一部分人比较关注地方的杠杆率是否偏高的问题,从总量上讲个人消费贷款的杠杆率不太高”。
分析造成三个部门之间杠杆率差别的原因,有助于判断居民的杠杆空间到底有多大。
三个部门之间的杠杆率差别如此之大,特别是部门如此之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代替和居民部门,提高并维持了其部门的杠杆率(当然,2009年之后贷款增加的直接原因在于刺激经济的政策);而不在于中国主要依赖于间接融资、不像美国有那么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同样不如美国发达的其他几个金砖国家,杠杆率甚至不及中国的一半。
如果只考虑认可的账面的债务,杠杆率在30%左右,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相信这是各种分析认为仍有加杠杆空间的理由。但如果考虑到地方的各种融资债务及全国范围内社会保障的隐性负担,情况显然不容乐观。也因为此,中央对地方债务扩大比较谨慎,在推出地方债务置换的同时,力保全国地产市场不大幅下跌,因为后者是维系地方乃至全国债务状况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同样,的杠杆率帮助降低了居民的杠杆水平。不是每个居民都有资格加杠杆。稳定的现金收入应是首要条件。因此,对于加杠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是被排除在外的(包括被寄予厚望的农民工)。周小川行长希望鼓励的群体,应是大部分工薪收入阶层。而他们的收入均直接、间接来自于。可在经济不景气、PPI连续几年负增长的情况下,要保证不亏损已经很难,维持运营、缴上税费、发下工资,银行贷款是最优选择。
部分承担和个人的杠杆率的成本有多高呢?其每年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在6万亿元左右(如计算上银行外的融资,成本会更高),超过名义GDP的年度增加额;货币供应量(M2)增量的近一半要用于支付这些利息。就是说,贷款的利息,也要用贷款来还了。经济疲弱、无现金利润、亏损,滚雪球般的债务模式不可持续。
是否可以不维持这种模式呢?那就是去杠杆(破产,退出市场),对上述的逻辑做一个调整,的杠杆率降下来、的杠杆率上升。个人的杠杆率也会下降,因为该破产的破产了、有些个人收入下降甚至没有了收入,就失去了承担债务的条件,其历史债务将转嫁给银行。最后的债务接盘者仍是,但真正的损失者是居民个人:如果不让银行破产,那债务只能通过全社会通胀的方式消化;如果允许银行破产,通胀的幅度稍小,银行的储户损失更大。同时伴随的,将是GDP萎缩,资产价格暴跌。
两害相权无轻者。这恐怕也是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自去年起就吹风降低社会负担(五险一金)的原因。
周小川行长在前述会议上同时提及:“从中国的情况看,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贷款中的比重还是相对偏低的,有很多国家个人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可能占总贷款的40%~50%,中国只有百分之十几,比例比较低。”不难理解,希望通过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
要实现这个预期,须考虑三个问题:房地产行业是否能发挥期望的作用?居民的杠杆空间是否足以满足期望?期望房地产引领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在未来维持居民的杠杆水平?同时,这种具有明显选择性的政策暗示,也应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中国经营性现金流是否可与这些国家比?中国是否有这些国家差不多比重的收入稳定、可加杠杆的居民群体?中国是否能承受大量的破产?

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2. 宏观杠杆率说法正确的是

宏观杠杆率说法正确的是指债务总规模与GDP的比值,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意味着负债收入比上升,经济主体的债务负担加重,违约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宏观杠杆率通常被作为判断经济风险的重要指标。

基本内涵:宏观杠杆率的高低代表着债务压力的轻重。
(一)宏观杠杆率是指各部门从金融体系(含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等各领域获得的债务余额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因此宏观杠杆率代表着各部门承受的债务压力,数值越高、债务负担越重。
可以看出,杠杆率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名义经济增长情况,二是债务增长情况。2020年受疫情影响,名义经济总量相较于债务增长出现了一定落后、导致杠杆率大幅抬升,今年名义经济总量反弹较多、导致杠杆率亦有所下降,因此2020-2021年(甚至包括后面几年)的名义经济总量均应理性看待。

(二)通常情况下,债务或杠杆推动下的增长模式是常态,关键在于把握其中的度,即债务或杠杆应保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宏观杠杆率如果过高,则意味着债务压力过大,而如果宏观杠杆率过低,则意味着金融杠杆的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事实上“防风险”便主要是指在宏
观杠杆率上面做文章,即所谓的稳杠杆或降杠杆。近年来央行频繁强调的“保持M2、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一致”正是稳杠杆这一政策导向的重要体现。
(三)政策层面通常希望能够用相对较少的债务资金、推动经济较快恢复,即致力于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其中的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提升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压降高成本或不易被观察追踪的表外债务、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以更便利于实现市场化定价等方面。

3.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

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摘要】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请您耐心等待5分钟,正在编辑整理回答,马上就为您解答,还请不要结束咨询哦。【回答】
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回答】
现在疫情原因和各种原因,导致收支不平衡了【回答】
收入少了就更不会贷了,贷款是量力而行,毕竟都是会影响自己【回答】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

4.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

[开心]您好,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摘要】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提问】
[开心]您好,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回答】
亲,现在疫情原因和各种原因,导致收支不平衡了【回答】
收入少了就更不会贷了,贷款是量力而行,毕竟都是会影响自己【回答】

5.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杠杆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稳中趋降。但随着过度负债文化的兴起,住房抵押贷款的快速增长以及新兴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快速上升。相比非金融企业债务,居民债务一旦出现问题将难以解决,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大,不仅会降低居民储蓄、抑制居民消费,还使得居民储蓄下降,抑制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摘要】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提问】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杠杆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稳中趋降。但随着过度负债文化的兴起,住房抵押贷款的快速增长以及新兴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快速上升。相比非金融企业债务,居民债务一旦出现问题将难以解决,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大,不仅会降低居民储蓄、抑制居民消费,还使得居民储蓄下降,抑制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回答】

你如何看待中国居民杠杆上升极快,几乎无人不贷!?请运用杠杆原理解释。

6. 我国居民杠杆率是多少啊?


7. 我国居民杠杆率是多少?


我国居民杠杆率是多少?

8. 我国非金融部门总体杠杆率 是什么意思

杠杆率是指 资本金/总资产 即 资本金/(资本金+总负债)
我们实际上说的杠杆,是指杠杆倍数,即总资产/资本金。
例如,你买房首付是20%,那么杠杆率为1:5;杠杆倍数是5倍。
如果忽略资金成本,加入你花20万买100万的房子,房价上涨10%即10万时,你的收益率是10万/20万=50%。杠杆把你的收益率放大了。同理,杠杆也能将亏损扩大。
如果我们把实体的主体简单分为政府、居民、企业,你会发现,大部分部门的杠杆率都不低。
以地方政府为例,根据人大常委2015年8月第十六次会议,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锁定16万亿元,预计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地方综合财力)为86%。
86%。看起来很安全。这是做大分母(财政收入),做小分子(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果。
16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至少低估50%。2015年前,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借款、债券未被归入地方政府债务一类;2015年以后,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债券均不归入地方融资平台一类。
地方综合财力,是衡量地方财政收入最大、最宽松的口径。它包括三个项目: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政府基金性收入及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其中,收入最稳定的是第一、二项,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主要由税收组成,是业内通用的衡量财政实力的方式(但审计署公布的口径远宽于此)。政府基金收入主要成分是土地出让收入,不仅波动大,而且很容易造假(例如政府找一个国企拍下300亿土地,当地政府基金收入就上去了,拍下后政府再将资金退还)。这个大口径,未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