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真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

2024-05-05 00:27

1. 互联网真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

今天的头条是“雄安”,如果你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两个字,代表着你接受信息的广度和速度是迟缓的;如果你已知道,但无法说出个所以然,代表着你属于那一部分随主流的追随者;而如果你知道,并有自己的看法,则代表你是一个在不断思考的人,能够敏锐的去察觉到任何一个机会。
因为互联网的产生,而诞生了许多商业模式,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新的技术与手段来去除信息不对称,然后我国引入互联网已有20年的时间,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真的消除了吗?我想对于那些有心之人而言,大部分的信息不对称可以有办法去消除掉,可是重要的还是对于同一事件的认知理解。
圈子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依靠。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新的热点产生,而人们都是习惯对旧的东西进行遗忘,比如当我们复盘的时候,会惊讶的发现,当下已经相当自然的手机叫车、叫外卖等动作,其实三年前还不曾使用过。当然有些热点我们不用去关注,比如“黄鳝”这种,因为其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过多说一句,这个不知名平台上的事件,在传播中的确帮了花椒一个大忙,月底渠道KPI压力山大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被完成了。而像今天的头条“雄安”,我认为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有一定关注和了解的,并且这个消息在昨晚同一时间开始对外传播,可至今却还有诸多人不知,在我看来很核心的一点,就是处于的圈子不同。
以前门户网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除了新闻外,点击量高的内容主要为一些三俗的噱头居多;后来转移到朋友圈后,突然多了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因为人们希望去展示出积极向上的一面。虽然我身边有些好友为了克制自己浪费无效的注意力,关闭了朋友圈,但是当下相比新闻资讯类的app,微信更是我们获取主要信息的来源,其中就包含了微信群和朋友圈。互联网确实消除了诸多信息不对称,但是不同圈层内传播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当我们只从所属圈子获取信息,也就再次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因为我小时候喜欢读三国,在这里就举出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那就是刘备三让徐州,从事件单独上来看显示出了刘备的贤德,但是如果我们把事件前后的信息放在一起,就很容易理解陶谦的禅让了。陶谦作为一个从扬州来到徐州的太守,很需要当地世家大族的辅助,而刘备正室妻子糜夫人的两位哥哥糜竺和糜芳正好是徐州世家大族的领袖。把这些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为何陶谦托孤的时候,不把徐州给自己人,而交给刘备,因为即使交给自己人,最后也掌控不住嘛。
可见由于获取到的信息不同,不完整,我们对于一个事件的判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而解决这个当下信息获取不对称的办法,在我看来很简单,那就是脱离小的圈层,比如每天看看微博上的热点,就足矣不丢失一些重要的事件信息,以致于不错失一些机会。下面来就是更为关键的了,那就是对获取同样信息的理解认知程度。
傅盛把人的认知状态分为了四类,95%的人属于第一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4%的人属于第二类,知道自己不知道;0.9%的人属于第三类,知道自己知道;0.1%的人属于第四类,不知道自己知道。
有很多鸡汤的文章,一些人觉得看完了没用,而有些人会发现看完没用的原因是自己没有遵循去做。同样的,之前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写了本书《异类》,这本书可能你没看过,但其中有个观点你肯定看到过,那就是要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都需要花10000个小时。可传到至今,不同认知的人对于这句话,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会去理解成,一件事上花了10000个小时,那就能成为专家,可是生活中有太多的反例,如一个做很多年的保安老大爷,绝对花了10000个小时以上,可是他并没有成为一名安保专家。
难道是作者错了吗?当我们再次一字不差的阅读作者的原话时,会发现10000个小时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成为专家需要花10000个小时,与花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认知力更强的人,会去思考为什么是10000这个数字,这个数字可能只是代表多,或是对于大多数人所需要的时间,那有无可能去缩短这个成为专家的时间呢?答案是有的,比如那些从业十余年的文案工作者,论到专业度和实力,很多并比不上作为90后的李叫兽。像我个人也是如此,在校园市场这块,我比很多从业更多年的人,有着更高的话语权,可见一般人需要花10000个小时才能达到的,或许有些人因为聚焦,思考的更加深入,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取得更好的结果。可见不同认知的人,对于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信息,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关于获取更充足的信息,刚刚有聊过解决方案,而关于提高认知,在我看来很难,因为这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而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做到去独立的思考问题。由于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现在养成了一个在我看来比较好的习惯,那就是刻意的去注意一字不差的阅读文字,并且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写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对于我自己的文章,看到不同意见的留言,由于人性使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愉悦的,但是转念就会特别开心,因为这是对我认知的一种弥补,所以我特别欢迎大家,提些不同的想法和思考。就如同我在线下跟一些大学生聊天的时候,就喜欢借他们的手机,看看当下学生主要用的app是哪些,以致于我思考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落地。不过,我特别反感一类人,那就是习惯性的指出他人观点的错误,却无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刻意刷存在感的方式。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现有圈层获取信息有限,可以跳出来去看看,而认知的提升只有唯一的解决路径,那就是见的多了,思考的多了,个人的观点自然越来越接近真理。最后推荐给大家一部不错的剧《人民的名义》。

作者孙凌,互联网从业者,资深校园市场专家,时间管理达人,坚持终身学习,每日分享所思所想,微信公众号:创业者孙凌

互联网真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