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何会失败?

2024-05-09 17:47

1. 李自成为何会失败?

1,起义军的小农意识不足以担当大任  2,八旗兵和吴三桂以及后明政权的联合夹击.....

李自成为何会失败?

2.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

  1、残酷、多疑。不能团结其他义军首领。杀罗汝才;杀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逼降老回回马守应;迫走张献忠。
  当时义军分四大股----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革左五营(“革左五营”是由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争世王刘希尧、乱地王蔺养成五营联军组成的。)李自成就干掉两大股,天下未平,内斗不止,安能不败。
  在失利后,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明末流贼的核心人物并不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而是绰号曹操的罗汝才。
  罗汝才号称曹操,很有谋略。十三家联合作战就是罗汝才的主张,流贼们模仿梁山好汉,高迎祥统领七十二路天罡,张献忠统领三十六路地煞。   
  罗汝才善于调和各部之间的关系,所以谁都愿意与之合作。打下城池之后,子女财物大家平分,盗亦有道。清廉的官员一律不碰,打的就是贪官,这就是罗汝才的江湖道义。
  罗汝才与高迎祥合作的时候最多,都是老江湖了,高迎祥过去是个盗马贼。罗汝才喜欢奢侈,属于穷人乍富型的暴发户,享受够了死了也不屈。过去罗汝才娶不上媳妇,当了流贼首领之后,身边美女不下百名,个个如花似玉,这就是罗汝才喜欢做流贼的理由。
  高迎祥死了之后,罗汝才只好与李自成、张献忠等首领进行合作。这两位一个阴沉,一个残暴,冷兵器时代,常年累月的杀人,已经拿杀人不当回事了。一上阵就兴奋,几日不杀人就心中不乐,需要血与火的刺激。罗汝才善谋,那两位善攻,就合作在一起。
  李自成兵败之后投奔张献忠,险些丧命,是罗汝才救了李自成。张献忠兵败之后投奔李自成,也是险些被杀,是罗汝才私下送他五百人马,将张献忠放了出去,罗汝才是为了大局着想。李自成潼关遇伏,罗汝才鼓动各部与他一起前去搭救李自成,也是为了大局。
  罗汝才是以德服人,讲究江湖道义。李自成与张献忠讲的是霸道,以力服人,胁迫各部听从自己的指挥。罗汝才的人缘始终挺好,在流贼里很有号召力。没有罗汝才张献忠也不敢反了谷城,没有罗汝才李自成也聚合不起百万大军。   
  这些陕北的流氓们始终没有改变流氓习气,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历史悲剧。就连满清王朝都不屑于招降那些流贼,投降的流贼首领很少有活下来的。多尔衮密令各部:‘降贼有谋反之意格杀勿论。’。对于明朝降官满清王朝是很客气的,轻易不杀。
  罗汝才死于李自成之手,这也是他没有想到的。手下三四十万大军,罗汝才一走,李自成是进不了北京的。罗汝才等首领只想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不愿意接受李自成的管制。李自成虽然杀了罗汝才等首领,却无法降服人心。进入北京之后,人心就乱了。都是亲朋好友结合成的流氓团伙,为的就是抢掠,不是为了给李自成打江山。罗汝才所思所想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相同的,是流贼的代表人物。    
  李自成进了北京之后,住进了皇宫,搂上了陈圆圆,早把革命的初衷扔到脑后了,根本没提均田这么回事。败逃回西安之后,还是没有实行均田。抢掠了无数的财富,李自成是不缺钱花的。百姓生活的怎么样他是无暇过问的,也不那么关心。采取严刑苛法治国,偷一只鸡就是死罪。
  与罗汝才相比,流贼们认为李自成做事不仗义。用人脸朝前,不用人脸朝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罗汝才不死,还将是流贼中间的核心人物。其他义军首领也曾聚拢过四五十万大军,都没成气候,主要是不具备那个素质。


  2、形势所迫,没有建立根据地。虽称义军,终为流寇。
  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三月十九日入城,不足百日。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败;到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也不过百日。可谓大成大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
  黄巢与李自成的错误都在于只建立了政权,没有接受儒家学说。百姓并不怀念黄巢,也不怀念李自成,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个流寇,险些坐了天下的流寇。

3.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

  以下内容节选自《南明史》

  历史曾经给予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统一全国的机会。1644年春天,大顺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接管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全部疆土,推翻了以朱由检为代表的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摆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才能站稳脚根,实现一匡天下的目的。这一任务实际上取决于两点:一是他应当认识到辽东兴起的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是同大顺政权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加强针对辽东的防务是新生的大顺政权存亡的关键。二是在汉族文官武将大批倒向自己的情况下,大顺政权必须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尽量缩小打击面,由打击官绅地主改为保护他们的利益。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崇祯朝廷的覆亡除了它的腐败以外,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作战,陷于左支右绌的窘境,造成两大对手力量不断的膨胀。大顺政权既然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避免重蹈崇祯朝廷的覆辙,理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汉族各阶层的支持。自明中期以后,缙绅势力已经成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能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直接关系到大顺政权在管辖区内的稳定和遏制并随后解决辽东的民族对抗。


  从当时形势分析,大顺政权的领导人如果能够高瞻远瞩,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完全可以采取正确的对策。首先,李自成必须放弃对官绅地主实行的追赃助饷政策,代之以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就财政而言,李自成1643年以前,为维护贫苦农民利益实行三年免赋,以没收明朝藩王家产和对官绅追赃助饷来解决数量日增的军队和政权经费的需要,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占领北京以后,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内帑,没收同朱明王朝关系密切的宗室、国戚、勋贵(指明朝开国、靖难以来所封世袭公、侯、伯爵)、太监的全部家产,可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即便需要向官绅士民征派部分赋役,为数也相当有限。只要采取这一措施,就足以赢得绝大多数汉族官绅的支持,结成共同对付满洲贵族的阵线。在这种情况下,清方面临的不是原先腐朽没落的明王朝,而是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汉族为主的政权,双方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顺政权日益巩固,清方在人口(兵源数量)、物资方面的劣势肯定会越来越明显。


  然而,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政权都是封建政权。李自成起义军从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下半年开始在河南一些府县建立地方政权,1643年在襄阳建立中央政权,次年正月在西安正式立国建号。按照这种观点,甲申三月明王朝的灭亡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而是为一个新兴的封建政权所代替。可是,持上述观点的人却缺乏把自己的逻辑贯彻到底的勇气,因而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也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李自成为首的农民政权推行的“免赋”政策并不是免征而是减免,这是不正确的。大量史实表明,大顺政权(包括其前身)在1644年六月兵败退回西安以前,在广袤的地区内都是以追赃助饷代替按田亩计征的赋税。各地文献都表明大顺政权委派的官员到任后几乎毫无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绅追赃助饷。如甲申三月,刘芳亮部占领大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①。进占广平府之“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多寡,惨不可言”②。高阳县令王瑞图到任后,“奉贼令逼索乡绅,名曰助饷”③。灵寿县“伪令郭廉持符至灵寿,勒乡绅捐饷,恣为横暴”④。肥县县令石传声下车伊始即“置乡绅于狱,比饷银”⑤。临城县令段献珠履任后,“索饷银,毁坊扁,免荒税”⑥。派往山东的大顺军将领郭升“以精贼数万略行齐鲁,张官置吏,四出赴任,旬日间遍于海岱。……奉其敕追掠缙绅,桁杨接踵,相望于道”⑦。济南府“有户政府从事张琚者,谓之催饷司,拷掠宦家子,俾助饷。其被掠者以万历来科目为断,计三十余家。刑具夹桚外,有铁梨花、吕公绦、红绣鞋之名”⑧。阳信县“夏四月,逆闯伪令搜罗邑绅子弟蠲赀助饷,各五百金,勒限追比”⑨。邹平县令王世传上任后“阳言蠲赀租,刑逼乡官,渐及富户,谓之追饷”①。北京聚集着明朝廷大批中央机构的官员,从三月下旬开始,未被大顺政权选用的官员大抵发往各营追赃助饷,“言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②。四月初八日,李自成发现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下令停止,被押官僚无论完赃与否一律释放,但各地的追赃活动一直延续到大顺军战败西撤为止。与此同时,我们却没有见到大顺政权在甲申五月以前有征收赋税的记载。某些文献由于文字含混给人以大顺政权在退回西安以前就曾征收赋税的印象,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其内容,不难发现所“征”得的银、粮一般都是整数,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按亩计征的赋税不可能是整数,只有追赃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征发制造军需物品的翎毛(制箭用)、钢铁等,也不能说是正规的赋税制度。这些都说明大顺政权在北京的鼎盛时期没有制定赋税政策,仍然停留在追赃助饷的阶段。


  应当承认大顺政权追赃助饷政策的革命性,它证明李自成虽然已经即位称帝,大将们受封侯、伯等爵,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穷苦兄弟,没有放弃维护农民利益的基本宗旨。处于十字路口的大顺政权在关键时刻跟不上形势,陷于茫然失措的境地。李自成一方面采取了部分办法招徕官绅,一方面又大范围地以追赃助饷打击这个阶层。在追赃过程中官绅们巧取豪夺所得的家赀难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官绅体面扫地以尽,这对于大批归附大顺政权的官绅地主来说确实是非始料所及的。官绅地主的归附大顺政权,正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惜在政治上变节,把过去痛骂的“闯贼”李自成当作新的靠山。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失望了,明朝廷中央官员被录用的占少数,地方官员由于大顺政权选用的原则是以未曾出仕的举人为重点,吸收的明朝官员所占比例很小,就整个官绅地主而言基本上处于被打击的地位。他们在饱尝铁拳之后,不胜愤慨地说:“是岂兴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矣。”①当大顺军所向无敌时,官绅们慑于大顺政权的兵威,一般不敢公开反抗,但已经暗中“人人饮恨,未及发也”②。有一种记载说庶吉士周钟因有文名受到丞相牛金星的重视,他积极参加大顺政权的活动,常说“江南不难平也”。一些明朝官员私下对他说:“闯残杀太甚,万难成事。”周钟回答道:“太祖(指朱元璋)初起亦然。”③其实,朱元璋在天下未定之时是“礼贤下士”的,对官员的大批屠戮和谪戍是在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以后。周钟的比拟并不适当,只是反映了被大顺政权录用的少数官员的一种希望。总之,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未能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接管区内大搞追赃助饷,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是极不明智的。当人们津津乐道“闯王进京”后如何如何腐化变质终于导致“群众”不满,归于失败的时候,本书作者却认为正是由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洲贵族所扼杀。


  在军事部署上,也突出地反映了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从万历末年起辽东的满洲贵族军事力量日益崛起,成为明朝廷棘手的课题,而明末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又是同明清之战交织进行的。为了抵御满洲贵族的进犯,明朝廷多次从陕西三边抽调兵将。按情理说,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对于稳定大顺政权统治区的局势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分兵驻防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例如,李自成在湖广荆襄地区部署了以大将白旺为首的七万兵马,当大顺军向北京推进时,明军左良玉部乘机进攻湖广承天、德安;河南刘洪起等地主武装也同左良玉相呼应,颠覆当地的大顺政权。白旺上书请援,李自成当即决定派绵侯袁宗第带领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由陕西奔赴湖广先击败左良玉部,随即北上河南平定了叛乱,直到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袁宗第和白旺的军队仍滞留于河南与湖广。这种局部的胜利只是导致了全局的失败。白旺七万之众完全可以牵制住左良玉部,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袁宗第所统右营为大顺军攻城野战的五大主力之一,本应调到北京地区,等到稳定辽东局势以后再回头收拾左良玉等手下败将,是易如翻掌。李自成计不出此,说明他对用兵的轻重缓急缺乏战略头脑。


  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的麻痹轻敌思想进一步暴露出来。当时他身边的军队总数大约有十万人,受封侯爵的大将有刘宗敏、李过、刘芳亮、张鼐、谷英,加上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兵力也还可观。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在大同留下了大将张天琳镇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将马重僖为节度使,惟独在京东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老本”嫡系大将去镇守。他的着眼点仅限于招降撒入关内的吴三桂、黎玉田和关门总兵高第,而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却置之度外。开初,李自成对吴三桂、黎玉田率领的辽东官兵和山海关总兵高第的招降进行得很顺利,吴三桂在大顺政权“许以父子封侯”的条件下同黎玉田、高第一道归附大顺政权,吴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见新主”;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李自成在招降了辽东和关门明朝官军后,似乎认为京东的问题已经解决,对清廷出兵干涉的危险毫无认识。他在山海关地区的军事部署只是派了几天以前在居庸关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率领原部八千兵马接管山海关防务,而没有派大顺军嫡系大将出镇该地区。从他下令吴三桂率部进京和派原驻畿辅地区的明朝投降总兵马科率原部一万兵马同黎玉田一道远征四川来看,证明他根本没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亡必然有分羹之心。似乎在他看来清兵在辽东的用兵和三次深入内地都是明朝的事,大顺政权从未同清军交锋,彼此无怨无仇,可以相安无事。也许是出于这种天真的考虑,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召吴三桂本人入见是一回事,命其率部赴京又是一回事。联系到李自成命马科率部前往四川,很可能是想让吴三桂率部执行南下之类的任务),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何况,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对吴三桂安抚得当,并立即派遣大顺军高级将领率主力协同吴军镇守山海关一带,吴三桂叛变的可能性很小,京东的局势也将比较稳定。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且不说不少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再说,大顺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东、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头,总不会更得民心吧,为什么没有失败呢?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说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短浅,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明清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地总结这段历史,才能汲取经验教训,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社会、政治、军事遗产。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

4.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

说李闯的农民阶级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能够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阶级革命,他造反的结果只不过是从被统治阶层成为了统治阶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所以他进行的只能说是一场造反而不是革命,既然是造反就要放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来看他的失败。如果仅从战略上分析,李闯从攻破潼关到进入北京速度过快并没有稳定住后方,这也是一片石兵败以后一泻千里的原因,其二在于明知道自己兵力兵种不占优势还跟对方打野战是为骄兵。从政治上来看就是由于他出身农民又没有改变制度那么在原有封建制度下就要遵守封建官僚的一套游戏规则,很显然他破坏了规则没有获得统治阶级也就是地主阶级的认可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纵观中国历史,农民起义是国家灭亡的原因但是从来没有农民出身的人能够最终获得政权,刘邦算是个地位够低的了但好歹还算个国家公务员,朱元璋虽然是个要饭的但也是当过和尚受过教育而且利用了宗教。

5. 李自成怎么失败的

李自成就是闯王
属于农民起义

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到历史学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成惋惜。哪些错误导致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 

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利用公共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 

“贫民起义”和“社会起义”的最大区别是,在“贫民起义”中地主阶级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参加镇压(起义)的,而在“社会起义”中地主阶级却是支持起义或是直接领导起义的。结局当然也截然不同:“贫民起义”总陷于失败,而“社会起义”却总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文《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 

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李自成怎么失败的

6.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煤山。在那之前,李自成曾多次被官军围剿。有好几次,他都被撵到大山深处,身边仅剩几个人。
但一次次的失败,李自成都缓了过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这个口号简单的理解,就是大家都能有田种,而且还可以免赋税。
对于中国过去的老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盛世天堂的到来。所以,即使李自成被一次次的打败,依然会有人愿意继续加入他的队伍。
不过,李自成到北京后不久,还不足一百天,就传来山海关总督吴三桂跟后金勾结叛变的消息。山海关是中原抵挡后金最重要的屏障。现在山海关丢了,中原就无险可守了。
李自成也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所以他一面给吴三桂写信,一面准备出兵。最后,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了十万军队,准备迎战吴三桂和后金的八旗兵。
以当时大顺军队的锐气,再加上是李自成亲自领军,原本应该是战斗力加持。李自成曾在北京城破之前,跟崇祯谈判说。让崇祯皇帝封自己为西北王,他帮崇祯皇帝打后金,但是不受管制。当然,这场谈判最后失败了。
不过,李自成当时敢提出这个条件,说明大顺军队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可仅仅过了不到四个月,大顺军队的战斗力开始迅速下滑。带出去的十人,逃回北京城的时候,也只剩下三万多人,就匆匆撤离逃亡。
李自成会败得那么惨,除了因为吴三桂当了汉奸,清军使用了红衣大炮这种高科技外。更主要的是,李自成自己失去了民心。
这在当时,其实很难想象。因为李自成正是靠着老百姓的支持,才当上皇帝。并且他在攻入北京后,一方面,下令士兵不得劫掠。另一方面,他也优待明朝的宗室,对崇祯皇帝的遗体,也妥当的下葬了。就像一个很顺利的改朝换代一样,一切逐渐步入正轨。
可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折,原本李自成曾下令,对那些明朝的官员进行追赃抄家。明末的农民起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官员腐败。结果,追赃的事情越做越过火,竟然有1600多名官员,被活活打死。
更严重的是,士兵开始劫掠享乐。劫掠的对象,不仅是官员,还有老百姓。过去提出的,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口号,却大多成了李自成的空头诺言,没有实现。
在西安,出现了一道告示,意思大抵就是明朝还不应该灭亡,应当重新拥立东宫太子当新皇帝之类的。而这条告示出现之前,李自成还没有率军跟吴三桂决战。由此可见,李自成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人拥戴。
再加上南明的成立,大顺开始出现了土崩瓦解的现象,并在最后走向灭亡。有传言,李自成最后在逃亡路上,被当地农民杀死。关于他的死亡,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关于他的失败,却应该是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7. 李自成为什么没成功?

假如李自成成为顺太祖,成为开国皇帝。华夏的历史上就会有三位平民皇帝,刘邦,朱元璋,李自成。但令人遗憾的是李自成失败 了,李自成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李自成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流动作战。和唐末的黄巢一样。属于流寇。这种作战方式好处是来去如风 机动灵活。使得对手无法捕捉战机。无法从根本上歼灭李自成。但这种作战的方式的弊端是没有稳固的根基。缺少给养和持续作战的能力,一旦失败就四散奔逃。无法从新聚集力量进行二次做战,输赢就是转瞬之间的事情。由于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使得李自成没有形成有力的政治集团和利益阶层,失败是必然的。

李自成能够和崇祯周旋18年,可见是有相当的军事能力。也是有战略眼光的。但之所以没有转型成功。成为第二个刘邦和朱元璋、第二重用原因是进入北京以后,没有迅速地和当时的官僚阶层结合起来,用一句学术用语就是,李自成没有被地主阶层接受。而且被他们所抛弃、而这种情况的产生恰恰是李自成造成的,李自成入京以后对明朝官员进行了敲骨吸髓般的榨取。而且军纪败坏。北京的政治局势彻底混乱,这就是民心的丧失。

第三点的原因就是李自成没有深谋远虑的谋士进行规划和布局,也就是说,李自成身边没有张良。刘伯温这样的大谋略家,走一步算一步是李自成的做法,缺乏长源布局和规划也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当然没有控制吴三桂以及对多尔衮意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点就是李自成没有治理天下的意识。完全是破坏分子。到处掠夺焚烧田园。所过之处各地百姓避之唯恐不及,李自成每次攻占一个城池,先屠城再抢钱,然后全军拔城而走,好不容易得到的城池,有敌人来攻。则把城池一举焚毁再随手丢弃。如此一来所有的人都成为李自成的敌人,一旦失败就没有翻身之日。

李自成虽然和朱元璋一样。出身贫寒,但在格局上比朱元璋差的太远,战略上。用人上也远远不如朱元璋。

李自成为什么没成功?

8.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毋庸置疑,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巨星级的人物。尽管过去和现在都有人骂他是流寇、但贫苦农民出身。当过驿卒的李自成,在接过高闯王的大旗后,最终打进北京城,逼死了明王朝的崇祯皇帝,建立大顺政权,也可以算得上是草根起家的革命领袖。
只是,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十分短命,在入主北京城之后,他很快被吴三桂的关宁兵和多尔衮的满蒙汉八旗兵所败,并在一年后再败于湖北武昌,最终在九宫山被乡勇所杀。那么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得如此之快呢?

一、没有明确的核心政治目标。但凡朝代更替,都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就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和取代体系,李自成从始至终都缺乏这种政治目标和体系。明末大起义,始于陕西继而席卷全国,而起义的根源,也不是那里的官吏有多腐败,而是遭遇天灾造成饥荒,人们整天饿肚子,只能铤而走险。
全是苦兄弟组建的义军,从一开始就定下规矩,不向穷苦百姓征粮征征饷,只攻打富户和官府,这就让义军和百姓站到了一条战线上。也正是这条规矩,让义军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不管被打得有多惨,只要到农民中去,就能组织起庞大的队伍东山再起。
但是无论是高闯王还是后来的李自成,起义的目的最初都不是以建立新生政权为政治目标,而是一路劫富济贫,满足于眼前利益。也就没有做好接管政权的体系准备,要知道治理国家和流窜攻城劫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就导致大顺王朝建立后,不能很快形成流畅的治国体系,整个国家机器运转不起来,从而被各路势力轻松赶出北京。

二、流于表面不彻底的胜利。从崇祯13年李自成商洛突围,到崇祯17年进入北京,短短四年间,大顺军发展十分迅猛,其间除了三攻河南开封未获成功,并没有经历残酷的战争考验,沿路绝大多数明军由于粮饷不足,对明王朝离心离德,见了义军多主动投降,所以这就给人一种义军所向披靡的假象,同时也麻痹了李自成等将领的思想,一路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得狂妄自大意识在官兵中盛行。
这种骄傲情绪在进入北京后迅速转化为腐化,也为山海关失败后,一败再败打下了基础,和吴三桂的关宁兵作战时,李自成自己也承认,一路没遇到过如此能征善战的明王朝军队,至于满清的军队,那战斗力就更强了。遭到迎头痛击的义军没有了傲气,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量官兵有了畏战心理,这使得义军在后面的战斗更加锐气尽失。

三、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从陕西起事时,义军只是一路上攻城略地,打完就走,却没有考虑在相对富庶或是群众基础深厚的地区,建立根据地,以策应前方征战的部队,或是在失败后,也有足够的资本东山再起。由于没有大本营,李自成的义军无论是胜利时还是失败时,都没有退路,也没有可供补充的兵员和物资,这种状况,在进攻顺利时尚无大碍,而一旦遭遇失败或是陷于不利境地时,就是致命的,这也是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兵败如山倒”的根本原因。
当时,在李自成的大顺军进攻北京时,满清的多尔衮、范文程洪承畴、济尔哈朗在讨论是否出兵时,洪承畴认为李自成难成气候,他说:“李自成从攻破洛阳后,不断攻城,却没有对占领地设官管理,也不安抚百姓,令士民大失所望,完全是一派流寇作风,又怎么可能建功立业呢?”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时,高夫人感觉百姓的欢迎程度大不如前,马夫王长顺说,百姓看义军破城后并不固守,打了就走,不敢过分热情,担心官军回来报复。
而李自成则认为,守城就会分兵,义军兵力本不雄厚,分兵则不利于进攻,也不利于防守。从战术角度上看,李自成所言不虚。但从战略角度看,不设官理民并没有实际控制占领地,这样只为了补充粮饷的进攻又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稳定的根据地,胜利的时候,义军的粮草要么取之于敌,要么从占领地百姓手中获得,一旦失利,那退无可退,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军队极容易溃败,这也是武昌兵败李自成身死后,义军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缺少战略规划和政治目标,导致李自成对于如何建立政权没有方向,从这方面看,他连洪秀全都比不上,虽然洪秀全看上去神神叨叨,并不符合时代潮流,但至少他有个建国的完整系统,这也是太平天国能存活14年,而大顺政权不到1年的原因之一。(参考资料:《李自成传》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