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2024-05-09 15:24

1.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必修2第三章的知识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2. 求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或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题一道 越难越好 有答案及分析

(1)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温带大陆性 畜牧(  2)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 玉米 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先进的科技(3)乳畜业 城市 市场 市场 饲料供应
9.读“美国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回答问题。
  
(1)A地所属的农业地带是________________,这里有大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适宜经营______________业。
(2)B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种植的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地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它是随着______________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_______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 这是哪个版本的必修三地理?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

湘教版的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1、区域的基本含义
· 2、区域发展阶段
· 3、区域发展差异
· 4、区域经济联系
·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 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
·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
· 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
· 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
· 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
·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 1、地理信息系统及其
· 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 3、全球定位系统及其
· 4、数字地球

这是哪个版本的必修三地理?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

4. 高中地理必修3 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详细总结

  第二章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

  四、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

  (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

  (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保护

  保护第一

  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成立保护基金会,发展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问题研究: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5. 地理的第二节农业

巨型木薯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施入土壤的肥料的变化,如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SO42- 转化为H2S等,虽然需要有细菌起作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土壤里铁或锰的化合价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物的营养,晒田和灌田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土壤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我们通常用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在空间技术上应用的高能电池都发生着氧化还原反应,否则就不可能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或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人和动物的呼吸,把葡萄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把贮藏在食物分子内的能转变为存在于三磷酸腺苷(ATP)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这种化学能再供给人和动物进行机械运动、维持体温、合成代谢、细胞的主动运输等。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更是供给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能量。

地理的第二节农业

6.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框图,知识框图就好。不用详细

1、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
我国农业发达地区
气候
光热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
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
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水分
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合谷、湖畔、山麓地带
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
地形
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
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土壤
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
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

2、   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西亚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商品谷物农业
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
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大牧场放牧业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干旱、半干旱气候
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市场、饲料供应
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
动物疫病的防治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7. 区域地理学习技巧:以《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基本方法:以《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高中地理学习一定要注重方法。在宏观上要站得高、视野开阔、有框架思维,才能学得通透;在微观上要锋利,知识点明白透彻才能不留死角。

区域地理学习技巧:以《农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8. 高一地理下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资料,我两点半就考试了,帮帮忙,谢谢。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
(1) 农业生产的位置
(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能认识P45图3.9,包括小麦牧羊带位置)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三低一高一大一小”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 单产高,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地价地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给一幅农业地域图,要能识别其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关键看从事何种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