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2024-05-09 03:12

1.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发明专利和获奖1. 发明专利“一种苊衍生化合物及其用途”,2002.6;2. 发明专利“制备苊衍生单一手性物的方法”2002.7;3. 发明专利“从杂醇油或混合戊醇中同时分离提纯外消旋光学戊醇、光学活性戊醇、异戊醇的方法和装置”, 2002.84. 发明专利“环境情报快速感应型靶向式控制释放微囊”,20015. 国际专利“ Functional particles and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20026. 发明专利“固定微生物的多孔膜微囊载体”,20027. 发明专利“用新型硅橡胶复合膜制造低醇或无醇原汁发酵酒精饮料的过程技术”,20028. 发明专利“致密皮层-多孔支撑层聚合物复合膜的一种制造方法”,20029. 发明专利“固定微生物的多孔膜微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200310. 发明专利“智能化手性拆分亲和膜及其制备方法”,200311. 发明专利“细胞坏死信号识别型智能给药载体”,200412. 国家二类新药盐酸布替萘芬新药证书,200213.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垃圾制有机复合磷肥新技术3万吨/年工业性试验”,200314. 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2.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的科研成果

化学工程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院主编教材获国家一、二等奖共计8项。科学和工程研究方面,学院建立了从化工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转化、从化工工艺开发到化工设备设计的一体化科研体系。化工学院的基础研究集中瞄准学科前沿,在多相流传递过程、反应工程、膜科学与分离工程、分子计算化学与反应动力学模拟、冶金工程与设计、生物柴油与可再生能源、等离子化工、构型反应装置与催化剂工程、电子材料、低碳技术、化工过程装备等领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团队。近四年,学院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面上基金18项,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973”、“863”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基金支持;累计发表SCI/EI论文530余篇。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及部(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亿利达科学技术奖1项,发明专利150余项。2010-2013年,到校科研经费累计超过3亿元。

3.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及优势领域 科研实力学院科研队伍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实力强大。近五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和重大项目)59项,973、863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15项,省部级基金70项,企业委托110余项。科研成果丰硕,近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成果9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400篇、EI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港和内地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势领域1) 高效高选择性有机合成化学复杂化合物和新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设计合成,各类医药、农药及及中间体的合成。2) 绿色化学与技术是国内较早开展绿色化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并建立了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早设立绿色化学博士点的单位。在生物质转化、绿色合成方法学、清洁化生产技术、环境友好材料化学、过程化学与技术及绿色化学评价方面有相当优势。3)环境友好材料依托于化学学院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四川大学生物基与环境友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专门从事各类生物基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水性系列粘合剂和涂料、快干透明漆、去污上光蜡以及高吸水树脂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高水平成果。4) 阻燃材料化学学院是国内外目前在阻燃领域研究力量最强的单位之一,建有阻燃高分子材料省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在高效无卤阻燃剂与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近年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发表大量的论文和发明专利。5) 催化化学有机金属络合催化,主要是以水溶性过渡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的水/有机两相催化体系中的催化反应及离子液体介质中的催化反应研究;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合成及工艺研究,包括天燃气(液化气)催化燃烧催化剂及技术、汽车/摩托车/通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室内空气催化净化、工业有机废气的催化处理技术、催化燃烧脱除饮食油烟、耐高温高比表面氧化铝新材料、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等。6) 有机/无机功能材料化学各种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如电致发光液晶材料、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液晶聚合物与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合成、锂电极材料、磁微球及纳米磁粉、含钛双功能敏感材料等。7)功能与医用高分子材料化学人体可吸收降解的手术缝合线、骨板和组织修复材料、人造皮肤、药物缓释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分子设计、合成、自组装、改性;功能化高分子合金与纳米材料。8)分析化学各类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包括原子光谱分析;化学计量学;色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分析仪器的研发;环境监测研究等。9)精细化学品化学医药、农药、染料、日化及中间体的合成及工艺、造纸化学品、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单体、塑料助剂(如抗氧剂、抗静电剂、荧光增白剂、固化剂、阻燃剂等)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10)天然有机化合物及中草药的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及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测定及化学合成;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药物分析与检验。11)放射化学生物医学中的核技术与标记化学;核材料合成与分离化学;同位素及辐射生物技术。12)油(气)田化学品研究三次采油用高分子及表面活性剂等。可参与科研技术合作领域1)有机化学/精细化学品/天然产物领域复杂和新化合物(包括医药、农药及中间体)的设计合成有机功能材料、自组装纳米材料的研发仿生/仿酶催化剂及各种手性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涂料、染料、洗涤用品、化妆品等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及其在药物中间体和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技术开发天然产物的分离提取及化学合成2)高分子材料领域新型阻燃剂与阻燃材料的研究开发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高性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研究三次采油用高分子及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开发高分子材料的耐老化研究废弃塑料的回收与再利用新技术微波和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分子合成与改性方面的应用高效水泥减水剂等、家具、汽车等油漆、粘合剂、皮革化工,特别对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聚酯、醇酸树脂等高分子合成的研究。建筑装饰胶、涂剂、胶粘剂、皮革涂饰剂等3) 催化技术领域高性能汽车(汽油/柴油/CNG)尾气净化催化剂(达欧II、欧III标准新车和在用车)高性能摩托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达欧II、欧III标准)通用汽油/柴油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天燃气/液化气催化燃烧催化剂及技术(家用天然气催化燃烧炉、家用催化燃烧热水器及工业催化燃烧器等)工业有机废气的催化处理技术室内空气催化净化(光催化降解室内污染气体)催化燃烧脱除饮食油烟CO、CO2天然气及低碳烃的催化活化研究及综合利用研究不饱和化合物的催化加氢(均相、多相)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4) 无机化学领域耐高温高比表面氧化铝新材料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废水处理(印染废水、重金属废水、放射性废水等的处理)生活用水中除去金属离子、互阴离子及消毒与杀菌研究天然非金属矿物(如高苓土)的利用5) 化学及仪器分析领域各类单一及混和物质的鉴定及成分分析环境监测新型分析仪器的研制三废的回收与利用6) 绿色化学领域生物质转化清洁化生产技术 部分代表性科研成果简介1) 高效无卤聚合物阻燃剂及应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光-生物降解淀粉塑料: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 完全生物降解树脂与一次性使用塑料,“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4) 低成本完全生物降解树脂及膜制品,“十五”国家863项目成果,包含8项国家发明专利5) 阻燃聚酯纳米复合材料:“十五”国家863项目成果,包含2项国家发明专利6) 废弃聚合物回收与利用新技术:中国发明专利 ZL03117935.57) 无卤膨胀型阻燃聚烯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021216.78) 可生物降解的脂肪族与芳香族共聚酯: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10040914.79) 高效无卤阻燃聚碳酸酯,中国发明专利ZL02113279.810) 同时具有阻燃和增强热致性液晶聚酯原位复合材料,中国发明专利 ZL 02113315.811) 具有阻燃和耐熔滴作用的聚合物阻燃剂,中国发明专利 ZL02113512.612) 医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含3项中国发明专利13) 低成本可生物吸收手术缝合线,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果,含2项中国发明专利14) 一次性使用可降解餐饮具,包括一项中国发明专利和一项韩国发明专利15) 反应型阻燃剂与阻燃共聚酯及纤维,国家863项目成果,含2项中国发明专利16) ABS和HIPS用无卤阻燃剂及阻燃配方,含2项中国发明专利17) 可熔融加工成型的聚乙烯醇/生物降解聚酯塑料,含3项中国发明专利18) 热塑性聚氨酯与生物基聚合物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果19) 以水溶性铑膦络合物催化的稀乙烯制丙醛清洁技术,国家863项目成果,含6项中国发明专利20) 乙苯空气氧化制苯乙酮清洁化技术,中国发明专利21) 卤代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催化加氢技术及其在药物中间体、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系列技术)22) 高性能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四川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23) 高温下保持高比表面氧化铝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01128872.824)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催化剂,中国发明专利ZL01128871.X25) 整体式燃气燃烧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02127951.926) 铈锆铝基储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10020615.127)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电致发光器件,中国发明专利ZL02113382.4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科学研究

4.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的师资力量

 优势研究领域磷化工与矿物清洁加工技术、钛矿加工与钛化工过程、过滤与分离机械、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化工装备及过程强化、膜科学与技术、化工新材料、微流控技术、计算化学与催化剂工程、大型工业过程管理软件、生物质加工与可再生能源、制药与生物化工等。基础研究药物研究:定向药物释放、水性药物合成、分子药物设计等。微反应器高效催化剂研究:微通道反应器、生物传感器、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化工材料交叉学科:智能膜材料与膜过程、智能控释载体、生物医用材料、微流控技术等。生物化工交叉学科:微生物冶金、微生物脱硫、微生物水处理、生物能源等。分离过程:过滤机械与膜技术、分子分离过程、生物质提纯等。工程开发产品化工程建设:大型磷铵联产技术、30万吨/年MAP技术、10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技术、8万吨/年大颗粒尿素成套装置、2.5万吨/年工业磷铵、10万吨/年磷酸生产装置、4万吨/年磷酸氢钙、3000吨/年对氨基苯酚、6万吨/年生物柴油装置、500吨/年茶多酚等。工业化试验:500吨天然气等离子乙炔、1000吨橡胶助剂造粒、500方焦化废水处理、8万吨/年精制盐内热式流化床干燥、25万吨磷石膏CO2转化生产硫酸铵、大型电站脱硫成套装置、5万吨醋酸乙烯合成反应器。优势技术领域◆磷化工工程技术及成套装备学院在磷化工方面建立了教育部工程中心“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与 “川大—瓮福磷化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磷化工与工程研究开发团队。我们先后开发了MAP成套生产技术、DAP尾气联产MAP大型化成套技术 、湿法磷酸净化成套技术、磷酸氢钙成套技术、窑法磷酸高温反应技术以及相关磷酸盐、磷化工生产技术,引领了我国近20年来磷化工发展的方向。◆优势技术领域 新型反应技术:大型化磷酸中和反应器、矿物(磷矿、钛矿等)大型酸解反应器、烃类(甲苯、环己烷、丙烯等)氧化反应技术、加氢反应技术(油脂加氢、BDO、苯胺等)、等离子甲烷裂解制乙炔反应技术、醋酸乙烯合成反应器、高温窑炉反应技术、微通道硝铵反应器等。流态化与造粒技术:气固循环流化床技术、高效流化床干燥技术(内热式流化床干燥技术、脱水/干燥一体化工艺与设备技术、振动流化床技术),转鼓喷浆造粒技术(磷铵造粒、大颗粒尿素、橡胶添加剂等)、喷动床造粒及包衣技术。粉体与冶金技术:涂料干法喷涂技术,离子交换膜电解法制高纯金属粉,镍锌铁氧体共沉粉,功能氧化锌、磷酸钴、超细金属镍粉制备技术,各类金属冶金炉技术,湿法炼锌废电解液中分离镁回收锌和硫酸,湿法炼锌废电解液中除氯节能降耗。催化剂:蒸汽重整转化催化剂、硫酸转化催化剂、加氢催化剂、均相氧化催化剂、甲醇催化剂、二甲醚催化剂、醋酸乙酯合成催化剂、硝酸合成催化剂、有机合成催化剂等制备研究与工业开发;构型催化剂与反应器设计、低阻力床层催化剂设计、界面改性光化学催化剂等。计算机模拟及大型管理软件:计算化学及反应动力学计算、发动机燃烧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流场模拟、化工工艺过程模拟和单元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工程设计、大型企业管理及实时控制软件等。无机化工技术:磷石膏废渣制硫酸钾铵新工艺、湿法磷酸强化过滤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制高浓度三元复合肥、正、偏磷酸盐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多聚氯化磷酸钠及饲料级磷酸氢钙成套技术,氯化铵转化技术。特殊分离技术:废醋酸的处理技术、汽车用压缩天然气(CNG)深度脱水技术、天然气脱硫技术、循环水阻垢及防腐新技术、渗透汽化膜技术与膜分离过程应用研究,旋转流动在膜分离中的应用。精细化学品:对氨基苯酚、乙酰氨基酚、6-甲氧基-2-萘乙酮、3,4-二甲氧基苯乙酮、3,4-亚甲二氧基苯酚、3,4-亚甲二氧基苯乙酮、4-苯基苯乙酮等合成新技术,新型无机抗菌剂,颜料系列,晶须材料等。单元设备:液-固、气-固、气-液、液-液-固分离过程强化与设备开发,离心沉降与离心过滤工艺与装备的设计与技术、强化传热技术与高效换热器、高温余热回收装置技术,泵与风机的优化设计及耐腐蚀特殊泵和风机专有技术,泵、压缩机、风机等装置的优化节能技术,压缩机的无油润滑技术和流体密封技术研究。生物技术:生物柴油及丁醇发酵生物质能源技术、微藻及细胞培养工艺、微生物脱硫技术、生物质提取技术、生物体组成分析技术、心包材料表面修饰诱导组织再生及控制降解机理、拆分光学或醇用酶的研究。  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在磷化工、磷资源化学及磷矿清洁加工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国内最大、有国际影响的磷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中心。由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承担的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中心将依靠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在磷化工方面的科研优势和学科优势,建立起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成为我国最大的磷化学与工程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中心拥有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磷化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团队,其开发的料浆法磷铵工艺对我国磷肥生产行业的进步和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在湿法磷酸净化及磷铵生产大型化方面取得突破,连续建设了六套20-30万吨级的大型磷铵装置,为我国几大磷肥企业升级、全国磷肥产业结构转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在产学研结合的工程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中心进入了国家“985”四川大学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将在矿物加工及清洁方面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中心,并与企业共建成立了多个技术中心,其中“川大-瓮福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是国家级技术中心。近的期,中心在继续发扬传统磷化工优势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向精细磷化工转型,结合当前全球研究热点新能源开展了磷酸亚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钴锂、六氟磷酸锂等一系列功能精细磷酸盐开发研究,已见成效获得企业青睐。  四川大学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术研究院该中心是在“特色矿产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985工程二期)”基础上组建的跨学科创新平台,是四川大学“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术研究院(2011创新计划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以化工清洁生产与低碳技术为目标、以CCU(Carbon-dioxide Cycling Utilization)为导向、以循环利用为特色,旨在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水平CO2减排技术创新平台和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育基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1.工业固废直接矿化CO2的CCU技术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对CO2减排技术的迫切需求和国际上可用技术减排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出“以废治废”、CO2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路线,通过化工清洁生产过程完成CO2减排,同步提高环境、资源和经济效益。该方向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与中国石化和瓮福集团等合作,“低浓度尾气CO2矿化磷石膏联产硫基复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已经进入现场模试。2.天然矿物矿化CO2的CCU技术在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界范围内,存在大量矿物可作为CO2的天然矿化剂。提出了CO2与非水溶性钾矿石在催化剂溶液中高效反应矿化为在自然界中稳定的固体碳酸盐,同时制取钾肥及其它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CCU技术创新,在可盈利的生产过程中CO2矿化减排。该方向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与瓮福集团和延长集团等合作,“钾长石矿化CO2联产钾肥关键技术研究及中间试验”研究课题取得了多项专利成果并已进入中试开发。3.过程工业节能与“三废”源头治理多相流技术多相流是物质与能量转化的普遍化方式。优化多相结构和转化途径、提高转化效率是节约资源能源、减少“三废”排放的源头技术。由此提出了热力学势差控制的相际传递原理,对具有微小温差、浓差、速差的“三废”物流通过相转移实现以废治废源头减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资助下开发了“重型柴油机尾气污染与钻井废水同步治理”技术,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合作已在多个油气田钻井环保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入选科技部首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主要从事化学装置的设计、化工科技成果工程化,具有乙级化工设计资质。自2001年首次完成大型磷化工生产装置产学研项目以来,在湿法磷酸萃取净化、精细磷酸盐研发及新能源锂化工等工程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研究所承接完成的主要项目有瓮福集团20万吨/年粉状MAP装置和12万吨/年粒状MAP装置、安徽六国化工FPPA项目、四川天齐锂业新建酸化窑炉工程设计、四川天齐锂业新建5000吨氢氧化锂项目等。

5.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介绍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底蕴深厚,前身为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先驱张洪沅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于1952年汇聚国内九所高等院校化工系科组建的四川化工学院。学院现由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安全工程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和化工工程设计研究所5个实体构成,是四川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介绍

6. 四川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科研情况

学院现有13个研究所(中心)与实验室从事科研及开发工作,实验室面积约6000平方米,设备约2000万元。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坚持“提高水平、鼓励交叉、形成特色、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紧紧抓住影响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的环保技术、生物医学、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能源技术等,在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新型材料超长寿命疲劳与动态破坏力学行为,烟气脱硫脱硝,城市人居环境科学,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承担了包括“973”,“863”在内的国家重大,重点及部(省)级攻关项目100余项,获国家发明奖1项,部(省)级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教材专著四十余部,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论文200余篇。2001-2005年到校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7.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论文

学院科研教学能力强,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省、市和企业技术攻关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近3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部省级65项;获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科研论文1016篇,核心期刊613篇,其中SCI论文21篇,EI论文81篇,ISTP论文7篇。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论文

8.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介绍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是 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学院,其历史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正科二类开办,时光流转,一批又一批知名专家 、学者曾在这里任教,一代又一代俊杰英才在这里成长,2007举行了百年院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