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名储户9500万元存款是怎样丢失的

2024-05-18 16:44

1. 42名储户9500万元存款是怎样丢失的

  我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4.3亿户家庭中,住户存款是主要的资产形式。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

  然而,公认十分安全的一笔笔银行存款,近日却在多地频频出现“失踪”:浙江杭州42位银行储户发现,自己的数百万元存款仅剩少许甚至被“清零”;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存款也出现“异常”,近3个月就有存在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5亿元不知去向。

  存款怎么会丢失?能找回来吗?该由谁来负责?“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存款大盗”与银行“内鬼”合伙冒领 “忽悠”销售存款变“保单”

  2014年初,浙江杭州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储户张先生查询账户时发现,自己户头上的200余万元存款竟然只剩几块钱。他随即向银行方面投诉,报案后,经杭州市西湖区警方查明,该案件共涉及多家商业银行的42位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据警方及银监部门通报,近期,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屡屡发生:2014年10月,上市酒企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今年1月10日,泸州老窖又发布公告称,在工商银行河南南阳中州支行等处的3.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

  记者调查发现,储户的存款往往被不法分子乃至银行内部人员通过各种手段盗取:

  --“存款大盗”与银行“内鬼”合伙冒领。据杭州市多位受害储户回忆,自己存钱时均曾遇到银行柜台人员推销,承诺可将资金以某种高利息的形式存入。“经调查,这就是犯罪团伙和银行内部人员勾结,打着高利息旗号骗取存款。”杭州西湖区警方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存款大盗”专门针对各大银行存款下手。银行内部人员被买通后,储户在柜台存钱时,资金被存入后立即被转到其他账户上。目前,案件嫌疑人邱某已被杭州警方抓获,另一嫌疑人何某也于今年1月4日在出逃期间被上海铁路警方抓获。

  --遭遇“忽悠”销售,部分存款变“保单”。据某国有银行知情人士透露,柜面人员以各种方式变相销售保险、基金等产品,也是存款“失踪”的原因之一。

  “存钱回来才发现,拿到的不是存款单而是保险单。”安徽芜湖市民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1月6日上午,从北京打工回乡的他将攒下的5万元存入邮储银行南陵支行某营业部,出具的“存单”却是中国人寿保险投保单,还标注为“银行、邮政代理专用”。

  “保险或理财销售人员往往和银行柜台人员串通,‘忽悠’销售产品以分享提成。”安徽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负责人透露,有些高息存款其实就是非法集资,即柜员违规将储户存款直接转账给缺钱的企业,从中赚取“中介费”。

  --系统缺陷、信息泄露,存款被盗取。“存款丢失还与银行票证系统有缺陷,或存款人信息泄露有关。”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继承说。

  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显示,1月8日,四川泸州市人民检察院对涉嫌骗取泸州老窖存款的四人批准逮捕。嫌疑人仅通过伪造的银行票证,就成功从银行骗取泸州老窖公司上亿元存款。
  问责难 索赔“几乎不可能”

  “存款丢失后,大家最关心的是能否索赔追回。”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徐玉平说,现实情况是,“几乎不可能”。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单内容中,也对银行对存款的保管责任有明文规定。但对存款冒领、丢失应如何处理均没有具体规定。

  面对存款冒领、丢失等质疑,多数商业银行往往将责任推到员工个人甚至是“临时工”身上。

  “确定是银行、储户还是员工个人的责任十分困难。”刘继承说。安徽一些遭遇“存款变保单”的邮储银行储户向记者反映,误导销售多发生在偏远地区,柜台人员甚至折叠存单只露出签名栏,直接让警惕性不高的储户签名。

  有些银行声称冒领人提供了储户姓名、开户时间、账号及住址等信息,因此责任在于储户泄露了个人信息。“但从因果关系来看,信息泄露不能说明储户一定存在过错,银行方面同样可能造成储户信息泄露,直接导致存款丢失。”徐玉平说。

  例如,根据湖南省公安厅通报,2005年,湖南衡阳市民胡某将1500万元存入工行湖南衡阳市白沙洲支行,不久后却只剩下600元。经公安机关调查,该诈骗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中包括该支行行长的弟弟,嫌疑人伪造了存款人留存在银行的公司印鉴,并在银行顺利掉包印鉴,取走上千万存款。

  存款丢失后,获赔更是艰难,扯皮数年的情况司空见惯。2008年,储户张某将900万元存入工商银行江苏扬中支行。存款到期后,却发现已被银行营业部主任何卫华转走,用于偿还个人债务。经过6年诉讼后,2014年,二审法院认定银行无过失。

  在湖南、浙江等地发生的存款丢失案件中,储户索赔同样经过多年也没有说法。一些“丢钱”的上市公司也屡屡与银行对簿公堂。例如,上市公司酒鬼酒2013年曾宣布在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1亿元存款被盗。事后尽管嫌疑人被捕、部分失款被追回,仍导致上市公司在当年亏损3668万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损失依然由股东承担。

  “银行拿他们没办法”?

  据杭州警方知情人士介绍,“存款大盗”往往在一地或一家银行得手后,才会展开大规模作案。以本次在杭州作案被抓获的团伙为例,他们不仅在浙江省内作案,还曾在邻近多省得手,涉及的银行包括国有大中银行和地方小型农信社。“尽管手法高度雷同,银行却拿他们没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郭华等专家表示,存款丢失越来越频繁,从中小银行到国有大行,一定程度上表明银行对违法违规的警惕意识低下,技术升级迟缓。理论上来说,除了系统显示错误外,丢钱现象完全能够杜绝。

  根据《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银行销售人员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但是,对于销售人员的违规行为,对机构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张宗新认为,储户与银行间构成的是储蓄合同关系。储户存在银行的钱,如果被犯罪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冒领,除非储户参与其中,否则银行至少要承担部分责任。

  然而在实际中,商业银行却频频要求消费者自己取证,否则对“丢钱”不负责。“存钱时说国有大行最可靠,还有监测系统等‘高科技’保护,丢了钱又来找储户要证据、要录音。”广东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表示,对类似案件应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由银行自证没有过失。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坦言,在没有书面证据和录音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往往不承认存在误导,因此也需要督促银行完善合同监管,建全可疑交易监测系统。“现在一些基层员工甚至私下和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展开‘合作’,并享受提成,银行方面至少应当为监管不力承担责任。”

42名储户9500万元存款是怎样丢失的

2. 回顾储户存款消失案

   村镇银行立案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案件最终解决结果,我们来看看以往银行存款消失案中,事件的最终解决情况:
  
  案件一:存款离奇失踪案。 
  
    2013年,杭州联合银行因42名储户超9500万元的存款不知所踪,向当地J方报案。据调查,这些存款都转入了邱某的账户,而这些储户压根不认识邱某这人。并且这些存款,早在存入银行的当时就被转账转走了。
  
    邱某先是与银行某内部员工冒用银行名义,伪造盖有银行公章的保证书,向储户承诺给予13%的贴息存款。等储户到指定窗口去存款时,银行员工趁储户不注意,以打印对账单的名义要求储户多次输入密码,但实际上员工打开的是转账界面,等储户输入密码后,这笔存款就已转入邱某的账户。
  
    等储户资金转走后,再提出与储户签署一个六不协议,即以一年为期,存款不能提前支取、不能查询、不开通网银等协议后,再给储户出具一份存款证明,但这份存款证明事后被证实为假的。
  
    以同样的操作手法,邱某等团伙在多家银行也进行过类似操作,邱某以拉来资金的3%作为好处费拉拢各银行员工。但没想到涉及资金越来越多后,又因邱某已经把大部分钱拿去堵债务窟窿了,导致东窗事发。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时间里,陆续有六家银行的储户遭遇了这类情况,涉案金额超5亿。
  
    之后,警方将涉案的9名犯罪嫌疑人抓捕, 涉事银行杭州联合银行则表示,关于不翼而飞的9505万存款中,除了已经追回的5000多万元,剩下4000多万的差额部分,银行先代为垫付给储户。 因此这场案件中,杭州联合银行储户存款并没有遭受损失。
  
    2015年11月,这场金融诈骗案主犯邱某以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财产。
  
  案例二:银行飞单事件。 
  
    2012年一位焦女士320万存款到期,在理财经理的推荐下投了一款理财产品,合同写明收益第一年11%,第二年12%。
  
    但一年后付款期,这支理财产品却拿不出兑付利息,还涉及多家银行,多位投资人。立案调查后发现,是一家私募基金公司通过银行理财经理帮其寻找客户,并给予拉来客户总投资金额的3%为报酬。
  
    但经查明,这家基金公司并不具备募集资金、发放贷款的资质,却非法募集了6亿资金,涉及200多名投资人。于是这家公司实控人钟某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6年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50万元, 退赔投资人的经济损失 。
  
    投资人焦女士还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银行返还本金并支付相关利息损失。法院最终判决,双方均存在过错, 各判双方承担损失50%的责任。 
  
  案例三:通过第三方平台实施诈骗案。 
  
    2016年,一位李女士在朋友韦某的介绍下到某行申办借记卡并存入1000万存款,4个月后因急用钱到银行取现,却发现账户里没有钱。经过银行工作人员处查询得知,有人伪造她的委托划款授权书,通过第三方划转平台在5天内密集转账200笔到某公司账户中,于是李女士将银行起诉到法院。
  
    经调查,李女士与韦某曾约定,将1000万存入该银行后,就向她支付62万的高额利息。却没想到变成了我要你利息,你却要我本金,这位韦某实际上是这起诈骗案的中介,该团伙通过许诺高息的套路诈骗多地银行受害者,在套取客户个人信息后,再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划转受害人存款,涉案金额过亿。
  
    这场案件,经法院二审判决,由于李女士与银行双方确实形成了储蓄合同关系,银行在储户资金安全上没有尽到保障义务,同时李女士也因高息诱惑忽略了风险防范,双方均存在过错, 最终判决银行向李女士赔偿450万元及相应利息。 
  
    同时这起诈骗案嫌疑人也因涉嫌诈骗罪,于2017年被逮捕,除了判刑外, 还要将诈骗金额如数吐出 。而涉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因未经存款所有人明确授权,就将存款通过自身平台划转给诈骗人账户, 因此判决第三方平台承担相应责任 。
  
    实际生活中,上述案例在网络中一搜一大把,基本上每年都会冒出来一两个,且都涉及一些非阳光存款,各个案例的解决方案也大差不差,基本都是涉事各方均承担相应责任,蹲局子的蹲局子,赔钱的赔钱,受害人中贪了高息的也要把高息部分给吐出来,如遇到了案例一的银行,为安抚储户直接就把缺款补齐了,自己再慢慢找涉事方赔偿,算是非常良心的银行。
  
    这次涉事村镇银行中,银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以往的案例来说,涉事的各方机构及人员都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 2.5亿存款莫名消失被指为工作人员个人行为,储户该如何追回损失?

2.5亿存款莫名消失被指为工作人员个人行为,储户该如何追回损失?大型银行,应该守住最基本的逻辑道理,而不是传递给国民尔虞我诈的价值观。近期新闻报道,储户2.5亿存款在工商银行南宁分行不翼而飞,一审判决,既然是银行工作人员个人行为,与银行无关。这样储户存款丢失与银行无关信息,相信也经常有报道。我想说的是一:员工是谁的员工?他在银行柜台办业务的时候,是否代表该银行对外开展业务?假设是,那怎么区分个人行为和公务行为?那可以区分,是不是可以认为贷款的时候,是向该员工个人借贷,与银行无关?如果不是代表银行,那该人员又是如何进入该银行对外办公区域?解释权不能搞双标啊,要有最起码要有逻辑道理,而不是储户损失就是员工个人行为,借贷户不还钱就是银行行为。

老百姓之所以把钱存进银行,那是对大型银行的信任,认的是银行的门头招牌,和在你们工作的工作人员,储户进了门,把钱递进柜台(或者柜台转账)的那一刻,银行就应该100%对该款项负责,这是最起码的信任和契约精神,要是不能保证存款安全,还去银行干啥?那不是和民间借贷一样没有保障?如果工商银行这种逻辑得到认可,假设未成年人致行长家人重伤,家长是不是可以说是孩子个人行为,与家长无关?行长如果认可该家长的逻辑,我就同意工商银行的说法,以后医生违规医死病人,医院是不是可以说是医生个人行为,与医院无关?老师违规致学生伤残,学校是不是也可以说是老师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用户在网上购买了商品,商家卷钱跑了,平台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商家个人行为,与平台无关?

连像阿里、腾讯、京东这样的私企都能保证用户的租金安全,工商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大银行,不能保证储户资金安全?说明管理有问题,自己不检讨,这样大型企业,更应该担起社会基本逻辑和价值观的建立,讲契约精神、诚信守信,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一个吐沫一个钉,说话算数,可工商银行南宁分行,正在传输相反的逻辑道理和价值观,变成了尔虞我诈,推脱责任。一个诚信、守法的社会,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应该遵守的,更应该是大型企业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更何况国有大型企业。

2.5亿存款莫名消失被指为工作人员个人行为,储户该如何追回损失?

4. 42名储户9500万元存款是怎样丢失的

储户和资金掮客一并前来,先到银行对面的小楼签订一份不提前支取不开通通兑等的“六不协议”,而后,掮客就会给储户一份存款证明(后来证明是假的)。
  凭这份存款证明再一起到银行来办理。
  这时祝某已经等在那里。根据银行制度,业务办理通常要有好几个工作人员相互监督,有柜员,有专门授权的人员,而祝某因为是“朋友”来办,也往往在那里。
  首先,存款,这时候需要储户设定密码,此为第一次输密码。
  接下来,在打印对账单交由储户核对的时候,这时候银行的后台,祝某已经要求柜员进入转账系统,而转账的对方账号,事先掮客已经交给祝某。这时,储户被要求再输一次密码,殊不知,他这一输入其实就是确认自己的存款转账了。

5. 储户存款神秘"消失" 究竟是什么"鬼

“存款大盗”与银行“内鬼”合伙冒领。据杭州市多位受害储户回忆,自己存钱时均曾遇到银行柜台人员推销,承诺可将资金以某种高利息的形式存入。“经调查,这就是犯罪团伙和银行内部人员勾结,打着高利息旗号骗取存款。”杭州西湖区警方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存款大盗”专门针对各大银行存款下手。银行内部人员被买通后,储户在柜台存钱时,资金被存入后立即被转到其他账户上。目前,案件嫌疑人邱某已被杭州警方抓获,另一嫌疑人何某也于今年1月4日在出逃期间被上海铁路警方抓获。

遭遇“忽悠”销售,部分存款变“保单”。据某国有银行知情人士透露,柜面人员以各种方式变相销售保险、基金等产品,也是存款“失踪”的原因之一。

“保险或理财销售人员往往和银行柜台人员串通,‘忽悠’销售产品以分享提成。”安徽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负责人透露,有些高息存款其实就是非法集资,即柜员违规将储户存款直接转账给缺钱的企业,从中赚取“中介费”。

储户存款神秘"消失" 究竟是什么"鬼

6. 近3000储户12亿存款无法提现,我们手中的存款还安全吗?

近3000储户12亿存款无法提现,我们手中的存款还安全吗?只是单个银行的事,跟整体银行信誉无关。
先说结论,用正规手续存在银行里的钱是很安全的。大家觉得不安全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在网上看到一些银行破产的新闻,觉得万一银行破产了,那钱是不是就拿不出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银行破产的概率比你把钱放在家里遇到小偷的概率低多了。只是现在网络时代,这样的稀罕新闻传播的比较快和广而已。而且就算银行破产了,也会尽量保全储户的本金,最多也就是损失利息而已。如果你还是担心银行破产这事,请把钱存在以下六大银行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

二、最近有钱存银行里,然后存款没了的新闻,让大家有点担心。其实没必要太担心,自身做好防护,提高防范意识就好了。这种存款没了的,一般都是让人给通过各种方式给骗走了。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怎么样都绕不过索要身份信息、手机验证码和银行卡密码这些关卡的。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管任何人员(包括银行人员)找索要身份信息、手机验证码和银行卡密码,尤其是后两条,千万要慎重考虑。
三、有些人存钱,存着存着存折就变成保单了。这几年各大银行都会有这样的套路,在存款中用利息更高、收益更高等作为诱饵,诱导储户去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这样本来准备存银行的就会变成保险产品,而保险产品常常会有期限,期限内是无法取出来的。对付这种套路,首先要注意不要被高利息产品所忽悠,其次是存好钱后不要急着离开柜台,查看下存款单据,确认是存单再回去。

最后总结一下:钱存在六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里还是安全的,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轻易泄漏个人信息和密码,存钱的时候提高警惕,不被套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