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2024-05-19 07:20

1. 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生于没落王朝的青年,可以开天辟地,安邦定国。
  
 过去衙门公堂进门屏风写着四句话: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此小故事分享给未来的接班人们,敬天爱民,天即是创世之神,运化万物者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李鸿章在去督察北洋水师的路上,路边偶遇到了野兔,他从腰间拔出左轮手枪,脸上倏忽杀气凝聚,举枪瞄准
  
 
  
  
 久久,却没有响起枪声。
  
 
  
  
 再看李鸿章时,面色已是一派平和,那枪也垂了下来。
  
 
  
  
 盛宣怀诧异问道:中堂为何不射?
  
 
  
  
 李鸿章反问道:你们可知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么?
  
 
  
  
 盛宣怀和伍廷芳同时点头,也曾听到过。
  
 
  
  
 李鸿章:我却是时时拿这句话来警策己身啊!
  
 
  
  
 他一边按辔而行,一 边缓缓道:一个人身上带着-把利刃,他会情不自禁的有拿着这利刃去砍杀,伤害他人的冲动;同样,一个人,那怕他握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时,他也会难以遏制地想将这个权力施于他人。这就是为什么县衙的差役,甚至一个收税的小吏,也经常作威作福,叱骂、殴打寻常百姓的缘故了。吾辈为国之大臣,一言一行都将使千百万人受其利害,因此,更要慎用权力。这把金左轮手枪,乃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我的礼物,十余年来我经常带在身上,但迄今为止从未开过一枪。我是以此来培养定力,遏制杀心,警策自身切勿滥用权力啊![/cp]

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2. 上天难欺下民易虐是谁说的话?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诗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

扩展资料:
戒石铭的由来
《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颁令箴》。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
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颁令箴

3.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出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的《颁令箴》
意思是: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小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天不可被欺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
清人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可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以此诫谕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
宋灭蜀后,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