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这个论述题

2024-05-05 07:35

1. 请回答这个论述题

研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研究贸易与环境的最佳协调% 环境问题刚开始被认为是一国的国内 
问题"但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日益扩大的非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逐渐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关心环境的质量"增加了人们对洁净环境的偏好% 环境问题以及与之 
相关的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 
具体表现 
国内外研究认为$ 对外贸易可持续包括贸易的公 
平性和贸易的发展性" 强调贸易的发展必须是 
可持续的" 并把可持续作为对外贸易的限定和保证" 
但并没有设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具体表 
现"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性思考% 
本文认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标准 
是贸易的发展应建立在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贸易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 
价%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还应包括$对外贸易 
不能造成出口贫困增长& 不能导致民族工业的衰落& 
贸易壁垒被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和范围之内"这些都与 
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一是绿色贸易 
成为贸易的主要基调&二是关注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外 
贸管制的主要内容& 三是国际绿色贸易管理体制形 
成&四是国内’国际环境贸易政策协调一致&五是绿色 
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唯一壁垒形式% 
二’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 
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极大促进了我国经 
济的发展"!""# 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 多亿美 
元"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 但从可持续贸易 
的角度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环境问 
题"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一( 对外贸易给我国国内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 
坏"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由于缺乏环境保护"对外贸易一度给我国的生态和环 
境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不同程度地 
存在"局部地区有加剧的趋势% 
&’ 对一些出口产品的盲目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 
的破坏%如发菜’甘草的出口失控"导致我国近千平方 
公里的土地沙化& 对一些出口型矿产资源的乱采滥 
挖"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和地质灾害&土法选炼及)五 
小*项目盲目开发"高污染的产品出口也给生态环境 
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 在进口方面缺乏相应的环境监管"造成对我国 
环境的污染%一些不法之徒以兜售)资源性*废旧物质 
为名"将电子垃圾’医药垃圾’塑料垃圾甚至生活垃圾 
转移至我国"这些进口废旧物资极易造成污染% 
#’ 我国环境管制措施相对宽松"导致出现污染密 
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这些产业包括石棉’铸造’有色 
冶炼’化工’医药’纸浆生产等%据统计"我国外商投资 
企业属污染型的占#"("其中高污染型占)"(% 日趋 
严重的环境污染也使一些跨国公司不愿在我国投资! 
!" 我国引进外资"技术"设备缺乏环境意识#导致 
有害环境的技术"设备"产品向我国转移!沈阳某合资 
企业引进早已被外国废弃的工艺#导致车间空气中的 
汞浓度超标几十倍#严重损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环 
境质量! 
$ 二% 我国产品出口受到来自国外环境保护的强 
烈挑战#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中国属于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相对较 
低#出口商品结构和档次仍比较落后#全球范围内的 
环境保护浪潮与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使我国对外贸 
易面临严峻考验! 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 
已经或即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影响! 
#"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如纺织"机电"陶 
瓷等受到挑战! 以纺织为例#近年来#国外针对纺织品 
生产过程中的印花" 染色和技术整理等工艺中使用化 
学物质的要求日益严格# 典型的如德国公布了$$% 种 
禁用染料清单#其中我国正在使用的染料中有$&! 种! 
’( 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挑 
战!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 
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国家#近年来随着这些国家环 
境保护措施的强化#我国的许多产品因达不到有关国 
家的环境要求#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 如欧盟 
就曾以我国禽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有害微生物超 
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禽肉向欧盟出口! 
)( 各国为保护环境# 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环境法 
规#给我国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以机电产品 
为例#目前国外针对机电产品的环保法规主要有防止 
空气污染法规"噪声污染防治法规"电磁污染防治法 
规等!欧美"日本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其 
环保法规也是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善的#其中有许多 
条款涉及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等 
众多方面#这些条款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不 
少限制和困难! 
!( 各国推行严格的环境标准#实行绿色包装"绿 
色检疫"生态标签及环境标志制度也给我国对外贸易 
带来重大影响! 如美国就曾规定#所有未经处理$高 
温"熏蒸或防护剂处理%的木制包装一律不得进入美 
国#这影响到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 
三"相关焦点内容的探讨 
$ 一% 关于环境成本内生化从理论上讲#环境 
成本内生化是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协调贸易与环境发 
展进而推动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途径!但环境成 
本内生化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环境成本内生 
化只能解决一部分国内的"局部的环境问题#大部分 
环境问题还需要采取其他办法解决#特别是对于那些 
全球性"跨境转移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内生化必须 
首先解决环境资源定价"产权界定和(政治失灵)的问 
题#这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有些环境资源$水"大气" 
臭氧层等%的价格确定起来非常困难等等! 
$ 二% 关于严格的环境标准是否损伤竞争力环 
境标准高的国家认为环境标准低的国家构成(生态倾 
销)#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其实#环境标准与竞争力问 
题似乎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么严重! 原因有三&一 
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已逐渐让位于非价格竞争’二 
是心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似乎要超过实际的影 
响#即使在环境标准比较高的美国#其环境成本占生 
产成本的比例也很小’三是绿色产品逐渐成为消费时 
尚#对于企业来说#优良的环境记录已成为一项重要 
的无形资产! 因此#协调各国的环境标准应考虑到不 
同国家的具体情况#特别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 
求#在环境标准最终趋同的总原则下#允许发展中国 
家分阶段逐步推进! 
$ 三% 关于贸易限制措施的使用环境保护主义 
者认为#在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贸易 
活动加剧了自然环境的退化#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 
的可以使用贸易限制措施’ 而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 
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而不是 
贸易活动# 反对为了环境保护而使用贸易限制措施# 
认为这将增加社会成本! 对于这个问题#最优的政策 
应当是针对污染源的环境政策#着力解决市场失灵和 
政策失灵!当然#由于某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外溢 
性的特点#善意的贸易限制措施有利于环境保护! 
$ 四% 关于贸易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本文认为# 
贸易的环境效应可分解为四部分&结构效应"规模效 
应"(收入)效应和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使国际贸易在 
世界范围内对污染产业进行重新分配#将污染问题从 
在清洁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比较劣 
势的国家!规模效应反映出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活动 
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收入)效应是 
指随着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洁净环境的偏好增加#愿 
意支付更多的钱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的产 
品#国家也会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与法规#使生 
经贸论坛 
$) 
产单位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下降! 促使环境改善" 
技术效应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可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装备!促使国内生产改进#提升环保技术水平!有利于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贸易活动对环境状况的影响是四 
种效应之和! 当影响呈现出正的效应时贸易改善环 
境"当影响呈现出负的效应时!贸易导致环境退化或 
恶化$ 
% 五& 关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行对 
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付出成本! 包括技术成本# 
管理成本#制度成本#机会成本等等’成本的高低将直 
接决定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选择’ 根据(库 
茨涅兹曲线)!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传统发展模 
式的成本低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只要对外贸易可持 
续发展的收益率低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收益率!对外贸 
易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现实选择’ 但是!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从长 
远看!实现贸易与环境的最佳协调!从而促进我国对 
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四#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 
策建议 
我国外贸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出我国对外 
贸易发展的非持续性!同时也体现出国外绿色贸易壁 
垒对外贸的影响呈不断强化趋势’ 从根本上说!促进 
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 一& 建立比较完善且符合国际惯例的环境措施 
法律制度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正视环境措施对贸 
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环境措施的贸易影响纳入环 
境立法中加以考虑’既要注意发挥环境措施对贸易的 
合理限制作用!又要使环境措施不至于成为贸易可持 
续发展的障碍’二是不断完善环境措施法律制度并切 
实加大执法力度!为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主要包括*将环境保护引入经贸法律体系!如在引进 
外资时!应按污染程度而非简单的投资额建立投资审 
批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技术法规体系!强化国 
家对环境保护的管制措施"加强卫生检疫及产品包装 
方面的立法! 建立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包装制 
度"积极鼓励环境自愿性措施的使用!完善环境标志 
制度等等’ 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制度’ 一 
些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为了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普遍实行(绿色税收)制度!开征的税种包括污染物排 
放税+污染产品税和生态补偿税’ 我国应在税制设计 
和税收立法方面强化环保意识!增设环保税种!深化 
税制改革!使之向绿色产业倾斜’ 
% 二& 顺应绿色贸易潮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促 
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对外贸易保持 
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才能更好地实现贸易的可持 
续发展’为此!一是要积极顺应绿色贸易的潮流!大力 
发展绿色产业!采用清洁工艺!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 
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 二是积极鼓励对国际 
标准的采用’ 国际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尽管它是 
自愿采用的!但自颁布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根 
据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只要企业获得相关国际标准 
认证!就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不受任何非关税的 
阻拦’三是实施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到营销的绿色 
一体化’ 四是要对主要国家#行业和产品的绿色壁垒 
进行认真研究!积极寻求对策!对于其中以环境保护 
为目的的合理要求!要通过提高本国产品品质!尽量 
满足对方’五是要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出口产品 
结构!使我国出口贸易向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绿色 
结构型)发展’鼓励和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及可 
实现资源替代的产品出口"出口产品的开发重点应放 
在绿色产品#环保技术与食品#环境标志产品三类产 
品上并使绿色食品的出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导向型 
产品"同时!为了保护我国人民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 
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应根据!"# 和有关多 
边环境协议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绿色防范体系’ 
% 三& 积极探索环境成本内生化!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环境成本包括开采#生产#运输#使用以及回收和 
处理商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费用’ 环境 
成本内生化意味着产品的价格包括环境成本’ 其途径 
有三*一是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定价"二是界定环境 
资源的产权’ 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环境资源的产权界 
定为污染者# 受害者或第三者都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 
题’ 实践证明!环境成本内生化对于解决一些局部的# 
地区性的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制定合适的环 
境政策措施’ 最优的环境政策应该是直接针对污染源 
征收环境税’ 同时!要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贸易的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强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 
($%)原则!它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 
新思维! 可以把贸易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 
小的程度!符合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经贸论坛 
! 四" 加强对外贸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对 
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可以解决环境政策制定方面 
的$免费搭车%和$囚徒的困境%问题#有利于解决全球 
性及跨境转移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可以一定程度地 
解决国内环境政策制定方面的$政治失灵%问题&三是 
由于有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外溢性的特点#如全 
球变暖等# 一国的环境问题会影响到相邻的国家#解 
决这类环境问题#国际合作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我赞 
同有些学者的观点# 国际社会应成立一个多边的’权 
威的世界环境组织!!"#"#一方面为在环境领域进 
行国际合作’协调各国环境政策’促进环境成本进一 
步内生化’全面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组织基础#另一方 
面与!$# 一起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解决贸易与 
环境方面的争端# 使贸易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 
进) 
! 五" 切实制定好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贸易可 
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三*一是进出口发展战略) 进口 
方面# 要积极鼓励引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与设 
备#坚决禁止严重污染环境产品和国外淘汰的不利于 
环境的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 
力度#防止危害公民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生 
态环境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出口方面#应鼓励重视 
环境标志产品的开发#积极争取国际相互认证#鼓励 
有条件的企业申请主要贸易对象国的环境标志)认真 
研究绿色包装发展趋势#花大力气建立出口产品的绿 
色包装体系&二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 吸引 
外国直接投资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使吸收外商 
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外 
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如清洁生产+科技创新等) 必要时可要求跨国公司采 
取母国环境标准并向中国政府提交年度环保报告&三 
是绿化进出口关税战略) 一方面#我国应对进口关税 
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进口关税绿化) 如对进口之后 
会给消费或生产!包括产品本身和有关包装"带来污 
染的产品!如农药’化肥"提高进口关税#大幅度降低 
林产品和矿品的进口关税等等) 另一方面#从环境角 
度考虑征收的出口关税#应当把重点放在那些污染严 
重行业!如造纸’冶金"的出口产品上) 
参考文献* 
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颜世&环境浪潮与中国对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李伟芳&保护我们的环境00投资贸易新课题’.)&上海*上海社会科 
学出版社#%++,& 
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21&

请回答这个论述题

2. 为什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证卷市场?

1.为什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证券市场   
    答: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市场经济要以商品市场实现静态的资源配置,更需要以资本市场实现和推进经济的动态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银行作为货币中介机构,在调剂货币的余缺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仅仅依靠银行数量有限的短期资金拆借是远远不能支撑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需要的,而发展证券市场则可以有效地满足这种需要,国家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或调剂货币供给,起到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同时,社会其它经济主体通过证券市场实施投资。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经济规模的扩大为证券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证券投资提供了可能。

2.在企业原有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证券市场能起什么作用? 
    答:所谓企业经营机制是投资者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所决定的运作方式和传导过程,它是由法律规定或在经营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企业原有经营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由政府一手包揽毫无自主权,僵化的经营管理机制。改变这种机制,证券市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证券市场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证券市场的引进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促使企业能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 
    其次,证券市场促进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变,证券市场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证券市场促进企业融资方式的改革,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增加了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既减少了企业筹资风险,又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如何理解证券市场合理分流社会资金的作用?  
    答:证券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单一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拓展了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 
从社会资金配置的方式上,将原来由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完成的金融资源分流,转化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完成,这样促使资本性金融资源分流至资本市场,而经营性的金融资源则主要由货币市场来完成,这样既利于银行避免长期垫付资金而承受的经营风险,又有利于企业避免“债台高筑”。同时又有利拓展社会资金的来源渠道。  
 
4、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给证券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推动了证券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证券投资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性大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速了资本在各国之间的流动。证券市场已经发展成开放性,全球性大市场。 
    (2)证券投资市场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享资源。发展中国家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缓解本国资本短缺。发达国家利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减少资本的闲置和浪费。 
    (3)证券投资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通过证券市场的作用所实现的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互相依存的效果,比其他合作方式,不论是政治的,其它经济的,以及意识形态的都要更加密切、持续和长久。 

5、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金融危机有无必然联系? 
答: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金融危机的产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不开放或者没有证券市场也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而一个国家开放证券市场,只要管理得当,往往还可以化解金融危机。但是,证券市场的开放与金融危机的产生有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20世纪末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与证券市场的开放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3. 论述题: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财政预算政策、税收政策除了通过预算安排的松紧、课税的轻重影响到财政收支的多少,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景气外,更重要的是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财政预算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将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这些行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同样,如果国家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诸如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那么这些行业及其企业就会处于有利的经营环境,其税后利润增加,该行业及其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扬。另外,针对证券投资收入的所得税的征收情况则对证券市场具有更直接的影响。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证券市场,在一个时期内免征证券交易所得税,这将加速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影响,如果一段时间内,国债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分流股票市场的资金。财政补贴会使相关企业获益,财政管理体制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转移支付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纵向不平衡,以及调整地区间财力横向不平衡,这些都会影响到相关地区和行业的景气度。
    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保证各种行政与国防开支外,并不从事大规模的投资。而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宅等建设,从而刺激相关产业如水泥、钢材、机械行业的发展。如果政府以发行公债方式增加投资的话,对景气的影响就更为深远。总的来说,紧缩财政政策将使得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也将走弱,因为这预示未来经济将减速增长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则将走强,因为这预示未来经济将加速增长或进入繁荣阶段。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正确地运用财政政策来为证券投资决策服务,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有关的统计资料信息,认清经济形势。
    (2)从各种媒介中了解经济界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关心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日常讲话,分析其经济观点、主张,从而预见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措施和采取措施的时机。
    (3)分析过去类似形势下的政府行为及其经济影响,据此预期政策倾向和相应的经济影响。
    (4)关注年度财政预算,从而把握财政收支总量的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对财政收支结构及其重点作出分析,以便了解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和倾斜政策。一般而言,受倾斜的产业业绩较有保障,该行业平均股价因此存在上涨的空间。
    (5)在预见和分析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应政策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影响(比如通货膨胀、利率等),结合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作出投资选择。通常,与政府采购密切相关的行业和公司对财政政策较为敏感。

论述题: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4. 论述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对原油需求大幅增加,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攀升并持续保持高位,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也使我国经济
面临不稳定的发展环境。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的进口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也在增大。面对不
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要实现我国经济安全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的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出口增幅迅速提升,贸易顺
差呈扩大趋势,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容易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外贸增长方式,
努力提高国际分工位置和产品附加值,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才能不
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
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效率不高、效益相对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资源短缺且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现实的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增长的发展道路,否则能源、资源将加速枯竭,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健康发展
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等基础环节入手,加大治本的力度。第一,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可以改进产品、工程的设计,更新机器、设备,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还能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第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
径,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1
年,GDP就会增加9%。从业已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家和地区看,他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第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微
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只有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 法律论述题 求解

1、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金融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监管的质量和水平,是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对于防范和分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为整个经济的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1998年至今,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化阶段,建立了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保险及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改变了近50年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银行监管合一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使其有更多的自主性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从而有助于不断提高货币政策水平,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同时,明晰了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的框架,有利于各专业监管部门提高专业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从而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水平。 
我国的金融法律建设日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但面对不断发展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很薄弱。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要特征是分业监管。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问题逐渐显现。
(一)金融监管主体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是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监管,三大金融监管主体各负其责,业务交叉较少,在监管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存在监管死角和政出多门,影响了实际监管效率;随着金融机构业务边界的模糊,提供类似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由完全不同的主体监管,不同的监管机构在监管方式和监管目标方面存在差异;证监会和保监会在绝大多数的地级市没有设立分支机构,上级监管机构更多采取的是非现场监管方式,基层证券业和保险业违规操作以及上报假报表、假数据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金融监管水平仍待提高 
我国的金融业监管无论从监管人员素质、监管理念,还是从监管手段上来看,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级监管人员的缺乏尤为突出,在自身监管职责范围内尚步履艰难。 
(三)金融监管法制尚不健全 
我国金融监管立法和实践还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各监管主体的职责与分工不明确。突出反映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上,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金融控股公司至今还没有合法地位,也没有明确应由谁监管此类机构,这必然会引发各监管机构的矛盾,导致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
(四)金融监管体制透明度不高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监管程序不够透明。充分透明的金融监管体制才能保证监管机构本着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健和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的根本宗旨实施有效监管,从而避免非必要和非正当的监管行为。
2、

金融监管目标


是监管行为取得的最终效果或达到的最终目标[1] ,是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据。金融监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世界各国都认为,一般目标应该是促成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体系,保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从而保护金融活动各方特别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具体监管目标体现在各国的银行法或证券法等金融法规上。目前各国无论采用哪一种监管组织体制,监管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通常称作三大目标体系:第一,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第二,保护公众的利益;第三,维持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和公平竞争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目标可概括为:(1) 一般目标:①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②保护公平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保证中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2) 具体目标:经营的安全性、竞争的公平性和政策的一致性。①经营的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②竞争的公平性是指通过中央银行的监管,创造一个平等合作、有序竞争的金融环境,保证金融机构之间的适度竞争。③政策的一致性是指通过监管,使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一致。通过金融监管,促进和保证整个金融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的原则

依法管理原则。各国金融管理体制不同,但是依法管理上是一致的。包含2个方面,一金融机构是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监督管理,有法保证。二是实施监管也必须依法。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一贯性,有效性。  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竞争和优胜劣汰是一种有效机制。但是金融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创造适度竞争上,既要避免金融高度垄断,排斥竞争从而丧失效率和活力,又要防止过度竞争恶性竞争从而波及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引起经常性的银行破产以及剧烈的社会动荡。  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既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强制管理,如果金融机构不配合,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也不能寄希望于金融机构自身自觉的自我约束来避免冒险经营和大的风险,必须2个方面结合。  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结合的原则。这历来是金融监管的中心目的,为此所设的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指标体系都是着眼于金融业的安全稳健和风险防范。但是金融业的发展毕竟在于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要讲求效益,所以金融监管要切实把风险防范和促进效益协调起来。

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

金融监管也被称作为金融监管治理。该提法在国际学术界和监管实践中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治理水平、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有效性是决定金融体系稳健性的主要因素。逐渐采用良好的治理方法是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共同的责任,监管机构始终采取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其监管对象引入良好治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监管治理不完善,监管当局的公信力和监管权威将受到影响,难以有效地推动被监管机构改进公司治理,进而会导致道德风险。咱们国家最初的金融监管工作是由央行来执行的。但随着和国际接轨,要求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加强,因此央行的监管职能被独立出来,形成银监会和保监会。对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监督管理。 意义:公共监管理论认为,金融业是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性均十分突出的公共行业,因而需要政府管制。以监管当局为代表的外部监管正是一种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但是这种监管的核心作用也是有限度和边界的,诸如监管法规的滞后性、监管弹性不足等,从而使有效监管受到限制。与此同时,社会中介、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市场约束也具有一定的监管优势,成为防范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重要防线。从而在金融监管和上述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整合、有机链接的机理。从长远看,金融业合法、稳健的运行机制,不仅在于监管当局的监管,更在于通过监管链接,促使社会中介、行业公会、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与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形成一种默契,变成一种合作。
3、
 1.全面性原则
  风险管理必须覆盖投资银行的所有相关业务部门和岗位,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项业务过程和业务环节。因此,投资银行倚重各业务部门去实施持续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2.独立性原则
  投资银行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稽核部等部门,部门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小组,上述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负责对投资银行管理业务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进行监察和稽核。
  3.防火墙原则
  投资银行必须建立防火墙制度,业务中的投资管理业务、研究工作、投资决策和交易清算应在空间上和制度上严格隔离。对因业务需要知悉内幕信息和穿越防火墙的人员,应制定严格的批准程序和监督处罚措施。
  4.适时有效原则
  在保证所有风险控制措施切实有效的基础上,投资银行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并且必须随着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内部环境和法律法规、市场变化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量化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重视数量分析模型和定性分析的应用,使风险控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践中,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常常由四个环节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宏观、微观市场环境中及对投资银行实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识别出可能给投资银行带来意外损失和额外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识别需要投资银行对宏微观经营环境、竞争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有完备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敏锐的洞察力。
  (二)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分析指投资银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导致风险的各种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如影响市场行情的宏观货币政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风险评估是指管理者具体预计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预测这些风险因素对投资银行可能造成损失和收益的大小,进而尽可能地确定投资银行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估中需要用到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可度量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该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反映公司整体风险情况的,二是反映各部门风险情况的。一级指标体系中包括安全性指标(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权益率等)、流动性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长期投资余额占资本的比例等)、风险性指标(自营证券期末余额与所有者权益比例、风险投资比率、应收账款比率等)和盈利性指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二级指标分为证券自营部门和投资管理部门监控指标、经纪业务监控指标和承销业务指标。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指对投资银行的风险进行防范和补救。它包括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风险回避主要指在资产的选择上避免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通过对资产期限结构进行比例管理等方式来规避风险;风险分散主要指通过资产投资的多样化,选择相关性较弱的甚至是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实现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扩散;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转移到受让人的手里;风险补偿是指通过将风险报酬打人价格或订立担保合同进行保险等方式以保证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就可以有补救措施。
  (四)风险决策
  投资银行风险决策一般由投资银行管理者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做出,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它是指投资银行的管理层在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以及对于相关业务的发展前景的一些判断,选择风险承担的过程。风险决策首先要依据投资银行的经营目标确定决策目标,然后采用概率论、决策树等方法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最后确定优选方案。

法律论述题 求解

6. 证劵市场考试的一道论述题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家庭财富如何分配?为什么?

你的问题应该是:如何理财!
将三位之一用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例如:股票等。
三分之一用于稳健型投资。如:银行短期理财、债券等。
三分之一,用于应急需要,可存短期定期。也可以购买银行短期债券,但要注意分批购买呢,以方便急用钱时,赎回。

7. 会计高手进。求会计论述题答案: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债券市场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发挥着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缺乏科学性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针对我国股市出现的较大幅度波动,可基于线性回归的方法来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并从中寻找对股票市场总市值产生影响的因素。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线性回归;股市总市值;因子变量 中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除了受市场调节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如货币供给、投资基金数量、期货交易量、利率等。本文选取当前国家经济中十几个变量,通过这些变量对股市总市值进行线性回归,以找出会对当前股市总市值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并对中国股市的未来发展做出理性预测。 
   
  一、中国股市的特点 
   
  中国股市当前几个独有的特点: 
  1.根本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定政策干预市场状况。 
  2.主要的外生变量是: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 
  其中以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最为重要、最直接。 
  3.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成长快,不规范,但处于快速变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 
  4.与其他股市一样,中国股市具有周期波动的运动规律。某一时段的状态与过去的状态相关,在外界作用消失或不变的情况下,股市将按其自身规律运行。 
  可以看出,经济形势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它还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经济形势好,投资者对前景乐观,投资就会积极;经济形势不好,投资者对前景悲观,投资时就会格外谨慎。此外,财政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通过改变或部分抵制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从而间接地作用于股市。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就会对部分行业、板块产生有利影响;减税同样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公司利润,间接促进股市繁荣。 
  同时,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国家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可以进入股市的资金,为股市上涨创造了条件。同时降低利率,降低了储蓄、债券等其他金融商品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了股票投资者机会成本,增加了股市的吸引力,从而有力地推动股市上涨。 
   
  二、线性回归分析对股市发展的影响 
   
  线性回归分析是用来分析某种结果的产生和哪种因素存在线性关系,并找出哪些因素对结果的产生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对股市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宏观政策因素,并在原始变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变量对股市这个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一些变量来对股市的总市值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的变量为:国债现货成交金额、国债回购成交金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交金额、大连商品交易所成交金额、上海商品交易所成交金额、保费收入、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上海投资基金成交额、深圳投资基金成交额、黄金储备、国家外汇储备、银行同业间隔夜交易量、银行同业间7天交易量、银行同业间14天交易量(相关的数据来自国研网,采用月度数据,从2000年1月到2008年2月,其中2008年3月数据用于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首先,将总市值作为因变量,各原始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spss软件)。分析结果,因变量总市值与投资基金、股票成交量、流通市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与保费、大连商品交易、郑州商品交易的相关性很低。 
  其次,对股市总市值进行线性回归,在回归变量筛选方法上,首先选取逐步筛选法,由表1看出,由于自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断变好,其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差在不断减少。而且其F检验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所以可以得出自变量的引入对回归方程都有显著的贡献的结论。由表2也可以看出均方误差在不断减少,从侧面揭示了表1中拟合优度逐步提高的原因。且其相伴概率也是均小于0.05。

会计高手进。求会计论述题答案: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债券市场的影响。

8. 微观经济学4道论述题

问题1
政府只是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应该说,在一种‘小政府,大服务’的好环境,企业相对较多,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
市场自由主义者总是抱怨政府的手长得太多、伸得太长,扰乱了市场规律,影响了公平竞争,故以自由的神圣名义,鼓吹“小政府大市场”。
在市场自由主义者看来,“垄断”公用领域、干预商品价格、监管工资标准等等政府行为,都是对市场自由的侵犯,包括国家征税也是一种“劫富济贫”、违背市场公平精神的可憎行为……
看上去,市场自由主义者似乎视政府为大敌,“努力尽可能令市场绝缘于政治”(周保松:《市场、金钱与自由》),在追求一个完全没有政府介入的“自由市场”——果然如此?
政府超越自身职能、滥用权力,破坏公平原则、对市场事务横加干涉,固然要不得。这是任何一个崇尚公平公正的社会都不能容忍的。但市场自由主义鼓吹“小政府大市场”,用意不在此处。
市场自由主义者宣扬市场规律的公平性,反对政府介入市场行为。那么设想一下:当一位信仰“小政府大市场”的地产商面对一群拆迁户,他会选择坐下来、与拆迁户们平等协商,讨价还价直至双方满意拆迁户们自愿搬迁,运用市场规律来解决问题;还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出马,动用暴力机器,强行拔除“钉子”,为自己的开发工程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呢?这不是假设,而是每天发生在我们的社会里的事实。事实也对上述设问给出了答案,证实了“小政府大市场”的虚伪性。
市场自由主义者反感政府强势,妨害了社会应有的自由。不妨再设想一下:当一个穷人走向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轿车,卸下一只车轮,拿去卖掉养家糊口……信仰“小政府大市场”的宝马车主该怎么办,他是愿意坚持理想保障穷人卸轮胎(养家糊口)的自由不受妨害呢,还是希望警察法庭有力地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个设想逼近问题的核心:私有财产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市场自由主义的伦理核心。舍此一点,它所声言的“自由”,意义丧失殆尽,毫无自由可言。
从上述“假设”可以看出,“小政府大市场”理论的核心要义不在于政府的“大”“小”,而在于:一个听命于谁、为谁服务的政府。当然更不是不要政府。
市场自由主义比谁都需要一个政府,来维护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一整套“自由市场”伦理体系——是为秩序。这一秩序的功能,是将市场“自由”合法化,将社会不公合理化,将社会阶层固化。而这一功能,非得政府无以实现。
它所憎恨的“大政府”,是课税的政府,是兴办社会福利的政府,是“垄断”了某些社会公用领域的政府,是保障穷人基本权利的政府……
征税被认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垄断”则可能断了“市场”的财路。在为市场提供服务的方面,市场自由主义从来不嫌多余不厌其繁——这就是他们一再呼唤“服务型政府”的本意所在。至于“机构臃肿,程序繁琐”的说辞,这个理由属于公害,全体社会成员共患之,是一个容易引起共鸣、能够赢得普遍同情的理由,并不是“小政府大市场”的实质诉求。
由此不难看出,市场自由主义所需要的“小政府”: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例如为“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需服务;是一个为“自由竞争”鸣锣开道、排除干扰的护卫队,例如替“市场”拔除钉子户、为基于“市场”利益的整个社会秩序提供法律保障;是一个为“私有财产”看家护院的家丁,捍卫“市场”的最终利益安全。——那么,这里的“市场”主体是谁?当然是资本家。
所以说,“小政府大市场”的背后,仍是一个固有的阶级属性问题。它声言要捍卫的“自由”之实质,乃是资本家的利益。它所要求的“小政府”,是一个忠实执行资产阶级意志、全面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政府。这样的一个政府,不但要精干高效,而且必须强大有力。
但政府是社会公器,不是特定阶层的家奴。
政府不必完全站在穷人一方,应当为包括有产阶级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护卫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但首先应当护卫穷人的利益。为什么?很简单,因为穷人永远是弱势一方。
当一个社会抛弃了这一道德伦理,便是一个野兽的丛林,而不是一个人类的社会。
 
问题2
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3、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4、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供应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它的效用。公共物品一经生产出来,提供给社会,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换句话说,公共物品不是自由竞争品,它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公共物品的这一性质,提醒人们必须注意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公共物品的废品、次品决不能流入社会,一旦流入社会,其危害性远远大于私人产品。公共物品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危害性也是明显的。公共物品生产供应过度,对社会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说明,尽管有些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被发现,但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条件,厂商的定价原则应该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果桥梁由私人部门提供,它们会索要等于边际成本的费用,既然每辆车花费厂商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厂商的价格也应该等于零,结果私人不可能供给这些产品。 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使得私人市场缺乏动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政府主要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税是可以精确计量的,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此外,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的“免费搭车”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只适于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政府经济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因此,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介入——用税收手段来集资,提供这些产品。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分析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为了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消费者必须以出价购买表达自己的个人偏好,促使供给者以最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两者之间的信号传递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但是公共物品的消费却没有这样的信号传递过程,生产者不知道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也无法从公共物品的生产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如果由私人部门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去生产公共物品,市场机制所确定的均衡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均衡。 
 
3。垄断
 
反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致富之道的学问,其任务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要合理地安排并使用各种资源,就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的含义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即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可以说,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如何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问题。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或者说最常见的手段有两种,即计划和市场,前者是通过国家有意识、自觉地对资源进行配置,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而后者是由市场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当然,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市场手段来调节资源配置,其实就是利用市场的三大机制即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引导生产者、经营者调整和安排生产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不过这也是有条件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比如说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比如说市场要及时、灵活、准确地反映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要保证充分的竞争。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如果市场价格信号的传递和供求信息的传递不是及时、准确的,而是失真、扭曲的,如果市场不是充分竞争的,那么市场对资源配置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调节作用,导致市场调节的无效率。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必须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一系列条件,比如说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垄断,解决行政权力滥用等诸多问题。就垄断来看,由于单一的或者少数的垄断厂商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商品的供给,影响其价格,它们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减低产量的办法获取超额利润,同时,由于垄断,它们借助垄断地位来限制和阻碍竞争对手的进入,其他厂商不能进入市场或者存在较高的进入限制,另外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缺乏效率。所以说,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必然阻碍市场作用有效性的发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某些垄断与行政权力的滥用有关,一些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与企业串通一气,人为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特别是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些现象,比如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外地产品的流入,保护本地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是保护落后的企业。政府应当为市场创造条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垄断行为,政府要采取多种手段打破垄断。比如为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垄断案例   (一)美孚石油公司案 
  翰·勒克菲勒开的这家公司被指控以收买竞争对手,迫使铁路公司向对手实施歧视性待遇等措施来垄断石油业。美孚石油公司也控制了大约九成的市。199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这家公司罪名成立。 
  (二)美国烟草公司案 
  被控因杀价竞争等方式垄断香烟业,控制美国香烟市场的95%份额,1991年被判有罪。 
  (三)美国铁路公司案 
  被控因规模庞大而形成对钢铁贸易的垄断,控制2/3的市场。 
  (四)美国铝公司案 
  美国政府从1945,将这家公司搞到二战结束。 
  (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案 
  1969年,IBM被控垄断计算机市场,1982年,司法部撤消了此案。 
  (六)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案 
  1974年,AT&T被控用其在市话服务上的垄断排斥长话及电话设备的竞争对手。 
  (七)英特尔公司案 
  1999年11月5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宣布:Intergraph公司诉Inter垄断罪名不成立。 
  (八)微软公司案 
  2007年10月22日,欧盟9年来对微软提出的反垄断指控以微软的放弃而结束,微软认罚4.97亿欧元。
 
 
 
问题4 
 
巿场失灵定义   巿场失灵是指巿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巿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巿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巿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巿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 
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巿场决策机制。 次佳的巿场结构。   巿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巿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巿场的争议。最常见对巿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巿场的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⑵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⑷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类产品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⑺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   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他们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许多,它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失效的定义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关于政府失效,萨缪尔森将其定义为:“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效便产生了。”查尔斯·沃尔夫从非市场缺陷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失效,他认为由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及政府供给与需要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活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就是政府失效。 
 
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决策失效 
  政府主要是通过政府决策(即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方式去弥补市场的缺陷,因此,政府失效通常表现为政府决策的失效。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决策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第二,政府决策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但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大于受益;第三,政府决策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而且收益也大于成本,但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公共选择学者尼斯卡宁认为官僚主义导致政府扩张,他把薪水、公务津贴、权力、声誉、机构的收益以及管理的便利性看作官僚效用函数中几个重要变量来理解,从而得出政府机构有自身增长的结论。布坎南也指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结果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福利减少。 
  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 由于特殊利益集团以及“财政幻觉”的存在,使官僚机构、立法机构和特殊利益集团形成“铁三角”(Iron triangle)的关系,公共物品评估困难,尤其是正处于新旧体制的改革和过渡时期的中国。针对不同的利益结构和经济行为,必然会呈现公共行动费用的分散性、利益分配的集中性以及政府机构的扩张性。英国学者帕金森在《帕金森定律—或对进步的追求》中早就指出,由于官僚主义者有喜欢无事忙和扩大下属机构,从而抬高自己身份的毛病,致使行政机构总是按照一定的速度向上增长。这样就会造成预算约束的软化,使公共预算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忽视社会公共价值的存在。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由于缺乏竞争和追求利润的动机,利润的作用变得非常虚幻,以至于在公共机构就会产生X—低效率(表示浪费掉资源的机会成本和以过度报偿给要素投入形式的租金转移的结合)。垄断使得公众的群体效应失去作用,即使公共机构在低效率操作下运转也能生存下去,因为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应,消费者就不可能通过选择另外供应者以表示其不满,只能预期一种新制度的安排与供给。 
  (四)政府的寻租活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一切由于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经济活动造成不平等竞争环境而产生的收入都称为“租金”,而对这部分利益的寻求与窃取行为则称为寻租活动。如果政府行为主要限于保护个人权利、人身与财产安全以及确保自愿签订的私人合同的实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能保证市场中所出现的任何租金随着各类企业的竞争性加入而消失。我国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中传统和现代的因素交替运行,致使官场经济中权力的货币化、市场化以及广泛寻租机会的存在,以权寻租的官场经济带着重商主义时代的色彩才应运而生。因为“奉公守法的回报率越低,代理人为寻租者提供的权力服务供给量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