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特点

2024-05-16 12:10

1.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特点

越南:属发展中国家。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实行革新开放的二十多年来,越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199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产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老挝:
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属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柬埔寨:
是传统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属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泰国: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属外向型经济,较依赖美、日、欧等外部市场。
缅甸: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甘蔗和黄麻等。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工农业发展缓慢。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颁布《国营企业法》,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贸易。
马来西亚:
是相对开放的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与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体。国家透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引经济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渐下降。马来西亚拥有亚洲最佳的经济纪录。
新加坡:
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
印尼:
工业发展方向是加强外向型的制造业。
文莱
是一个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的国家,其经济主要建立在传统农业和沿海渔业的基础上,文莱经济总体走势特点: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
菲律宾
出口导向型经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同时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
东帝汶:经济处于重建阶段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特点

2.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特点

 
  越南:属发展中国家。
  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
  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
  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
   
  实行革新开放的二十多年来,越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199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产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老挝:
  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属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柬埔寨:
  是传统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属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泰国: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
  属外向型经济,较依赖美、日、欧等外部市场。
  缅甸: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甘蔗和黄麻等。
  缅甸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但多年来工农业发展缓慢。
  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89年3月31日, *** 颁布《国营企业法》,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农民可自由经营农产品,私人可经营进出口贸易。
  马来西亚:
  是相对开放的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与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体。
  国家透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引经济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渐下降。
  马来西亚拥有亚洲最佳的经济纪录。
  新加坡:
  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
  印尼:
  工业发展方向是加强外向型的制造业。
  文莱
  是一个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的国家,其经济主要建立在传统农业和沿海渔业的基础上,文莱经济总体走势特点: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
  菲律宾
  出口导向型经济。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同时农业和制造业也占相当比重。
  东帝汶:经济处于重建阶段
   

3.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特点

菲律宾--1946年独立;
     1950年以后,政府开始限制消费品进口,实行外汇管制,鼓励发展替代进口商品的工业;
     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取经济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取得一定成效;
     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
     菲律宾的外项型工业比较发达.

越南---1945年独立;
     1976年宣布全国统一;
     1986年实行改革开放;
     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是著名的稻米产区,从越南出口的产品来看,大多都为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属于欠发达的农业国.

老挝---1945年独立;
     1975年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1988年以来,推行革新开放路线,对内调整经济结构,对外实行开放.

柬埔寨--属于落后的农业国;
     1998年以后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泰国---属于典型的农业国;
     1961年起,实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扩大出口,引进外资,改变单一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向新兴工业国转化;
     1995年,人均收入已超过2500美元;
     1997年,爆发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199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恢复;
     1991年起,实行汽车业自由化,发展很快;
     泰国是世界首位出口大米,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尽次于日本和中国的第三大海产国.

缅甸---1948年独立;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89年,实行市场经济,并逐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增速;
     近年来,私营经济发展较快;
     1997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其它因素,经济遭遇困难.
     缅甸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
     宝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柚木出口国.

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
     1963年,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
     1965年,新加坡推出;
     自然资源丰富;
     政府鼓励以本国原料为主的加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电子,汽车装配,钢铁等部门,矿业以锡,石油,天然气开采为主,农业以香蕉橡胶,可可,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

印度尼西亚-1945年独立;
      1968年以来,大力调整经济和产品结构;
      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重创;
      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外向型的制造业;
      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新加坡---1965年成立共和国;
      建国后,在保持原有以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为主的经济特色的同时,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来建立较合理的经济结构.
      制造业发展极为显著,是仅次于休斯顿和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粮食全部靠进口;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加坡的五大经济支柱:运输,贸易,金融,制造业和旅游业.

文莱---其经济支柱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
     独立后,积极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
     主要出口:原油,石油产品和液化天然气.

东帝汶--2002年成立民主共和国;
     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一些地区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特点

4. 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
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东亚经济模式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二战以后,东亚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东亚“四小”也只用了30年时间实现了“经济起飞”,进入“先进经济”的行列。80年代后,整个东亚国家人均GDP迅速增长。1966--1973年为5.3%,1973--1980年为4.9%,1980--1989年为6.2%,其中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新加坡更实现了人均GDP超过万美元的骄人业绩。
东亚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个赶超模式,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容易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容易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 战略。在资源短缺和国内市埸狭小的前提下,对同时存在需求和资源约束的经济类型而言,外向型 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发展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国外资本、技术和市埸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埸的开发, 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出口受阻,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就会出现经济下挫和衰退,这样对国际市埸的过份依赖,但出口产品中主要又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轻纺工业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国际竟争力较弱,出口势头锐减,经济增长乏力,从而出现经常项目的大量逆差和财政赤字。例如,泰国1997年经常项目赤字达145亿美元,占GDP的8%,高于国际公认的5%的安全水平,加上外汇储备减少,本币贬值造成国内经济基础脆弱,处于一触即溃的境地。
3、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和调节。作为东亚模式的特征的高储蓄,高投资率就是在出口导向的战略扩张之后逐渐形成的。这种内需资源动员机制需要一种政府机制对此进行高度的制度化,以便强化增长所需要的资本基础。这种经济增长的政府机制,其特征之一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亲善关系和政治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合作。
东亚经济的新模式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不断临近,亚洲地区许多地方的出口仍在下降,日本的经济仍然一蹶不振,亚洲经济的整个结构需要重新评价。
为使中国因重新融入世界经济给亚洲地区所带了的积极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亚洲经济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将有必要在整个亚洲地区进行重新配置。总而言之,亚洲必须围绕中国这一新的生产动力和资本积累的源泉改组其经济构架。
迄今为止,亚洲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仍是以日本、台湾、韩国为代表的那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的经济依靠海外市场优先策略积累起财富和资本,然后在出口收入增长到足够自我支持后再着眼于国内市场。
根据这种存钱——投资的理念,大量的贸易顺差导致太多的积累,以至于须同时保持巨额的持续的投资才能维持所谓的平衡。在某些方面(日本和韩国),政府扮演了一个过渡干涉者的角色。然而,不断增长的需求主要来自海外,相反,不断增长的资本来源却主要来自国内。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90年代末,中国采用的是相同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主要依赖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中国国内消费却受到抑制。
然而,最近的贸易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已转向一种以贸易赤字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在最近几年中,中国经济正悄悄发生着变化。中国已实现依靠国外资本(日本、台湾、美国和欧洲)构成资本积累的大部分,同时着眼于国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总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日本等国家的正相反,这种颠倒了的发展模式不应只是坚持还要尽可能地加速实施。
东亚经济模式的结论
一些国家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的缺陷,以及这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都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不能笼统地说金融危机是“东亚模式”的危机,或者全盘否定政府的经济作用。不仅东亚国家的政府在过去为促进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已由其快速的经济增长所证实,不容抹煞,而且东亚国家政府在今后的各项改革和政策调整过程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克服本地经济的缺陷,迎接全方位的新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曾经受过设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东亚国家到目前为止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结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日本、“四小龙”的成功以及过去30年间几个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增长都已经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不是西方价值观的附属物。至于政府官员与企业相勾结和裙带关系等腐败现象,也不是亚洲国家的专利,更不是“亚洲价值观”。

5.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特征

好看的数据对比 东南亚各国经济对比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特征

6.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有什么共同点?

自各国相继独立,尤其自60年代以来,采取了一些比较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同国家来看,虽各有其特色,但基本点是共同的。
(一)为了尽快扭转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性农矿经济,各国都把发展制造业,加速工业化,以及实现整个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作为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鉴于各国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级段,因此其工业化一般都从劳动密集且资本周转较快的轻纺工业和装配型工业入手;从地理上看,则是由原先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地区,特别是首都和少数几个较大城市搞起,以期达到投资省、见效快的目的。
(二)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同时,不忽视传统产业部门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改造原有的单一制经济时,不丢弃传统产业的优势。这样做的必要性首先在于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国家相比,它们的生产不仅在自然条件和其他条件上具有优势,而且还有着传统的销售渠道,继续增加其出口有利于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其次,这些传统产业长期作为国家经济命脉,不仅本部门在全国职业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许多其他经济部门亦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倘若忽视这些部门的发展势必牵动全局,严重影响整个国计民生。最后,过去的单一结构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改变需要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只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予以扭转。
(三)实行对外开放。一方面多方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优势,大力促进出口产品的生产,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中尚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与殖民地时期不可同日而语的。

7. 二战后、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借鉴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教材的阐述如蜻蜓点水式简略,总有种言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有必要作更为具体而深刻地探究,让历史更为鲜活生动,让学生更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一、美国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日本的独占和政治改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罗伯特?埃德尔斯坦和让?迈克尔?保罗教授说:“为取得成功,就必须立即进行广泛的体制改革,即创造性地打破阻碍日本经济复苏或经济增长的那些障碍。”①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农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于“冷战”需要,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美国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②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第二、亚洲的两场局部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特别是朝鲜战争,极大促进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步伐。战争引起了“特需景气”,侵朝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进行军事订货和购买廉价劳务,使日本企业积存滞销的1000-1500万日元库存产品一扫而空,并一举改变了财政紧缩中苦苦挣扎的日本经济被动局面。据统计,从战争爆发到1953年,这种特需收入为12.8亿美元,广义上的特需收入为23.8亿美元。日本外汇储备1949年仅为2亿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亿美元,三年内增长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所占比率到1953年达38.1%之多,20多万人直接受益于特需生产,总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总计达36亿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长,而且为增加原料进口和先进技术进口,更新陈旧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局势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朝鲜战争赋予了日本实现扩大进出口上的机会,日本通常出口贸易显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总额增长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记录。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额为5000万美元,则下半年一下子跃升为8000万美元。可以说朝鲜战争是日本经济的回生妙药。③ 
二、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和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第一、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各种计划,促进经济的起飞。如鸠山内阁《经济自卫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池田内阁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第二、政府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指导、调节新型工业的发展。如先后通过《关于合成树脂工业的育成》、《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通过这些规划的实施,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内经济生活的调整达到了落实。当然重要的基础产业,如果市场选择它,那么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对这些产业,政府在确认市场必定不去选择,便以合适的方法选择它们,由政府采用法律、金融税制、中间组织协调利益手段的干预来补足。 
第三、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经济政策,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国内市场狭窄,工业产品依靠大量出口,为此政府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出口贸易增长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3.6%,而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增长16.9%。日本政府认为科技是国力的核心要素,适应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的形势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日本重视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多方面作用,采取了从模仿到创新的经济技术发展模式。据统计,从50年代至1977年,引进国外技术达2.9万多项,然后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技术基础加以改进、补充和发展,成为“日本化”的新技术。当然,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归功于强大政府干预,尽管有政府干预,大部分时期日本的经济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据一项重要研究,经济自由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精神的推动。 
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企业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这种“日本公司”模式有助于日本培养强大的工业能力。⑤企业管理者重视精神投资。正如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所说的“日本优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么奥秘和秘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种理论、计划或政府政策。日本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职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亲如一家、唇齿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经营得有声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体员工同甘苦,共命运的企业。除日本之外,我还未发现有哪一个国家采用这套简易的管理方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业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培养同劳动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仅关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关心工人的生活;不仅关心工人个人,还关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结婚、病丧,更是企业“感情投资”的良机。例如,西武集团每年举行独特的擦皮鞋仪式,首先由高级职员为新职员擦皮鞋,然后是新职员为前辈擦皮鞋,总社和各分社社长都亲临这一隆重仪式,并由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以培养职工热爱公司的精神,促进同事间的沟通。⑥日本的现代企业精神与日本传统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有密切联系。日本的家族主义和家庭观念不同于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观念,其家庭观念的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经营单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国传统的大家族关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带风”,又可以比西方的结构更和谐、更密切、更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凝聚力。日本学者说:西方社会的单位是个人,由个人集合而成为国家,而日本的社会单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国家。⑦所以日本以“劳资一体”,“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⑨ 
第三、他们拒绝失败,承认羞辱的态度深深根植于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轻易地容忍低回报,却很难容忍彻底失败。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学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日本公司里,求学氛围十分浓厚。 
第四、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年日本政府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综上所述,二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是由于其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结果。 

我国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战后、东亚,东南亚经济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借鉴

8. 关于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半句对了,新加坡以前是发达国家,不过这两年降了一个档次,为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主要出口仍是农业,当然也有比较多的制造业。B的话,泰国这个国家旅游业非常发达,不过泰国现在还不属于发达国家,属于发达国家中上游。C印尼的制造业和工业才刚起步不久,和前者泰国的制造业没的比,怎么会成为工业园。D的准确率最高,东南亚国家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工业较为发达,其余国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