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经济

2024-05-18 14:00

1. 波兰的经济


波兰的经济

2. 波兰人民共和国的经济

 波兰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硬煤蕴藏量1500亿吨,总储量为1170亿吨),此外,还有铝,锌,铜,铅,硫等。波兰硫磺产量世界第六,出口第五(硫磺藏量为1亿吨)。波兰是东欧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重要工业部门有采煤,造船,机器制造,炼钢,炼铁,炼铜,硫磺等。1970年工业产品产量:钢11792400吨,硬煤10400万吨,电力645亿度,远洋轮船交付使用518500吨,电解铜72000吨。 波兰1969年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四种主要谷物产量1790万吨,而1970年减产到1540万吨,粮食不能自给。从1959年起,每年进口200万吨粮食,1970年进口300万吨。波兰畜牧业发达,1969年牛总数达到1100万头,猪1400万头,羊300万只,马260万匹。1970年因粮食大幅度减产,牲畜大量减少,造成肉类食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 1、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解放初期,波兰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4-1945年,其特点是:对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等主要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克服组织上的混乱和整顿经济,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机制;第二阶段为1946-1948年,主要特点是:为建立在计划原则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奠定基础,寻求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经济模式;第三阶段为1949年,其特点是:开始向中央集权型和指令性经济管理体制过渡。2、组织结构部长会议经济委员会,中央计划局,工业和贸易部,各中央管理局成为领导国家经济工作的机构。3、所有制形式解放初期,波兰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制、私有制3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改革背景波兰从实施国民经济六年计划(1950-1955年)起,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开始失调。由于六年计划指标订得过高,因此,除工业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没有完成,如:实际工资只提高4-13%(计划为40%)。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国家机关领导方法的官僚主义化,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国际形势看,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个人迷信的后果,引起了社会的巨大震动。1955年1月21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会上中央委员们要求了解关于瓦·哥穆尔卡受迫害的真相。波兰统一工人党二届五中全会上, 中央委员们要求为被共产国际错误解散的波兰共产党以及波共领导人恢复名誉。当时,国内要求民主化的呼声很高。1956年6月,波兹南柴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厂的工人因对提高劳动定额,取消累进计划工资制的做法不满,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遭拒绝后于当年6月21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了流血事件。1956年10月19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了三届八中全会,改组了党中央领导班子。瓦·哥穆尔卡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全会决议指出:“机械地抄袭和搬用其他国家的样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党将根据波兰工人阶级和波兰人民的利益,寻求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我国历史产生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道路和解决办法”。全会提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议会的作用,建立工人自治机构,改革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体制,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所犯的冒进错误等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改革主要原则1、建立工人自治机构——工人委员会2、扩大议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政治生活公开化4、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发扬党内民主5、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6、调整农业政策,主张通过各种集体生产的组织形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背景1958年年底,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制约,波兰的改革开始处于停顿和倒退的状态。其表现是:首先,对工人委员会进行改组,企业中建立了“工人自治会议”,它的组成中增加了工会和党组织的代表,实际上是把工人委员会置于党委的直接监督之下,失去了自治机构的职权;其次,1962年撤销了负责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委员会;再次,加强了部长会议计划委员会的职权,企业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改革主要原则1、进一步削减中央计划中的指令性指标;2、扩大联合公司的自主权;3、把国家对经济单位(联合公司和企业)的投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对中央的投资项目给予贷款;4、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付息制,按使用的固定资产净值的5%付息,准许企业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5、加强物资刺激,工厂基金的数额将取决于企业完成利润指标的情况;6、放松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准许少数有条件的工厂进行外贸活动,并可从出口利润中提取1-5%的外汇作为该厂的出口资金和工厂基金。 改革背景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 波兰的头两项改革是在瓦·哥穆尔卡执政时期进行的。第三次改革是在爱德华·盖莱克执政时期进行的。60年代的改革尽管有明确的方针,但是,对中央计划的作用、企业自主权的范围,以及物质刺激制度等主要环节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措施。与此同时,经济政策的失误,仅注重了生产,而忽视了消费,在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满足社会需要的速度却不断下降,特别是采取了限制工资增长和冻结工资的政策,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致使企业的经营效果逐步下降。6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均不断下降,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1970年12月,政府关于大幅度提高46种商品价格的决定,成为工人上街游行示威和罢工的直接导火线,导致了瓦·哥穆尔卡下台的“十二月事件”。新上台的党中央第一书记爱·盖莱克为了稳定局势,平息人民的不满情绪,被迫撤销了涨价决定,并许诺“党将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新经济政策的首位”。他提出了“高速度发展”战略,推行“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政策。为使这一战略顺利实现,一方面对经济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大举借债,想通过引进外资来发展波兰的国民经济。具体改革措施1972年1月1日,波兰全面取消了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合同收购制。同年7月1日,政府决定对所有的个体农民及其家属实行免费医疗制度。1973年1月1日起,开始在化学工业和轻工业等部门的下属经济单位中试行综合性的新经济财政体制,亦称“大经济组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试行新经济财政体制的单位,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仅限于下列三个方面:1、出口商品的销售值;2、国内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额;3、投资的最高限额。联合公司等大经济组织在投资、工资、就业、定价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新经济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把类似净产值的“增产值”作为确定企业工资基金的基础;把利润作为计算企业发展基金和领导干部奖励基金的基础。由于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失误,致使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外债剧增,外贸入超,财政赤字增加,加上1974年后农业连年歉收,造成国内市场商品,特别是食品供应紧张,经济形势恶化。1976年6月,政府宣布提高基本食品的零售价格,但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部分工人进行罢工,政府被迫又撤销了涨价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兰统一工人党为了缓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于1976年年底决定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在降低发展速度和收缩投资战略的同时,重点加强能源和原料生产、农业、国内市场商品和出口商品生产等薄弱环节。为了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政府于1977年3月决定对新经济财政体制进行修改,使波兰的经济管理体制重又加强了集中管理。修改的内容涉及下列三个方面:1、加强各主管部的作用;2、规定工资增长的上限,以便使工资的增长同市场供应之间保持平衡;3、限制经济单位对投资的决策权,并限制出口企业的外汇基金。由于种种原因,波兰对经济的调整未能奏效。 改革背景1980年7月1日,波兰政府宣布提高“特殊(议价)肉店”的肉和肉制品价格,提价幅度为40-60%。这一决定引起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爆发了全国性的罢工运动,这是波兰解放后发生的几起罢工事件(1956的波兹南事件、1968年3月事件、1970年12月事件、1976年6月事件)中,持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运动,最终导致了国家全面的政治、社会、经济危机。当时,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波兰党政领导也认识到对政治和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改革看作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九次特别代表大会(1981年7月)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革新、协商路线。1980年秋,波兰成立了经济改革委员会,负责起草《经济改革方针》,波兰统一工人党九大对改革草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后经议会批准。198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波兰战后历史上的第四次改革。改革主要原则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原则是,恢复议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加强党的建设和完善党的领导,贯彻党政分开的原则,完善干部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根本原则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则是,废弃指令和统配体制,实行中央计划与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体制;企业实行自主、自治和自负盈亏原则。

3. 波兰的经济


波兰的经济

4. 波兰与德国的经济联系

由于波兰在地理上与德国接壤,劳动力成本较低,加上近年来大力进行高速公路、远程交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正在对包括能源领域在内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波兰目前已成为德国企业最感兴趣的投资地之一。 今天,德国是波兰的第四大投资国,仅次于法国、荷兰和美国。 从1990年以来,德国对波兰的直接投资从最初的100万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01亿美元。 德国企业在波兰的投资重点主要为汽车制造、金融服务业、食品生产及能源产业。 同时,德国也是波兰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德波贸易额占波兰全部外贸额的1/3。 仅在2005年,德波贸易额就比上年增长了10%,达到380亿欧元。 此外,在波兰加入欧盟的进程中,德国也起了重要作用。 波兰在2004年5月入盟后,其市场是欧盟新成员国中最大的。 它和捷克都是德国在中东欧最重要的外贸伙伴,今日波兰在东欧各国中经济处于领先地位,1991年华沙股票交易所开业,成为中东欧领先的证券市场。 波兰经济已成为该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德国和波兰目前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有着密切合作联系。 因此抛开二战的历史阴影,德波关系既务实,又错综复杂,这种关系中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总体而言,双方的关系还是朝着缓和并改善的方向行进。

5.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经济

主要矿产有煤、硫磺、铜、锌、铅、铝、银等。恢复独立后,波兰正面临重大经济困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俄罗斯的占领在波兰经济剥削,军队的战斗造成的破坏,新的共和国面临着不同的经济区域经济统一的任务,其中有不同国家的一部分。 共和国的边界内残存的三个不同的经济体系,有五种不同的货币( 德国马克 , 俄罗斯卢布 , 奥地利克朗, 波兰马尔卡和Ostrubel ) ,很少或没有直接基建链接,缺乏直接相邻的工业中心,以及主要城市的铁路链接。 例如,直到1934年在华沙和克拉科夫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铁路连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波苏战争留下大规模的破坏 。(俗称波兰B)之间的东部和西部(称为波兰A)的国家,与西方的一半,特别是那些原本属于德意志帝国的地区有巨大的经济差距。1924年,波兰共同的货币-兹罗提出现。波兰的经济大萧条后的逐步复苏的基础是群众性经济发展计划,监督三个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是建立在格丁尼亚港口,这使得波兰完全绕过格但斯克 (这是德国的压力下重抵制波兰煤炭出口)。 二是建设500公里长的铁路之间的连接上西里西亚和格丁尼亚, 波兰煤炭干线 ,担当货运火车煤。第三是建立一个中央工业区,名为COP,“中央工业区”。但是,二战爆发,波兰被瓜分,经济被掠夺。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经济

6. 波兰与法国什么关系?

法国和波兰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居里夫人是在波兰被占领后流亡到了法国。
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马佐夫舍等部落的联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尔特人自中欧山区迁居于法国。罗马人把该地称为高卢,把当地居民称为高卢人。

扩展资料:
中世纪的法国:
中世纪中期,法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20年代,约达1600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
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他们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国内的经济联系,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地只限于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各大公国、伯国恃势割据,俨如独立王国。腓力四世统治时期(1286~1314年)加强吏治,整饬军队,因坚持向教会征收财产税与教皇发生冲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无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承王位,建立了瓦卢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
1358年,巴黎北部又发生了扎克雷起义。战争后期涌现出民族英雄贞德,虽然她被出卖遇害,但民族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阻挡。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而告终。
到15世纪末,最后几块贵族领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也并入法兰西王国的版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

7. 大波兰省的经济

专门的建筑业、发达的服务网络、良好的教育和众多的研究机构令波兹南排在波兰经济的前列。今天的波兹南成为波兰经济转变的主要动力有以下的体现:成功的私有化进程、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低失业率以及银行、交易会、商会和顾问公司等所谓的商业设施的快速发展。波兹南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中小型企业的活力。波兹南是波兰西部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其经济结构由不同的工业和富有成效的农业组成。许多产品都是由具有优良传统的制造商生产的,因此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包括船舶的引擎、火车拖卡、弹簧锁、食品加工设备、电池、水表、实验室设备、程控交换机和家具等。但是,鉴于把生态发展列于优先地位,波兹南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纯粹的工业城市。波兹南的高效农业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农业的发达并不是受益于肥沃的土地或适宜的气候,而是因为传统的精耕细作。据统计,波兹南是波兰农牧业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波兹南的农场平均占地32公顷,这也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农业直接雇佣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像成衣、金属生产和农业旅游等经济以及其他经济的发展。波兹南主要是一个贸易城市,大多数公司从事贸易服务行业。1995年,波兹南的进出口额达28.31亿美元,进出口对象主要是德国、荷兰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大波兰省的经济

8. 波兰和法国有什么关系?

法国和波兰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居里夫人是在波兰被占领后流亡到了法国。
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马佐夫舍等部落的联盟。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尔特人自中欧山区迁居于法国。罗马人把该地称为高卢,把当地居民称为高卢人。

扩展资料:
中世纪的法国:
中世纪中期,法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20年代,约达1600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
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他们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国内的经济联系,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领地只限于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各大公国、伯国恃势割据,俨如独立王国。腓力四世统治时期(1286~1314年)加强吏治,整饬军队,因坚持向教会征收财产税与教皇发生冲突。
1328年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无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承王位,建立了瓦卢瓦王朝。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
1358年,巴黎北部又发生了扎克雷起义。战争后期涌现出民族英雄贞德,虽然她被出卖遇害,但民族统一的趋势已不可阻挡。1453年“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而告终。
到15世纪末,最后几块贵族领地──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也并入法兰西王国的版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