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为何令我们纠结

2024-05-18 22:47

1. 三峡工程为何令我们纠结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终于最终得到官方层面承认。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表态的直接原因,来自近期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迅速引发了外界关注,并在网络上引起诸多回应。先是各路权威专家出面背书,力证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而当前大旱与三峡工程的关系仍旧有待推敲。不过网络之上,舆情激愤,已经开始三峡工程的功过讨论,而曾经反对三门峡以及三峡工程的的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则成功复活为斗士。三峡工程从讨论到开工,争议颇多,这是一笔算不清楚的账目,功过目前尚未到盖棺论定时候,猝下结论无疑是对于自然以及科学的缺乏敬畏。进一步看,当前的争论与其说是纠结于三峡工程的结果,不如说释放了公众对于重大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压抑。所谓公共政策,本来就应该和公众挂钩,然而很多时候公众在其中的弱势地位,往往沦为沉默的大多数。公众参与到公共事务,难在何处?首先是成本。张五常曾经撰文指出公共决策中政府主导的优势。比如东海大桥和杭州湾大桥“层层拍板拍得快,施工也快。这样的速度只有独裁决策才可以办到”,对比的是美国:“记得美国要建公路,单是吵闹、论经费就花上好几年,环保更头痛,征用土地也麻烦,而过了十年八载的议决,动工了,不半途要不是工会闹事,就是压力团体反对,或诉之于法,搞得成本上升逾倍,经费不足,最后要更改设计,或索性停工不干,使中断的悬空公路高架彷佛巨型新潮雕塑,默默无言地屹立数十载”。看张老言论,地方政府一声令下果然效率神勇,然而如果错了呢?是不是错的更快呢?公共选择理论一大进步之一,将政府由过去的中性乃至伟大的守夜人角色褪色定义为理性人,揭示政府也是由诸多存在利己动机的个体组成,关于公共政策复杂面孔方能逐步显现。最好的政策,当然是能够平衡政客以及民众利益,然而,世间没有免费午餐,这也使得诸多决策之中,公众的利益被置换漠视。三峡工程只是一个缩影,更多的关于公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同样是在不透明的黑匣子之中被做出。政府滥用权力在美国可能也不鲜见,典型如全球都存在的土地征用问题。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已经和大法官波斯纳讨论这一话题。贝克尔指出,即使《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征用权条款规定“不给予公正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征做公用”,政府滥用征地权的可能仍旧存在,什么是“公共使用”?什么是“公正赔偿”?征用权条款在现代经济中是否合理?与之对应,波斯纳认为正是土地所有者“顽固抵抗”始终存在,这也使得政府赔偿永远低于业主心理估价,否则也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拍完成交易,关键在于如何界定“公共使用”:在于如果政府把私有财产从个人或公司手里夺走,再转给另一个人,在此过程中总价值有没有提高,如果有就是,如果没有则非。然而这并非一劳永逸,谁来评估这一价值呢?而且这一价值的判断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呢?正如三峡工程、计划生育等等诸多影响巨大的公共政策,其效应往往要在多年才能完全体现,而到当时,很可能已经付出足够代价。在此情况之下,除了政府与相关利益方之外,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显然应该有存在的空间。正如贝克尔所言,“通过税收和监管,现代政府无所不能。”那么,在讨论过程之中,公众特别是预期未来可能受到损失的那部分民众,就更应该得到更多参与权,这一结果可能没有效率,也可能继续错误,但是至少是最后为这错误买单的人为自己争取的结果。

三峡工程为何令我们纠结

2. 三峡工程混凝土技术?

三峡工程混凝土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的作用是为了让材料物尽其用,每个细节的处理都非常关键。中达咨询就三峡工程混凝土技术和大家说明一下。
1、三峡工程概述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项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峡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大坝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总库容393亿m3。枢纽主要由拦河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81m。水电站为坝后式,安装有26台700 MW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200 MW,年平均发电量84.7 TW·h。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垂直升船机,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一次可通过一艘3,000吨级的客货轮。  三峡工程采用分期导流方式,分三期进行施工,总工期需17年。第一期工程5年(1993~1997),以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第二期工程6年(1998~2003),以实现首批机组投入运行和永久船闸开始通航为标志;第三期工程6年(2003~2009),以全部土建工程完工和全部机组投入运行为标志。工程自1993年开始施工准备,工程完全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实施,目前已进入二期工程收尾阶段。  主要工程量如下:土石方开挖10,283万m3;土石方填筑3,198万m3;混凝土2,794万m3;钢筋46.30万t;金属结构25.65万t。  2、三峡大坝混凝土的特点  2.1混凝土量巨大,施工强度极高。三峡工程混凝土总量近2800万m3,二期工程施工强度更为突出,1999、2000和2001年三年分别浇筑混凝土458万m3,548万m3和402万m3,连续三年远远超过原苏联古比雪夫电站创造的364万m3的世界纪录。  2.2结构复杂。三峡大坝不是普通实体挡水大坝,由于长江洪峰量大,加上分期导流要求,泄洪坝段共设三层泄洪孔口,使得坝体结构异常复杂, 而且导流底孔和为深孔的高速水流流速均达30m/s以上,体形要求和表面平整度要求极高,给施工以及质量控制带来极大难度。  2.3混凝土温控难度大。大坝混凝土属大体积混凝土,必须采取严格的温控措施,保证大坝不出现危害性裂缝。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上下层温差、基础温差、混凝土内外温差。而且三峡地区夏季炎热,温控难度尤其大。  2.4耐久性要求特别高。这是由于三峡大坝的特殊重要性,大坝混凝土的抗冻性要求:内部混凝土D100、外部达到D250,抗渗要求内部要达到S8,外部要达到S10(10-9cm/s)。  2.5 有些特殊部位要求采用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如蜗壳周围、钢管底部等不易浇筑的部位要采用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围堰防渗墙采用能适应较大变形、弹模低的柔性混凝土。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三峡大坝混凝土是用大坝基坑和船闸开挖出来的新鲜岩石作骨料,岩性为闪云斜长花岗岩,这种岩石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100MPa以上),但是其拉压比小,骨料中含有较多的云母,破碎过程中容易产生隐性节理,而且易产生泌水。因此,给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泥用量,优化配合比,尽可能减少水化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外,由于对混凝土质量要求中,又特别突出了耐久性问题,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各种技术指标相互制约,必须与温度控制要求矛盾进行全面平衡和优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难题。为此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3.1 优选混凝土原材料,高掺优质粉煤灰  ①主要选用525#中热水泥,并尽可能多掺粉煤灰。如坝内混凝土最大可掺量可达40%~45%,结构混凝土可掺20%。水泥熟料中的MgO含量控制在3.5~5%,使混凝土具有微膨胀性, 补偿混凝土降温阶段体积收缩,减少混凝土裂缝。  ②采用I级粉煤灰,并坚持将Ⅰ级粉煤灰作为功能材料掺用。掺用Ⅰ级粉煤灰可取代部分水泥,而且由于Ⅰ级粉煤灰具有减水效果,可降低混凝土用水量,利用Ⅰ级粉煤灰的微珠效应,还可大大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Ⅰ级粉煤灰具体参数如下:细度(0.045mm方孔筛余量)≤12%,需水量比≤95%,烧失量≤5%,含水量≤1%.三氧化硫含量≤3%。  3.2 采用高效减水剂  为有效解决花岗岩人工骨料混凝土用水量高的难题,选用了与其他原材料有良好适应性,且减水率在18%以上、其他指标满足国标一等品的高效减水剂,这是降低混凝土用水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为配制高性能大坝混凝土创造了条件。  3.3坚持在混凝土中全部掺引气剂。这是提高混凝土工作性、保证三峡大坝混凝土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另外为了防止发生碱骨料反应,严格限制原材料的碱含量和混凝土总碱量。限制中热水泥的碱含量小于0.6%;粉煤灰碱含量小于1.5%;混凝土总碱量小于2.5kg/m3。  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中,坚持采用缩小水胶比、并增加粉煤灰掺量的技术路线。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水胶比越小,混凝土孔隙率越小,强度越高,耐久性越好。优化后的三峡坝体外部混凝土水胶比小于0.5,水位变化区<0.45,内部混凝土不大于0.55,高速水流区小于0.35。  由于采用了多项技术措施,优选出的混凝土配合比使混凝土具有优越的性能。例如混凝土内部抗冻性可达D250以上、水变区可达D300以上。四级配混凝土用水量由原来的110kg/m3降至85kg/m3,同时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和干缩,提高了抗裂性、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等,并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和经济性。在查知骨料种类的配合比中,以花岗岩作骨料的大坝混凝土最低用水量为100kg/m3。 更多关于“三峡工程混凝土技术”等建筑建设方面的知识,可以登入中达咨询建设通进行查询。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