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至今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哪四次重大变化?它们对生产力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4-05-07 13:44

1. 建国至今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哪四次重大变化?它们对生产力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 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 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至今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哪四次重大变化?它们对生产力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2. 农业生产与工业相比的特点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工业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与工业相比,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3.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有哪些失衡表现

重工轻农工农业发展失调原因:1在建国初期采取的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靠牺牲农业来补助工业,在低价收购粮食出卖后换取外汇来发展重工业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危险境地,只能优先发展包括军工在内的重工业来维护国防1.工重农轻 因为新建立的政权要维护住 如果没有武器 没有军事实力 那怎么维护 所以见过初期要大力发展军工业 而军工业则是重工业的一部分 没看见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的时候2.首先进行的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国初期,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进程中重视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汽车机械制造和国防工业,因为当时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美帝国注意的封锁,而重工业也是苏联老大哥的长项。3.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食品工业领域,企业数目不多,生产能力低下,实行合作社制度,严重不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资需要。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有哪些失衡表现

4.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5. 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比,不同的特点是

答案AC
本题考查产业活动。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密切,故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但工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小,故地域生产上具有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

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比,不同的特点是

6. 建国后我国农业生产类型进行了那几次调整

一. 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 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7. 生产工业的进步对农业及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一、影响: 1、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促进了经济发展,引发了经济结构变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超过农业;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超过轻工业;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实现了机械化;城市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城市化进程在发达国家完成。 4、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生产工业的进步对农业及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2年与1957年工农业产量对比 材料二1957年与1960年农业产量对比

    (1)有重大发展,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调动了人民生产热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2)有较大退步,粮棉油产量大幅度下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3)进行经济建设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