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的经济

2024-05-18 12:56

1. 喀麦隆的经济


喀麦隆的经济

2. 喀麦隆这个国家怎么样是不是挺穷的

不是的,喀麦隆是非洲联盟的创始国之一,在非洲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较色。作为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成员国之一,喀麦隆经济在共同体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中部非洲地区政治经济强国之一。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喀财政关税和出口产品收入骤减,外部投资和信贷收紧,失业人数增多。2009年,喀政府公布《2035年远景规划》,重点是发展农业,扩大能源生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依赖原材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争取到2035年使喀成为经济名列非洲前茅的新兴国家,喀政府积极平抑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改善投资环境,经济平稳增长。

3. 非洲科麦隆概况

喀麦隆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ameroon, 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   面积 475442平方公里。   人口 1940万。约有200多个民族,主要有富尔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图族(包括芳族和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图族(包括杜阿拉族)。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约有200种民族语言, 但均无文字。南部及沿海地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占占全国人口的40%);内地及边远地区信奉拜物教(占40%);富尔贝族和西北部一些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约20%)。   首都 雅温得(YAOUNDE),人口167万(2008年)。年均气温24.9℃,降雨量1299毫米,降雨期133天。   国家元首 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1982年11月6日就任,1984、1988、1992、1997、2004年连任。   重要节日 国庆节:5月20日;独立纪念日:1月1日;统一纪念日:10月1日。   简况   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界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布)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海岸基准线长360公里。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区为赤道雨林气候,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8℃。   公元5世纪起外来部族大量迁入,并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和部落联盟。1884年沦为德国的“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喀东、西部分别被法、英军队占领。1922年国际联盟将东、西喀麦隆分交法、英“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将东、西喀分交法、英“托管”。1960年1月1日法托管区根据联合国决议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阿赫马杜·阿希乔出任总统。1961年2月,英托管区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并入尼日利亚,10月1日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2年5月20日,喀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取消联邦制,成立中央集权的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经济】 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和畜牧业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工业有一定基础。独立后实行“有计划的自由主义”、“自主自为平衡发展”和“绿色革命”等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较快,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率曾达到两位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度达到1200美元。1985年后,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陷入困难。喀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的四期结构调整计划均未完成。1994年非洲法郎贬值后,喀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外贸结构改善,工农业增产,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喀政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财政管理,推进私有化,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增长。2000年,喀顺利完成第五期结调计划,并被批准加入“重债穷国”减债计划。2000年-2003年,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助下实施第二个“减贫促增长”计划。2006年,世行确认喀达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规定完成点。2008年,喀政府继续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外资,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百姓购买力。 2009年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1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93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8%   货币名称: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简称非洲法郎)   1美元=447.81 非洲法郎

非洲科麦隆概况

4. 简述喀麦隆成为中部非洲粮仓的原因

  喀麦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由于地跨赤道雨林和热带草原两个气候带,气温和降水条件均十分适合发展农业,粮食自给有余,喀麦隆因此被誉为“中部非洲粮仓”

5. 喀麦隆在哪里?是个怎样的国家?有什么风俗吗?

喀麦隆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ameroun, 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

独立日:

1月1日(1960年) 

国庆日:

5月20日(1972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从左至右由绿、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红色部分中间有一颗黄色五角星。绿色象征南部赤道雨林的热带植物,还象征人民对幸福未来的希望;黄色象征北部草原和矿产资源,也象征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太阳光辉;红色象征联合统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征国家的统一。 

国徽: 

为盾徽。盾面由国旗三色构成。中间红色锥形代表喀麦隆火山,这是国家的象征;其中的蓝色图案为喀麦隆国土轮廓;蓝色图案前有一把利剑和一副天平,象征政治平等和团结。盾面左上角有一颗黄色五角星,象征喀麦隆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盾徽背后交叉着两把束棒,这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采用的标志之一,是权威的象征。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喀麦隆共和国”,下端的绶带上写着“和平、勤劳、祖国”。

国家政要: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1982年11月6日就任,1984、1988、1992、1997年、2004年连任;总理彼得·穆松格( Peter Mafany Musonge ),1996年9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47565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6605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0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界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海岸线长354公里。境内大部地区为高原,平原仅占国土的12%。西南沿海为平原,南北纵长;东南为喀麦隆低高原,有大片的沼泽和湿地;北部贝努埃河—乍得湖平原,平均海拔300-500米;中部阿达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中西部喀麦隆火山山地多锥形火山体,一般海拔2000米。近海处的喀麦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国、西非地区的最高峰。萨纳河是第一大河,此外还有尼昂河、洛贡河、贝努埃河等。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区属典型的赤道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往北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喀麦隆火山西麓年降水量1万毫米,是世界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人口:1520万(2001年)。全国约有200多个部族,主要有富尔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图族(包括芳族和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图族(包括杜阿拉族)。与此相应,全国共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均无文字。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富拉尼语、雅温得语、杜阿拉语和巴米累克语,均无文字。富尔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兰教(约占全国人口的20%);南部及沿海地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占35%);内地及边远地区仍信奉拜物教(45%)。 

首都:雅温得(Yaounde)。人口:129.3万(1998年)。坐落在喀麦隆中部高原偏南的丘陵地区,全城满目青翠,独具风光。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0个省(极北省、北部省、阿达马瓦省、东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滨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个州,268个区,54个县。 

简史:

自公元5世纪起,境内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和部落联盟国家。1472年葡萄牙人入侵,16世纪起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884年德国迫使喀西部沿海地区的杜阿拉国王签订“保护条约”。使该地区成为德国的“保护国”,并于1902年吞并了喀全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军队分别占领了喀麦隆。1919年,喀麦隆分成两个地区,东部地区由法国占领,西部由英国占领。1922年,国际联盟将东、西喀麦隆分别交由英、法“委任统治”。1946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东、西喀由英、法“托管”。1960年1月1日,东喀麦隆(法国托管区)宣布独立,定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阿希乔出任总统。1961年2月,喀英托管区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并入尼日利亚,10月1日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2年5月取消联邦制,改名为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4年又改为喀麦隆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1995年11月1日加入英联邦。

政治:

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总理和根据总理的建议任命政府其他成员,颁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时可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宣布紧急状态,主持最高国防会议、最高司法会议和部际有关国际关系问题的会议。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任期7年,可连任一届。总统缺席时,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务。总理是政府首脑,领导政府工作,负责执行法律,行使制定规章权,任命行政官员。立法权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行使。国民议会每年召开3次例会,主要讨论和批准国家年度财政预算,审议和通过法律草案。议员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  

经济:

喀麦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和畜牧业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工业有一定基础,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喀已查明的主要矿藏有:铝矾土、铁。此外还有铀、黄金、钻石、铜、锌、铅、锰、白钨、钼、镍等。石油储量估计为1.03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100亿立方米。森林面积22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2%,可采材面积约1690万公顷,木材蓄积总量40亿立方米。喀麦隆跨赤道雨林和热带草原两个气候带,气温和降水条件均十分优越,其水力资源丰富,占全世界的3%,这给喀麦隆以农业为主的国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而独立后的“绿色革命”计划更给农业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喀麦隆一跃而成为非洲大陆的“鱼米之乡”。工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工业水平居非洲前列。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饮料、卷烟、纺织、服装、造纸、建材、化工、炼铝、电力、石油开采与加工、木材开采与加工等。喀素有“中部非洲粮仓”之称,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1%,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8%,粮食自给率达到97%,这在粮食问题严重的非洲可说是奇迹。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主要粮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谷、薯类、芭蕉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可可(居世界第五位)、咖啡、棉花、花生、油棕等。喀麦隆的森林覆盖率为40%,总面积2197万公顷,其中可开采面积1740万公顷,林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木材及木材加工品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20%。喀麦隆的渔业和畜牧业也十分兴旺。旅游资源丰富,有“微型非洲”之称。主要旅游点有贝努埃、瓦扎和布巴恩吉达等天然动物园。喀麦隆人文景观丰富,各部族沿袭着古老的习俗与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社会体制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巴蒙王国对世人充满诱惑力,  

新闻出版: 

喀有报刊90余种。主要有:《喀麦隆论坛报》,1974年7月1日创刊,全国性官方报纸、《团结报》、《喀麦隆共和国公报》、《喀麦隆新闻》、《行动报》和《新周末论坛报》。喀民办报刊近80种,《信使报》、《战斗报》、《民进盟新闻》、《民盟新闻》和《喀麦隆之声》。喀麦隆新闻出版社成立于1977年7月,其前身为喀麦隆通讯社。喀麦隆广播电台用法、英和6种地方语言广播。地方电台有:布埃阿、杜阿拉、加鲁阿、贝尔图阿、巴富萨姆、巴门达、恩冈代雷和雅温得电台等。喀麦隆国家电视台1986年4月建立,发射网可覆盖全国领土的80%,1988年1月建成全国电视制作中心。 

外交:

对外奉行独立、不结盟、灵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反对外来势力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积极推动非洲团结和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和相互宽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强调促进发展才能保证和平与民主,而发展只有在安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进行。支持建立地区经济一体化和集体安全机制,努力实现合作伙伴多样化。

与中国关系:

1971年3月26日,喀麦隆与中国建交以来高层互访不断,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喀麦隆在哪里?是个怎样的国家?有什么风俗吗?

6. 寻非洲喀麦隆独特的民俗风情!

  国名:喀麦隆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ameroun, 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
  独立日:1月1日(1960年)
  国庆日:5月20日(1972年) 国徽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从左至右由绿、红、黄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红色部分中间有一颗黄色五角星。绿色象征南部赤道雨林的热带植物,还象征人民对幸福未来的希望;黄色象征北部草原和矿产资源,也象征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太阳光辉;红色象征联合统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征国家的统一。
  国徽: 为盾徽。盾面由国旗三色构成。中间红色锥形代表喀麦隆火山,这是国家的象征;其中的蓝色图案为喀麦隆国土轮廓;蓝色图案前有一把利剑和一副天平,象征政治平等和团结。盾面左上角有一颗黄色五角星,象征喀麦隆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盾徽背后交叉着两把束棒,这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采用的标志之一,是权威的象征。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喀麦隆共和国”,下端的绶带上写着“和平、勤劳、祖国”。
  民族或部族: 全国共有大小部族230余个,是一个多部族国家。南部居住的大部分是属于班图族的贝蒂、巴胡因、杜阿拉、巴萨等部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以海洋和内河捕鱼为生。北部的主要居民富拉尼族以放牧为主。西部的主要居民则是巴米累克族和巴蒙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东部居住的主要是巴亚、姆布姆等部族,从事农业和牧业生产。
  宗教: 约有20%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穆斯林大都是北方的富拉尼族和西部的一些部族;约有35%的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在南部及沿海地区;另外45%的居民仍信奉拜物教,主要分布在内地及边远地区。
  语言: 官方语言为法语和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富拉尼语、雅温得语、杜阿拉语和巴米累克语,但均无文字。
  货币: 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Central African Finan-Coop Franc CFAF XAF 1XAF=100centimes(分)
  首都: 雅温得(Yaounde),人口192万。�
  国家元首: 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1982年11月6日就任,1984年、1988年、1992年和1997年连任。
  人民生活
  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97年的出生率为38.7‰,死亡率为11.4‰,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55‰。预期寿命为57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5.1胎。根据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全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1995年占总人口的41%,获得卫生设施的人口占40%。目前有国家级医院3所、省级医院11所、州级医院33所、区级医院131所、医疗中心800多所,药店约400家。截至1989年全国共有医生891人、护士6057人,平均每1.35万人有1名医生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9/content_447728.htm

7. 浅说非洲上:非洲人到底如何存活下来

非洲印象
我们大多数人对非洲都存在很多的认识错误,因为我们的国家几乎对非洲是处于不介绍的状态。所以大多数的同胞对非洲的认识,主要是来源于英国BBC电视台制作的各类非洲纪录片。而我不得不说的是,这一类的节目几乎都在介绍非洲的动物,要不就是那些非洲土地上的“非主流”民族们。
因为一家电视台的节目,要获得收视率,订阅就必须给他们的国民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视角。新鲜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人和英国人为主的西方世界,更希望看到一份稀奇的新鲜感。所以大多数人对非洲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

又或者是这样的非洲

当然,我们吧友们或者是其他论坛对新闻有兴趣的,或者是对非洲社会结构、文化、政治有兴趣的朋友们,对非洲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

又或者脑补出一幅“黑叔叔”拿着AK,56一类的廉价红色武器,满世界乱开枪的世界。大多数人对非洲的印象,如前面所说,一个是取决于纪录片,一个则就是来源于各类新闻。
要知道这个世界,你不搞出点奇葩的新闻或者血腥的战争,五大流氓的世界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除非是拿着武器对打了,要不就是饿死一大片人了,不然是不会有任何兴趣的。所以我们对非洲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
2
吃饭是个重要事
那
么有朋友要问了,你BB了那么多,你特码倒是说说什么是非洲呢?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我只能从每一个角度来给大家说明什么是非洲,或者尝试从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去分析。
就大多数人对非洲的气候和农业开始说起吧。
首先,非洲地处非常干旱,所以农业不发达,导致非洲经常出现饥荒。
有这个概念的吧友应该是绝大多数人,首先非洲除了北方相当于一个中国面积的撒哈拉大沙漠外,撒哈拉以南的世界可不是什么绝对干旱的地方。
撒哈拉以南从西部国家塞拉内尔到东海岸的厄立特里亚(电影大独裁者的原型国)划出一条直线,以南地区地处于热带。一直往南,大家点开地图到安哥拉至莫桑比克一线,这里是非洲的精华区域,非洲大多数人口也集中在这些地区。
这里分雨季和旱季,因为是热带所以没什么很分明的四季。对于当地的非洲人来说,比如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亚大多数人,一年这个单位可不是365天,而是一个雨季为一年,一个旱季为一年。也就是说,人家一年是分成两年过的。
这部分的非洲,也是最容易闹饥荒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现战争的地方,当然也是非洲迈入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力量。
而非洲只要气候是稳定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饥荒。那么什么情况下非洲会出现饥荒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非洲西海岸,也就是著名的象牙海岸一线有个小国,叫喀麦隆(如果是球迷可能更熟悉,因为这个国家足球很强大)。
他们的环境好到什么程度呢? 大部分的农作物都可以一次种植,终生受益。
比如很多灌木类的植物或者我们认知中的一年生农作物,在非洲的大地上都会变成多年生植物。因为一年四季的气温都很不错,并且在喀麦隆这一线雨水也比较充沛,所以植物会无休止的生长。
中建公司去那边开展工作,带了些黄瓜过去……种在基地的周围,院子里。黄瓜长的跟冬瓜一样,种下去特码的收获几年,完全就是一直在出产食物的节奏。
并且非洲的土壤,除了靠近撒哈拉和南非一线的土地,土壤都不错。是标准的沃土~虽说没有世界三大黑土地那么厚的肥沃土地,但是非洲的土壤绝对优于我们的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以及印度平原的土壤。
原因就是,人家的气候好啊。一年从头至尾都可以种植的。非洲的旱季不是BBC纪录片里那种把土地都晒裂的旱季,他们的旱季类似于我们的秋天,少雨气候温和,雨季就类似于扬州梅雨,天天下了一两次雨。
所以,这里的土地很容易收获粮食和庄稼。非洲当地人种植土地……一般是由妇女种植,比如喀麦隆的妇女,睡到自然醒之后,带上种子……然后拿一个尖嘴锄,挖个坑丢种子下去就可以了。
什么?你说翻地?对不起,非洲的土地不需要翻耕,土壤不翻耕都很松软。然后她们可以在一周内把种子丢在地里,然后就天天晒太阳,男就天天晒屌玩儿。然后周围的树林里,路边到处都是食物,各类的浆果,果实~
食物非常的充沛,也就导致了非洲人没有忧患意识。
比如中国人最纳闷的一点(当然也是欧洲人也非常纳闷的一点)为什么非洲黑人根本不大规模的储藏食物?
非洲黑人也非常的纳闷这一点,为什么黄猴子和白皮猪老喜欢堆积食物?树林子里不是到处都是吃的吗?为什么要吃不新鲜的东西?
黑叔叔看到收集食物黄猴子和白皮猪一定是这样想的
所以,我们和他们的世界是不在一个平行世界的。因为我们有冬天,所以需要准备至少五个月的粮食(冬天三个月和入春两个月没食物),所以我们的祖先永远都在为如何囤积食物而做斗争。
但是非洲人根本不需要,因为他们旱季有各类成熟的坚果吃,雨季食物多的丧心病狂。比如有在尼日利亚,食物多到仅靠植物果实就可以吃的膘肥体壮,当地黑人甚至没欲望去追一头野兽哪来烧烤。
所以,就是因为这种大自然造成的差异。到了近代后,非洲就开始悲剧了
悲剧的源泉是人口的大爆炸,非洲迎来了人口大爆炸时期后问题就比较尖锐了。因为人口少的时候,就算有时候雨季迟到了,人口少还可以游荡游荡,去其他地盘找吃的。人口一旦多了,地皮就被分了……于是一旦雨季推迟,旱季延长,那就可能会出现饥荒。
非洲的农作物收益非常好,但是非洲人是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惯的……所以饥荒一旦到来,就会饿死人。
我记得有个关于非洲的人类社会学文章中提到;哈撒拉以南的非洲,雨季推迟一个月,非洲就会开始出现饥荒,推迟一个半月每多一天就会多饿死十万人。
3
非洲经济落后,非洲民不聊生
这
这个问题好像大多数的网友都是这个认知。总的来说是比较靠谱的,但是民不聊生是谈不上的。
非洲的一产(特指农业等产业)非常畸形,原因前面说过,非洲人没有种植欲望,所以无法完全的进入农业文明。而非洲进入了农业文明的国家,在非洲都是一小霸王,杰出代表就是比如坦桑尼亚等国家,他们都是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的国家。
下图为坦桑尼亚(—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悲剧的是如同刚果这些自然资源,气候都得天独厚的地方,真的是个悲剧,至今都处于半农耕状态或者是一种说不清楚是什么情况的状态。
大多数人,会种一小块地,是非常狂野的非洲式种植(前面说过,就是随便乱丢种子,个别懒汉甚至连坑都懒得刨了,直接扔野地里完事儿),然后在树林里,乡间搜集各类可以吃的东西为主。并且因为现在全球文明一体化,全世界有的物产非洲几乎都有了,所以比如木薯一类的高产作物,比如马铃薯一类的……他们是非常喜欢种植的,因为……几年前种植几颗,几年后就是一大片木薯和土豆……都特码不用你去移栽什么的。
(下图为木薯)
所以,在刚果这些地方,路边的某个你认为的“野地”可能是当地人的农田,你以为是某片杂草丛生,野鸡乱跑的荒山,可能是人家赖以生存的粮食地。
粗野式的种植,非常的悲剧,但就是这种方式的种植。凭借非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老天赋予的气候,人家居然有不错的收获。
所以,当地人给世界展示的姿势就是……没事儿晒屌玩儿,有事翻屌玩儿。总之在非洲大陆,那些所谓的强国中,一旦你接触到最底层,仿佛感觉他们都没事情做一样。
因为他们完全木有危机感。
这也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没有危机感所以他们没有储蓄的习惯,因为千百年都是晒屌玩儿,所以他们公认的劳模,在黄百种人看来,简直是特码的懒汉,活着都浪费空气的那种懒汉。
比如做工,非洲人一般要求当日结算工资。做一天耍一天算勤快,做一天耍三天属于正常,做一天耍未知天数那才是懒惰。
你敢让他们一周工作六天,那就是要了亲命~你敢一个月结算一次工资,那简直就是……神迹一般的存在。
不是他们懒惰,而是他们真的没危机感啊。火烧到眉毛了都不会着急的……就是非洲人, 并且因为他们的工业水平较低,因为各种原因缺乏壮劳动力去地里干活。所以土地板化较为严重,所以非洲人会丢弃大片大片的土地。
并且非常热衷于砍伐森林,因为森林被砍伐之后可以露出非常好的腐殖质用于播种。并且土地是非常松软的(适合用棍子戳)但是因为他们缺乏工业导致农业发展简直就是丧心病狂的浪费土地
因为没有水利灌溉系统,加上到了雨季降雨量巨大(刚果,尼日利亚一线平均降雨量大致在一千六上下,和泰国相当),于是土地内涝的情况非常严重,并且雨水太多没有排水系统所以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他们刚弄出来的好土地,最多撑两个雨季就报废,因为所有的腐殖质都被冲走了!但是就这样,他们的土地依然比我们的要好得多。但非洲的叔叔们因为没有化肥,并且不会育肥,但是这一切是难不倒非洲黑叔叔的,撂下不种不就完美解决了?
你有没有被非洲黑叔叔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呢?
当然也有勤奋一些的黑叔叔,他们在那些流失严重的地方,种木瓜一类的经济作物。或者种植一些乔木类的作物。
但非洲是一个生物天堂,植物病虫害也多的丧心病狂,比如非洲有一种我叫不出来名字的大天牛,有半个手掌大,黑乎乎的。他的幼虫会吃木瓜这些经济作物的树干。
他们又缺乏化工业,农药进口报批太过丧心病狂,加上关税和商人的利润……于是大多数黑叔叔是不用农药的(纯天然哟)于是……种树对于非洲黑叔叔来说就是赌运气
有时候大片的橡胶树,可可,木瓜一类的各种树木……几个月就死光。但是黑叔叔们不悲伤的,他们会认为土地被诅咒了……所以换一个地方继续搞即可!
说到了这里,各位朋友可能眉头都紧锁了起来。
你说了这么多,好像也没改变我们的认识啊……非洲还真是操蛋的地方,非洲人真特码的扯淡。
其实我本着良心说一句,什么样的地方养育什么样子的人……中国人去了非洲,也会慢慢的懒惰下来。因为物产太过于丰富了,而且因为二三产不发达,所以……也没啥追求。
比如某杰出农民企业家,在坦桑尼亚准备发展一把。结果爱上了坦桑尼亚,十年后……他变成了坦桑尼亚黑人一样的货。
地嘛……一年种一季就是了,反正收成很好。储存个鸡毛……有几百斤粮食堆着,有万把块傍身就够了。天天没事儿就是……看电视的节奏,和一群黑叔叔坐在他家里,傻逼一样的看电视剧,电影,收看各类节目……要不就是和黑叔叔一起在大树下面晒屌玩儿。
老婆们都吹牛打屁,男人晒屌讨论女人,小娃满世界乱跑。
不是人改变了自然,而是自然在改变人啊。
各位试想,如果你衣食无忧,几乎什么都有了~要啥有啥了,你还会那么勤劳?如果你在非洲,可能你和他们也是一样一样的。
但是,我们不由得会说一句……这样的社会是很脆弱的,因为毫无抵抗风险的能力。但这样的社会也是富裕而快乐的社会,因为没有危机感,大多数时候都是嗨皮的日子。
也许就应了中国那句古话, 有所得必定有所失。
接下来给大家上一张图片
你们猜这里是哪里呢?
如果不是进这个帖子,你永远不会第一反应……这里是非洲
如果看到这图,你也许会认为这里是美利坚。但这里真的是非洲啊,莫桑比克就是这样的,会不会有一点点刷新了认知的赶脚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操蛋的非洲变成这样的呢!

浅说非洲上:非洲人到底如何存活下来

8. 关于去非洲喀麦隆工作

现在中国人在非洲的非常多,国企私企,各行各业都有,龙蛇混杂。你老爸会自己注意情况定夺的啦,是好机会也说不定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