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慈善名人事迹

2024-04-28 10:40

1. 古今中外慈善名人事迹

张海迪
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

,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雷锋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
》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语录: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微笑的桑兰又
(女,20岁,肢体残疾) 
又见到了桑兰,许许多多美国人关爱和牵挂的桑兰,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次,她将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美,并用英语朗诵《我的梦》,深情地向人们倾诉她的,也是所有残疾人的渴望--平等与友爱。 
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 
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只是一次偶然,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为“著名”。让桑兰“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远灿烂的微笑。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
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
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
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
《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 

司马迁 

司马迁,他受了宫刑还写出《史记》这巨著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历史中身残志坚的典范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
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
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
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
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
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古今中外慈善名人事迹

2. 中国做慈善的人的事迹,多一点。

成龙和他的慈善事业 
一场名为“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将在9月2日于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隆重举行。作为此次成龙上赛慈善周末的重要活动之一,成龙亲力亲为,誓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做善事乐此不疲 尽管拍电影、做宣传的事情很多,只要有空成龙大哥就会花时间来做善事。 ");ad_dst = ad_dst+1;> 成龙母亲的过世对他打击很大,也使他重新定位了自己,他的好友说:“(成龙)母亲的死,加上身边好友梅艳芳、张国荣、黄沾的离去,世界到处发生的灾难,种种事件令成龙非常触动,甚至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此后不断举办的慈善活动都表现了他真心地希望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 成龙更是把整个4月定为“生日月”,用所有时间做慈善。今年4月里,新疆、西安、遭遇海啸袭击的地区、柬埔寨、越南……都留下了成龙慈善事业的足迹。 爱心感动中国 “做名人其实一点也不难,但做一个有德的名人,确实是难上加难” 2004年2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中,成龙因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成龙表示,刚开始我只是在香港做慈善活动,后来到内地,再后来发展到欧洲、美国、非洲、加拿大……而且我做的时候穿着唐装,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来到外国帮助你们,我希望用我的力量让人家知道,中国人也到你们国家帮助你们,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有这个使命去做。 成龙的三个梦 2005年8月8日成龙出现在“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三个梦,“我希望世界和平,我希望世界大同,我希望中国没有穷人”。为了慈善事业,为了心中的三个梦,2005年9月2日“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将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举行。凭借着成龙在演艺圈内的号召力和多年执著于慈善事业的可贵品质,此次演唱会有来自港、台、韩、及马来西亚的众多艺人前来助阵。 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为了回报社会,成龙于1988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帮助贫苦孩子、残疾人士、老年人,和那些在科学以及艺术领域颇有追求的学生。这些年来,无论是捐钱捐物,还是代言慈善机构,成龙都不遗余力。 随着成龙电影在全世界影响的扩大,成龙的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如今,成龙在近30个国家、50多座城市做了百余件善事。 对于所做的,成龙感到自己能帮的亦不过是冰山一角,但他仍会尽能力所及不断去做。怀着一颗慈爱之心,从香港到内地,从亚洲到非洲,到处都有成龙奔波的身影。为了心中的梦想,这位身着唐装的爱心使者依然不觉疲惫,要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成龙爱心大事记 1988年成龙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 2003年,成龙为了抗击非典组织义演,并捐款150万元。 2004年初,成龙奔赴泰国、韩国、日本等禽流感流行的国家,支持政府和民众抵抗病毒。 2005年年初,成龙赶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以个人名义捐款50万港元给东南亚受海啸影响的地区。 2005年3月底,成龙拉开“保护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大型活动——真心英雄2005中国罗布泊沙漠越野赛”活动。 2005年4月1日,成龙在新疆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慈善活动。 2005年7月26日,成龙在贵州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慈善活动。 2005年9月2日“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 2005年9月3日 慈善募捐晚宴 2007年9月,在成龙――“龙子心”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公益慈善活动上,知名艺人、联合国亲善大使成龙先生表示,要将公益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成龙说,是贫困儿童和孤儿感动了我,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从小没有读过书,目前所得到的知识全是靠后来自学。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帮助那些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们。 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

3. 名人的慈善故事

 关于名人的慈善故事(通用5篇)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有哪些名人的慈善故事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名人的慈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1    一九XX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
    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2    钢琴家郎朗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不过他特别珍惜这两个:
    20XX年5月20日,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20XX年10月9日,华盛顿举办“中国文化年”期间,郎朗应布什总统邀请,在白宫举办专场独奏会。布什总统向他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
    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贝拉米在宣布这项任命时说:“郎朗是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亲善大使。邀请郎朗担任亲善大使,是因为他具有与听众做心灵交流的独特能力,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增加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听众。”
    郎朗对于慈善的头衔深深感激:“音乐就像一种语言,世界的语言,它将人们彼此相连,也连接着彼此心灵的感应。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3    上世纪90年代,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麦修到过几次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多与食物有关。饺子、煮鸡蛋是他当时叫得出名字的食物。
    但因为在中国没有同龄玩伴,麦修一度感到孤独与不快乐。直到他在北京过了一个别样的圣诞节。
    11岁时,麦修成为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留学生”。父亲拜托中国朋友顾泽清(后成为中国关爱基金会的董事之一)照顾他。
    在这所中国小学里,同学起初围观麦修的眼神,“像看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这种情形令他苦恼不已,但他却也只是安静地坐着。思乡的情绪弥漫在这个小小少年的心头。
    不久,圣诞节将至。如果是在家乡,空气中早已充满了节日的欢乐,麦修会与哥哥弟弟一起玩耍。但在1996年的北京,他寻遍了大街小巷,才找到一棵矮小的、挂着彩灯的圣诞树。
    可是,令麦修惊讶的是,就在圣诞节这天,同学和老师竟都出现在他的派对上。“每个人端着自己家做的菜,还带着礼物。”这令他感到温暖,“原来这么多人都关心我。”
    当圣诞彩灯开始闪烁,音乐声响起,大家不约而同地踩着节奏跳起舞来,这个场景至今鲜活地浮现在麦修的脑海里。
    麦修逐渐融入到了北京的生活。从听不懂课到说着“京片子”,从刚到中国时想家到要回美国时依依不舍北京。也就在这时,他希望,将来自己能回报中国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麦修知道中国有很多孤残儿童。“我要帮助他们。”他冒出了这样的想法。麦修选择的帮助方法是,在美国创建一家慈善基金会,为中国孤残儿童募集善款。这些善款被用于支付孩子们的寄养费用、手术费用等。
    2000年,麦修的中国关爱基金会正式成立了。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4    20XX年8月10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到宁夏永宁县望远镇政权村,主持“共享一份爱,同圆一个梦”大型公益活动,来自宁夏的35名贫困大学生是《圆梦行动》节目的特别嘉宾。崔永元18年前去过宁夏,对今天的宁夏已经很陌生了,这次有机会去那里,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离开北京时,他想不能空着手去,所以随身带上了1万元爱心款。
    在主持节目中,崔永元和每一位一上台讲话的贫困学子拥抱。第一家企业捐款后,崔永元拿出一个信封,“这是我背着爱人攒的1万元钱,我也要捐给青基会,圆贫困大学生的梦。”他转过身以其惯有的幽默方式说道:“你们可别告诉我爱人啊。”他的话逗乐了全场的人。
    虽然是一句幽默的调侃,但恰恰反映了崔永元低调而不愿张扬的处世态度。据敬一丹等主持人透露,这些年来,崔永元给慈善机构捐过不少钱,还先后资助了20多名学生,而在20XX年年初结束的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中,也是一路行走,一路行善。有这样一串数字:一路上节目组筹集慈善捐款1500万元,帮助了230所学校,新建了20所小学,慰问了360多位老红军,修复了多个无名烈士墓。每次捐款,崔永元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宣传。在面对记者的探询时,他也总是说:“我很少做善事的,非常少。”崔永元这样理解慈善的意义:做慈善是帮助别人,也是拯救自己。在他看来,对做慈善的'人,不要一个劲儿地夸他们,相信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比如乐观的心态、宽容的心境、不屈的意志,这些都是帮助别人时所收获的珍贵礼物。正是抱着这种真诚而平和的心态,在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时,崔永元总是极力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
    1988年的一天,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水元正在拆看群众来信,一封信里隽永的字体吸引了他。那是一封高中学生的来信,信中说他马上要参加高考了,但是家里很穷,即使考上大学,也没钱读。他写信来,就是想在回乡前和他所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
    看了这封信,崔永元想,这孩子的字写得这么好,学习成绩也应该很好吧,如果就因为缺钱上不了大学,太可惜了。他马上拿起电话按学生所留的地址和学校联系,核实情况后,崔水元决定资助这个学生。后来那位学生考上了黑龙江大学,崔水元先后资助他学费生活费共3000多元,直到他大学毕业。
    转眼,10年过去了,崔水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人们喜爱的主持人,而他也把做过的这件好事忘得差不多了。1998年,当他到黑龙江为自己的新书《不过如此》作签售时,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接着便哭了起来。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正是他资助的那位学生的父亲。他特意赶过来,就是要当面感谢这个改变他儿子命运的人。
    后来,崔永元每次到黑龙江,那位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负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
    崔水元说:“挣钱了吗?挣钱了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交给崔永元。“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说完这些话,崔永元没再与他联系过。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5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在有关范蠡的故事里,他的名字似乎更多地是与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政治、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尽管史家已在典籍中将范蠡赞为“富好行其德者”一个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为富者必不仁”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世百姓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画粥”的故事,也使范仲淹终生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在江苏省金坛市著名的“金沙八景”中,有一处叫作“漫塘春水”。人们以“漫塘”为此景命名,便是为了纪念当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刘宰。
    刘宰,字平国,南宋江苏金坛人。传闻在刘宰出生的时候,他家门前池塘里的水忽然漫至岸上,刘宰日后便因此说,自号为“漫塘病叟”。据《宋史。刘宰传》记载,刘宰为人刚正仁厚,平生多为乡里谋福,是一个“见义必为”之士。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刘宰举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江宁尉。当时江宁地方巫术盛行,民风颓然,人们遇事皆信鬼神,巫医术士大行其道。刘宰到任后,为了澄清民智,使百姓免受愚昧所害,立即着手批驳迷信,强令巫士改行务农。为此,刘宰还专门下令保伍之间互相纠察,有继续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严惩。刘宰的努力很快使当地风气焕然。然而令刘宰无法想到的是,在他逝后,人们却因感念其助民灭蝗灾的恩德而将他敬奉为神。传说有一次刘宰随军路过观城,恰逢当地遭遇蝗灾。眼见田里的庄稼即将不保,刘宰急命兵士帮助农民灭蝗,并终使此地庄稼免遭绝收。百姓们因感激刘宰,便在地方上修建庙宇,将刘宰敬奉为“刘猛将军”。据说刘宰作为驱蝗灭虫的大神,其香火从江南一直延续到北方。直到清代,山东等地的方志里还记载着有些蝗灾频发的村庄供奉“刘猛将军”的事实。不知刘宰身后的这段历史会为他平添一丝无奈,还是遥寄一份欣慰。
    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年—1207年),韩侂胄率兵伐金。尽管后代史家对开禧北伐多有道义上的褒扬,出于对百姓的同情,刘宰却认为韩侂胄在民用尚不足为继的情况下轻启战端,徒耗民力,因而反对北伐。后来,刘宰曾作《开禧纪事》和《野犬行嘉定己巳作》两首诗,诗中传达的尽是他对此时民情疾苦的体恤。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读》中直称,这两首诗情之挚朴为当时少有。
    北伐失败后,刘宰因厌倦了官场,便辞官隐居故里。就在刘宰回到家乡后不久,嘉定二年(1209年),金坛发生饥荒。刘宰遂在当地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救济灾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6年)和绍定元年(1228年),刘宰又两次设立粥局。据史载,其间受其惠者,每日超过万人。此外,在隐居的三十年里,刘宰还在家乡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处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嘉熙三年(1239年),刘宰去世。在出殡时,当地百姓“罢市走送”,人群绵延数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朝廷为奖其善义,谥号“文清”。
  ;

名人的慈善故事

4. 名人慈善的简短事例

您好,韩红:汶川地震的时候,帮助灾区,送去了许多衣物,食物。还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号召大家尽心尽力帮助灾区!成龙:他做善事出了名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在国外。但有一件让我最有印象:成龙旗下有一家公司,那时候成龙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他们送去了文具和书籍。一次成龙在公司看到许多人桌子上有新的而不用的笔,他就号召大家,把那些笔捐赠出来送到孩子手里!【摘要】
名人慈善的简短事例【提问】
您好,韩红:汶川地震的时候,帮助灾区,送去了许多衣物,食物。还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号召大家尽心尽力帮助灾区!成龙:他做善事出了名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在国外。但有一件让我最有印象:成龙旗下有一家公司,那时候成龙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他们送去了文具和书籍。一次成龙在公司看到许多人桌子上有新的而不用的笔,他就号召大家,把那些笔捐赠出来送到孩子手里!【回答】

5. 慈善的名人故事

关于慈善的名人故事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在有关范蠡的故事里,他的名字似乎更多地是与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政治、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尽管史家已在典籍中将范蠡赞为“富好行其德者”一个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为富者必不仁”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世百姓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画粥”的故事,也使范仲淹终生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在江苏省金坛市著名的“金沙八景”中,有一处叫作“漫塘春水”。人们以“漫塘”为此景命名,便是为了纪念当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刘宰。
 
   刘宰,字平国,南宋江苏金坛人。传闻在刘宰出生的时候,他家门前池塘里的水忽然漫至岸上,刘宰日后便因此说,自号为“漫塘病叟”。据《宋史。刘宰传》记载,刘宰为人刚正仁厚,平生多为乡里谋福,是一个“见义必为”之士。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刘宰举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江宁尉。当时江宁地方巫术盛行,民风颓然,人们遇事皆信鬼神,巫医术士大行其道。刘宰到任后,为了澄清民智,使百姓免受愚昧所害,立即着手批驳迷信,强令巫士改行务农。为此,刘宰还专门下令保伍之间互相纠察,有继续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严惩。刘宰的努力很快使当地风气焕然。然而令刘宰无法想到的是,在他逝后,人们却因感念其助民灭蝗灾的恩德而将他敬奉为神。传说有一次刘宰随军路过观城,恰逢当地遭遇蝗灾。眼见田里的庄稼即将不保,刘宰急命兵士帮助农民灭蝗,并终使此地庄稼免遭绝收。百姓们因感激刘宰,便在地方上修建庙宇,将刘宰敬奉为“刘猛将军”。据说刘宰作为驱蝗灭虫的大神,其香火从江南一直延续到北方。直到清代,山东等地的方志里还记载着有些蝗灾频发的村庄供奉“刘猛将军”的事实。不知刘宰身后的这段历史会为他平添一丝无奈,还是遥寄一份欣慰。
 
   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年—1207年),韩侂胄率兵伐金。尽管后代史家对开禧北伐多有道义上的褒扬,出于对百姓的同情,刘宰却认为韩侂胄在民用尚不足为继的情况下轻启战端,徒耗民力,因而反对北伐。后来,刘宰曾作《开禧纪事》和《野犬行嘉定己巳作》两首诗,诗中传达的尽是他对此时民情疾苦的体恤。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读》中直称,这两首诗情之挚朴为当时少有。
 
   北伐失败后,刘宰因厌倦了官场,便辞官隐居故里。就在刘宰回到家乡后不久,嘉定二年(1209年),金坛发生饥荒。刘宰遂在当地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救济灾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6年)和绍定元年(1228年),刘宰又两次设立粥局。据史载,其间受其惠者,每日超过万人。此外,在隐居的三十年里,刘宰还在家乡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处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嘉熙三年(1239年),刘宰去世。在出殡时,当地百姓“罢市走送”,人群绵延数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朝廷为奖其善义,谥号“文清”。  ;

慈善的名人故事

6. 慈善的知名慈善家

*比尔·盖茨*巴菲特*邵逸夫*迈克尔·杰克逊*陈光标*赵雅芝*李连杰*成龙*曹德旺*韩红

7. 慈善著名人物事迹的英文简介

Hong Kong tycoon Henry Fok Ying-tung died in Beijing on Saturday at the age of 83. He was a great contributor to the nation's sporting development, and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drafting of the Hong Kong Basic Law. 
Fok, vice-chairman of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passed away at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t about 7 pm, after suffering a long battle with cancer. He was diagnosed with the illness in 2003, and was visited in hospital by State leaders including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Vice-president Zeng Qinghong. 
"His death is a great loss for the nation as well as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 was quoted as saying by Hong Kong newspaper. 
"I am very sorry to hear the news, and give my condolences to Fok's family on behalf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 native of Panyu in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Fok was born to a family of fishermen in May 1923. Hi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7. 

Fok was forced to quit Queen's College in Causeway Bay, a top high school in Hong Kong, when the Japanese army invaded the territory in 1941. 

To make ends meet, Fok worked as a labourer at the airport and shovelled coal onto ferries. 

After World War II, Fok became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with his empire covering restaurants, real estate, hotels and oil. To date, his wealth is estimated at more than HK$27.3 billion (US$3.5 billion). 

Fok, known as the "patriotic capitalist," maintaine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business and politics. 

The tycoon sent aid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despite a US-led embargo during the Korean War (1950-53), the Hong Kong-based newspaper Ta Kung Pao reported. 

He was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Hong Kong entrepreneurs to do business on the mainland. 

In 1983, he opened the White Swan Hotel in Guangzhou, the first five-star hotel on the mainland. 

A fan of football, tennis and golf, Fok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evival of the nation's sport. 

He held the position of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Football Association several times from the 1960s. 

He donated more than HK$400 million (US$51.4 million) to sporting projects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k Ying-tung Foundation in 1984, according to the Ta Kung Po. 

After Beijing's successful bid for the 2008 Olympics, he donated 200 million yuan (US$25 mill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mes venues.

慈善著名人物事迹的英文简介

8. 慈善著名人物事迹的英文简介

Hong Kong tycoon Henry Fok Ying-tung died in Beijing on Saturday at the age of 83. He was a great contributor to the nation's sporting development, and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drafting of the Hong Kong Basic Law. 
Fok, vice-chairman of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passed away at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t about 7 pm, after suffering a long battle with cancer. He was diagnosed with the illness in 2003, and was visited in hospital by State leaders including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Vice-president Zeng Qinghong. 
"His death is a great loss for the nation as well as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 was quoted as saying by Hong Kong newspaper. 
"I am very sorry to hear the news, and give my condolences to Fok's family on behalf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 native of Panyu in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Fok was born to a family of fishermen in May 1923. Hi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7. 

Fok was forced to quit Queen's College in Causeway Bay, a top high school in Hong Kong, when the Japanese army invaded the territory in 1941. 

To make ends meet, Fok worked as a labourer at the airport and shovelled coal onto ferries. 

After World War II, Fok became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with his empire covering restaurants, real estate, hotels and oil. To date, his wealth is estimated at more than HK$27.3 billion (US$3.5 billion). 

Fok, known as the "patriotic capitalist," maintaine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mainland in business and politics. 

The tycoon sent aid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despite a US-led embargo during the Korean War (1950-53), the Hong Kong-based newspaper Ta Kung Pao reported. 

He was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Hong Kong entrepreneurs to do business on the mainland. 

In 1983, he opened the White Swan Hotel in Guangzhou, the first five-star hotel on the mainland. 

A fan of football, tennis and golf, Fok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evival of the nation's sport. 

He held the position of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Football Association several times from the 1960s. 

He donated more than HK$400 million (US$51.4 million) to sporting projects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k Ying-tung Foundation in 1984, according to the Ta Kung Po. 

After Beijing's successful bid for the 2008 Olympics, he donated 200 million yuan (US$25 mill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ames venues.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