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和传有什么不同

2024-05-12 01:01

1. 经和传有什么不同


经和传有什么不同

2. 经传的词语·经传

拼音:jīng zhuàn注音:ㄐㄧㄥ ㄓㄨㄢˋ

3. 经书指的是哪些经传?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经书指的是哪些经传?

4. 经传的[词语解释]

◎ 经传 jīngzhuàn(1) [Confucian classic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m]∶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2) [classical works]∶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不见经传(3)经传软件,市场流行的一款炒股决策软件

5. 经传释词的介绍

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该书由中华书局1956年新版,1982年岳麓书社以中华书局版本为底本重新校点出版。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著《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书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于前,王引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则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虽引《战国策》及《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

经传释词的介绍

6.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是清朝学者王引之创作的语言类著作,成书时间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

王引之
《经传释词》内容主要是阐释西汉以上单音虚词的用法,而对复词或单音词的连用,在释文中也偶有所及。如“庸”条下的“庸何”“庸安”“庸讵”“庸孰”等。对同音词、同义词等相关者亦间有比类分析,或合组为条。如:“耿、聿、遹、日”,“嘻、禧、唉、误、熙”,“无、毋、亡、忘、妄”等。在考释方面,亦时有精义。如:“家大人日:‘终’,词之‘既’也。……《诗·终风》日:‘终风且暴。’毛《传》日:‘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日:‘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 

7. 传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循经传    5  越经传    6  表里传    7  合病    8  并病    9  直中三阴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传经的穴位    2  治疗传经的方剂    3  治疗传经的中成药    4  传经相关药物       1  拼音   chuán jīng
   2  英文参考   the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tran *** its from one channel to anoth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大全·辨张仲景伤寒论》:“盖风寒之初中人也,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但始太阳终厥阴也。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景岳全书·伤寒典·传经辨》:“伤寒传变不可以日数为拘,亦不可以次序为拘。如内经言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类,盖言传经之大概,非谓凡患伤寒者必皆如此也。”病邪轻重,正气强弱,以及治疗得当与否,是传经与不传经的重要因素[1]。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1]。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1]。
   4  循经传   循经传为病机[2]。指外感热病按六经顺序传变所出现各经证候的传变方式[2]。《此事难知·太阳六传》:“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循)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此名循经传也。”
   
   5  越经传   越经传为病机[3]。指外感热病不按六经次序传变[3]。《此事难知·太阳六传》:“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越经传有多种传入途径[3]。《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亦有越经传者,如寒邪初客太阳,有不传阳明而径传少阳者,有不传阳明经而径入阳明腑者,亦有由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亦有少阳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亦有传一二经而止者,亦有始终只在一经者。虽所传各各不同,其为传经则一也。”
   6  表里传   表里传为专指太阳表证直接向少阴里证传变[4]。《此事难知》:“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里传。为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之,所以传也。”太阳与少阴相表里[4]。如外感热病,见发热头痛,而脉反沉,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不愈,虽有身体疼痛等表证,亦当先救其里,宜四逆汤[4]。此外,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因此,他们之间的相互传变,亦称为表里传[4]。
   7  合病   合病指伤寒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主症[5]。见《伤寒论》。《景岳全书·伤寒典》:“合病者,乃两经三经同病也。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若兼呕恶,即太阳少阳合病也,若发热不眠呕恶者,即阳明少阳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阳合病。”《伤寒溯源集·合病并病总论》:“合病者,两经三经一时并受,见证齐发,不似传经之以此传彼也。”“以其并感齐发,无先后之不齐,故谓之合。”合病多见于三阳经,阴经与阳经亦可见合病[5]。《医宗金鉴·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伤寒论翼·合并启微第三》:“夫阴阳互根,气虽分而神自合。三阳之里,便是三阴,三阴之表,即是三阳。如太阳病而脉反沉,便合少阴;少阴病而反发热,便合太阳;阳明脉迟,即合太阴;太阴脉缓,即合阳明;少阳细小,是合厥阴;厥阴微浮,是合少阳。虽无合并之名,而有合并之实。”
   8  并病   并病指伤寒一经证候未解,而另一经证候已见[6]。出《伤寒论》。《伤寒论大全·伤寒合病并病》:“并病者,一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之传者,为并病。”《景岳全书·伤寒典》:“并病与合病不同,合病者,彼此齐病也;并病者,一经先病,然后渐及他经而皆病也。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或后见耳聋胁痛,呕而口苦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阳也;或后见腹满嗌干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太阴也;或后见舌干口燥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少阴也;或后见烦满囊缩等证者,此太阳并于厥阴也。若阳明并于三阴者,必鼻干不眠而兼三阴之证;少阳并于三阴者,必耳聋呕苦而兼三阴之证。阴证虽见于里而阳证仍留于表,故谓之并。”阳经并病,如表证未罢,宜先解表[6]。《伤寒括要·合病并病论》:“太阳阳明并病,若并未尽,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赤怫郁,烦燥短气,是传未尽,尚有表证,当麻黄桂枝各半汤汗之。”
   9  直中三阴   直中三阴为病机[7]。指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7]。《医学入门·伤寒》:“若不自阳经传来,直中三阴之经,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阴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呕吐,少阴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不利,厥阴自受寒也。”《景岳全书·伤寒典》:“若初起本无发热头痛等证,原不由阳经所传而径入阴分者,其证或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阳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阴证。”《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内寒盛极,阳气衰危,故曰救。救者,救阳危也。”《医学心悟·直中三阴诸证》:“直中者,初起不由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中太阴,宜用理中汤;中少阴,宜用四逆汤;中厥阴,宜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临床上以直中少阴为多见,由于肾阳虚衰、阴寒极盛,治宜急救回阳,用四逆汤之类[7]。
   10

传经简介

8. “经”和“传”是我国古代的两种体裁,经和传分别是什么意思,并个举一列

传,古代记叙类的文体。
1.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如《童区寄传》、《张衡传》;
2.《史记》中的“列传”,用以记述帝王、王侯以外的人物事迹,如《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经,制经学著作,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还有后人对这些经典进行注疏解释的书籍。历史上最早称为经书的是:《诗》、《书》、《周礼》、《乐记》、《周易》、《春秋》。孔子早年曾以这六种上古文献作为教材进行讲学,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孔子和这六经变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