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及货币政策效果何影响?

2024-05-04 23:17

1.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及货币政策效果何影响?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 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在理论上,内部时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认识时滞
  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认识时滞。
  ▲行动时滞
  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行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映灵敏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与速度,等等。● 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所决定。
  ● 内部时滞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效率提高而缩短,对于外部时滞,中央银行则很难控制,所以研究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更加重要。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地是指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可松可紧,“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控制物价,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制约作用。“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及货币政策效果何影响?

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怎样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效果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效果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效果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大致可分为四种途径,即:利率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怎样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5.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 行为 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扩展资料: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
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
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

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 行为 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由于传导过程不能直观地看到,而是人们通过理论或实证来进行的分析,因此产生了各种传导机制理论.

7.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

政府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居民更倾向于储蓄,用于消费的货币量减少,货币回到银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下降,需求下降导致供给下降,抑制经济过热

政府提高银行准备金率,银行需要把更多的现金存入央行作为突发事故的准备金,那么银行可用的贷给企业的资金就会下降,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货币变少,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也会对经济过热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还有提高再贴现率,各地商行向央行贷款,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贷款成本上升,对货币需求变小。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反,传导机制相同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8.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哪些方面?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