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2024-05-17 16:52

1. 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
一、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
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
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
二、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
(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商品和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二)资本主义部分
3.剩余价值的生产
(1)货币转化为资本。
(2)剩余价值的生产。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
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
(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
(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
(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部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
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
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约60%。
四、推荐教材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2. 政治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一、名词
  1.物质资料生产
  2.劳动
  3.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方式
  5.生产力
  6.生产关系
  7.经济基础
  8.上层建筑
  9.经济规律

  二、要句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4.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发展水平,划分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
  5.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怎样?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怎样?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怎样?
  5.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6.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些什么特点?
  7.经济规律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哪几类?

  四、论述题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说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名词
  1.属品
  2.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劳动生产率
  5.价格
  6.价格标准
  7.商品流通
  8.货币流通规律
  9.纸币流通规律
  10.通货膨胀

  二、要句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决定一种劳动产品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特有的历史范畴.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必须是有实在价值的货币商品,但可以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但可以用不足价的货币或货币符号来代替。
  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而且只能是贵金属条块或首饰、器皿、不能是纸币。
  支付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但可以用支付凭证(信用货币)代替。
  世界货币:必须是贵金属,即有价值的货币商品。
  5.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总是一定的,(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6.商品内在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拍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而这一切矛盾的根源,以及决定这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简答题
  1.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从何开始的?为什么?
  2.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3.商品交换价值的波动为什么不能说是由供求决定的?
  4.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怎样?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8.在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9.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四、论述题
  1.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什么?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有什么作用?
  2.试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补充要句:纸币是无价值的货币符号。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经济学上抽象劳动与价值,都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
  l.资本
  2.劳动力价值
  3.劳动力使用价值
  4.剩余价值
  5.不变资本
  6.可变资本
  7.剩余价值率(m’)
  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9.相对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
  11.劳动价格

  二、要句
  1.资本总公式(即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从形式上看,必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理论相矛盾的,无论是G--W或W--G,不过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不会引起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增殖了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开资本总公式矛盾之迷的关键,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条件。
  2.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3.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工人出卖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二次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但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三、简答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它的价值规定与其它商品有什么不同?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的二重作用是什么?
  6.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7.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作日的变动界限是什么?
  8.超额价值与要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9.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10.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
  1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对律?

  四、论述题
  1.试述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批驳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谬论.


  第四章 资本积累

  一、名词
  1.资本积累
  2.资本有机构成
  3.资本积聚
  4.资本集中
  5.相对过剩人口
  6.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要句
  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和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一极再生产越来越多的展佣工人,另一极再生产出越来越大的资本家.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扩大为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
  4.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实现的,是资本积累的结果.
  5.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6.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表面上看是等价交换,符合商品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追加资本,不过是工人过去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用这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购买追加资本,购买追加劳动力,并为资本家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7.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保件——社会化大生产,和变革资本生产关系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8.竞争和信用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杠杆。

  四、简答题
  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看不到的哪些特征?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批判“节欲说”。
  3.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到哪些特征?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必然条件?

3. 政治经济学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体现了剥削关系

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素: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
          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
    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
    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

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
答:产生的条件: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
                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
                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
    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
              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
              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因素: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指导意义: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

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
答: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
    目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指导意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

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
答: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
    意义: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对资本家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决定着资本家竞争的成败

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答: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叫利润。
    联系:量上相等;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
    区别: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揭示了剥削关系;利润是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掩盖了剥削关系。

2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答:剩余价值率m′=m/v,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
    联系: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区别:剩余价值率量上大于利润率;体现形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

2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
    因素: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

25.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答: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成: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形成: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
意义:从理论上科学的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为利息和地租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了雇佣工人不仅受雇佣他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联合,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26.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答: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因为商业资本替代产业资本完成了商品资本的职能而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借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7.利息率是怎样确定的?
答: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且不为零,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市场的资本供求状况。

28.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
答: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耗费的剩余劳动。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9.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有哪些?
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产生垄断。
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联合。
组织形式:卡特尔,即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即以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混合联合公司)。

30.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答: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利润。
来源:1.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垄断资本对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3.垄断组织以低卖高卖的方式占有非垄断企业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
      4.垄断资本家利用控制的国家机器,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以增加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而制定的一种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不违背: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利润来源仍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劳动着创造的价值。

3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时期的特点?
答: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
    垄断时期的竞争主要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竞争的特点:
①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
② 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③ 竞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
④ 竞争的程度和后果更加严重。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形式、实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国有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和国私合营企业;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是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它和垄断资本想结合惊醒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保证垄断资本阶级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经济,调节各阶级和阶层利益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制度的生存。

政治经济学重点

4. 谁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啊?

  政治经济学黑体字
  第一章
  1. 劳动:劳动力的支出。
  2. 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 劳动资料: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 生产过程: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
  6. 生产力标志着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
  8. 当人们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 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 物的有用性是物的使用价值。
  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4.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
  6. 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
  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10.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11.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12. 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13. 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14.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16.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
  17.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1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上价格价值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20. 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称为市场调节。它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商品经济的表现。
  21. 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的经济。
  22.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产业部门,所以称为第一产业。
  23. 工业是第二产业。
  24. 服务性产业统称为第三产业。
  25. 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实物形式存在,纯粹的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
  26. 创新的精神产品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

  第三章
  1.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5.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6. 把剩余价值看做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得剩余劳动。
  7. 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 不必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9.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10.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1.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2.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
  13. 计时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以一定时间来做计算单位。
  14. 计件工资: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
  15. 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

  第四章
  1. 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是资本的循环。
  2. 资本的循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叫做资本周转。
  3.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4.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
  6.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
  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
  3.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利润称为超额利润。
  4.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资本总额的比率。
  5.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即平均利润。
  6. 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叫做生产价格。
  7.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是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8. 利息是凭借货币所有权对企业利润的分割。
  9.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金融资本。
  10. 资本主义的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1.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是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12. 由于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13.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勒索到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14.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15. 土地价格等于“资本化的地租”。

  第六章
  1.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 资本累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 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累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
  5.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6.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大。
  7. 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8.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9. 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10.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1.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简答题总结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B.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吗?
  判断: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
  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
  制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3.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只有支付了价值才能得到使用价值。
  4.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作用在于使两种价值相等的商品能够相互交换,由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货币不会在流通中改变价值。
  货币作为资本,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确定的劳动日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以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必要劳动时间中工人的劳动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因此,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或者说相对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看,必须提高必要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就会使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使必要劳动减少,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例关系改变,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VS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要以工作日已经延长到必要劳动以上为前提,并以此为起点,变革劳动的技术过程和劳动组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才能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
  7. 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实现价值增殖。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不能使商品价值增殖。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能创造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 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关系:
  其一,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唯此,才能使资本不断地依次更替。
  其二,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必须顺利地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否则,循环就会发生中断。
  其三,产业资本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互为条件。没有并存性,不会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也就不能在循环中保持并存性。
  9. 为什么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在同一工业部门或同一工种中,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往往是同时并存的,这说明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
  ——计件工资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不论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度已时间为基础。所不同的是计时工资劳动由劳动的时间来计量,计件工资则由一定时间内劳动所凝结成的产品的数量来计量
  1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能成
  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为生。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进行买卖的过程,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
  11. 剩余劳动率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率升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要劳动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劳动率表现为两个价值的比率, 即:剩余价值/必需生活资料价值
  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
  12. 利润率VS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利润率=m/(c+v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m’= m/v,剩余价值率体现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13.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变化: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显然: 资本运动涉及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4.生产资本循环相对于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
  ——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且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
  ——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
  ——生产资本的循环避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它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又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15.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从对象看,资本循环主要是用货币资本来表现,而资本周转主要用生产资本来表现。
  ——从内容看,资本循环重点在于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的资本的形态变化。而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以及如何加快周转速度。
  ——从资本量看,资本循环研究一笔预付资本怎样投资和收回,只研究一次运动中的资本量,而资本周转是研究单个资本企业的总预付资本量的运动。
  1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产生于生产资本的不同周转,周转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固定资本周转一次,而流动资本可周转多次。
  ——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收回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收回期限较短。
  ——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而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态上更新。
  17. 注意区别两组概念: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形成(或者剥削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来区分的,其中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区分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首要的就是生产资本的组成,也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配合关系。
  18. 年剩余价值率(M’)与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
  年剩余价值率是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则是一个生产过程获取的剩余价值与同期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别: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但如果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年剩余价值率也会出现不一致。
  两者在成因上的差别:预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差别。
  19.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两者本来是同一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都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价值。但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之后,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
  20.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原因
  利润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因为: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采取了成本价格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好像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因此,生于价值也好像是由资本产生的。
  2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关系:
  马克思:“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原因是,资本家唯一而且首先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从理论上分析,是先有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然后再按利润率取得利润。
  22.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
  ——剩余价值率。其他条件既定,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正相关。
  ——资本有机构成。可变资本占比越大,剩余价值就越多,利润率越高。
  ——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
  23.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发生了偏离,进而使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成本价格发生了偏离。但是,只要从全社会总和的角度来考察,就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总量相等,成本价格总和和生产要素价值总和相等。因而,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可见,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24. 生息资本
  生息资本:也称为借贷资本,是基于资本运行过程中正常组成部分对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而形成的。因此,生息资本或借贷资本是指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生息资本的形成,是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结果,这种经济关系是以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意志行为表现出来的,表现为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对立。
  生息资本的基本特征:生息资本是和一般商品资本不同的特殊资本,即所有权资本。在普通商品买卖中,让渡的是商品所有权,发生的是等价交换;但在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贷出方向借入方让渡的是货币资本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到期需要连本带息收回。
  25. 两种级差地租的区别和联系: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等量资本投在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但前者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土地上有不等生产率的结果,后者则是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形成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的一种转化形式,而且这种超额利润形成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但是,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形式却表现出差异。在级差地租Ⅰ情况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级差地租Ⅱ情况下,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不同的结果,事先很难确定。因此,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被限制在狭小且不稳定的界限内。
  26.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
  ——本质相同:都是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实质都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形成不同:绝对地租是由于农业资本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大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并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转化为地租的;而级差地租是由于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使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产生差额,并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而形成的。
  ——两者均与土地所有权有关,在绝对地租场合是土地私有权直接产生地租。但在级差地租场合,土地私有权不直接产生地租,而是把超额利润从农业资本家手里转到土地所有者手里的原因。
  ——范围有差别,绝对地租是任何等级的土地都要支付的,而级差地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支付的。一般来说,最坏的土地不交级差地租,严格说来最坏土地不支付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还是要支付的。
  比较项目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形成原因    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量   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条件  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   农业比工业的有机构成更低
  取得原因                 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最终源泉                  剩余价值

  27. 为什么说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来的规模再重复进行,因此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原有规模的再生产,但不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更大规模生产。
  ——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从而可以添购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这样在此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更大规模上生产。

5. 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有哪些及知识点概括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了解经济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并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多、概念多、规律多,较之其它课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政治经济学应当采用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归纳、概括、总结,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然后将其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提炼出来,加以理解和记忆.如,导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学习本章应掌握各个范畴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学习本章必须把各类原理加以区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加以区分;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类型的特点加以区分.通过对内容的归纳,即掌握了知识体系脉络,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学习这门课应当采取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研究实际问题.经济知识本来就原于经济实践,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

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有哪些及知识点概括

6.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了解经济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并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多、概念多、规律多,较之其它课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政治经济学应当采用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归纳、概括、总结,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然后将其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提炼出来,加以理解和记忆。如,导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学习本章应掌握各个范畴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学习本章必须把各类原理加以区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加以区分;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类型的特点加以区分。通过对内容的归纳,即掌握了知识体系脉络,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学习这门课应当采取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研究实际问题。经济知识本来就原于经济实践,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只要观察一下厂家和商家怎样为追逐利益而行动,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就很清楚了,所以,学习时联系社会经济实际思考问题,不仅是进行有效学习的良好方法,而且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捷径。

7.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了解经济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并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多、概念多、规律多,较之其它课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政治经济学应当采用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归纳、概括、总结,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然后将其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提炼出来,加以理解和记忆。如,导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学习本章应掌握各个范畴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学习本章必须把各类原理加以区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加以区分;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类型的特点加以区分。通过对内容的归纳,即掌握了知识体系脉络,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学习这门课应当采取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研究实际问题。经济知识本来就原于经济实践,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有哪些?

8. 政治经济学常识

1.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一、考核目标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二、考核内容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2.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二)资本主义部分3.剩余价值的生产(1)货币转化为资本.(2)剩余价值的生产.(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三)社会主义部分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 经济职能的转变.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3.考试时间:150分钟.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
  2.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归纳总结(经济学常识) 总起来不少 一本书那⒈商品和商品经济 本部分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部分内容组成。
 
  商品包括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包括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把握商品概念还要注意物品和商品转换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除了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定义外,还要明确它们与商品的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的非本质属性,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含义不同;同商品的关系不同,在交换过程中二者必须分离,不能兼得,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让渡价值;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使用价值、价值、商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当前企业要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其经济学依据也在这里。
 
  商品的价值量涉及三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这三对关系是复习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一定要彻底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如同商品、价值等概念,都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货币的职能,重点把握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要把握:为什么;表现形式,价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流通手段要把握:商品流通:表现形式,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需要储备的学科知识包括现象、原因、影响、对策以及纸币的发行规律等。 关于价值规律,重点把握价值、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区分决定和影响作用的不同,还需要把握其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交易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内容。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直接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部分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两部分内容组成,具体包括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把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区分公有制与所有制、公有与国有、主导与主体三对概念,虽都是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创新,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其中,我国的分配制度也根据十六大精神有所更新: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掌握其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于我们观察市场经济中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要能够记忆、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 对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
 
 教材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进行了修改,复习时学生也要注意。 3.企业和经营者 本部分由企业是巾-场的主体和企业的经营者两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 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关于企业这一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在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是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要误 解为只有企业才是市场主体;正确理解企业法人和法人代表,不要把法人代表误认为“法人”。 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股票价格的公式在教材中虽然是以小字出现的,也要认真阅读,弄清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
 
 要侧重从国企改革的角度去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包括改革的重要性、方向、方针、改革进程发展的情况等。另外,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专门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对它的主要职责要有所了解。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上,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把握;宏观上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微观上除了教材所说一靠技术、二靠管理以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如 扩大规模、面向市场、名牌战略、搞好服务、正当竞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
  3.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它阐 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 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马克思发现劳 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
 
 雇 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 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 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作出科 学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 值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 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 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 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 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4.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
 
 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
 
 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
  5.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本门课程的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分七章,这七章的内容结构是: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中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内容。重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等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等问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运行基础,调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内容。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