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方美学总是参照西方美学

2024-05-16 21:49

1. 为什么东方美学总是参照西方美学

在人类的历史上找到东西方艺术两个观照平台是非常困难的

民国时期有一些大师看到了一些,但是当时的信息量太小了无法和现在相比,所以很单薄,就更谈不上什么国际化、全球化影响了。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完全不一样,我们得到了一个更好更多更全面的观照机会和发展平台。但目前东方美学明显就是创造力不足,缺少胆略和智慧。

艺术的“新”如武功的快,是最重要的,要想“新”就必须有创造力,有力量。

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启发就是它的驱动力是递升发展的,而不是我们的原地打转。

过去我们一直走的几乎都是中庸主义,但艺术家应该是人类创造力强、情感丰富的那一部分人,他们表达的艺术方式应该要不断创新变化。

为什么东方美学总是参照西方美学

2. 我想知道中国的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区别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俗话说的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在三百多年前的18世纪在西方世界就较早地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逻辑严整的美学。他们对美的本质、审美有了刻意的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美学”这一概念,但是广泛地、深入地探讨美学问题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却从未不间断过。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有美无学”的状况。因此总的来说对有关“美”的理解、对自然、生活现象的“审美”无论是西方还是中方都有各自的独到的研究。这也引起了诸多中西方美学家们对寻求跨文化美学思想异同的极大兴趣。到了20世纪50年代,甚至掀起了西方美学界重建美学体系的热潮。中国学者们从美学从西方输入中国始就感到了中西美学比较对寻求跨文化间的共同的美学思想规律的重要意义。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就是寻求中西美学异同的翘楚。本文将主要通过从实体与虚体的宇宙观、以及形、神在诗画艺术上的体现两大方面比较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一、从宇宙观看美学思想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通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 “实体论”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美学史 “本体论”阶段中杰出的美学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除了本体论阶段外,认识论阶段的美学思想也可以找到“实体论”的身影。该阶段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总之西方人的这种以“实体论”来认识美的本质和审美就是来源于他们认为客观世界的宇宙观。认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的具有一定逻辑一致性的。
  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这从老子的“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中“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用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说的就是“道”是可以阐述出来的,但是能被阐述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中国人这种“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庄之道一脉相传,庄子以无为虚淡为合天德,标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认为宇宙太空的广漠虚廓,无始无终默然有序地运行,不有意为之而形成了至高无上的自然美品格,这种品格使天地成为美的极致、成为众美之源。总之道家的这种美学思想已经超脱出物质本身的形貌,将“美”、以何为美的鉴定升华到了对天地万物“神格”的感悟上,他们的美不再是西方人那种可观的外在美,更多的是对内在的心性美、品格美。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宇宙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就造成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美的最高境界。
  二、从诗画艺术看中西美学思想差异
  “模仿”学说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他在的《诗学》中提出: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求知的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诗学》中提出的“诗歌中悲剧色彩来源与生活,但这种悲剧却能引起人们的怜悯或恐惧达到“净化”的效果印证的就是艺术模仿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模仿自然”学说除了在诗歌之外,在西洋画也中同样有所体现。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
  与西方人关外在的形貌不同,艺术并非起于模仿,而是心与物片刻交感的宁馨。中国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更多是“神似”。力求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的效果。绘画艺术把“气韵”作为第一原则,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有妙境”,整幅画卷上往往留下大片的空白,以虚无体现宇宙的空灵意境。诗歌同样是如此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诗歌的形式上讲究的都是心与物的交融。大诗人陆游就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歌艺术上的寒江独钓、流泉飞瀑、幽亭古刹等等美的题材,诗人们很少对其外形上做过多的描述,更多的是表达人物处在静谧的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感悟。形式上更是不拘泥与特定的规格,大词人辛弃疾放言“文章体制本天成,模宋规唐徒自苦”。
  对宇宙自然不同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方对美的不同认识。西方人较为喜欢去反映自然之美,去刻画外在的形式美,而中国人则更为喜欢去靠近自然、融入自然,感悟内在的神韵美。
  上诉两点的阐述尚不能表达中西美学思想差异之万一,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差异给两地带来的影响也远非两点所能体现。但是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是造成美学思想差异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毕竟,哲学美学是美学的理论基础。当然除了哲学之外,文化、宗教也是造成美学思想差异的重要原因。

3. 什么是东方美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关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几个特点。一是不明确的,是自觉的意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思辨;二是没有维心和维物之分,维心与维物的区分是真真正正的舶来品;三是这些探讨基本上都从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古代东方有儒家、道家和禅宗三中说法。
  儒家:其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在探索人性美、人格美时涉及到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善。人之所以为人是有道德的,是知仁义的,而仁义在道德上就是讲善,就是充实的。所以孔子说:显任为美。美就是道德理想的完美实现。
  道家:以庄子为代表。道家在谈人生、谈人格时,由宇宙观发展的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看不清摸不着,但可以体会到,是衍生事物的根本。在老庄看来,有“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没有意识,没有目的追求,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自然的消亡。无为而无不为,即处在绝对自由的世界。因此,道家认为:美是绝对自由的。
  禅宗: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与到家相结合。佛家认为现实世界充满罪恶,没有美,美在神明的世界里,而道家则讲求自由。二者结合就形成了禅宗的美论:禅宗认为,人生下来就充满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停止一切精神活动,泯灭天物,抛弃一切追求欲望(人生而有情),达到涅磐的境界,即对痛苦的彻底解脱,得以绝对的精神自由,也就是悟道。因此他们认为,美就是对世俗痛苦的彻底超脱,就是清静自在。也即:美就是超脱。

什么是东方美学思想?

4. 东方美学的四个特点

东方美学的四个特点:不思辨、没有唯心和唯物之分、属于伦理学范畴、具有东方特色。东方美学创作的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描述表面的现象而是表达现在的精神,创作的途径,不在于模仿外在形式,或是用眼睛直接关注外界,而是透过眼睛感受外界氛围,内心亦不受外界影响。无论哪一种设计,只要在创作中将空间关系、时间窗口、情景主导、开放观者视觉位置这四个方面进行融合和提炼设计,它就凝聚出了东方美学的美感。

5. 东方美学的意义

东方美学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关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几个特点。一是不明确的,是自觉的意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思辨;二是没有唯心和唯物之分,唯心与唯物的区分是真真正正的舶来品;三是这些探讨基本上都从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古代东方有儒家、道家和禅宗三种说法。
三种说法

儒家
其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在探索人性美、人格美时涉及到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善。人之所以为人是有道德的,是知仁义的,而仁义在道德上就是讲善,就是充实的。所以孔子说:显仁为美。美就是道德理想的实现。

道家
以庄子为代表。道家在谈人生、谈人格时,由宇宙观发展的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看不清摸不着,但可以体会到,是衍生事物的根本。在老庄看来,有“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没有意识,没有目的追求,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自然的消亡。无为而无不为,即处在绝对自由的世界。因此,道家认为:美是绝对自由的。

禅宗
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与道家相结合。佛家认为现实世界充满罪恶,没有美,美在神明的世界里,而道家则讲求自由。二者结合就形成了禅宗的美论:禅宗认为,人生下来就充满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停止一切精神活动,泯灭天物,抛弃一切追求欲望(人生而有情),达到涅槃的境界,即对痛苦的彻底解脱,得以绝对的精神自由,也就是悟道。因此他们认为,美就是对世俗痛苦的彻底超脱,就是清静自在。也即:美就是超脱。
从以上的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方美学的脉络,这也许就是东方的美学。

东方美学的意义

6. 东方美学的介绍

在中国古代,关于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几个特点。一是不明确的,是自觉的意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思辨;二是没有唯心和唯物之分,唯心与唯物的区分是真真正正的舶来品;三是这些探讨基本上都从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古代东方有儒家、道家和禅宗三种说法。

7. 东方的美学理论始于

东方的美学理论始于《乐记》。
   
 《乐记》的一些观点: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东方的美学理论始于

8.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什么

东方美学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