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

2024-05-04 08:10

1. 全球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矿产资源形势突出表现为总量丰富,基本满足需求,持续的资金与技术投入保证了矿产品供需的动态平衡。但是,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大规模介入全球矿产资源市场,重要战略矿产的供应受局部政治、军事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投机资本大量介入能源、矿物原材料市场,更加剧了矿产品价格的波动,使得矿产品需求重心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矿产品价格也跌宕起伏。
一、全球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分布相对集中
就目前探明的矿产储量,按当前的开采水平计算,全球矿产静态保障能力大多维持在30年以上。其中,煤炭、铝土矿及钾盐的静态保障能力都在100年以上;天然气、铁矿石的静态保障能力也在50年以上。对于石油、铁、铜、铝之类的大宗矿产,尽管全球每年的开采及消费规模均很大,但是由于全球矿产勘查投入持续增加,且找矿新技术、新方法取得突破,新的补充资源持续增加,大部分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总体保持增长的态势,显示出丰富的资源潜力。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主要规律。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乌克兰、巴西及印度等国家,锰矿,铜矿主要分布在智利、秘鲁、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国家,铝土矿主要集中分布在几内亚及澳大利亚,钾盐主要集中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罗斯(表1)。
表1 2009年全球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产量及开采年限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of World Energy,2010;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10
二、矿产勘查开发进入新一轮高潮,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显著
在全球经济增长,矿产资源需求旺盛及原油、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等因素的刺激下,全球矿产勘查投资大幅度回升,矿产勘查呈现出新的快速发展之势,使得重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加。但是,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矿业公司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50%以上的勘查公司被迫离开矿业界,矿业勘查投资降幅达42%。
三、世界矿产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需求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矿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与世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多年间,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次恢复—回升—发展—衰退的周期性规律,世界重要矿产生产及消费也经历了多次反复,但是总体上基本能够实现供需平衡,并且在小的衰退中保持上升态势。2009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多数矿产品需求出现回落,但是与2000年相比增势依然明显。例如石油,2009年世界产量为38.2亿吨,消费量为38.8亿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6%及9%;精炼铜产量为1860万吨,消费量为1830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26%及20%;原铝产量为3600万吨,消费量为3440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48%及36%;镍产量及消费量均为133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20%及14%。
世界矿产资源需求格局是由世界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总体上看,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状况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规律。世界重要矿产资源需求格局及变化趋势是:工业化国家仍是当今世界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的主体,但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比重逐步加大。
(一)石油
从1996~2007年的情况看,美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日本石油消费量有减少的倾向。比较突出的是,中国石油消费一直在增长,近期印度的石油消费大国地位也开始显现(图1)。

图1 世界主要国家石油消费变化情况

(二)铁矿
铁矿主要用于钢铁冶炼。从1998~2008年的情况看,中国生铁产量日益增加,目前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0%。由于钢铁冶炼属于高耗能产业,世界其他钢铁生产大国,如美国、日本、德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有降低的倾向。巴西、俄罗斯虽然也是世界钢铁生产大国,但是他们的铁矿石自给有余。因此,世界铁矿石消费变化情况主要取决于中国(图2)。
(三)铜
铜冶炼也属于高耗能产业。发达国家一般不提倡发展冶炼业,只有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发展或出口等方面的需要,才不断地扩大冶炼规模。从1998~2008年的情况看,世界铜冶炼大国中,美国、智利等冶炼产量趋于减少;中国冶炼产量日益扩大,目前已占世界总产量的18%。未来世界铜精矿的消费增长也主要靠中国引领(图3)。
(四)铝
与铜类似,从1995~2008年的情况看,世界电解铝大国中,除中国的产量急剧扩大外,其他国家均有减少的倾向;特别是美国,目前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只有7%(图4)。
总之,对于石油、铁、铜等大宗矿产品,世界消费大国主要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经济崛起中的中国。鉴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进程,矿产品消费占世界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且发达国家一般不提倡发展冶炼项目。因此,至少在近期,世界大宗矿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是中国。

图2 世界主要国家铁矿石消费变化情况


图3 世界主要国家铜精矿消费变化情况


图4 世界主要国家电解铝生产变化情况

全球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

2. 矿产品供需形势

“十一五”期间,中国矿产开发力度加大,供应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需求旺盛,矿产品供应整体上呈现紧张局面。煤炭、天然气、铁矿石、铜、铝、主要有色金属等产量增长迅速,但难以满足国内需求。除钾外,磷等非金属矿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水泥、平板玻璃和其他建材产品产量增长迅速,能够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需求。
中国矿产资源消费快速增长,大宗矿产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煤炭和粗钢生产占全球生产的比例分别由 2001 年的 28.7% 和 17.8% 增至 2010 年的 45.0% 和 44.3%,几乎占世界的半壁江山。从 2000 年到 2010 年,石油生产增长 24.5%,消费增长 91.5% ;精炼铜生产增长 2.3 倍,消费量增长 3.3 倍。石油进口量由 0.88 亿吨增至 2.76 亿吨 , 增加 2.1倍多 , 进口额由 185 亿美元增至 1575 亿美元 , 增加 7.5 倍。铁矿石进口量由 0.7 亿吨增至 6.19 亿吨 , 增加近 8 倍 , 进口额由 19 亿美元增长到 794 多亿美元 , 增加 42 倍。主要矿产品进口额增长速度是进口量增长速度的 5 ~ 6 倍,进口资源产品的代价沉重。
“十一五”期间,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为9.5%,比“十五”提高 2.9 个百分点。2010 年中国化石能源、石油、铁矿石、铜、铝和钾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 8.0%、54.8%、53.6%、71.0%、52.9% 和 52.4%(图 5-15)。

图5-15 中国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情况

“十一五”期间,一些重要矿产储采比下降。2010 年重要矿产储采比为:煤炭 310 年、石油16年、天然气40年、铁矿51年、铜矿38年、铝土矿95年、铅矿15年、锌矿18年、金矿 12 年。与 2006 年相比,煤、天然气、铁、铜、铝等矿产储采比下降,石油储采比略有增长,金矿储采比保持不变(表 5-4)。
表5-4 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储采比变化


国内能源矿产供需总体缺口不大,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生产消费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146.2 亿吨标准煤,是“十五”的 1.6 倍。201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32.5 亿吨标准煤,较 2005年增长 37.7%(图 5-16)。能源自给率从 2006 年的 89.8% 增加到 2010 年的 92.0%,提高了 2.2 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变化趋势基本与 GDP 增长保持一致,2008 年受到金融危机以及能源生产增速加快的影响,缺口有所缩小,2010 年降至 2.6 亿吨标准煤,与2006 年水平基本相当(图 5-17),能源缺口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图5-16 中国GDP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变化趋势


图5-17 能源供需缺口变化趋势

煤炭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 137.7 亿吨和 3974.5 亿立方米,分别是“十五”的 1.7倍和 2.2 倍(图 5-18)。从 2006 年到 2010 年,煤炭消费量从 23.1 亿吨增加到 31.8 亿吨,年均增长 8.4%,煤炭市场供需旺盛,供略大于求;石油消费量从 3.49 亿吨增至 4.29 亿吨,年均增长 5.3% ;天然气消费量从 561.1 亿立方米增加到 1048.4 亿立方米,年均增长 16.9%。

图5-18 煤炭和天然气消费量变化情况

“十一五”期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有所提高,分别为 3.9%和 3.5%,较“十五”分别提高 1.1 和 1.0 个百分点。原煤生产和消费比例有所增加,分别提高 1.6 和 1.1 个百分点,而原油所占比例则分别下降 3.6 和 2.5 个百分点(图5-19)。

图5-19 “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冶金原料矿产快速增长,但仍然无法满足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持续增长,2010 年钢材视消费量 7.7 亿吨,较 2005 年增长 92.5%,铁矿石需求量大幅上升,国内铁矿石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国内铁矿石供应能力不到需求的一半,需要大量进口。“十一五”期间,中国出口钢铁(初级产品)共计 2.15 亿吨,是“十五”期间出口量的 2.9 倍,约相当于 7 亿吨国产铁矿石(国内铁矿石按 32% 品位计),与2007 年铁矿石产量相当(图 5-20)。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 2009 年钢铁出口量大幅下降,但 2010 年出现反弹,出口钢铁 3624.3 万吨,同比增长 101.1%。高耗能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增加了铁矿石短缺的压力,还大大提高了能源消耗总量,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图5-20 中国钢铁出口变化

其他大多数冶金矿产品产量增长缓慢,而需求量增长迅速,进口增加,供需缺口加大。2010 年铬矿、锰矿的进口量分别为 866 万吨和 1158 万吨,较 2005 年分别增长186% 和 153%。
有色金属产量和需求量增长,进口增加。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较快,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 88.7%。精炼铜消费量 2783.5 万吨,是“十五”的 1.8 倍,供需缺口 878.1 万吨,占全国消费总量的 31.5%。2010 年中国精炼铜进口量为 292 万吨,较 2005 年增长 139%;铜矿砂进口量为 647 万吨,较 2005 年增长 59%。“十一五”期间,电解铝消费量 6202.0 万吨,是“十五”的 2.4 倍,供略大于需。
钾肥产量增长迅速,其他化工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中国化工矿产品增长较快。2010 年中国钾肥产量为 397 万吨,较 2005 年增长 70.4% ;钾盐(肥)进口量 544 万吨,较 2005 年下降 41%,钾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正向改善方向发展。与 2005 年相比,硫酸、烧碱、纯碱和化肥产量分别增长 56.0%、68.3%、42.8% 和 30.2%,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水泥、玻璃产量大幅增长,其他建材非金属矿产品基本上供给有余。水泥、玻璃产量在“十一五”期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0 年水泥产量为 18.8 亿吨,消费量为18.6 亿吨,分别较 2005 年增长 75.7% 和 77.1%。2010 年平板玻璃产量为 6.6 亿重量箱,较 2005 年增长 65.0%,平板玻璃基本用于国内消费,仅有 10% 左右用于出口。受房地产市场的拉动,大理石、花岗石等建筑材料产量消费量大幅增长。其他建材非金属矿产品除金刚石外,其他基本上供给有余,部分矿产品产量还有所下降,例如石膏、滑石等。

3. 世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些新矿产的发现与开发利用往往会大大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如18世纪的煤,点燃了工业革命之火。20世纪初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了塑料时代。而20世纪中期,矿产原科和其他一些矿物材料的开发利用,又把人类引进原子时代和电子时代。目前人类社会消耗的自然资源中有70%为矿产资源。正是这些矿产资源为工业提供了95%的能源和75%左右的原材料。
目前尽管世界形势动荡不安,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仍未建立起来,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两大主题。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发达国家也力图摆脱困境以维持其经济继续增长。由于总体呈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需要耗用大量资源,加上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对资源的需求更日益增加,所以,在近几十年间,国际矿业虽时有波动,但仍获得很大的发展。按1983年稳定美元计算,1950年世界矿产值为1180亿美元,而1989年为11250亿美元,40年间增长了近10倍(表37)。
表37 世界矿产值变化


(据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1990;国外矿产资源年评,1988)
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较前几年可能有下降,但仍会将以2%~6%的增长率稳定发展(表38)。
表38 1987~1995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单位:%


由于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可以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据有关资料,1960~1985年这25年间,世界平均年采铜620万吨;而到2000年,预计铜的年产量可能达1000万~1200万吨。又如能源资源,在1950~1980年这30年间已从年产27亿吨增长到100亿吨标准燃料,到20世纪末可能增长年产180亿~190亿吨标准燃料。

世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4. (四)全球矿产资源供需格局正在发生调整

基本判断: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复杂,矿产资源领域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的焦点,原油、铁矿石、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全球供应和需求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矿产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崛起,与发达国家争夺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权,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源全球配置发生了改变。各个国家在争夺资源全球配置的同时,也在调整本国的资源政策,或加大本国资源的开发强度,或通过政策限制国内资源的外流,或通过政治影响等加强对海上交通的控制,或加紧进行公司并购,这对全球矿产资源的供需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的“能源独立”战略加大我国石油的不安全性。美国进行的“页岩气革命”正在重新界定全球能源格局,北美以外地区和整个能源行业都将受其影响。随着非传统油气产量的大增,美国能源产量的增长将加速国际石油贸易转向,对传统能源生产国以及由此产生的定价机制都会产生压力。2011年,美国能源自给率为81%,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05年的60%降至45%,而且原油进口重心已从中东转移至美洲地区。奥巴马政府承诺未来10年石油进口减少一半,届时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会大幅下降计划到2035年将实现能源基本自给。一是实际上放大了地缘政治关系,国际原油供需市场形成了三大板块:第一由大西洋两岸的南北美洲国家组成大西洋供需区;第二以俄罗斯、北非、中亚、欧盟为主的环欧洲供需区;第三太平洋西岸的环亚洲供需区;二是为美国提供了更大的战略腾挪空间,美国可以放开手加速“东移”塑造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新秩序,中美亚太格局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三是将给全球能源投资和能源通道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放大中国能源外部供应风险。
专栏14 页岩气革命及影响
较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藏具有自生自储特点,页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储层,不受构造控制,无圈闭、无清晰的气水界面。页岩气埋藏深度范围大,埋深从200米到深于3000米。大部分产气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这使得页岩气井能够长期地以稳定的速率产气,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清洁能源需求不断扩大,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人们对页岩气的认识迅速提高。特别是水平井与压裂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人类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正在形成热潮。
世界上对页岩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开发最早始于美国。依靠成熟的开发生产技术以及完善的管网设施,目前美国的页岩气成本仅仅略高于常规气,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国家。页岩气的开发,特别是美国页岩气产量的急剧增加,使这个大多数人还十分陌生的能源话题成为热门。悄然降临的“页岩气革命”开始对全球天然气供需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大国关注。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成为低碳经济战略发展机遇的推动力,成为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发生结构性调整的催化剂。
中国作为页岩气储量最大的国家,则更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页岩气开采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页岩气技术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具体工艺中有很多专有技术需要经验积累。从美国经验来看,其页岩气大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能源意外获利法》,对页岩气开发实施长达15年的优惠政策,各州政府都实施了相应的五项税收优惠,甚至有些州对页岩气的开发不征生产税。我国页岩气扶持政策正在制订当中。
西非铁矿带将影响未来全球海运铁矿石市场格局。西非国家,铁矿石资源丰富。几内亚,已探明铁矿石储量65亿吨,矿体埋藏浅,富矿多,品位高。2009年,塞拉利昂北部发现一处储量100亿吨的磁铁矿藏,利比亚、喀麦隆、科特迪瓦等国铁矿储量均很可观。在西非,目前至少有15个铁矿项目将投入可行性研究和建设;有一批铁矿勘查项目正在实施。在未来10年,西非的铁矿勘查开发,预计要投入740亿美元,形成4亿吨铁矿的产能,将占到全球海运矿的40%。西非铁矿带正在重新成为全球铁矿勘查开发的热点,将会对全球的铁矿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一是将打破铁矿三巨头垄断。西非含铁62%的铁矿石到中国的离岸价为43~70美元/吨,有很强的竞争力。二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铝已与力拓公司按47%:53%股权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几内亚世界级铁矿西芒杜铁矿,已完成可行性论证,年产能为7000万吨;中铁物资和山东钢铁先后注资以塞拉利昂唐克里里铁矿项目为核心的非洲矿业公司,分别拥有12.5%、25%的股权,该项目已进入开发阶段,一期产能为1000万吨;2011年10月,四川汉龙集团以100%收购了拥有喀麦隆姆巴兰铁矿的桑丹斯公司,2014年12月投产,年产能3500万吨,矿石生产成本21.2美元/吨。
稀土供应格局将多元化。过去10年,全球稀土供应90%以上来自于我国,2010年供应量甚至超过97%,为全球稀土行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实行生产总量控制制度和出口配额制度,稀土产品价格大幅增长,出口大幅下滑,美、日等发达国家为减少对我国的稀土依赖,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稀土生产。未来5年内,国外将形成10万吨以上的产能,彻底改变目前由我国独家供应的局面。目前,马来西亚稀土分离厂已获批,产能为2万吨,原矿来自已完成矿山建设的澳大利亚威尔德稀土矿;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已投产,产能为2万吨;格陵兰克万弗杰尔德稀土开发项目将2016年投产,产能4万吨;越南东堡稀土矿将于2013年投产,产能1万吨。另外,位于马达加斯加、瑞典、美国、加拿大、南非、土耳其、巴西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重稀土项目已进入勘查后期和开发阶段,这些矿山建成后,国外重稀土氧化物供应将大幅增加。同时,俄罗斯和格陵兰也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北极资源的开发和航线的开辟将使世界矿产资源贸易和战略格局产生重大调整。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人类目前尚未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大约有1/4分布在北极地区,数量至少有100亿吨。在未来50年里,北极航线很可能会对目前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航线形成挑战,亚洲/欧洲远洋海运航程为7900英里,缩短5100英里。北美/亚洲航程缩短6500公里,运输成本下降大约四成。北极航线形成的国际战略通道,没有由于拥堵导致通行不畅,或者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致使超大型船舶无法通过,或者由于海盗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导致航行安全受到威胁,受到他国控制等不利条件,是亚洲国家获得全球资源的重要机遇。

5. 矿产品价格增幅总体稳中有降,但能源和金属价格将持续走高

我国矿产品价格主要随国内需求的变化、国际市场的传导作用而波动。2007年在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预期背景下,国内矿产品价格将在稳定增长过程中趋于放缓,总体水平可以控制在比较温和的上涨区间,价格增幅略低于2006年。在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过去三年的价格走势为参考,使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进行预测,预计2007年全国矿产品价格总体会保持“稳中趋升”的发展趋势。
预测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有利于保持矿产品需求的增长。尽管矿产品需求增加的速度会放慢,幅度会放缓,但需求仍在高位,这将支持2007年全国矿产品价格走高。二是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未来矿产品价格水平有拉升作用。改革的主要对象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水和土地等资源,其价格水平长期全面偏低,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和粗放型经济增长。2007年将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最直接的效应是价格出现上涨,同时也会连锁性地带动其他矿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的上升。三是产能过剩将会成为抑制矿产品价格上涨的突出因素。前几年盲目大规模开工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等高耗能项目,有相当一部分在2007年建成投产,如不及时采取调整措施,这10个相关行业很可能出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进而出现价格全面跳水的可能。
由此看来,2007年促进和抑制国内矿产品价格上升的因素并存,但上行推力大于下行坠力,预计国内市场价格总体上仍将保持上涨走势,总体水平将上涨10%左右,各个矿种价格走势将不尽相同。
原油,年平均价将维持在每桶60美元之上。虽然中国参与世界能源多边合作的能力增强,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原油供应量可以满足需求,但国内原油生产和加工能力在整体上没有摆脱瓶颈制约,供求关系仍将处于偏紧状态。2007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放开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后,国内原油市场将会更加充满变数。
原煤,优质煤炭年平均价格可望高于每吨450元。随着国家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预计煤炭供求将逐步趋于平衡。从2007年起全面取消1993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煤”与“市场煤”之间的价格双轨制,煤炭价格完全放开,优质煤炭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趋势。
进口铁矿石,年平均到岸价格可望低于每吨65美元。2007财年国际铁矿石长期合同新的基准价格已经形成,标准粉矿为0.7211美元/干吨度,较2006年上涨9.5%。但是回顾过去,即使在2005年长期合同价格上涨71.5%后,我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到2006年底仍旧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铁矿石的供需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使粗钢产量增幅逐月回落,国内铁矿石产量剧增,有利于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现货供应增多,也为矿石价格下跌提供可能。因此,2007年铁矿石到岸价仍可能保持下降走势。
铜价格将上涨。当前国内铜精矿增产有限,而冶炼能力严重过剩,冶炼企业原料供应难以持续稳定,将使2007年国内铜金属继续出现较大的供应缺口,供需偏紧的状况将得以延续。但国内铜价格已处于高位,继续上涨的空间也不是很大,甚至不排除在市场投机行为的影响下出现高位回落的可能。
铝价格将回落。一是国内氧化铝价格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6000元/吨左右的高价位迅速下跌到2400元/吨,回到了正常的价格水平上,电解铝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回归正常。二是电解铝出口执行15%的出口关税,在进一步抑制国内电解铝出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内铝市场的销售压力,有可能会造成国内市场电解铝价格的下降。三是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
黄金价格将保持高位。2006年投资需求和首饰需求共同作用刺激黄金价格触及26年来的高点。在国家力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政策背景下,过剩的投资将有一部分被分流到黄金领域,由此估计2007年投资黄金的需求会看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的消费需求也会看涨。因此,黄金价格有望在2007年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水泥价格将稳中略升。水泥价格走势与区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密切的相关性。2007年“十七”大的召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以及各地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呈现“欲涨不能、欲降不甘”的两难态势,但可以确信固定资产投资还会维持在高位,从而有利于带动水泥需求增长。同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落后工艺产能淘汰步伐加快;通过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的治理整顿,对于不具备合理开采矿山资源条件的小水泥企业依法取缔了开采资格,从而使部分中低端产品退出市场。水泥行业供给过剩压力将缓解,水泥价格将回升。
氯化钾价格将波动上行。我国氯化钾属于高度依赖进口型行业,国内产能扩张速度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在目前氯化钾需要大量进口的形势下,国产氯化钾呈现明显的跟随定价特征,跟随进口价格的变化决定国内价格。2006年氯化钾进口谈判价格只上涨25美元/吨,外方大幅提价目的落空,估计2007年氯化钾进口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因而国产氯化钾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矿产品价格增幅总体稳中有降,但能源和金属价格将持续走高

6. 我国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

我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大宗不足,稀有不缺”。目前,工业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中的石油、天然气、铁、锰、铜、铝、钾等相对短缺,而新兴能源、电子工业和材料工业需要的“三稀”金属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在矿产资源禀赋制约及工业化进程对矿产资源消费增加的双重作用下,当前我国大宗矿产资源短缺已从个别矿种向全面短缺推进,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即使是传统的优势矿产,目前大多也面临资源保障能力退化及出口过量等问题,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严峻挑战。
一、能源矿产
2009年,宏观经济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植与激励下,我国经济依然实现了8%的增长目标。与经济增长同步,2009年我国能源行业也实现了稳步发展,但是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并未扭转。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8.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8%;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净进口能源3.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6.7%。2009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约为9.7%。
从结构上看,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居于主导地位,2009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9.6%;其次是原油,约占17.5%;第三是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约占9.4%;第四是天然气,约占3.5%(图5)。可见,我国是比较典型的高碳能源国家,要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巨大的能源资源压力。

图5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对比

其中,石油是我国能源问题的核心。多年来,我国原油生产进展不大,而消费却在持续扩大,致使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9年全国原油产量1.89亿吨,比2008年减少0.4%;石油消费量4.05亿吨,比上年增长3.3%;净进口石油约2.11亿吨(其中,净进口原油19872万吨,净进口成品油1192万吨),比上年增长9.7%。2009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2.6%(图6)。

图6 2001~2009年我国原油生产与石油消费情况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核心,其以年为周期的波浪式生产推进规律得到强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煤炭的消费总量仍在不断增长,并且在2009年首次表现为供不应求,导致当年净进口煤炭1亿余吨,对外依存度为3.3%。从时间上看,我国煤炭进口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从6月份开始,连续7个月净进口量接近或超过1000万吨(图7)。

图7 2009年我国原煤月度净进口量情况

二、短缺非能源矿产
我国短缺矿产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方面,大部分矿产的资源储量呈减少趋势,保障能力退化;另一方面,国内需求规模持续增长,供应压力不断增大,使得对外依赖严重,形势非常严峻。
(一)资源储量减少,保障乏力
从统计资料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铁、铜、铅、锌、金等大部分矿产的储量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在不考虑采矿损失的情况下,静态供应保障能力主要为4~15年(表2)。
表2 2001~2009年大宗矿产储量变化情况


铁、铜、铝的静态保障能力虽然都在10年以上,但是这些资源消耗量较大,国内开发规模相对于需求来说又偏低,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铁、铜、铝资源以低品位矿居多,开发利用的经济性能不是很好,如果外界供应受到影响而需要提高国内供应比例的话,它们的保障能力还将减弱。
钾盐静态供应保障能力虽然达25年,但是我国的钾盐以液态资源为主,且生产钾肥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苦卤,对环境污染严重,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钾盐资源是一种呆滞资源,导致工农业生产所需钾盐中有2/3以上依靠进口来解决。
(二)冶炼扩大问题突出,原料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协调发展的“瓶颈”
尽管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是受部分资源粗放开发、低效利用及技术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阻碍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比较明显,导致原料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协调发展的“瓶颈”。
1.黑色金属矿产
黑色金属主要包括铁、锰、铬。我国铁、锰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中小矿多、大矿少,贫矿多、富矿少,采选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我国铁、锰矿石生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导致2009年进口铁矿砂6.28亿吨,进口锰矿砂961.8万吨,对外依存度均向60%靠近。铬因为资源奇缺,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90%以上。
铁、锰、铬矿产的消费与钢铁工业发展紧密相关。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深入,在钢铁消费达到饱和点之前,这些矿产的消费仍将迅猛增长。鉴于我国废旧二次资源回收规模有限,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钢铁工业仍将以矿石为主要原料,对矿石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如果在勘探和替代资源方面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我国铁、锰、铬矿石进口规模逐步扩大的态势将不可扭转。
2.有色金属矿产
大宗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铜、铝、铅、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各种有色金属原料需求规模空前增长。在需求规模推动及非理性投资等因素诱导下,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规模持续扩大,使得原料短缺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铜:当前,我国国产铜精矿对精铜冶炼需求的保障度不足30%;另一方面,精铜也满足不了实际的消费需要。2009年,全国铜精矿(金属)产量97万吨,比上年略增长4.7%,仅能满足精铜冶炼需求的23.6%;精炼铜产量411万吨,比上年增长8.8%,只能满足消费需求的55.4%。不足部分均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或国内二次资源来解决(图8)。

图8 2001~2009年我国铜生产与消费情况

(2)铝:我国铝产业规模得到充分发展,氧化铝产量得到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氧化铝产量2379万吨,比上年增长4.4%。氧化铝的主要原料是铝土矿,由于我国铝土矿品质不理想,导致铝土矿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2005年以前,我国铝土矿的年进口量不足100万吨,但是到了2009年进口量已高达1969万吨;如果再考虑到氧化铝及废铝的进口,估计目前我国炼铝原料的对外依存度约为60%(图9)。

图9 2001~2009年我国铝生产与消费情况

(3)铅:我国精炼铅产量及消费量一直都在扩大,而铅精矿产量不能随之取得实质性进展,导致铅原料一直是影响我国铅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2009年全国铅精矿(金属)产量136.1万吨,比上年增长15.6%,仅能满足精铅冶炼需求的35.1%,不足部分依靠进口来解决。全年进口铅精矿160.5万吨,比上年增长11.06%;铅表观消费量386万吨,比上年增长11.7%(图10)。
(4)锌:锌与铅虽然有着类似的问题,但是其原料的供应能力比铅要高。2009年全国锌精矿(金属)产量309.2万吨,能够满足精炼锌需求的71%(图11)。

图10 2001~2009年我国铅生产与消费情况


图11 2001~2009年我国锌生产与消费情况

(三)境外资源来源地集中,运输通道单一
目前,我国进口矿产来源地集中。例如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三个国家的进口量占铁矿石进口总量的8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就超过40%;铜进口量60%以上来自智利、秘鲁、澳大利亚;锰、铬等矿产进口存在类似问题(表3)。如果上述矿产资源主要供应国之中的任何一个中断对我国的供应,对我国的经济运行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表3 2009年我国大宗短缺矿产品进口量及进口来源


资料来源:全国主要矿产品产供销综合统计与价格通报,2009
从我国矿产资源供应的运输途径来看,绝大部分为海上运输,而且路途遥远。一方面运输周期长,另一方面必须经过一些海上运输要塞,如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我国境外矿产供应构成严峻挑战。
(四)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营,资源代价不断增大
近年来,由于受世界矿产品市场垄断、我国资源需求拉动和国内企业境外购矿无序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资源代价不断增大。以铁矿石为例,尽管经历2008年下半年价格的急剧下滑,但是2009年至今都表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到2010年3月31日,天津港63.5%印度粉矿价格已达1190元/吨,基本恢复至2007年的同期水平。
三、优势矿产
钨、锡、锑是我国的传统优势矿产,但是因长期过量开采与出口,导致钨、锡、锑资源优势已基本丧失,迫切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而切实实行保护性开采。
(一)锡
锡原来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但是目前其静态保障能力不足10年,资源家底非常脆弱,已经步入短缺矿产行列。更为突出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2008年锡精矿首次只能满足冶炼需求的50%,精矿供应短缺严重;与此同时,精炼锡供应短缺,彻底扭转了以往供应过剩的局面。
(二)钨
钨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矿产,已经连续多年实行总量开采控制,但是每年的实际产量均超出总量控制指标。2009年全国钨精矿产量(折WO365%)9.91万吨,比上年增长17.35%,超控制指标3.8万吨。因长期过量开采,导致经济性能好的黑钨矿储量持续减少,使得我国钨矿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对黑钨矿急需实行保护性开采。
(三)锑
锑虽然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矿产,但是因多年过量开采,导致其资源储量已不乐观,静态供应保障能力约为5年,已经步入严重短缺矿产行列。2009年全国锑精矿(金属)产量9.6万吨,与2005年和2006年相比,产量基本回落了40%,但是与需求相比仍显得过剩,使得2009年净出口锑冶炼产品4.1万吨(图12)。

图12 2001~2009年我国锑生产情况

7. 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前景良好,但制约因素仍在

总体上,全球主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高,资源潜力很大,未来资源供应充足,能够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影响供需关系的不利因素较多。
1.5.1 主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提高
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目前世界大多数矿产资源的需求保证程度在提高。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钼矿、铝土矿、钾盐、菱镁矿、石墨和萤石等静态保证年限均超过了40年(表1.11)。
表1.11 世界主要矿产静态保证年限


1.5.2 矿产资源潜力仍然很大,可供能力增强
世界矿产资源在经过近代和现代大规模勘查和不断发现之后,其探明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是从资源潜力上看,根据地质对比,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产出大量矿产资源的地质条件;从勘查程度上看,除西欧和北美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包括海洋)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程度仍然比较低,即使是已探明出大量矿产资源的南非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勘探程度仍是不高的。世界大部分矿产的估计资源量通常是矿产储量基础的几倍或十几倍。二是从勘查驱动力上看,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近年非常活跃,发现和探明矿产资源能力增强。三是从矿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看,低品位矿、难选冶矿和开发条件差的矿(包括海洋的)的开发和开采将增多,以及非传统和新类型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将增多,从而可利用矿产资源的来源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1.5.3 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平衡的因素仍会导致市场供应短缺
尽管今后20~30年,世界矿产资源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分布的不均匀性,将会导致区域性能源、资源短缺。另外,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勘查与开发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滞后反应等因素也导矿产资源及其产能供应的周期性、结构性过剩与短缺。

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前景良好,但制约因素仍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