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研究:真正优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2024-05-16 20:12

1. 斯坦福研究:真正优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1、优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每位父母都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无论家长秉承着哪种教育理念,最终都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优秀、成功。
   而往往家长们大多数,都会以为,孩子只要成绩优秀,上个好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了。也有更深入一些的,愿意让孩子在品格素养、思维格局等方面有所进步。而事实上,真正优秀的孩子和大多数普通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既不是学习成绩,也不是他们的品格素养。
   那是什么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其实真正特别优秀的孩子和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最大的不同,不是他们优秀的成绩、也不是他们得体的举止,而是: 他们具有明确的目标感,并且能够清晰地解释为什么自己要追求这个目标。 
   这项研究的主持者是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 戴蒙,他是长期从事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的专家。长期针对12-22岁的年轻人做大型调查与深度访谈后,最终他得出结论:高目标感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非常专注。
   同时他也感觉到大部分美国年轻人的漂浮不定,是由于缺乏目标感,从而没有动机去追求超越自身的人生意义。
   在英国和美国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直到今天可能还在持续:无论是学业差的,还是学业好的大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意义感,感到空虚、无聊。这种状况和北大徐凯文教授发现的在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空心病”有类似的地方。
   徐凯文教授提到空心病的现象的时候,他是这么描述的: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而另外一个空心病的特征是: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而空心病患者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经常会有自杀的意念。
   没有明确的目标感、没有追求的人生意义,真的就会境况差这么多吗?为什么?
   
    2、为什么目标感能带来这么大的不同? 
   一个人的心中,是否始终怀有一个崇高、内心热爱的、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能决定这个人是否有动力持续地努力向前,能否遭受挫败依然不放弃,最终这个明确、热爱的目标能够促使他们不屈不挠的坚持下去,比一般人更容易达到成功的彼岸。
   
   加拿大的瑞恩一年级的时候,听老师讲到非洲的孩子们生活资源匮乏,甚至喝不到干净的水,很多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年仅6岁的瑞恩从听到的那一刻,就把为非洲的孩子捐献一口井当做自己的目标。
   而他的小学阶段,他一直不停地为哪些缺乏洁净水的非洲农村家庭募集修建水井的资金。一开始,他通过做家务赚钱,发现做家务赚的钱不够一个水井的,就开始了更多的尝试,比如,和身边的人募捐、联系当地的公益基金、向其他非盈利组织寻求进一步的财务帮助、成立网站、面对媒体做宣讲等等。
   到了2007年,瑞恩和家人所创办的慈善机构——“瑞恩的井”基金(Ryan’s Well Foundation)已经为世界14个国家修建了319口水井。到今日,他的基金网站公布数字为1249个水井项目。瑞恩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包括被认为是和诺贝尔和平奖齐名的青少年服务领域的奖项——世界儿童创建者奖(World of Children Founder’s Award),他还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
   
   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瑞恩是目标感清晰,高动机的孩子,所以即使面对众多的奖项,他都没有自我膨胀,他的基金网站上有一句说:“我只是你们平常而普通的孩子中的一员”。
   高目标的孩子有着高动机,他们目标清晰,富有激情地去寻找可以帮他们达成目标的知识和技能,在这整个过程中,他们是自我驱动的学习者、并且发展出他人所不具备的思考力执行力等,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不断完成小目标、靠近大目标,获得了很多精神和 情感 上的满足,比如,自信、乐观以及个人成就感和价值感。
   而这些宝贵的品质,会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给他们更多的助力,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
   所以对父母来说, 及早培养孩子的品格优势,更重要的是:及早促进孩子思考、发现、确立自己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3、目标和意义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积极心理学已经有的大量实证研究说明:“积极的人生目标”与“生活的幸福感”之间是强关联:有目标和意义感的人,更容易获得人生的幸福。
   在顺境的时候,目标能够赋予人快乐感、价值感和意义感;在逆境的时候,目标能够赋予人抗挫力、复原力。目标的指引、修复的作用,对于人的一生都适用。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幸福2.0的理念,也叫作PERMA理论,强调:构成幸福的五要素是:
   P:P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
   E:Engagement投入
   R:Relationship人际关系
   M:Meaning & Purpose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A:Accomplishment 成就
   而这五个要素中,没有一个要素可以单独定义幸福。也就是说,如果想获得人生真实且持久的幸福感,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而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要素。
   有着清晰的目标感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非常专注,会围绕他的目标,增加他的能力、拓展他的知识、加强他的资源、选择他的朋友。
    4、父母如何去培养孩子们的高目标感? 
   
   那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帮助他们去获得高目标感呢?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 戴蒙总结出来这些具有高目标的孩子的步骤是:
   1.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2.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3.第一次启示性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是可以被修正或改进的。
   4.第二次启示性时刻:我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让世界有所改变。
   5.对目标的认同,同时初步尝试去完成一些事情。
   6.获得家人的支持。
   7.以独创性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所追求目标的付出。
   8.获取追求目标所需要的技能。
   9.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10.乐观和自信不断提升。
   
   教授建议家长,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断提出问题,促进孩子们去思考,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这些问题包括:
   对你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你这么在乎这些事情呢?
   你有什么长期的目标吗?为什么这些目标对你如此重要?
   你认为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做一个好人又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有一天回顾你的人生,你最希望自己如何被他人记住?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你不能直接为孩子指定一个人生目标,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家长不能替代孩子寻找及确立他的人生目标。
   家长可以做的是: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开阔眼界,引导孩子从个人价值、 社会 价值、人生意义等层面去思考这些选择,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这些他们自己寻找确立的人生目标制定可执行的计划。
       --------------------
     愿积极心理学助你人生幸福成功
   

斯坦福研究:真正优秀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2. 三个孩子全部送进斯坦福,她认为从小应培养孩子这11种品格

   
     
     这篇文章来自于一位华裔妈妈的教育感悟,她不仅本人是学霸,还将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我们将她的教育感悟归纳为孩子从小最应该培养的11种能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2015年,我的三儿子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正式入学了。 
     
     “斯坦福?是那所超越了哈佛,美国竞争度最高、录取率最低的大学吗?”  
     
     “把家里的三兄弟全都送进了斯坦福,真厉害!”  
     
     “怎么做到的? 秘诀是什么呢?”  
     
    诸如此类的疑问向我集中而来。 
     
        
    这不是可以简单解释清楚的,水滴石穿,并非一二日之事。美国的大学不会以笔试作为统一入学测验。 
     要优秀,那是当然的。除此以外,至今完成了什么样的事情,今后是否有达成什么目标的可能性,这两点很关键。 也就是说,大学通过统览一个孩子的整个人生,决定其是否可以入学。 
    因此, 想要把自家孩子送进一流大学的家长们,在平时就要注意充实孩子的生活,最大限度拓展可能性 ,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一名不仅学习优秀,又有能力和个性魅力的人。 
    因此我从来没和别人比较过,所以不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很特别。而且 育儿 这件事,根据孩子和家庭情况的不同,最适宜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向我表示想要了解一下“Agnes式教育法”。 
    下面分享的这11个教育目标,就是我个人的 育儿 、教育法,并不是为了使孩子考取世界一流大学的所需技能。倒不如应该说是以培养世界通用、活跃于全球舞台的年轻人为目标而撰写的参考书吧。 
     
       01    
     拥有梦想  
     
     孩子的工作就是做梦。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做梦。  
    我一直对儿子们说:“ 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哦。希望你们拥有爸爸妈妈想都不敢想的伟大梦想。 ” 
     
        
     教育,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告诉孩子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给予他为实现梦想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识,使他抱有朝着梦想大步迈进的勇气。并且教导他,即便遇到挫折也要有重新站起来的气势,即便达成了目标也要有不耀武扬威的谦虚。这,才是教育。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拥有大梦想,并为其脚踏实地地努力。 
    也许说出来会被大家笑话,我的梦想,是通过唱歌,为世界和平贡献一分力量。无论是我十七岁来到遥远异乡的日本也好,还是在中国、亚洲各地巡回演唱也好,都是因为我想通过我的歌,成为连接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友谊的桥梁。 
     
    同样,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身份到处活动的初衷,亦在于此。当然现实是,我的梦想还在追寻的途中。但我决不轻言放弃。只要不放弃,梦想就能一辈子追求下去。我希望孩子们拥有一些不受局限、惊为天人的伟大梦想。 
     
        
       02    
     能自我肯定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  
     教育最首要的目的——自我肯定。  
    我在进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肯定”是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词。那么,为什么自我肯定如此重要呢? 
    因为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连自己都不喜欢,不可能会喜欢别人。否定自己的孩子,也会否定别人。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呢?首先,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较”。 
    我的三个儿子,个性各异,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大儿子处事认真,正义感强。二儿子有艺术气质, 情感 丰富。三儿子善于交际,沟通能力强。因此,我就集中精力增强他们各自的优点。 “快向你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一次都没有说过。  
     
    我丈夫时常会像念口头禅一样,告诉孩子们:“ 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即便有一百个人和你意见不同,也要堂堂正正地把自认为正确的意见表达出来。 ” 
    虽然在家中不作比较,但难免外面的其他人会,并从而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若这样的事发生时,做父母的要帮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 
        
       03    
     内心从容  
     
    内心从容的孩子,会为他人着想,重视自己;内心不从容的孩子,会产生嫉妒心、歧视心。 
    拥有自尊心的孩子,内心也有从容感。内心从容,当身边出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会由衷地感叹:“哇!好厉害,那个小朋友真棒!”成为一个视他人之乐为己乐,乐己乐人的孩子。反过来,自尊心较弱、不会自我肯定的孩子,也就不会肯定他人。 
    在遇到没自己优秀,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时也是同样的。有自尊心、内心从容的孩子,对他人抱有一颗关怀、宽容的心。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内心没有从容感,多少会有差别对待的想法,比如:“ 啊,那家伙和我不是一个水平啊。和这种人我可玩不到一起呢。 ” 
     
    二儿子读小学五年级那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妈妈,我朋友在学校里一直哭,我就把她带回来了。”他把因为家庭问题回不了家的女同学带回了自己家,还问我“她没地方可去,我们让她在家中住一下吧?” 
     
    原来这女孩子在学校里也请老师帮过忙,但是被拒绝了,然后又联系不上自己的妈妈。二儿子见她一个人在哭,主动上前搭话。我对儿子的这份温柔很是感动,于是让这女孩子在我家住了两个礼拜左右,直到她家的问题得到解决。看着二儿子安慰女孩的样子,感觉这孩子还真是可靠呢。 
     要培养能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内心富足而从容的孩子,自尊心教育绝对不可缺少。  
     
        
       04    
     能发展自我才能  
     不要浪费孩子潜藏的可能性。  
    我认为,任何人与生俱来都有擅长之事。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发展才能,有些人却一辈子连发挥才能的机会都没有呢?其中的差别,在于是否拥有自我肯定能力。 
     能自我肯定的孩子,会天真单纯地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 这样周围的人容易发现他的才能,于是就有了扩展潜力的机会。想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潜力,首先,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而且,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津津有味地看着。 
     
     孩子身上的隐秘才能,只有通过自己向外界表现出来才会被发现。谁都没有发觉的话,才能和潜力就会消失殆尽。 我觉得这非常可惜。 
    大儿子第一次表现出对做菜有兴趣是在他三岁的时候。我把他带到厨房里,给他一把小孩专用的小刀,开始教他如何做菜。刚开始的时候,搬一张椅子到洗涤台前,让他站在上头切切蔬菜什么的;等过一段时间,一起做做蛋糕、派、饺子皮啦,洗洗东西啦。只要大儿子说想做什么,我都不怕麻烦让他放手去干。 
     诸如此类,兴趣也好,运动也罢,无论什么领域都行。反正先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自由地表达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是很有活力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擅长的领域,拓展他的潜力,最终也会有助于学习。 
     
     告诉孩子“说说你的想法!”让他积极、自由地表现自己,萃取出他的优点来吧。  
        
       05    
     懂得“忘我”  
     
     切实地感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所帮助,就能恢复自我肯定的能力。  
    大部分孩子通过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从而拥有自信。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时侯也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很弱。即便如此,也不要放弃,因为自我肯定能力是可以恢复的。 
    我曾经也是个自我肯定能力不足的小孩。我是家里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四,三姐妹最小的那个,从小就一直被大人拿来和另外的美女姐姐、优等生姐姐作比较。因此,我一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烦恼“自己真是个可怜的小孩”。 
     
    在我初中一年级时,转机突然降临。当时我刚开始参加义工活动,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他们有的身体有残障,有的是难民的孩子,还有些是在女童院或孤儿院里生活的小孩…… 
     
    这些和我同龄的孩子,在我从前无法想象的残酷环境中生活。看着他们,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长大,顿时明白自己的那些烦恼那么的微不足道。 
    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变得开朗了,很有行动力,朋友也多了,人很积极。 
    那么为什么我能够恢复自尊心,变得相信自己了呢?我想,一定是因为当时的我“忘却了自己”。 
    所以 我会对自己的儿子们说“要尽情把自己内心的能量向外释”,告诉他们,“比起担心自己,要多考虑周围的人。不仅是指家人、朋友这些亲近的人,而是包括整个 社会 和世界哦。”  
        
       06    
     有颗感恩的心  
    我经常会和儿子们说起在参加联合国海外视察时遇到的一些孩子们的故事: 
     
     在苏丹,一个失去父亲后沦为儿童兵的十二岁男孩;  
     
     被母亲卖掉,从柬埔寨被带到泰国,被迫从事卖淫的十一岁女孩;  
     
     菲律宾街头流浪儿悲惨的每一天;  
     
     ……  
     
    好好跟孩子们说说这些故事,即便他们年龄尚小,也能了解到这些国外的孩子有多不容易。并且,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幸运。 
     
     “如果忘却了感恩、感谢的心,不管多有钱都是个穷人。不管被多少人围绕都是个寂寞的人。”  
     
    一路以来,我都会和儿子们念叨这句话。而儿子们也很好地吸收理解了,“感谢有饭吃”、“感谢有水”、“感谢有电”、“感谢生命”,抱持一颗“托您的福”的感恩心,成长为不忘对周遭常怀感谢之情的孩子。 
    也许是因为我的这种教育,他们无论处于多么严峻的状况中,起码不会抱怨。而且也没有太多物欲。 
     
        
       07    
     不被金钱控制  
     
    在我家,基本上不会给孩子自由使用的零花钱,就连送礼物也是一年两次而已。一次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送的,剩下的就是孩子过生日时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礼物。 
     比起买玩具给孩子,我更愿意教他们一些动手动脑的 游戏 。 从幼儿期开始我就经常和儿子们一起身体力行地玩了不少 游戏 ,如 “干瞪眼” 啦,“红灯绿灯,停!”啦,面对面站好用手互推对方的“互推相扑”啦,另外还有轮流吟咏俳句的“俳句大会”,比赛谁知道的谚语更多的“谚语马拉松”等等。 
     
    我的儿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不少不花钱就能玩耍的方法,结果变成了没有什么物欲的孩子。经常在玩具商店看见哭着喊着要大人买玩具的小孩,而这种情况在我家从来没发生过。 
     金钱所买不到的爱情、友情、温暖、回忆,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这个道理有没有尽早告诉孩子,他们对于金钱的感受也会大相径庭。  
        
       08    
     有“出头”的勇气  
     和大家不一样,其实是一种恩赐。 社会 需要能够自由表达的人才。  
    我觉得在亚洲 社会 中,有一股这样的风潮,认为“处于平均水平最为妥当”。太过显眼的话会引人侧目,看上去很自满。也许孩子们也会无意识地自我防备起来,认为“乖乖的,不惹眼最好”。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打乱日常节奏,看综合能力定胜负”这样的老思想已经过时。今后的时代,寻求的是与众不同的思想。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期待全新事物的产生,需要的是通过自由想象表达,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潮流的人才。 
     
    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关键在于无惧他人目光,释放自己的内心。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做着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即使被欺负、被嘲笑,也能重视自己“个性”的孩子,可以说正是如今这个世界寻求的人才。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轻易迎合别人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歪曲自己意见而妥协的人。我一直告诉孩子们,“不要变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人,就算被打击,做个‘出头鸟’也要好得多。”  
        
       09    
     不惧怕失败  
     失败绝非坏事。害怕失败而不敢行动,才是最坏的事。  
    “即使失败了,把它看做走向下一阶段的一个必经步骤就行。任何事自有其用意。” 
    “只要把‘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动力’作为课题就行。 
    我都是这样教 育儿 子们的。 
    事实上,在我三个儿子上的美国高中“撒切尔学校”和老师进行升学讨论时,三个孩子都被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分数还差了一点,可能比较难考进斯坦福大学。有几个科目的考试都没考好嘛……” 
     
    听完老师的话,儿子们的干劲非常猛。向自己不擅长科目的老师询问自己的弱项,然后拼命学习,在最后学期提高了成绩,成功被录取。可以说,正是之前一次考试的失败,点燃了他们挑战的激情。所以说,如果真的听从了升学指导老师的建议,我想我的儿子们也就进不了斯坦福大学了吧。 
     
        
       10    
     选择最难走的路  
     “迷茫的时候,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话。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用也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比如,还有作业没做完,但是想看电视的时候,哪样比较难呢?当然是写作业。这么一想就不会迷茫,做完作业再看电视。 
    又比如,“目标是考上斯坦福,还是其他随便什么大学?”孩子有这个迷惑的时候,因为斯坦福大学更难考,因此选择以斯坦福为目标。 
     
    像这样若是选择难走的路,就不得不付出相应更多的努力。但从结果上来看,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在不知道该不该道歉时,更难的一方是进行道歉,于是选择主动道歉。 
     始终保持向上姿态,挑战自我,这是成为世界通用型人才的重要动机。  
    敢于挑战难事,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也能忍耐,向着成功的目标不断顽强努力。这种精神准备的基础,我想就是源自我父亲的那句教诲:“在做重要抉择时,始终选择最难走的那条路。” 
        
       11    
     懂得报恩  
     人都是互相照应、互相帮助着生活的。  
    日本家庭教育中有个非常典型的教诲:“不给他人添麻烦”。但是,我觉得这个教诲如果搞错了一步,就会给孩子带去错误的价值观。所以我认为这句话说得不够充分。所谓“不给他人添麻烦”,意思也就等同于“现在也没有给别人添麻烦”一样。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是在大家互相照应下生存的。 
     
    如果要教导孩子关于添麻烦的问题,本应这么说更好:“ 人都在互相照应着,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生活着。因此,要对周围的人抱有感谢之情,有所报答。 ” 
    话说回来,“添麻烦”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一般是指:“令他人感到不快”、“伤害他人”、“盗取他人物品”、“做犯法的事”,类似这样的事情吧。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理解错“添麻烦”的定义。 
    因此,我都是这么教育自己儿子的:“人都是互相照应着生活的。并且大家也都在互相帮助,所以一定要对周围的人表达感谢和感恩。” “趁自己还有余力的时候,要多帮助别人。 
     

3. 父母越用心孩子越没出息为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实验结果给你答案

 之前,闺蜜小钟非常伤心地找到了我,表示她家孩子又被老师请了家长,于是她被老师好一顿训斥,说他们家长根本不管孩子,所以孩子才会这样顽皮。
   但闺蜜感到非常委屈,表示自己对孩子那么关心,孩子从小就含在嘴里、捧在手里的养着,怎么会不管孩子呢?所以越想越委屈,最后就找到了我诉苦。
      我在听了以后,其实就明白闺蜜为什么伤心了。因为她对孩子非常上心,自从孩子出生以后,就一直是自己在带孩子,从来没有一天不管孩子,哪怕再晚回来,都要自己检查孩子作业,但却换来了老师的误解,所以非常难过。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越是对孩子上心,越是用心地养育着孩子,教出来的孩子反而越没出息,甚至是老师口中的“差生”,这是为什么呢?
   闺蜜家的小孩之所以这样,其实和“破窗效应”脱不了干系,因为闺蜜的行为和破窗效应下的行为非常吻合。
   破窗效应其实是犯罪学中的理论,是指某样东西在遭到破坏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修缮,那么周围人就会习惯这处破坏点,甚至会去模仿破坏行为,使东西被破坏的更加严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将一辆车停放在停车场里,因为车身状况良好,所以停放地一直很好。
   于是他们就展开了下一步的实验,将车窗玻璃给砸碎了,而这一行为也引发了连锁反应。每过一天,车子的状况就会比前一天要糟糕,甚至到了最后,连车内的座椅都不剩了,全部都被人给破坏了,这就是非常著名的“破窗效应”。
   那么闺蜜小钟在带孩子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样的。因为她对孩子非常宠溺,所以无论孩子做了什么,闺蜜都非常包容孩子,这就使孩子的“破窗”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在闺蜜看来,自己的言行都是为了自家孩子,所以并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在外人看来,她的孩子可能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而闺蜜却不自知。
      其实有很多家长都和小钟一样,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破窗效应”中,所以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①孩子容易依赖他人 
   在破窗效应的影响下,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父母在后面帮忙擦屁股,所以他们根本不用考虑后果。这也就容易使他们产生依赖心理,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会习惯性地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
   就拿小钟家的小孩来说吧,她对孩子的宠溺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她家小孩现在已经三年级了,但到现在连鞋带都不会系,还需要闺蜜每天早上帮他系好才能出门。
   所以因为这种事情,孩子老师才会让小钟去学校,因为这实在太不像话了,孩子在学校鞋带散了,居然还要老师帮忙。
      家长可以稍微回想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行为,使得原本非常独立的孩子,现在变得自理能力非常差。
   因为依赖心理一旦形成,再想要孩子改变这种心态,可能就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很难再让孩子像之前一般独立。
    ②孩子容易没有责任心 
   破窗效应原本就是指东西在被破坏后,因为受到了这种效应的影响,所以破口会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东西完全破坏的程度。
   那么孩子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就很容易变得没有责任心。因为他们在出现破口后,家人或周围朋友并没有进行制止,反而任由这个破口继续变大,导致他们不需要承担因为错误带来的后果。
      老话说得好:“慈母多败儿”,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使得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本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也就让他们没有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这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当孩子需要面对一些挫折或困难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出现情绪比较失控的表现,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承担这些困难或挫折。
    ③孩子内心容易长不大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当中,看到巨婴的身影,他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并不会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像一个孩子似的。
      男子的父母表示他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在逼迫他们老两口,而男子对此非常冷漠,甚至让父母自尽。
   因为在这个男子的观点里,父母把他养大成人,就应该给他出这笔钱,不然怎么能让他娶到老婆呢?
   后来这名男子的母亲在逼迫下,非常绝望地选择了跳楼,因为她没有想到自己养大的孩子,竟然变成了这样。
   那么像这样的巨婴,其实就潜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甚至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但是很多家长因为破窗效应的缘故,这个渐渐告别的过程反而变成了拉近关系的过程,到了最后,孩子根本无法独立成人,只能依附于自己的父母,变成了“巨婴”。
      孩子在破窗效应的影响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家长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那么这一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家长们该如何去做呢?
     尽量不要替孩子擦屁股 
   “破窗效应”当中的破窗之所以会越变越大,是因为不断地有人去模仿,去主动地将这扇破窗变大。
   所以作为家长,虽然已经将孩子的“破窗”变得很大了,但却可以及时止损,不要再将孩子的破窗继续变大。
   这也意味着家长不要再替孩子去擦屁股,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承担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比如,有的孩子喜欢丢三落四,但家长如果总是提醒孩子,那么孩子是很难长记性的,甚至会觉得既然有家长的提醒,那自己根本不需要去想这些事。
      所以想要解决破窗效应带来的影响,首先就要堵住这扇窗,不要让这扇窗变得越来越大,这样才能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修补已经坏掉的破窗。
     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其实想要避免受到“破窗效应”带来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破那扇窗,这样就不会有后续的各种问题。
   这其实就是让家长监督孩子做好自己,学会自己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丢给别人。
   还是拿孩子喜欢丢三落四进行举例,那么在“窗户”打破的情况下,家长需要让孩子尝到后果,才能逐渐将这扇窗户进行修补。
      而在窗户没有打破的情况下,家长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通过目标的明确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家长应该学会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家长的很多行为,其实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这就包括一些可能会出现问题的部分。
   特别是有的家长,其实自己就有着巨婴心理,无论什么事情都期望别人去做,根本不会考虑其他的。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影响下,即使知道父母的这种言行是不对的,但也很容易受到相应的影响。
   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一些比较正向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这种引导下,朝着比较积极的方向前进。
      比如,有的家长自己不爱吃蔬菜,但总是要求孩子各种吃蔬菜,那么这种情况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家长没有资格要求自己。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妨先改变自己,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做出努力和改变后,再去要求孩子。
     “破窗效应”如果运用得不好,那就很有可能会带来上述这些问题,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最好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检查,看看中间是否存在“破窗”的行为。
   如果已经出现了“破窗”也不用担心,只要能够及时把这扇破窗给填补上,那么一样能让孩子很好地成长。
   但与此同时,家长也最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同样的问题再度发生。

父母越用心孩子越没出息为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实验结果给你答案

4. 斯坦福大学研究:影响孩子成绩的,除了智商,还有3岁前的这件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喜欢给孩子报班,各种早教班层出不穷,但家长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 影响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3岁前你和孩子是否有足够的交流。 
      聊天其实不仅仅是说话那么简单,一位心理学家就曾指出, 信息的传递只有7%是纯靠语言,剩下的有38%是靠语气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有55%是靠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 
   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的不仅有 口语表达能力 ,也包括 社交能力、反应力等 多种能力,可以说你跟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词汇量的增加 
   美国科学家曾在1995年做过一个著名的 “三千万字差距” 的调查研究,他们跟踪调查了42个家庭的对话。
   发现:从出生到4岁,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比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少听 三千万个单词。 
   这是因为贫困家庭的家长多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聊天。
   所以别觉得聊天是一件小事,家长对孩子说的越多,孩子听到的、学到的词汇也就越多,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更好。
       引导孩子多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遇到什么新鲜的事情都要问来问去,唠唠叨叨的。
   但就是在这样不断地提问中,才能激发孩子动脑思考的习惯,面对一个问题,不管孩子是靠想象“胡扯”出一个荒诞的答案也好,还是靠知识和逻辑想出一个逻辑完整的答案,都是孩子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也要注意多引导孩子思考,多提问、多反问。
       培养孩子的情商 
   和孩子的聊天过程中,也是最容易培养孩子的情商的,孩子可以从家长的语气、表情、动作中感受到家长的情绪,也可以跟着家长学习如何应对各种情绪。
   同时,建议家长们最好能用尊重的态度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这样孩子才能在聊天的过程中学会平等和尊重。
      如果家长本身不是很善于沟通的话,我分享一套 育儿 实战手册《玩出来的教养》给大家。
   这套书是教育专家付小平博士结合了自身 育儿 经验,所写的一套帮父母解决 育儿 过程中实际困扰的一套书。
      书中很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孩子身上会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小毛病,家长应该怎么做、怎么说才能帮孩子变得更好。
      这一套是4本,分别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学习力和自控力为主题,每个主题下包括7个专题,35个 育儿 问题、28个亲子活动、21个亲子 游戏 ,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家长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5. 这是斯坦福研究报告认为的,父母夸孩子的正确方式,您做到了吗?


这是斯坦福研究报告认为的,父母夸孩子的正确方式,您做到了吗?